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15061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8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卢锋第13讲.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第13讲,宏观经济学概论,1,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变量2,国内生产总值概念3,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4,国民收入帐户其它总量5,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演变参考阅读: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第22-23章,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宏观经济学,“宏观(Macro-)”是希腊文表示“大”的词根。这提示了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消费者行为等个量对象相对应,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3,宏观经济变

2、量,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总量,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如总消费是每个消费者消费量的总和,总投资是每个厂商投资的总和。也可能是个量的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等。利用这些表示经济活动特点方面的概况性指标(summary measures),宏观经济学家能够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大致轮廓给以描述和分析。,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4,宏观与微观:Fallacy of Composition,很多在个体或微观成立的道理,不能因

3、此断定在在整体或宏观同样成立,否则会出现合成推理的谬误。站在凳子上看猴戏?节俭的悖论(paradox of thrift)?降低汇率扩大市场?找火柴的农妇?纠正找零钱错误的陈景润,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5,“宏观调控”对象过宽,“宏观”一词在实际运用存在一个偏颇,就是从学术论文到官方文件,都经常提到部门性或地区性所谓“宏观调控”问题。不仅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经常以宏观调控名义进行经济干预,地方政府把它们的管理和干预活动看作宏观调控。实际上,宏观对象与部门或某个地区的局部性整体不是一个概念,因而,部门和地区宏观调控是不科学概念矛盾,在实践上可能增加市场干预的随意

4、性,带来效率损失。,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6,国民收入帐户,国民收入帐户的发明和运用被称为“世纪性杰作”。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学者赞同。,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7,国民收入帐户,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入帐户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是标示了汽车关键

5、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因而,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帐户知识。,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8,国民收入帐户: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对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的信息需求比任何时侯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9,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国内生产

6、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GDP)是国民收入帐户的核心概念,它度量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国经济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期生产总值。,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0,国内生产总值概念(2),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指(final products)指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指作为生产要素继续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计算最终产品价值时用增值法(value added),计算在生产不同阶段增加产值,即计算销售产品收

7、益与为生产该产品购买的中间产品费用之间差额。GDP作为流量,仅度量某一个时期(例如一年内)新生产产品价值,不计算以前时期产值。,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1,国内生产总值概念(3),GDP是反映国民经济总量活动的最重要单个指标,但仍存在问题。第一,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DIY活动等,不在GDP统计范围以内。第二,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2

8、,支出法,产品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采用产品支出法计算GDP时,统计对象主要包含以下项目,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3,支出法,1,消费(consumption):即居民支出,一般占到GDP一半以上。2,固定投资(fixed investment):分居民住房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固定”表示这类投资可以长期存在和使用。分为括重置投资(replacement in

9、vestment)与净投资。3,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4,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5,净出口(net exports):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其市场价值。,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4,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5,收入法,收入法(income approach),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

10、or payment approach),从收入角度计算GDP,即把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与GDP最重要差别有两点:一是不包含折旧即重置投资,二是不包括间接税如营业税等。在国民收入基础上加进折旧和间接税得到GDP。,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6,收入法,我国依据收入法统计GDP分四项:(1)劳动者报酬: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三部分。(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因为从事生产活动使用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3)固定资产折旧:为了

11、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4)营业盈余:经济活动增加值在扣除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后的余额,主要指企业的营业利润。,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7,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8,部门法,部门法(sector approach)又称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分为农业,采掘业,化学工业,金融保险业等17个部门进行生产或部

12、门法统计。,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19,国内生产总值:部门法,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0,GDP与GNP,GDP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内经济产出总量;GNP从身份角度,统计利用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例如,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相对重要性下降,重视地域范

13、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1,其它总量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s:NNP):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的价值,而是以前创造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因而,从理论上讲,与GDP或GNP相比,NNP是更为可取的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然而,由于折旧占GDP或GDP比例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用GDP(GNP)与NNP在表示经济活动总量变动意义上差别不大,人们一般更为习惯采用GNP或GDP概念。,经济学原理第13讲

14、“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2,其它总量指标,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DP、GNP等经济活动总量。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指广义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前面在介绍用收入法统计GDP时已经提到),它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3,其它总量指标,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部分。个人可支配

15、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PD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建立在“生产性劳动”概念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两个缺陷。一是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另一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活动资料,由于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从而高估经济活动规模。,经济学原理第13讲“宏观概论”卢锋,CCER,2002秋季,25,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迅速发展,对这类经济部门信息需要加大。统计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并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后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也不断改进并日臻健全完善。同时,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