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 究 性 学 习与语 文 教 学,杨传凯 2005.3,二十世纪教学理论变迁,一、“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不同,1.目的不同,学科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研究性课程强调,在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2.教学的认识路线不同,学科课程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认识过程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环节组成;研究性课程以解决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科学实验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被设计为“发现并明确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
2、设-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前者主要是掌握已知知识的教学认识路线,后者则是利用已知知识获取未知知识的教学认识路线。,3.学习方式不同,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单调,只要是听课、看书、记笔记、背笔记、做作业;研究性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前述方式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现场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专题采访、摄影、实验、设计制作等学习方式。,4.教学形式不同,学科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形式进行;研究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5.评价方式不同,学科课程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结果常常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性课程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认为与结果相比,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的科学方法和形成的
3、关心现实,研究、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为重要。,二、实施研究性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学生选取的课题来自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学习和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方式:抽样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预测法、统计法等。思维方式: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3.掌握指导的技能,选题指导帮助学生对选取的问题进行正确和清晰的表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告诉他们从哪些地方寻找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掌握科学的评价技能,模拟科学家
4、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不同的。,三、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切入点,1.从课后练习切入,传统教学:老师的讲解多,学生的思考少;理性分析多,品读感悟少;统一的答案多,丰富多彩的答案少。(三多三少)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从定向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转变,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丰富性、多样性的转变。要求课堂上淡化解题技巧,强化思维训练;淡化死记硬背,强化文化底蕴;淡化知识积累,强化能力培养;淡化讲授,强化感悟;淡化结果,强化过程。,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举例(1),第一册鸿门宴“练习一”第2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
5、,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作一些评论。”,三首小诗,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绝句(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举例(2),第三册陈情表“练习五”,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6、第一)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孝经士章第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2.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还要与他人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做做练习,还要到课外去查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还要筛选信息形成观点。,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举例(3),第一册勾践灭吴,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看,作者对勾践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是
7、赞赏、颂扬的。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赞同文中的观点,认为勾践是真英雄;有的则提出疑问:“像勾践这样的人值得赞扬吗?”还有的把勾践与曹操、重耳相比,认为勾践可以五五开。,3.从文章的难点、疑点切入,传统的教学思路:字音识读、词义理解、句意把握、段落分析、主旨归纳,难点疑点分析透彻,讲解明晰。,赤壁之赋(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举例(4),第三册赤壁之赋,有学生提出了该文的难点也是疑点:文中的“客”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是苏轼心灵深处的另一种声音?文章第四段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观与哲学观?这种人生观与哲学观是怎样形成的?应如何评价?可以从儒、释、道三家对苏轼的思想影响,谈苏轼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从苏轼的出身以及受到的文化熏陶,谈他的人生观;可以从“乌台诗案”对苏轼心灵的摧残,探寻其心灵的奥秘;可以从苏轼的书法艺术入手,探讨其艺术情趣,走进其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