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0955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社会化.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象背后的问题,个体是如何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的?,第5讲 社会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苗大雷,本讲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化的主要理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1),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化就是学习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过程。代表人物:帕森斯: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并遵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具体要求。这种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弗洛姆:社会化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社会化就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内化。因此,社

2、会化又称濡化。例子:米德对霍尔观点的挑战,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2),社会化的两方面重要内容:社会为发力方,让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约束、期待和规范。个体为主导方,逐步地学习社会的规则、约束和期待,自觉地以社会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和文化,逐步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认知发展论的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生命历程理论,1.精神分析说的观点(1),弗洛伊德(S.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享有盛誉却又富有争议核心观点

3、: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社会化过程就是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决定的。本我:唯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背后假设: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构成了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它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童年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1.精神分析说的观点(2),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又称8阶段论。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发展:人格的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注意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都

4、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2.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认知的发展研究社会化。认知的方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将环境因素过滤和改变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改变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吸收、掌握新经验儿童的道德发展:随着认知结构的变化提高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表象思维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12岁):逻辑和群集思维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假设-演绎,抽象思维前两个阶段和后两个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判断标准:后果 VS 意图例子:帮母亲做事打破15只杯子 VS.偷吃果汁打破1只杯子,2.认知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

5、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两难故事与道德判断:海因的妻子患癌病危,但握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家境贫寒无力支付,为救妻窃取了特效药。问题:是否该偷药?为什么?研究方式:根据支持回答的推理来区分道德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六级段:1.前习俗: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动的后果或服从权威的意见。A.服从与惩罚定向:根据有形结果判断行为好坏,支配行为的是奖惩。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符合利益时才遵守规定和原则,满足需要。2.习俗: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期望。C.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形象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是个“好孩子”。D.维持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强调尊

6、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考虑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与原则E.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谐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F.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某一形式只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时,人们才会去效仿。2.保持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模仿学习,人们必须采用符号的形式记住动作的某些方面。3.行为再现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重复再现模仿的动作。4.强化和动机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但不一

7、定对这些模式进行操作,操作是由强化奖励和惩罚控制的。同时,对模仿的操作还受到个体的自我调整的控制,即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还有一种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4.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核心观点:社会化是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重要概念:“主我”和“客我”主我:行动的自我,给予人格动力性和主动性客我:社会的自我,依赖角色扮演,反映社会经验自我的发展与社会化: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嬉戏阶段(play stage):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如父母、兄弟、家里的朋友等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

8、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5.生命周期理论,基本思想:个体的生命历程是更大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分析范式: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研究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同样一组生命事件,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如:1)上学;2)丧父;3)就业生命事件之间相互影响,因而过渡关系非常重要。理论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50后与80后;城乡差距生命的相关性:X二代生命的时间安排: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适当时间。标准时间表: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

9、人的能动性,三、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因为任何社会的生活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化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内容。,1.一般内容,这是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角度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学习基本的生存常识:与特定文化模式相联系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特定社会的外在约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2.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内容:主流认可的政治理念和规范、民族和国家主权意识、种族观念、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必要性: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

10、治参与能力的高低。通过政治社会化为国家与社会的存在提供合法化基石,赢得成员对自身的认同和拥护。型塑个体整体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方式,为个体提供作为民族和国家一份子的身份认同。,国家意识的培养,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政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郝斯与托尼(Hess&Torney):儿童国家意识的发展阶段国家象征期:早期儿童以国歌、国旗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升国旗、唱国歌与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途径。抽象国家阶段:中期儿童以有关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依据。儿童通过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履行的社会责任、参加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国家意识。国际组织系统阶段:

1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自己的国家是国家关系中的一员。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忠诚。,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仪式:前苏联儿童在列宁象前宣誓(左图)美国儿童向国旗宣誓(右图),3.道德社会化,道德,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郝什(Hesles,1995):人的道德性不是由抽象的道德原则体现的,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自觉和自愿进行道德判断:在道德准则中做出选择行为:采取行动回顾:

12、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4.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文化背景不同,性别角色期望也存在差别。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性别角色的例子:米德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新几内亚阿拉佩什部落:男女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强烈反对侵犯、竞争和占有欲,男女都照看孩子。蒙杜古莫部落:男女都凶暴,富有攻击性;女人很少表现出母亲的

13、特征,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昌布部落:女人专横跋扈,不带饰物,精力旺盛,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男人喜爱艺术,喜欢饶舌,富于感情,照顾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社会心理机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和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差别对待:受赞许、奖励的行为保留,受惩罚和阻挠的行为消失。由此形成社会学习。性别认同:性别自认阶段: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即是男是女。始于2岁左右儿童掌握语言之时。性别恒常阶段: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名字、服饰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于四五岁之时,完成于

14、7岁左右。,四、社会化的因素,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

15、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Watson,1930),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是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遗传因素,遗传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生育过程而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遗传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遗传的决定性:性别、肤色、血型遗传的影响性:智力、气质、性情“双子法”研究:同卵双生儿之间的智商差异很小特殊才能的家族聚集性:音乐、绘画的遗传倾向更明显巴

16、赫家族: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八代136人共出现52位音乐家莫扎特家族,好几代都产生过卓越的音乐家,2.家庭(1),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独特地位。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2.家庭(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影响个体社会化。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的影响:(1)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

17、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4)民主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3.学校,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一)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二)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

18、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5.职业群体,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6.大众传媒,电视:两面性增强社会化,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9、;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需要,制作和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网络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五、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

20、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1.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你还记得吗?埃里克森的生命历程理论,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例子:唐僧在三八节前给悟空的信,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2),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两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

21、强制性的。这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会化过程。非强制性的。这类再社会化多是由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造成的。,3.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社会学家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无理性型。在“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例子:惯偷、江洋大盗、破坏分子有理性型。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化,是有理

22、性型反社会化。例子:剥削社会中的造反、罢工和革命,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指传统的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文化反哺”现象一般发生在这样两种情况下:由于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文化间的迁移时:移民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时:例子:中国的现代化,手机的使用与发短信反向社会化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它表明传统社会单向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现代社会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式的转变。反向社会化是解决现代社会的“代沟”问题的有效途

23、径之一。,4.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但因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危机状况。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如:青少年犯罪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户籍制度的效果;应试教育的区分,代沟(Gap of Generations),代沟,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沟实际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社会变化越深刻、越迅速,代沟也就越深、越宽。因而,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代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例子:“早恋”问题正确认识代沟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思考题,什么是社会化?你如何理解?社会化存在哪些主要内容?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不同时期的社会化?它们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更倾向于那种观点?说说你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