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2218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与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自我与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自我与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自我与社会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自我与社会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与社会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与社会化.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自我与社会化,第一节 自我,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从事社会各项实践活动,是以自我为中介而实现的。自我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一、自我的定义,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进行了界定:(1)自我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部分组成。W.James(2)自我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的产物,需要社会经验及反馈信息。Cooley&Meed(3)自我系统的三种成分:好我、坏我和非我。H.S.Sullivan(4)自我分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C.Rogers,各个不同的学派从自己的理论角度来诠释“自

2、我”,有不少描述关于自我事物的不同词汇,如 Self(自身)、Ego(自我)、Prorium(统我)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对自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八个维度,主-客关系维度 主体自我: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批评、自我实 现、自我图式和自我决定等;客体自我:被认知的我、被体验的我,如自我知觉、自 我概念等。与人的关系维度 个体自我:一个人对自己属性的认知和评价;关系自我:是个体对人际关系中自己的角色、地位等 属性的认知和评价;集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集体中具有的属性如合作、社会认同等的认知和评价;,与时间关系维度 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将来自我 发展的维度 身体自我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个人活动领域维度 家庭自我、工作自我、学校自我、学业自我、数理自我评价维度等评价维度 好我:形成自尊、自信、自大等 坏我:形成自卑、自责、自贬等,个体意识关注方向的维度 私我意识: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公我意识: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 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的自我维度 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等等,二、自我的心理成分,1.自我认识(认知成分)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感觉、观察、分析和评价等。自我认识是自我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2.自我体验(情绪成分)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反映了主体我的需要与客体我的现实之间关系。客体

4、我 VS 主体我的需要,满足: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不满足: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3.自我调控(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作用过程,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我的制约作用。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暗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的三种成分紧密相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行。,第二节 自我认识,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那么他就能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自我认识的方式:自我观察、内化、社会比较,2023/8/23,10,社会心理学

5、,一、自我观察(内省),定义:个体把观察的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对象:(1)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2)所观察到的外部行为及其结果;(3)与自己作纵向比较(即将现实自我与过 去自我、理想自我进行比较)缺点:带有很大的主观选择性,也会发生归因错误,如“自我增强偏向”等。,2023/8/23,11,社会心理学,二、内化,定义:主体的环境特性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性转化为主体意 识特性的过程 自我是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是从别人对他的反映中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库利(Cooley,1922)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米德(Mead,1934),2023/8/23,12,社会心理学,在内

6、化的过程中,参照群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照群体理论(Pettigrew,1967),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群体认同,并用这些群体的标准和规范来定义自己和评价自己。,社会对某一个体若持有强烈的,一致的,持久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对这一个体的处置,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标签理论(,1963),当公众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时,个体会依据这种标签来判断自我。,个体的内化与所处文化有关。,朱滢、张力等人通过自我记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人与自我有关的记忆并不优于与母亲有关的记忆,而是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包含母亲成分,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不包含母亲成分。ERP实验结果也显示了了母亲参照和自我

7、参照的记忆加工激活了同一脑区,也就是说在神经水平上,母亲也是中国人集体主义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社会比较,定义: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 信息的过程。,2023/8/23,16,社会心理学,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对于自身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和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L.Festinger,1954),社会比较的前提“知己知彼”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状况。社会比较的类别 上行比较:在相应品质方面,将自己与比自己更 强

8、的人相比较 下行比较:将自己某特定特点或能力方面与比自 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作用,帮助个体确定优秀的标准,更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评价,作用,使个体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感觉良好,第三节 自我的发展,自我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自我发展面面观二、自我的毕生发展,2023/8/23,18,社会心理学,一、自我发展面面观,自我发展是一个过程,包含了各种要素的准备和成熟,如气质、认知、能力、情绪等;自我发展也体现在自我的各个侧面的发展,如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等。,2023/8/23,19,社会心理学,(一)身体自我的发展,身体自我:个体

9、对自己的相貌、性格、身体能力等的看法,是整体自 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研究侧重点身体自我满意感,2023/8/23,20,社会心理学,青少年身体自我满意度随年龄的增长呈现波动性;身体自我在相貌、身材、性特征和负面特征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自我影响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属性。,(二)学业自我发展,学业自我:个体在学业情境中所形成的有关自己学业发展的比较稳定 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 能力、学业成就、学业情感以及学业行为等的认知、体验和评 价。年龄差异 U型曲线学业自我概念与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学业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学业应对策略之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

10、2023/8/23,21,社会心理学,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只存在较小的相关;学业自我概念与成绩的相关大于非学业自我概念与成绩之间的相关;学科自我概念与相应的学科成绩之间存在着较高相关。,二、自我的毕生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涉及到个体何时开始能把自己与别人和客体事物区分开,何时开始感觉自己独立的存在,关于自我的信息和知识随时间有着怎样的改变。,2023/8/23,22,社会心理学,链接:鼻头红点实验,鼻头红点实验(B.Amsterdam,1972),6-12个月的婴儿认为镜中鼻头有红点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人;13-24个月的孩子看到镜子里的样子有退缩行为,可能已经有自觉的存

11、在;20-24个月之后的孩子能够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认出自己,说明此时的儿童存在自我意识。,(二)儿童和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外部世界,分析他人心理,进而逐步认识自己。小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与不同个体交往,以及遵守学校的规则等活动,发展了认知、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其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中具体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抽象的东西越来越多。,青少年时期,即13、14岁到20岁左右,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期。也即埃里克森所说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主要任务是明晰自己是谁、要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到达目的地。,埃里克森认为

12、,青少年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解决自我同一性建立阶段的大多数问题:,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形成信仰或一般性的世界观;确定性取向和做出与年龄一致的性别角色行为。,(三)成年及老年自我的发展,成人初期(18-25岁),个体自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爱情、工作以及世界观等人生方向的改变上。中年期(30-40岁),自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检验和再建立,也有更大的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老年期(60岁),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做过的事情,接受现在的自己,最终完成自我整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理解和接受死亡。,第四节 社会化的实质与内容,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概念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内容性别角色

13、社会化,2023/8/23,27,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概念,(一)定义 社会化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要是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弗洛姆(E.Fromm,1949)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安德列耶娃(F.M.AhupeeBa,1980),2023/8/23,28,社会心理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

14、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辨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化的矛盾统一,是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延伸概念,个人在群体中感到个体性的丧失,降低了对行为的觉察和控制,从而产生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即以非典型的、反规则的方式行动,去社会化,典型例子: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社会化的类型,(一)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级社会化而言的,是指一个人的早年时期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已经完成,个体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而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扮演更多

15、角色的过程。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形式,一般是个体经历了急剧变化的生活事件,改变了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观、行为和角色的过程。,2023/8/23,30,社会心理学,(二)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并表现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也可称“反文化”。,无理性型:个体接受与社会公认的准则规范相对立,并做出 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有理性型:常常在改革先驱们身上体现,当主流价值观已经不 适应或者无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却不为大多数人 所觉知或改变时,反社会化个体可以起到先锋作 用,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施

16、教者反过来向受教育者求教,学习新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三、社会化的内容,(一)政治社会化,2023/8/23,32,社会心理学,政治制度。个体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所持的态度。政治生活。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民主生活。政策。个体对他的国家的某种政策是赞成还是反对,程度如何。政治观念。主要研究个体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既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按这些道德规范去行动的过程。,关于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比较有名的理论是皮亚杰(J.Piaget)和科尔伯格(L.

17、Kohlberg)。,皮亚杰双阶段理论,服从权威,根据事件后果来判断是非,根据行为者的意愿来判断是非,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避免惩罚的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法制取向,普遍伦理取向,三、性别角色社会化,2023/8/23,34,社会心理学,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主要研究,遗传特质学说(弗洛伊德),社会习得学说(玛格丽特.米德),社会心理机制(班杜拉、科尔伯格),社会习得学说(弗洛伊德),人类在“力比多”的作用下产生的“俄狄浦斯情结”促使性别的分化,男孩形成“恋母情结”,

18、产生对母亲的欲望,对父亲抱有敌意,形成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男孩同时又开始对父亲认同,他们学习父亲的男性角色行为,逐渐获得性别自我认识,继承父亲的男性角色规范。同样,女孩则形成“恋父情结”,并以母亲角色自居,内化了母亲的女性行为特征,获得女性角色的自我认识。,遗传特质学说(玛格丽特.米德),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因文化而异的,男女人格特征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性别角色特征是由于他们学习了社会传统所继承下来的文化模式的结果。,社会心理机制(班杜拉、科尔伯格),性别角色社会化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女小孩,一部分是因为儿童本身对他们自己的性别有了一定的看法。事实上,社会文化和认知发展本身也是密

19、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人的认知发展不会脱离社会文化作用的自发过程,它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社会化的共同影响。,第五节 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生物遗传特征又生活于具有社会文化条件的个体受到的是生物遗传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人性及人类行为,本能(遗传),or,环境(教养),一、生物遗传因素,(一)生物遗传 遗传: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 生理变化的过程。,生理:遗传决定个体的身高、体型、肤色、血型等,心理:个人的智力、知觉、动作等行为特征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遗传关系越接近,则智力水平越相似;虽然遗传关系相接近,若成长环境不同,则其智力相似性也会有所

20、降低。这充分说明遗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力相关情况,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力相关情况,基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霍恩(Horn)等人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基因的影响对智能发展越来越重要。普劳明(Plomin,1987)指出不论基因性影响的大小如何发生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爱维斯(Eaves,1983)发现,不论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神经质,还是个体差异,在各个年龄阶段,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它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提供了可能性。,1920年发现的印度“狼孩”卡玛拉在

21、孤儿院接受了近十年的社会教化才学会用手拿东西吃,用杯子喝水,到死时其智力发展仅相当于幼儿。由此可见,遗传作用只有结合正常的社会环境才能确保人的社会化的实现。,(二)婴儿的生物、情感需求,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接触来自于它的生物需求。婴儿借此与母亲发生频繁的互动,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中也体验着情感需求的满足。,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媒,(一)文化,文化: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生活方式和 思想观念的综合,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法律、教育、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态度及行 为准则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对于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后人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向

22、个人传递了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二)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宠爱型,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左右,放任型,不能使子女形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以后较难适应集体生活。,最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民主型,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自信、自立,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以理解他人。,权威主义,独裁主义,

23、民主主义,(三)学校,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不仅是儿童)系统传授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知识、技能的专门 机构。,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威信,罗森塔尔效应,(四)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由年龄相近,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 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 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童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影响也日益增加,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远远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辈群体形成的亚文化或群体氛围可能是反成人的,与成年人对立的文化。例如各种少年帮派,非理性追星族,偷盗集团等等。因此,同辈群体的形成也需要成人给予合理关注与适当引导,使之朝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五)大众传媒,电视互联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