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99337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771 大小:6.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1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1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1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1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课件-zhangda.ppt(7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创造者”。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的起源、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环境创造了人类,又哺育了人类。在人类的活动中,对环境不断地进行利用和改造,使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人类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环境的概念是相对的。环境总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中心事物周围的(非中心)事物就是环境。环境科学中的中心事物是人(人类社会)。人类的外部世界,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一般考虑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最密切的事物)。中心事物与非中心事物、或者主体与客体构成一

2、个系统。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就是环境。,一、环境的概念,环境与其主体(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它的内容因主体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联系。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的概念除了应包含环境要素之外,还应包含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的环保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城市和乡村等”。显然,这个概念没有包含环境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提出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对象。,按环境要素的属性

3、一般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素):围绕人类的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例如:太阳辐射、空气、水分、土壤、矿产、动植物、微生物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要素的总和。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改造形成的,它凝聚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社会环境也称为文化社会环境。人工构筑物、交通运输、通信、经济、文化、道德、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二、环境的划分,按环境空间尺度大小,划

4、分不同层次的环境:,居室环境 聚落环境 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 全球环境 宇宙环境,按环境组成要素划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从生态学角度划分陆地环境海洋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荒漠环境湿地环境,三、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了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产生了影响。环境质量:环境状况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态。环境质量的概念也是相对的,与我们的认识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有关。,环境问题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

5、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生存-发展-和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跨界环境问题磨擦上升,酸雨、沙尘暴日本、韩国 黄海污染韩国 跨界河流污染和水资源开发俄罗斯、朝鲜、东南亚 野生动物越境保护蒙古国,(一)发展中国家 人口激增和贫困 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异常严重 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先污染后治理

6、(二)发达国家 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 自然资源消耗增加 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放射性、辐射等)资源、加工、污染外移,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资源紧张、环境脆弱、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压力大,环境极易受污染破坏;在工业企业的构成中,中小型居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使环境污染更为突出;生产经营粗放,能源以煤为主,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落后,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国家不可能抽出很多的资金来治理环境污染;科学技术和文化落后,影响有成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我国的资源人均拥有量,煤炭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2石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9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23可耕地为世界平均

7、水平的约1/3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4森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6,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保护和改善、调节和控制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基本任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其发展与演变规律,寻求调节与改善人类与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与有效方法,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四、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基础科学,环境技术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

8、学监测,环境地质学,环境控制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工效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水利工程,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监测与管理学环境教育学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估计全球疾病负担(健康寿命年损失)的24%和全部死亡的23%可归因于环境因素0-14岁的儿童中归因于环境的死亡比例达36%各地区环境风险和享有卫生保健的机会不同,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二、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环境污染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

9、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类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烟尘、SO2、氮氧化物、CO等现状:二氧化硫年均3248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414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32741微克/立方米,危害:,(1)对人体或动物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生命。,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过高,(2)进入水体或土壤被植物吸收,进而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臭氧层破坏: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类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

10、水污染,现状:我国七大水系水质持续恶化长江:67.7%为三类和优于三类珠江:62.5%为三类和优于三类,29.2%为四类,其他为五类和超五类危害:水污染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病、线虫病、沙眼等物理性、化学性:人体遗传物质突变,诱发肿瘤和造成胎儿畸形。,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危害,(1)Hg对水蚤有毒害作用,(3)富集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2)过量的N、P的来源:,含有化

11、肥的农业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3)“水华”和“赤潮”,固体废物污染,种类:工业废石、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废弃的家电等处理:填埋、焚烧、热解、投海、再利用现状: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白色污染问题突出危害:直接吸入,接触,水源污染,垃圾爆炸美国的腊芙运河(Love Canal)污染事件,噪声污染,现状: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危害:损伤听力、扰乱生理、干扰睡眠、影响心理、交谈、工作、思考,污染物进入土壤,并使这些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承受能力,从而使土壤质量下降。,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冶炼

12、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中的含镉量明显增高。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胃受损。由于患者经常“哎吆哎吆”地呼痛,日本人便把这种病称为“哎吆哎吆”病,也就是痛痛病。,土壤污染,危害:,Cr的危害(高浓度),植物:破坏叶绿素,降低光合作用,使花粉败育,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人和动物: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第一节 世界人口发展概况,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过程是人口在

13、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指的是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变化,即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变化的结果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的改变。人口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行业结构等)的改变。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人口自然变动,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反映人口过程、人口增长规律的指标还有指数增长、倍增期等。指数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14、,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倍增期是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公式为:Td0.7/r(r年增长率;Td倍增期)根据上式,如人口增长率为1,则70年后,人口增长1倍,如为10,则7年后人口增长1倍。,人口机械变动,特别是二战以后的近50年来,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即由农村大量拥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大批特大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和过程,称人口城市化过程,即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社会变动,仅以就业结构为例,1995年以来就业结构4个变化:一是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模式正在形成,全国1.3

15、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劳动力约占10。二是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全国城乡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5060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96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已超过10。三是城镇职工中国有、集体职工所占比例下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约占全部城乡职工的6.4。四是机关人员减少较多,但事业单位职工增长过快。1995年国有机关单位职工比1994年减少约2万人,但事业单位职工增加62万人。,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生物因素:1)婚育妇女的数量以及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2)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因素:1)传统(文化)观念(有些文化里,

16、妇女的角色主要是结婚和生孩子,早婚早育是鼓励的,而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妇女不依赖于男人,经济上独立,受教育时间长,进入婚育年龄晚;”多子多福”);2)教育程度;3)婚姻的态度;3)生育控制措施;4)社会福利;5)孩子的角色(劳动力).政治因素:1)生育政策;2)移民政策.,二、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至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世界人口数量很少,据估算每200km2少于1人。人口平均每千年增长20,比现在慢约1000倍。,第二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以后

17、,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叶显著提高,世界人口于公元1600年达到了5亿。到1800年经过200年的工业革命,人口达到了10亿。尤其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300年来人口增加了约10倍。,第三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欧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有些国家甚至呈现负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仍然呈现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是全世界每年仍然能增加1亿人口。上述模式是基于欧洲及美国的情况建立的.目前世界上在所有的国家,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所以人口基本上都是增长的.,三、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一)

18、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发展中国家猛增。,(二)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偏多。1986年约旦14岁以下儿童为51,而英国为19,法国为20.8。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岁。预计到2025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三)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1座,1850年也只有16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达到了234座。,四、世界人口预测 按照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

19、,并继续增长,直到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联合国及世界银行估计,2100年世界人口低值将达到72亿,高值为149亿。未来人口的增长主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发展特点1、人口增长速度快 1684年人口1亿;1949年5亿;1984年10亿;1995年12亿;目前(2007年)13亿.,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000万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

20、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从19821995年,经过13年由10亿增长到12亿.目前,全国人口13亿人。,(二)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过程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1983年我国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的62.3%.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由农村居住变为城市居住的过程.1980年以前这一速度缓慢,80年代以后这一速度加快,目前已经有近1/3的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三)人口老龄化(四)男女性别比例偏高(五)人口分布不均(六

21、)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但是整体文化科学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入学率下降,文盲、半文盲人口中有一部分还是青少年。,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一)人口基数大,生育率已经得到基本控制降低的空间已经不大。(二)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很大(三)随着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将降低.(四)乡村人口生育率降低困难21世纪中期,据估计将达到16亿。人口学家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的极限,也即可以养活的人口数量极限。此后可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而后可能降低,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联合国把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按照该标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这个阶段年龄

22、在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提高到5.6,2000年进一步达到7.0,2005年已达7.7%。,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要的增加根据其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六大类。人类对资源的需要量逐年在增加。1954年全世界铜和铝的开采量分别约为每年3百多万吨,而1980年铜的开采量达到了8百多万吨、铝1500多万吨。1954年世界铁的开采量为300多万吨,1980年达到了850多万吨。1954

23、年锡的开采量为190万吨,而1980年为250多万吨。,人类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其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所以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增加导致的资源消耗量的增加远远多于人口增加的贡献,并不说明控制人口对减轻人口对资源压力不重要。因为新增加的人口,也有一个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对资源消耗增加的贡献比发达国家更大。,焦 点,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认为,如果人类目前对资源消耗的趋势维持下去,在未来的30-50年内,人类将把不可再生的资源用完,工业技术社会将在不久的将来崩溃。也有人反对上述观点,认为资源取决于技

24、术,正如技术取决于资源一样。例如19世纪炼铝技术发明以前,人们并不知道铝土矿是一种资源,可以用来提取铝。技术的提高可以使得人类能够开发利用低品位的资源。技术不但不能利用完资源,而且可以扩大资源。,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资源空间分布不均3、资源质量不高,三、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一)对土地资源的压力食物需求的增加,导致大量开垦耕地和过度放牧,导致许多生态问题;建筑、工业、交通用地增加对耕地的占用。(二)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三)对水资源的压力 消耗(主要是农业)、污染(主要是工业和生活)的增加导致水资源非常缺乏。,(四)对能源的压力我国煤炭储量约为1012吨,陆上

25、石油储量约为(3001000)1012吨,海洋石油储量约为53 108吨。从总量来讲是能源大国,但是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开垦草地/林地/滩涂/水利工程/交通等,缩小、破坏栖息环境,捕杀等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四、环境人口容量地球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或称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育能力或负荷能力。这一能力与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有关。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坏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一、世界水资源短缺形势水资源指的是地下水、河流、湖泊及冰川等水体中容纳的

26、淡水。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题,并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地区性的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水危机的到来”。全球可开采利用的淡水储量约为400km3左右,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3%。,第四节 水资源,陆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由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北非、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极少,蒸发量大,因此径流量很少,人均及单位面积土地的淡水资源量很少,相反被欧的一些国家、印尼等一些国家,单位面积的径流量高出贫水国家1000多倍以上。水资源消耗量过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位于北非、中东和中亚。水资源不足导致很多问题:食物生产、健康。为获取水

27、资源导致了许多国家长期的关系紧张和战争。,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1位。而且,中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长江、珠江流域、浙江、福建、台湾和西南四个利于片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59%,但是水资源占有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6倍.北方的辽河、海河、滦河、黄河四个流域片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也不低,但是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9%。新疆、甘肃等内陆河流域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增加,城市缺水严重。全国600多个大中型的城市中缺水城市有30

28、0多个,严重缺水的有114个。缺水的原因:气候和地理原因导致的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匀;需求量增加;过度消耗、不合理利用;污染加剧短缺;全球气候变化干旱化。,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1、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2、旱涝灾害频繁。3、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4、水土流失依然严重。5、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6、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中国水利,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一)长江长江年均径流量9600108m3,干支流蕴藏2.68108kW水能量,可能开发1.97108kW,占全国的53。长江的最大问题是洪水峰高量大,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灾害治理 目前认识

29、1问题:水道不畅;川江急流险滩,荆江九曲回肠。措施:修水库,裁弯曲直 2问题:洪水泛滥 措施:退田还湖、修建大坝,(二)黄河,黄河年均径流量563108m3,水能蕴藏量4054104kW,可能开发2800104kW,年输沙量16108t,平均含沙量35kgm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泥沙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继续淤高。2、凌汛威胁,龙羊峡和刘家峡冬季放水发电,增加下游凌汛的威胁。3、水资源不足,上中下游用水近270108m3,汛期还需用200多亿立方米输沙入海。4、近年来春季干旱时下游经常发生断流现象,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5个梯级大坝,装机容

30、量324104kW,年发电量156108kWh,开发程度30;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10104km2,入黄泥沙有所减少;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全流域灌溉面积从80104hm2增加到510104hm2。,目前认识,灾害治理 1上游 问题:土地荒漠化 措施:种草,合理放牧 2中游 问题:含沙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措施:植树造林、建造水库 3下游 问题:“地上河”措施:修建大坝、减轻河床淤泥,(三)淮河,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9104km2,沂沭泗水系面积810104km2,年均径流量611

31、108m3。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不稳定,又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下游洪水出路少,因而灾情严重。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游洪水通道未能根本解决,平原蓄洪区使用时困难大;二是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正在积极治理中。,(四)海滦河,修建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265108m3,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滞蓄容量191108m3。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治理平原原有易涝耕地面积的80。灌溉面积640104hm2。存在问题:缺水严重。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范围的“漏斗”,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为了弥补海河水系的水量不足,修建了引滦入津工程。近期引黄河水,远期引长江水。前者包括引黄入晋、引

32、黄入淀(白洋淀),后者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六)珠江,流域内兴建大中型水库370座,总库容394108m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104kW,电力排灌站装机120104kW,灌溉面积为65104hm2,修筑江海围堤10000多千米。西江上游红水河段水力资源丰富。拟建11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60104kW,年发电量628108kWh。,(七)内陆河,内陆河区总面积近340104hm2,占国土面积的35,年径流量大于1108m3的内陆河90多条。内陆河流域的开发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新疆天山南北、甘肃河西走廊开发程度较高。内陆河区的主要问题: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经济效

33、益,保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八)跨流域调水,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水资源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年均径流总量13880108m3,而四河为1720108m3。,规划中跨流域引水的主要工程,华北区: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引黄(河)入淀(白洋淀);万家寨引黄入晋;引黄济潍(潍坊与烟台);山东西水东调即由东平湖引黄至莱州。西北区:新疆北部引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东北区:北水南调(引松花江水至辽河);辽宁省的东水西调。东南区:浙江富春江引水到宁波。西南区:四川长

34、征渠,引青衣江水至重庆;贵州乌江引水灌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提出西线、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第五节 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及其类型土地:地球的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可以被利用的土地就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按照成因(地形、地貌特征):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水域等类型;按照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城镇用地、工业用地、沼泽、水面、滩涂等;按照生态类型可以划分为:农田、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戈壁、冻土、冰川等。,二、世界土地资源概况全球总面积:51000 104 km2。其中大陆和岛屿14940 104 km2,占29.

35、2%(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的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区域)。全球无冰雪覆盖的陆地面积为13300 104 km2。当前全世界人口60亿,人均占有2.5 hm2。,但是考虑到土地质量,也即人是否可以在那里定居、生活、利用那里的土地,人均可以占有的土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陆地面积中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还有10%的土地岩石裸露,缺少土壤和植被。这70%被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按照人均2.5 hm2的30%计算,人均占有可居住利用的土地面积为0.75 hm2。在适合居住的土地当中,耕地约占6070%,也就是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450.53 hm2.

36、(6.757.95亩/人),三、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20世纪70年代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可耕地面积为29.5108hm2,其中已经开垦的、最容易开垦的为15.4hm2,即50%.剩余的50%具有开发潜力,但是需要较大的投入方可耕种利用.,根据罗马俱落部的估测,如果人均耕地面积按照0.4hm2计算的话,再考虑到非农业用地对耕地的挤占,2000年世界可开垦耕地已经被全部用完.人类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面临土地匮乏的问题,何时到来有争论,但是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对耕地的挤占,耕地匮乏、无地可种的情况肯定是要到来的。,四、中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

37、9.6亿hm2。1、人均耕地面积小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hm2的省份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耕地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相对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hm2。有些地区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的极限0.05hm2。,2、分布不均匀 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3、自然条件差山地多、干旱、无灌溉条件、盐碱化等。我国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已经是世界平单位面积养活的人口数量的2.2倍.,农业开发区域差异及其重点类型区,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

38、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1.东北区 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

39、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3.黄淮海区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冀鲁

40、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4.黄土高原区 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长江中下游区 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

41、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6.西南区 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

42、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华南区 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作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8.甘新区 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

43、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青藏区 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

44、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的中下游和年楚河);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第六节 能源,一、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初级能源)和二次能源(主要指电)一次能源又可以分为:常规能源(目前广泛利用的能源)

45、和新能源(尚未利用、正在研究利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等。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海洋能、风能(非化石燃料),可再生。,二、世界能源消耗的特点1、能源主要来源于一次不可再生能源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中,石油的比例为40%以上,其次是煤,占20%多,天然气占10%左右。未来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可供开采30多年、煤炭200年左右。我国煤炭储量为世界第三、开采量为世界第一、在能源结构中一直以煤为主。,2、国家之间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占世界人口不足5%的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25

46、%;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5%的印度能源消耗量只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总量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3、世界能耗在继续增长工业化国家能耗在降低,而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增加。,三、中国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大国。煤炭生产居世界第一;原油生产居世界第五;天然气居第二十;水力居第四;核能居第十八。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电力生产大国。中国的能源问题: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低 中国人均煤炭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虽然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是人均能耗水平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工业国

47、家1/5左右。,2、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煤炭64%在华北、水电70%在西南。3、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以上,直接燃煤占84%。4、工业消耗能源占比重大 工业耗能占60%以上、商业和民用占24%、交通和农业分别为5%和7%。5、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能为主,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 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遍及20多个省区,形成一

48、批大型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其中大庆油田是最大的油田,从1976年以来原油年产量一直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其次为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2、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1)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年产量占全国43。(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48。(3)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41。除三大产区外,还有新疆、青海和陕甘宁油气基地等。,3、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1)巩固东部油田生产基地,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噶

49、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2)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3)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结构从电厂和电网的规模看,大机组日益成为中国电网的主力,目前超过100104kW的大发电厂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1.7;超过100104kW的电网总装机容量为18412104kW,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和大部分乡村。电力生产量居全国前列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辽宁、山西,占全国65.29。电源构成主要是火电和水电,分别占发电量的81.09和18.91。,电力工业布局,1、火电布局

50、 在燃料基地建设电站群,有条件地实行煤电联营,向电力负荷中心送电的宏观格局。2、水电布局 动力源指向极强,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3、核电及其他新能源 因地制宜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大电网达不到或能源短缺地区用电问题的需要。不同区域建成地热电站、潮汐电站、风力电站以及沼气电站。电网布局华北电网以京津唐为中心;东北电网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华东电网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华中电网包括豫、鄂、湘、赣四省;西北电网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还有西南和华南电网等。,能源工业布局评价与发展趋势,能源工业布局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宏观布局基本合理。中国能源产、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