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7964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性学习与.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一、社会性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含义 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五、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一、社会性的含义,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社会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自己独立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过程。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广泛的社会认知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

2、活动。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行为:是指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一方面是指个体受他人或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受社会规律制约,是人类特有的,诸如见义勇为等,另一方面是指群体的共同行为。,返回,返回,二、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一)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来自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基本沿着两条基线展开:一是教养方式及其监控机制

3、,这条基线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家庭氛围及其文化韵味,这条基线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二)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五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社会合作。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人格品质。社会认知:主要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地吸收,然后加工改造成自己人格品质的一部分。,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人的社会性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人在社会性学习

4、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性。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是初级的社会化过程。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幼儿社会性的获得。如果说幼儿对概念、技能的学习是幼儿学会知识学会做事的话,那么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学会做人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返回,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观察学习(二)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

5、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三)同伴交往,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二)长期性(三)实践性,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一)综合渗透性原则(二)随时教育性原则(三)实践参与性原则(四)适宜发展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内容必 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 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将社会教育目标渗

6、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1、观察学习法 2、强化评价法:在社会性学习中的作用与语言学习中差不多,即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和同伴的强化、评价,幼儿把别人肯定、认可的行为保留下来,并发扬广大,把别人否定、批评的行为逐渐抑制,最后消退。3、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4、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5、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且符合

7、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6、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一、品德心理概述二、道德发展理论三、幼儿品德教育,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的含义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

8、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舆论力量所支持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分辨善恶的尺度,同时道德又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的产物,它不依赖某一个体而存在;而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

9、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能力,是为完成一定道德行为而做出的克服困难的努力。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平,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不仅各有其作用,同时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彼此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一般说来,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坚持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的精髓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品德心理教育过程就是提高儿童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简而言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

10、以行,持之以恒。,二、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932年皮亚杰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皮亚杰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对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以下是皮亚杰曾采用过的两则故事:,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有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

11、是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皮亚杰得到的结论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即无律阶段,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岁之间,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始自9岁-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不再无

12、条件的服从权威,能重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错。除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动机,故而又称为道德相对主义。,(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他编制了九个在道德上难以判断是非的故事,让儿童听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他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划分儿童的道德水平。同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再测其他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柯尔伯格经常引用的经典的两难故事海田茨偷药:,一位欧洲妇女身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病妇的丈夫海因茨,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一种叫镭化剂的药,可以救他的妻子。这种药成本很高,而药剂师又以十倍于成本价格出售,一

13、小剂药要价2000美元。海因茨向所有的熟人借钱,凑起来还缺一半。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铤而走险,晚上去撬开药库偷走了这种药”。,他利用这类故事法进行调查,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表现为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们的道德判断都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评价是非主要是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

14、需要,但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人际协调定向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这是一种社会从众的心态,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社会大众反对的就是错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一取向是一种信守法律权威重视社会秩序的心理取向,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亦称原则的道德水平。处于该水平的行为者,其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已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

15、以改变的,并非一成不变。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此时已超出了法律与自身的利益,而诉诸人的权利、生命的尊严这样一些更高的原则。,(三)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首推霍夫曼。霍夫曼以道德移情主线搜索道德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的移情发展水平。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1、道德移情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2、道

16、德移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3、道德移情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三、幼儿品德教育,(一)幼儿道德认知教育 1、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较低,道德知识不多,故要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幼儿道德是非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缺乏道德认识的一致性;幼儿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从而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2、幼儿道德认识的教育可从三方面着手:(1)要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2)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3)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二)幼儿道德情感教育 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还是较肤浅的,不稳定的

17、,易受感染和暗示。1、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1)有积极、适时、适当的成人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应答;(2)有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及其情感氛围。2、知情合一。3、引导幼儿学会情感调节。(三)幼儿道德行为教育 1、道德行为训练 2、道德动机的激发。3、道德品质的培养。,第四节 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一、情绪智力概述(一)情绪智力的含义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萨洛维和梅耶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二)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情绪智力反映了

18、个人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驾驭情绪、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激励等情绪能力。,二、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一)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包括个体对各种情绪表达的识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情境等)的理解等。(二)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现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在疏解情绪紧张,使紧张下降。(三)幼儿情绪调节的发展 情绪调节即是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得很适度,使我们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三、幼儿情绪智力教育(一)幼儿情绪智力与家庭教育 1、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2、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 3、善良仁爱地对待幼儿 4、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二)幼儿情绪智力与幼儿园教育 1、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师言语、情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气氛和环境,造就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2、赏识教育模式:赏识教育不是教师的表扬加鼓励,而是源自真心的“全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