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86355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二单元文化的发展.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涵义及表现,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交流作用,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三课,一、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节日,汉族传统节日,民族节日,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

2、节,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0处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19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 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中国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布达拉宫,乐山大佛,埃及金字

3、塔,雅典卫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凡尔赛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文化遗产内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

4、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对人类社会来 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 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

5、 彩,充满生机与活力。,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四、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

6、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3、现代文化传播,(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2)传媒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3)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5)大众传媒的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6)大众传媒的特点和作用:,6.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7、的特点:A、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B、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C、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五、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原因: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在加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3、要求: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课,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概念解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历史到现实具有继承性特点,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3、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

9、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

10、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稳定性 稳定是相对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3)传统

11、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影响(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

12、、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原因:,(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3、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文化的作用的两面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三

1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外在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1)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先导,大大

14、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3、教育因素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文化发展: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文化继承: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15、的肯定、继承和发展。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3、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4、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辨析: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2)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3)文化的继承

16、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4)题目观点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异同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侧重点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

17、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源泉: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离开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基础: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推动社

18、会实践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二、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 的使命和职责,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9、。,【注意】1、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把握二者关系,首先要准确判断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实践,哪些现象属于文化创新。其次,要根据材料和有关知识判断材料体现的是决定关系还是反作用关系,从而确定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再次,要真正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

20、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三、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基本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重要途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

2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基本途径)之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

22、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

23、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是什么: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2)、为什么: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3)、怎么办:坚持正确方向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4、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8、文化创新就要求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注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单元总结网络构建,宏观综合1.文化生活内综合 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结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分析说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结合文化创新,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 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

25、析说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重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用文化传播的途径,说明发展对外贸易的文化意义。运用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与政治生活的综合 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结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以及世界的多极化。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运用文化的多样性,说明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4.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结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说明

26、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文化交流、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类主观题通常要求考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其设问一般是“如何认识”或“如何看待”等。做好此类简答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或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判断),概括、判断时要有意识地往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挂靠,但若设问中已有明确表述,则该步可省略。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其“影,支招,响”,评价其地位。若该现象正确,则分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若该现象错误,则分析其违背的观点及危害;若该现象相对复杂,则要一分为二,分别加以评论。第三步,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样做”,要分别从公民、企业、国家等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要结合教材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分析。特别提醒 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简答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