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社会政治长期动荡,诸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力量,养“士”,由“文化统于王宫”变成“文化下于私人”。随着诸侯国兼并斗争,兴衰起落,典籍散失民间,文化得到一定范围的普及,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各类书籍的收藏和编写工作,也从王室史官和诸侯史官的垄断状态转变为官私并举。竹木简牍和帛书的兴盛,促进了图书的流通。,史官垄断制度及私人著述的兴起,随着人类对历史记录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国家事务的繁杂,史官逐渐从巫史系统中分化出来,具备了新的职能。祭祀、筮、掌管天文星历、解释灾异,负责起草策命,掌管氏族谱系,记录本国及其他国家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史官的主要职能。史官的主要职
2、能转变为记录本国大事、编纂史书。社会阶层发生剧烈变化,“士”的阶层数量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各方面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私人著作开始兴起。使古代统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知识被少数人保存和垄断的现象被打破了,教育向平民普及,这就是“学术下移”。,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西周的学校构成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实行高度垄断,“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仍然坚持。国学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按年龄和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只有小学一级别。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以培养治术人才为教育目的,以“诗书礼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官学的衰落,随之而来的是私学的勃兴
3、,开辟了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孔子、墨子等都开办私学。孔子之后,官学与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有教无类”的教育形式取代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后,就为文化的普及,学术的广泛论争及各类著述的大量涌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孟子在离娄下篇中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是西周时期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记载周王事迹、社会风情的历史资料。在著书立说之风初起之时,学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利用古代文献。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前代文献的校勘、考辨的编辑活动。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校雠家就是宋国大夫正考夫。在古籍的编纂整理方法,成绩最为显著
4、的当数孔子。,孔子的编辑活动,孔子对文化典籍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以此为教材进行讲学。当时流行的主要文献典籍有六种,即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艺”。,孔子的编辑特点,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他对“六经”的编辑而非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明确的编辑意图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政治见解打算通过恢复周礼、加强周天子统治的方法加以解决。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教学,灌输儒家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2、科学的编辑方法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比较科学的编辑方法,即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
5、斥虚妄。多闻阙疑,不要凭主观臆测独断妄改。无征不信,必须注重考证,如果没有客观证据,即使在主观上再自信也不能下笔。,3、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孔子编辑“六经”,使文化知识得以在社会中下层广泛传播,有效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因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的编辑作风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文献在类型、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是先秦诸子书的出现。儒、
6、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医等学派,它们在当时都留下数量众多的文献,特别是儒、道、墨、法、杂等学派。史籍形式也有了发展和创新,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战国时期的出版的创造性著作大大超过了资料性的汇编。诸子书的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过诸子的初步加工,比较连贯,而不是只言片语了。在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生前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再由其弟子将单行的篇什编辑成书,其性质颇似后世编纂的大全集。在战国诸子书中普遍存在着伪作的问题。几乎每一部自书都或多或少地有伪作窜入。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时的书籍编辑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抄者不断地进行编辑。,吕氏春秋的编辑特
7、点,战国末期的图书编辑与图书著述同时进行,在这方面,吕氏春秋最具代表性。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一是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欲以并天下”;二是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门户之见,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由于没有人为的统一,百家学说在各自篇章中保持着独立性,使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三是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主要的标准是秦国特有的务实精神,不尚空言。四是编排有序,体系严禁,结构完整。全书共分8览,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辑的最高水平。它标志着书籍编辑正在走向成熟。,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
8、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为“简”,将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一些的木条称为“木简”,木制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为“简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竹木简牍的通行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而且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竹木简牍的时代,简策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与甲骨、金石同时,不过 因其腐烂,没有见到实物。现在所能见到的简牍实物,最早是战国时期的,它们都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发现的。404年,东晋末年豪族桓玄废晋安帝,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简牍的使用从上古至此,已经数
9、千年的历史,但其盛行时期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约1000年时间。,竹木简牍的内容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殉葬器物的目录)和书籍三大类。书籍当中比较重要的有鲁壁藏书(鲁共王坏孔子宅,欲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和“汲冢书”,汲郡人盗挖魏国墓,发现了先秦竹简书籍数十车,当时盗墓者点燃简策作火把,致使简烬札断,文残字缺,后由政府收归官有,藏于秘府,并派人整理研究。得古书75篇,统称“汲冢书”。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编年史,继续自夏朝到魏安釐王20年之间的事情,被命名为竹书记年,还有叙述周穆王巡行的穆天子传。,竹木简牍的形制,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
10、及其形式,大致如下:1、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牍”。烘干,称为“汗青”或“杀青”。西北少竹之地常有木材做简,多取白杨木,柳木、松木为原料,因其色白,质软,易吸墨汁。木简的长短宽窄与竹简相似,较宽的称为“椠”,较宽的板称为“方”,小木片称为“札”。,2、编简成册。单根竹片称为“简”,编连诸简为“策”,也就是“册”。考古发现实物中有用麻绳或帛带编连的。通常是以一根简为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束。首简上写篇名,篇名在上(小题)在上,书名(大题)在下,也有的简册开头两根简不写正文,成为“赘简”,保护后简少受磨损。,长度、内容与所载的内容有关。战国简册的一般长度为14-88cm,用于书写典籍文书的
11、简牍一般是在23-28cm之间,尤以23cm为常见。汉简最长的是 二尺四寸,约55cm,用以写六经、国史、礼书、法令,故有“三尺法”、“三尺律令”之说。版牍一般不用于抄写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尺牍多用于写书信。古代的常常画在版牍上,后来人们成国家领域的地图为“版图”。木牍用作书信或诏令公文,要加上封缄上面,上面有一块小的盖板,叫“检”,写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叫“署”,再把两块木板用麻绳或蒲草捆扎起来,在绳结处加块黏土,叫“封”。,书写字体:简上的字体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除了文字外,还有多种符号,其意义大致与标点符号和编辑符号相同,可分为句读符、重点符、界隔符、提示符等。竹木简牍的影响:简牍
12、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其影响深刻长远。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理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可连缀成册,容量加大。影响:直排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帛书与帛卷,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丝织文化起源于中国,为世界公认。由于丝织物易朽,所以实物很少见。20世纪以来,特别是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填补了帛书实物的空白。从文献和实物结合而来,可以说帛书的使用在春秋和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楚缯书。现存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书。盗掘。30或40年代,放在漆盒当中,呈深褐色,图文不清。经复原当中文字的书写方向互相颠倒,
13、文750字,四周有彩色绘图,并标有说明文字254个,其中有帝名、神名、四季名称、并用白、黑、朱、青四色绘制,书的四周有12神像,每边3个,代表12个月,每像下有神名,职司及该月宜、忌等,历书。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平实无华的白帛为“素”,是书写所用的缣帛的统称。素是生绢造的,未经过漂染;生丝造的绢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纨也生丝制造,洁白轻薄,似绢。缯是粗丝加工的产品,厚而暗,但较其他品种经久耐用。缣由双丝织成,精美细致色黄,不透水,价格昂贵。帛书在材料上与简牍不同,但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简牍的影响下,形成帛卷,其后向卷轴制度过渡,到纸写本时达到完善。,行格:
14、书写用的帛书,一般先画上或织上行格,称为界格和栏线;尺寸:帛为二尺二寸宽,简长二尺四寸,把帛与卷轴放在一起相差不多。,帛书的特殊用途,竹帛并行,同用于书写,但因两者质料和价格上的差异,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竹简常用于起草稿,缣帛用于最后写定本。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事件。在汉书艺文志,除了一部分儒家经典,全部的天文、历法、医药、卜筮著作是帛书,祭祀祖先及神灵、占卜星相之书,通常多为缣帛。汉代的谶纬一类书籍,也大多是帛书。,丝帛多用于绘画;丝帛还可用来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汉书艺文志所收的兵书790篇,而附图43卷,则是帛书。练书法。,帛书的优点和影响,优点:1、质地轻软,书写、舒卷、收藏、携带、阅读都十分方便;2、体积小,容量大,可以根据内容长短随意剪裁;3、表面洁白,比竹木更易吸收墨汁,内容清晰。缺点:成本高,价格昂贵。据考证:当时一匹帛的价值可购720斤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