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93213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与社会第八讲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族与社会第八讲 族群集团在人口方面的差异,马戎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4,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一讲主要介绍如何从人口结构特征的角度来分析各族群集团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狭义的人口指标反映了这些族群作为生物人的基本特征,广义的人口指标(即反映人口素质的社会、经济指标)反映了作为社会人的结构性特征。这些人口指标可以被用来对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的不同族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社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1不同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1)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历史时期,人口规模标志着经济实力(物资、税收)和军事力量(兵员);(2)在一个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的社会

2、,人口多的族群可通过选票和选举结果来决定资源和权力的分配。,2不同族群人口的相对素质:(1)健康状况:健康指数(婴儿、少年、青年、老年);智商指标;婴儿死亡率,患病率;预期寿命;(2)人口结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生育数量、家庭结构;(3)社会经济结构:教育、行业、职业、社会基层、收入,收入基尼指数,医疗、就业保障比例,等等。,中国政府在人口方面的政策就是“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人们在观察和研究一个社会中不同种族、族群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即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麽?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体现了各族群社会、经济方面的结构性差异(族群分层),还是各个民族集团 的某种

3、“族群特性”?这些族群特性又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它们各自特有的遗传基因或文化传统,还是政府政策导向和限制的结果?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分析一个社会中的“族群分层”和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个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它各个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人口学中通常用形象的“人口金字塔”来表示一个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在这个金字塔中,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分别用来表示男性和女性,中轴线竖坐标的尺度则表示不同的年龄组。,人口的年龄结构受几个方面的影响:,(1)生育率水平的影响,高生育率会造成高速增长的“年轻型人口”,持续的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减少的“老年型人口”;(2)人口迁

4、移的影响,如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从外部迁入或有部分人口迁出,同时迁进、迁出的这部分人口有年龄倾斜(如迁出人口中的青年人比例比原来人口整体中青年人的比例要高),也会影响人口年龄结构(青年的超比例流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3)在各年龄组中非均衡的大量死亡也会影响人口整体的年龄结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使大量苏联中青年男子丧生,导致苏联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发生非常规的变化。,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传统文化中的生育观:是否重视多子女和男孩的传宗接代;(2)社会-经济-医疗发展程度:家庭是否需要多生育出劳动力来养家、养老;孩子存活的可能性多大;(3)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是否是劳动力

5、就业的必须条件、教育费用,义务教育制度);(4)妇女就业情况(妇女大量就业会导致生育率降低,婚龄推迟、孩子数量减少);(5)政府政策的影响(实行鼓励或限制生育的政策)。除了第5条之外,前4条都与一个社会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人口学中著名的“人口转型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总结了欧洲历史上人口转变的三个主要阶段:工业化之前的以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工业化过程中以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工业化之后的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为特征的第三阶段(佟新,2000:179)。,“人口转型理论”,政府政

6、策对于生育与年龄结构的影响,在有些社会中,政府对于不同的族群在生育政策、教育政策和就业机会方面有着不同的措施,这些政策和具体措施对族群关系会带来影响。中国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不同的政策,对汉族人口长期实行比较严格的“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而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族群,或完全不实行“计划生育”,或放宽生育数目的限制。这样的政策使得我国各族群的人口增长率有较大的差别,而且使增长快的族群具有比较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二.人口性别比例,人口性别比例是总人口中男女两个性别群体之间的比例。除了总人口性别比之外,人们也关注分年龄别(不同年龄组)性别比和出生性别比。战争和大量劳动力迁移可

7、能会导致某些年龄组的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同期出生婴儿整体的性别比例基本上平衡:105-106(男)比100(女),或者在总数中百分比为(男)51.8%和(女)48.2%。1953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为(男)104.9比(女)100(刘铮等,1981:28),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上升为(男)111.45比(女)100,2000年进一步上升为(男)119.54比(女)100,这一变化引起了国际人口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影响一个人口性别比例的因素来自各个方面:,(1)影响婴儿性别比的因素,主要是出生前的“性别选择”,即通过B超等技

8、术手段查明胎儿性别后,对不期望的胎儿终止妊娠(人工流产);(2)另外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有些父母对于出生的女婴可能隐匿不报,从而争取生第二个孩子的机会,这就会使得官方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与实际的性别比不一样,申报统计的婴儿中男性比重过大,同时一定数量的超生女孩属于“地下黑户口”;(3)如果迁入或迁出者的性别比不均衡,迁移也可能会对人口的性别比有影响;(4)某个性别组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如男子在战争中大量死亡)也会导致性别比失去平衡。,比较不同族群的出生性别比,可以分析:(1)各个族群不同的传统文化(如汉族强调生儿子传宗接代)对各族群出生性别比的影响(2)分析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与农村向城市迁

9、移相联系)对不同地区(迁出地与迁入地)相关族群的不同影响,(3)城市化发展(城市居民倾向于少生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性别的偏好比农民要弱)在不同族群中的的不平衡性对于不同族群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程度。,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少数族群的政策不同与对汉族的政策,严格的生育限制使得上面谈到的前两个影响性别比的因素(1)对不期望出生的女婴进行人工流产,(2)匿报女婴(以及溺女婴)对于汉族人口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族群。在我们进行中国族群出生性别比研究时,这一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往往是其他人口行为(生育、死亡、迁移、城市化)的结果,所以我们在介绍和分析不同族群在人口方面的差异时

10、,需要重点进行生育和死亡方面的专题分析。,三.生育率水平,从表10-1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各族群中存在着生育率的明显差别。1970年每1000个35-44岁的日裔妇女平均生2.1个孩子,印第安人平均生4.3个孩子。在白人中间还存在着城乡差别,白人平均生2.9个孩子,但是农村白人妇女比城镇白人妇女平均多生0.4个孩子。在拉丁美洲裔各族群当中,墨西哥裔平均生4.2个孩子,而以新移民为主的古巴裔只生1.9个孩子。虽然白人、印第安人之外的大多数少数族群主要集中居住在城镇,但是从白人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差异对生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生育率,族群因素的特殊意义,因为人们把生育率水

11、平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对于各族群生育率的比较研究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对于美国白人和少数族群的生育率比较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两个对立的理论假设,一个是“少数族群身份假设”(Minority Group Status Hypothesis),另一个是“社会特征假设”(Social Characteristics Hypothesis)。,“社会特征假设”:,认为各族群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各族群在生育率方面的差异,实质上体现的只是不同社会阶层的生育行为特点。这是美国社会通常的解释。认为美国社会已经实现了种族、族群之间发展机会平等、但仍然存在“族群分层”现象的人,往往持这样的观点。,

12、“少数族群身份假设”:,由认为少数族群的文化观念对于生育行为具有独立影响的学者提出。认为由于基督教反对避孕和人工流产,伊斯兰教鼓励生育,所以基督徒和穆斯林的高生育率是受其宗教的影响。同时他们针对犹太人、日裔和上层黑人的低生育率,他们提出了一种补充的“社会-心理解释”,认为这些少数族群由于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没有保障,所以自身特别努力并对生孩子采取“少而精”的策略,努力对每个孩子精心培养(参见马戎编,1997:251)。,“社会特征与少数族群身份综合作用假设”:,在社会里,少数族群处于“文化同化”的过程之中,他们逐步适应和接受由大族群主导的社会价值规范,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但他们的“完全

13、同化”事实上极难作到,所以这些族群会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如教育、职业)可能实现了“同化”,但在另一些方面(如加入基础社团、实行族际通婚)却难以达到“同化”。在“同化”的不同领域里所实现的不同程度的“同化”结果,使得这些少数族群处于某种“边际地位”(Marginal positions),并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经济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没有保障,由于这种心理并为了保住现有的地位,他们有意识地减少孩子数量,以保持家庭人均消费水准和子女的良好教育(Bean and Marcun,1978:194-195)。这种行为常见于少数族群中的上层家庭。,社会特征、少数族群假设图示,综合作用假设少数族群身份假设社会

14、特征假设,社会发展水平与生育行为,在工业化社会,一个家庭如果决定少要孩子,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结果:(1)保持家庭人均消费水平,(2)提高每个孩子的人均资源(经费与社会资源)占有量,以保证其受到最好的教育,(3)通过保持和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自己和下一代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在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在城市里,这三条一般是可以达到的。,社会发展水平与生育行为,在前工业化社会,自己和下一代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下一代的竞争能力与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资源关系不大,而是与家族人口规模密切相关,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就会有所不同。如在“乡土中国”的多族群农业社区,各族群为了竞争,最重要的

15、手段之一是多生孩子。因此,不同的理论假设来自于对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实际研究,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国情。我们要从国外的研究中学习他们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但是决不能照抄他们的现成结论。,在一个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族群的整体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可能有很大差距。有的族群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有的族群刚刚脱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应当说,表现“社会特征”的变量(教育、职业、收入等)对于不同族群的生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满族人口的教育结构中,大学、高中毕业生已经具有一定比例,教育变量在分析中可能就很有意义,而藏族的高中、大学毕业生比例非常小,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是一样的低水平,在这种情况

16、下,教育变量可能反映不出什么问题。所以在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时,首先要了解研究对象的有关变量的具体分布情况,然后才有可能合情合理地解释分析结果。,其他多族群国家族群间的生育率差距,在1970-1979年期间,苏联的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和吉尔吉斯人的增长率比俄罗斯人分别高5.5倍、3.6倍、5.5倍、5倍和4.8倍。苏联已婚妇女所平均希望生育孩子数按族群分组为:犹太人(1.71个),俄罗斯人(2个),乌克兰人(2.08个),格鲁吉亚人(2.83个),阿塞拜疆人(4.98个),哈萨克人(5.01个),乌孜别克人(6.26个)(阮西湖,1981:1,64)。在生育率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

17、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俄罗斯人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这一演变趋势也必然影响各地区的族群关系。,四.死亡率水平,死亡率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1)死亡率水平,(2)死亡的年龄、性别结构,(3)死因分析。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同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死亡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死亡现象与族群分层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分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种族、族群的死亡率整体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的年龄组的死亡率也会存在差异。造成各年龄组死亡率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营养、工作、医疗条件等),有社会因素(教育程度,犯罪、暴力等非正常死亡),也有文化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应当注意的是,这些

18、因素对于不同的年龄组所发生作用的程度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如营养、医疗条件对于婴儿、儿童和老人的死亡率影响较大,犯罪和暴力等非正常死亡对于中青年男子的死亡率可能影响较大。,美国分年龄组死亡率:,美国得克萨斯州婴儿死亡率分析:,关于统计数字的研究说明,不同的种族的婴儿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很显著的差距(表10-3)。在这个州的16个经济区中,有7个区(标以*号)的黑人婴儿死亡率甚至是盎格鲁裔(白人)的2倍以上,另有2个区的黑人婴儿数目因少于100没有计算死亡率。除了3个区之外,其他各区的拉丁美洲裔的婴儿死亡率都高于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母亲、婴儿的营养、生活、医疗条件比较差,是拉丁美洲裔和黑人婴儿死亡

19、率高的主要原因。,美国得克萨斯州婴儿死亡率,死因分析:,虽然在死亡研究中有不少关于不同年代死亡原因构成的分析(分别死于各类疾病、交通事故、犯罪暴力、自杀等等的百分比),可惜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有关于各种族、族群集团死亡原因构成的任何材料,否则对于我们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各族群死亡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预期寿命:,1900年,美国白人的出生预期寿命比有色人种长15.1岁,白人活到65岁的机会是有色人种的2倍。1978年白人男子的预期寿命比有色人种男性长5.2岁,白人女性的预期寿命比有色人种女性长4.2岁。美国学者认为,造成黑人死亡率高的原因是教育程度低、职业差、收入低,而不是由于任何遗

20、传基因或生理因素(Weller and Bouvier,1981:195)。,五婚姻和家庭的比较研究,不同的族群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婚姻习俗,除了最常见的一夫一妻婚姻之外,还存在着一夫多妻婚姻(如一些阿拉伯国家)和一妻多夫婚姻(流行于喜玛拉雅地区,如我国部分藏族地区)。,婚姻和家庭的比较研究,不同的婚姻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土地财产制度、宗教文化传统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我国藏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就是与农奴制中的土地继承制度相联系的,“单一婚姻主干家庭”(马戎,2000:35-36)。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泸沽湖地区生活的“纳人”(摩梭人),长期保持母系制度并实行“走婚”这样一种特殊婚姻形式。在

21、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婚姻的西方国家,学者们比较关注的是对不同族群在初婚年龄和婚姻稳定性方面的差别进行比较与分析。,美国西南5州25-64岁已婚妇女的族群比较(1970),(1)初婚年龄小于20岁的妇女,婚姻稳定性都低于在20岁或以上初婚的女性,太年轻的姑娘往往容易凭一时感情冲动而结婚,但婚后发现对象并不理想;(2)在这三个族群中,墨西哥裔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最高,白人次之,而黑人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最低,这与不同族群的文化传统和工作、居住地点的稳定程度有关;墨西哥家庭居住地和工作比较稳定,黑人的流动性最高;(3)三个族群中,受到中等程度教育(上学年数为8-11年)这组妇女的婚姻最不稳定,其次是高教育组(1

22、2年以上),而低教育组(0-7年)相对稳定;因为中学毕业者工作的流动性最大,大学毕业者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没有受过教育和小学毕业者有许多婚后不工作,或者只在出生社区找到低收入但相对稳定的工作,工作的稳定、居住地点的稳定和本人经济上是否独立无疑会影响到女性婚姻的稳定性。,美国西南5州25-64岁已婚妇女的族群比较,美国不同族群家庭结构比较(1970),数据表明这些波多黎各人移居美国之后,家庭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单身女性户主的比例从15.9%上升到24.1%,这说明美国社会工作与家庭的普遍不稳定性。华人、菲律宾裔和白人的家庭相比之下似乎最稳定,90%的华人家庭是由夫妇共同抚育未成年子女;这种

23、情况在黑人家庭中只有57.3%,印第安人和波多黎各人分别为68.6%和66.5%。在女性作为户主的家庭中,波多黎各单身母亲独立抚育未成年子女的比例达到80.7%,而只有不到20%与成年子女同住,这些妇女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责任无疑是十分沉重的。这张表显示出在家庭构成方面,族群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族群家庭结构,六.中国少数族群人口的特点,我国各主要族群在生育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总和生育率”是总和年龄别生育率,在人口年龄结构稳定、各年龄组生育率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大致地看作是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孩子数目的平均值。,中国少数族群生育率,表10-6 清楚地反映出:(1)我国各个族群之间在生育率方

24、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981年总和生育率最低的朝鲜族(1.91)与最高的藏族(5.84)之间相差3倍;(2)在1981-1989年期间,许多少数族群的总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少数族群作为一个整体,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4.24降到2.91,这一方面反映了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在80年代已经开始在一些少数族群中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对少数族群群众的生育行为也开始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中国少数族群生育率,中国各主要族群的死亡率比较,表10-7反映出我国各族群之间存在死亡率的差距,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美国黑人死亡率是白人2倍那样悬殊的程度。在14个族群中,粗死亡率低于汉族的有3个,预

25、期寿命高于汉族的有2个,其中8个族群(不包括汉族)的预期寿命在65岁以上。预期寿命比较低的如藏族(61.6岁)、彝族(61.7岁)、布依族(62.7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他族群,随着这些族群居住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改善,相信预期寿命将会不断延长。,中国各族群死亡率,中国各主要族群人口的性别比,总人口的性别比中,朝鲜族和藏族的女性多于男性,也许反映了与其他族群相比,这两个族群的女性比男性更为长寿。表中除了藏族和布依族之外,其他族群的出生性别比都大于105。一种可能性是在妊娠期间,由于对胎儿的性别选择,人为终止了部分女婴的妊娠,在汉族、满族中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另一种可能

26、性是在计划生育的管理下,对部分出生女婴隐匿不报,以求生育第二胎,这种可能性在许多农村是存在的。个别地方也有溺女婴现象。,中国各族群人口性别比,中国主要族群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从“离婚”组的数据来看,在全部15岁及以上藏族妇女中,属于“离婚”情况的藏族妇女比例为3.2%,大大超过藏族男子(1.2%),维吾尔族女子中“离婚”比例(5.3%)也略高于维吾尔族男子(5.2%),其他族群中离婚男子比例均明显高于女子,而且其他各族女子保持离婚状态的比例大多在0.2-0.5%之间,是否由于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对于女子再婚具有消极的观念,则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中国主要族群人口婚姻状况,各族群

27、男子“未婚”者的比例都大大高于女子“未婚”者,如壮族和维吾尔族甚至高过10%,这可说明男子的初婚年龄明显高于女性。各族群女子“丧偶”者的比例都大大高于男子“丧偶”者,这说明女子平均寿命高于男子,而且丧偶后再嫁的概率低于男子。,从表10-10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女子的初婚年龄最小,平均不到20岁,藏族女子平均初婚年龄最大,接近24岁。其他各族群大多在21-22岁左右,基本上符合国家婚姻法的年龄规定。早婚在我国许多族群中曾经十分普遍,建国40年后把全国平均女性初婚年龄控制在22.1岁,表示早婚习俗基本得到改变,全国统一实行的婚姻法缩小了各族群在婚姻形式和初婚年龄方面的差距,对族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8、也创造了条件。,中国各族群女性初婚年龄,七小结,我们讨论了族群之间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生育率、死亡率、家庭类型、婚姻状况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构性差异,这些图表和数据可以使我们对于从人口教学角度来分析族群结构性差异得到了一些感性上的认识,介绍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指标也可以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借鉴。,七小结(续),人口学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指标和研究思路,对于族群关系研究也是如此。族群之所以相互区别,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这些差别也必然显示在其成员的行为之中,从而显示在人口现象之中。,七小结(续),在以上讨论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对各个族群的人口特征进行分析时,可以

29、发现许多细微但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差异。这些结构性差异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统计到的社会现象,而如何去解释这些差别,如何分析造成、影响这些结构性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则就是社会学研究者需要去完成的工作。除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印象之外,各国政府在种族歧视、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对各个族群的生育、死亡和人口结构方面也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各个族群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人口学有4个核心研究领域:生育、死亡、迁移与城市化。以上讨论里主要涉及到生育和死亡,人口基本结构的年龄、性别,讨论科婚姻。而在我们没有讨论到的迁移方面,各个族群也存在着不同的迁移模式,而且人们的迁移行为同样影响到族群关系。首先,迁移会造成区域性各族人口相对规模的改变,打破在资源占有、权利分配中原有的格局及平衡。迁移中存在“迁移选择性”问题,如近20年从中国去美国的移民,主要是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从结构上明显第提高了美国华裔的整体素质,对于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形象以及华裔与其他族群之间的关系带来正面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