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最终定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最终定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0702140255 分 类 号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学 位 申 请 人 曾豪 指 导 教 师 刘长青教授 学 院 名 称 商学院 学 科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 究 方 向 教育与财政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日The Research on the Logistics Entity in Chinese CollegesCandidate Zeng Hao Supervisor Prof. Liu Changqing College Business College Program Public Administration
2、Specialization Education Degree Master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2010/10/20 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
3、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10余年,高校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一系列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模式正逐步推广。高校后勤逐步脱离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广泛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后勤服务实体的组建和运营,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后勤物资的采购和配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筹措等
4、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非完全能够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离改革的最终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后勤市场化程度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偏低;学校自主选择存在较多缺失;后勤实体对学校过度依赖。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后勤实体发展不畅,社会优质第三产业队伍难于进校,市场各种垄断依然存在,效益与公平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文章首先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简单概述,并介绍了高校后勤资源、高校后勤社会化等重要概念。然后对社会化改革的目的、目标、内容及改革的历程和成效进行了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文章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的经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5、及难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文章探讨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趋势与相关对策建议:认为后勤生产专业化、后勤服务商品化、后勤服务市场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政府宏观调控、高校后勤实体规范发展、科学利用社会资源等三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勤资源Abstract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10 years. The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car
6、ried on the reforms step by step direc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se reforms have been partly successfully. Some successfully experienced models are being popularized in universities. These reforms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peration system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It has p
7、romoted the whol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s are followed by the logistics reforms. The marke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lower.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is imperfect. The logistics entity in universities bears heavier burdens and depends on the universiti
8、es. The entity has difficulty in deciding things by itself.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ppear. The con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and the entity is vague. Ordered logistics system is difficult to form. Monopolization still exists. The purpose of benefit under fair circumstance is not able
9、 to be completely finished.Aimed at analyzing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devides the thesis into five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gives an outline of th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s in our country. Chapter Two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purposes, aims, contents and processes of socia
10、lization reforms. Based on these reviews, Chapter Thre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models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expierences and model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se analysi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
11、eform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Chapter Four, the discussion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trend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is part,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 and marketing of service are the general stream. The key f
12、or the success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s in our universities lie in the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the regular development as an entity and the proper usage of social resources. Finally, the thesis draws a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Key words: logist
13、ics entity in universities; socialization; logistics resources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1章 导论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1 选题背景11.1.2 选题意义21.2 研究现状及评述31.3 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51.4 创新之处6第2章 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72.1 理论基础72.1.1 两种资源理论72.1.2 资源配置方式82.2 相关概念82.2.1 高校后勤资源82.2.2 高校后勤社会化10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113.1 改革的目的、目标、内容11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4、的历程11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14第4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难点分析164.1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概览164.1.1 高校后勤改革运营模式164.1.2 后勤实体运营机制174.2 国外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分析174.2.1 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概览174.2.2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经验借鉴204.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204.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分析234.4.1 内部因素:校内生产资源缺乏扩张力234.4.2 外部因素:政府宏观调控和校外生产资源24第5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及相关对策265.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265.1.1 高校后
15、勤生产专业化265.1.2 高校后勤服务商品化265.1.3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265.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对策275.2.1 政府宏观主导和政策扶持275.2.2 高校后勤实体规范发展285.2.3 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8第6章 结论30参考文献32致 谢3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36第1章 导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社会化改革至今已近二十五年,高校后勤已基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高校后勤顺应形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
16、要求,服从教育规律,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求真务实、创新进取”为企业精神,以“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按照“稳步改革,开拓市场,有效增长”的思想,依靠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组织以产权运作和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调整经营和资本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使高校后勤管理职能与具体的后勤经营、服务职能分离,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对后勤资源配置,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稳定、规范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后勤保障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后勤服务产业的发展
17、,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从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看,在各级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各高校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定成效:(1)实现了后勤组织从学校行政系统规范分离。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组建成立了后勤集团或后勤服务总公司,和学校形成了甲、乙方管理体制,基本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第一步改革目标。(2)转变创新了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国各高校结合实际,在后勤人事、分配、财务管理、融资投资、资源整合、劳动就业保障等方面,探索建立了一些区别于传统行政后勤体制的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后勤生产力。具代表性的有“上海模式”、“武汉模式”、“陕西模式”等改革的典范模式。不少高校的后勤
18、实体已注册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以企业化管理和企业化运行机制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如苏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其后勤组织已实行了员工持股。(3)取得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确立“通过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在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9年的9%提高到15%左右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鼓励和刺激下,我国普通高校和承认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从1999年的706万人,发展到2000万人。5年内在校生总人数增加约3倍。高校的扩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扩招后,高校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给学校
19、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体现在后勤保障服务上的矛盾和困难尤为突出。面对扩招的压力,各高校后勤积极探索,走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为高校扩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后勤保障支持。然而,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凸显出自身的弱点甚至弊端来。一些地方,改由政府主导配置后勤资源,引入社会资源建立跨校经营实体参与后勤服务,有了狭义上的竞争,但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力度弱小,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并无充分体现。此类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实体,通过不完全竞争获取后勤消费资源,使得改革前一些隐性矛盾有所凸现。也有一些高校,没有合理科学地区分“大学生、教职工、学校”三个层面的后勤消
20、费资源。仅以一种方式改革配置所有的后勤消费资源,难以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资源的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在进行学生生活后勤改革时,在校园内盲目吸纳社会资金开发学生公寓和租赁学生食堂提供后勤服务,签订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合同或者保护条款,形成大学生消费资源被社会企业垄断。这些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又不存在失去消费资源的风险,因而最大限度地缩减开支,最大程度地增加收入成为必然选择,直接损害学生利益,间接损害高校利益。1.1.2 选题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解决我国高校后勤历史问题的漫长过程。高校后勤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高校后勤队伍的转制、消化问题;二是原学校教职工的住房建在
21、校区,现在逐渐转变为家属住宅,进而转化为社会住宅,给校园规划和管理带来较大的麻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已经从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进入基本适应阶段。但是高校后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离较优状态尚有较大的距离。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配置资源尚未在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充分显现;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消费对象还没有真正得到消费的满足;校内生产资源的大量存在,使改革的深化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高校后勤仍然相当多的依赖校内生产资源,另一方面全社会意义的竞争、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不能够深入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非常有意义。高校后勤实体既涉足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
22、又和社会经济领域相关联,后勤服务既要体现公益性,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走社会化、企业化道路,讲究经济效益 谢攀峰.“公共性”在高校后勤实体效率中的体现J.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三卷.09.192-193.。高校后勤实体为推进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转变高等学校办学模式、促进后勤服务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高校后勤实体既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动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还很长,高校后勤实体能否健康运行,不是简单地关系到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与生存,而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科学发展。1.2 研究现状及评述自高校后勤服务踏上改革的征程以来,
23、关于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出版了不少的研究文献和著作。多数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尤其是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瓶颈”问题以来,已有近百篇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问世。这些文献和研究多数是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前线的领导者、改革者所写,得益于他们工作在改革的第一线,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矛盾和难点有着最直接和最为深切的体会。笔者在研读了近百篇后勤管理和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献后发现,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思想观念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原则
24、、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来探讨后勤社会化改革。 (2)从经济学、管理学方面来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其中涉及了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资源的稀缺性与优化配置,以及管理学的系统原理、共赢原理等。(3)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经验介绍与调查研究。例如“上海模式”“西安模式”等。 (4)从实践经验总结方面来探讨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实体的产权、资产管理、分配制度、项目投资、利润分成、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经验作出介绍。 (5)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的经验借鉴方面和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这些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从后勤为教育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公益性、后勤福利性的观点
25、 刘海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认识,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认识及实践问题,通过与若干国外的高校后勤工作的对比分析,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整个社会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稳定与发展乃至安全保障,是战略的投入和获益。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后勤的福利性。国外高校后勤系统不论其管理体制如何,政府和学校都重视通过其运营体现教育的公益性,通过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严格的监控措施,促使其微利经营、优质服务;他们认为后勤不仅要为学校教
26、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后勤服务设施、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实力、地位和形象;充分重视落实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后勤的办学理念。 (2)提出高校后勤改革要重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 江素芳,麻小红.高校后勤工作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后勤服务企业要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要注意适合
27、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我国国情,重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共同做好这项事关人才培养的大事。 (3)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考察了高校后勤改革 顾正俊,陈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药学教育.2005.4。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核心。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核心。高等学校要真正实现后勤社会化,除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要对后勤实体进行倾斜外,必须对后
28、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后勤实体进行扶持,从而推动社会化改革的进程。(4)高效有序的管理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应树立全新的服务和经营理念,以健全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作保障,以队伍建设为基础,走发展的道路,把后勤服务工作和后勤保障提到新的高度,确保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 封方东.高校后勤社会化公寓管理改革新探.邵阳学院学报.2005.4。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开展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改革。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后勤管理出现了许多制度研究的新问题。特别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些传统方法、理念,有的已经成
29、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障碍。要建设一流的高校就必须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因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应被削弱,而是要加强。(5)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而高校后勤现代化则是我国高校后勤发展的目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实际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之路。高校后勤现代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结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系统性、课题性、全面性的研究较少,缺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系统性的研究著作;对当前各类后勤实体的经验总结多,缺乏从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对高校后
30、勤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诸如产权、内部治理、外部竞争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探讨,从而无法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高等学校运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高校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仁贵在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论坛上所指出:“深化改革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样。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就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
31、,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所谓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也就是把高校中属于社会的职能还归社会。高校需要后勤,尤其是高校有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更涉及多方面的后勤服务,但问题在于由谁来提供这些后勤服务。是历史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通过改革,承担后勤服务,还是通过引进社会资源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这仍然是一个未能真正解决的命题。1.3 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文章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动态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勾画了本文的结构,对文章的创新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第三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对高校后勤资源、高校
32、后勤社会化的概念作了界定,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种模式。第四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难点分析比较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的运作。归纳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第五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及相关对策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政府、后勤实体,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第六章结论针对高校后勤实体发展与壮大的目标,提出后勤实体发展的外环境与内环境要求。对政府、高校、后勤实体、社会资金等四方面提出了要求。1.4 创新之处“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困境所在。具体来讲,就是现有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大批高校
33、后勤服务部门事业编制人员如何在高校后勤改革适应发展和如何引进社会资源提供后勤服务的问题。(1)文章认为以高校的校内生产资源为核心建立的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后勤服务的生力军,并将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壮大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结果应该是在后勤实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源。(2)大学生消费的“公益性”目标,不应由后勤实体承担。高等教育后勤服务的“福利性”应由政府的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承担。第2章 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2.1 理论基础2.1.1 两种资源理论资源,在经济学观点里指的是可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
34、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然要素指的是自然资源,社会要素指的是社会资源。在任何一种社会生产力水平之下,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以有限的,即相对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多方面的需要,是人们始终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人们最大限度的满足。(1)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基本的规定是,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在商品经济中,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马克思恩格斯选
35、集第23卷,第34页。价值规律通过支配价格的波动,指引资源配置的方向,传递着实现资源配置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造成了价值规律的外部强制贯彻形式,即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着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再配置的作用。(2)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论述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商品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了精辟的论述。斯密认为“作为市场中的调节机制,系由以下三个基本内容所组成:每个人都受自己的利益所诱导;他通过与别人进行交换而获得他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通过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追求他自己利益的结果,乃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
36、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第25、27页。斯密的理论构成了现代资源配置理论的基础。19世纪7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们证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自动引导社会资源作有效的配置。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调节会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只是一个特例。凯恩斯认为,除非政府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否则,社会资源的配置就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科斯在其被称为现代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的企业的性质论文中,提出运用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关键的问题是通过产权组合的重新安
37、排来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减少制度运作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正是由产权与效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使产权问题成为整个资源配置问题的核心。2.1.2 资源配置方式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
38、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2、市场配置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
39、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3、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作形式,通常叫做计划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作形式,通常叫做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制度性范畴,而是经济运行中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在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必然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实行计划调节,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求实行市场调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共同发生作用。2.2 相关概念2.2.1 高校后勤资源高校后勤资源可以分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两大类。生产资源中间,有着校内生产资源和
40、校外生产资源两大部分,它们都是由人力资源、资产资源所组成;消费资源主要涵盖大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三个消费层面。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的特点各不相同。A、生产资源内部,校内、校外资源各有特性。我国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第三产业不发达,高校对大学生、教职工、学校后勤服务统包统揽,校内生产资源必然存在,并形成了垄断服务。计划经济和历史条件造成了我国高校后勤的事业单位状态。对校内生产资源的社会化改革,要遵循渐进性原则向市场化方向迈进。校外生产资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渐深入,校外生产资源对高校后勤消费提供的服务将不断增加。有效引进校外生产资源,必须科学规划校外生产资源投资的方向、规模、
41、范围,明确投资风险、效益回收年限等,防止校外生产资源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发生。B、高校后勤消费资源按服务对象可区分为学校后勤消费资源、大学生后勤消费资源、教职工后勤消费资源。学校后勤消费是为了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大学生后勤消费主要集中于住宿与就餐两个问题,教职工后勤消费包括衣食住行消费、教育消费、住宅消费等等。各个消费层面的特点不同,其资源配置方式也应该有本质区别。高校后勤生产资源与消费资源,从本质上讲都是稀缺而不是剩余。校内、校外后勤服务企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使开放的消费资源成为稀缺,不同层面的后勤消费者追求质优价廉的服务使优质后勤生产资源成为稀缺。同时,高校后勤资源
42、还有其个性特征。高校后勤资源中,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密不可分。学生的消费时间集中、消费地点集中。再次,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考虑消费对象学生而言的“教育性”特点;最后,在学校后勤资源的配置中,大学生消费资源的配置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校后勤资源生产资源消费资源校内生产资源校外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资源大学生消费资源学校消费资源教职工消费资源图2-1 高校后勤资源结构图2.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属于社会学范畴,辞海将其解释为普通化,即个人或集体的活动由封闭状态转变为跟社会密切相关联、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性质或状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
43、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要打破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落后的高校后勤保障模式,建立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模式。改革的实质是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高校后勤领域。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使高校后勤服务成为社会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不等于高校后勤市场化,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本质上是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原来归属高校后勤的校内生产资源,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4、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经过分流与重组,纳入到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剥离高校办社会的职能,把原属事业型、福利型的高校后勤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服务业,提高后勤生产力,实现后勤服务组织形式企业化,服务形式市场化和服务目标的育人化。其实质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高校后勤组织企业化,高校后勤服务商品化,后勤资源配置市场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5、有两个含义:一是“引进来”,指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依靠社会的力量,来为高等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包括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二是“走出去”,指高校内部的后勤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可以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根据高等学校的后勤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配置、管理、经营高校后勤服务资源。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广泛的、动态的概念,不应该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凡是非学校包办学校后勤服务、通过借助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资源,满足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需求的方式,都可以称为社会化的后勤运作方式。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3.1 改革的目的、目标、内容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等学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这项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目的是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最终要实现社会化,但实现的方式允许多样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本书编写组. 学习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文件问答M.P169.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充分考虑各地各校的不同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力戒急于求成和简单化。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