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0697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9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其不可为之复习.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

2、心情?,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他对鲁君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多大希望,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他忠于职守的精神及无可奈何的心情。(53高考模拟183页),17页模拟题2.“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态度?,在天下无道的时代,孔子具有改革社会的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与弟子们一起奔走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表现了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

3、.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如今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3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4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3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24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18页(四

4、)、荷蒉者说这话的含义是什么?荷蒉者以涉水为喻,意思是涉水者当视其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君子处世要审时度势,道可行则行,不可则止,没必要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悲叹。(荷蒉者认为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就应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包含了孔子怎样的感叹?,“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 出现意味着将出现太平盛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将出现太平盛世 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可言,孔子感叹世道衰乱,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失望而无奈。,19页(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

5、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以挖苦、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切实际,荷蒉者劝孔子要学会变通,不要太固执。,(2009年浙江高考调研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解答示例: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

6、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 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季氏富于

7、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2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

8、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23(1)用一个成语概括孔子的“政论”观。(1分)(2)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问答对应。仔细研读本章,我们发现孔子的回答对子路的提问来说既有“问答对应”,也有“答非所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答非所问”?(3分),23(1)名正言顺(1分)(2)孔子的答非所问有其理由:一是率真直言的“子路”口无遮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在极度气愤的状态下孔子破口大骂,“野哉,由也!”言外之意是说子路不识事物之根本(1分)。二是孔子认为子路应该深思慎言,不能如此荒唐,率意而言,本身也是不知“名”(1分)。所以孔子不回答“正名的具体内容”,而回答“正名的重要性”。(1分),(三)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24

10、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24(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24(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