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28265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MIS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第一节 MIS战略规划的概念第二节 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第三节 企业流程重组第四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http:/,第一节 MIS战略规划的概念,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个投资巨大、历时很长的工程项目,规划不好不仅自身造成损失,由此而引起企业运行不好的间接损失更为可观。通常人们就有一种认识,假如有一个操作错误可能损失几万,那么一个设计错误就能损失几十万元,一个计划错误就能损失几百万元,而一个规划错误的损失则能达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所以我们应克服那种“重硬、清软”的片面性,把信息系统的规划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企业在上信息系统之前一定要做战略规划,而在

2、做战略规划之前要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信息系统的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1973年诺兰提出了信息系统的阶段论诺兰阶段模型,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初装第二阶段:蔓延第三阶段:控制第四阶段:集成第五阶段:数据管理第六阶段:成熟,第一阶段:初装,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计算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一般,“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是如此,目前国内一些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都是靠做财务软件起步的。处于该阶段的信息系统的特

3、点是: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第二阶段:蔓延,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便是所谓的“蔓延”阶段。显然,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相同产品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产品代码)、难以共享等。可见,此阶段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处于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应注意避免的问题: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4、。,第三阶段:控制,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的预算增加而回报却不理想,另一方面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经验不断丰富,但却发觉对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失去控制,并开始寻求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蔓延阶段的数据共享问题。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根据诺兰阶段性理论模型描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刚刚处于控制期,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抉择期和转折点,要想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的总体数据规划。,处于控制阶段的信息系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

5、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解决问题的途径:管理者应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最好是使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同时应启动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第四阶段:集成,所谓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

6、、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克服系统不稳定的方法:,硬件上,由于对海量数据库的要求和不间断运行的要求,需要企业配备大型的稳定的高端服务器,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软件上,要求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团队开发方式的工作,此时,企业必须配备专任的系统集成职位,对系统集成人员的要求如下:掌握C#,.NET和JAVA技术;掌握XML语言和WebService技术,因为上述二者能够跨平台和跨系统交流信息,易于将异构系统整合。,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集成”之后,会进入“数据管理”阶段。但20世纪80年代时,美国尚处于第四阶段,因此,Nolan没能对该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我个人认为,在数据管理阶段,不仅

7、有了数据库,而且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库管理方法,真正做到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这一阶段中,企业应开展的工作如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使得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第六阶段:成熟,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1、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

8、机方式。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战略的计划。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甚至在组织设立CIO。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一起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EDI)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DSS)。,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二、开发管理信息

9、系统的策略,明确了自己企业的信息系统所处的阶段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确定开发策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类策略:不可行开发策略和可行开发策略。不可行开发策略:不可行开发策略是以往人们在开发信息系统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以后大家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引以为戒。不可行开发策略包括:1、组织机构法;2、数据库方法;3、想象系统法。,1、组织机构法,此方法完全遵循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机械地直接将它转换为以计算机处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这种做法主观认为现有组织机构很合理,不考虑如何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和特点,没有重新规划各个子系统的合理划分。即对现行系统不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实际上是手工翻版,不能发挥计算机高效处

10、理及资源共享等优越性,影响了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效果。,2、数据库方法,此方法是从数据而不是功能角度去分析和设计一个新系统。它强调将一个组织中的所有重要数据都存储在集中的大型数据库中,然后以数据库为中心,开展各项业务的处理。由于事先没有很好考虑和规划新系统中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围绕数据库开发了一些应用项目后,就会发现功能之间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3、想象系统法。,这种方法违背了新系统的“基于原系统而高于原系统”原则,将新系统分析与设计完全建立在想象和假设的基础之上。这种方法脱离实际,即使新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也根本无法投入实际运行。再说,这种凭空想象的方法,更加花费时间和造成人力、物力浪

11、费。,可行开发策略:目前,常用的可行开发策略也有三种,包括: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3、综合开发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如工资计算、订单处理、库存控制、生产管理、物资供应等),当下层子系统分析完成后,再进行上一层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发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这种开发策略适用于小型系统或开发人员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

12、况。,“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但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综合开发策略,为了充分发挥以上两种开发策略的优点,人们往往将它们综合起来应用。在用“自上而下”方法确定了一个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之后,“自下而上”方法则是在总体方案指导下,对一个个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具体功能和数据的分析和分解,并逐层具体到决策层。大型系统往往采用这种开发策略。,三、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根据待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特点,选择

13、适当的开发策略后,就可以进入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MIS战略规划?MIS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由于建设MIS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开发之前,必须认真地制订有充分依据的MIS战略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MIS成败的关键。,(一)制定MIS战略规划的作用,1、可以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称为战略目标集转化,即在MIS的战略规划过程中将“组织的战略目标集”转化为“

14、MIS战略目标集”。3、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SST方法认为,MIS的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组织战略集的构造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如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贷款人、竞争者等。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组织人员结构 组织战略目标集 MIS战略目标集,顾客Cu,股票持有人S,债权人Cr,雇员E,管理者M,组织目标,组织战略,年收入增长10%(S,Cr,M),推出新产品,.,.,MIS目标,MIS战略,改进CAD

15、模块,模块设计,.,.,(二)MIS战略规划的内容,MIS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1、信息系统的目标(实现哪些功能?)、约束(MIS所处的环境)及总体结构(包含哪些子系统)。2、分析组织的现状。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情况、人员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等。3、分析组织当前的业务流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四、MIS战略规划的组织,制定MIS开发规划需要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人员的培训,同时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一)规划领导小组:由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任务是完成有关数据及业务的调研和

16、分析工作。(二)人员培训:对高层管理人员、规划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制订MIS战略规划的方法。(三)规定进度:对规划工作给出一个大体上的时间限定。,开 始,确定规划的性质,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战略分析,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未来的略图,识别活动,列出重复性活动,选择最优活动的组合,列出工程项目活动,提出实施进度,写出IS战略规划,用户、MIS委员会,总经理批准,结 束,开 始,(四)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应包括规划的年限、规划的方法(BSP,CSF)。,包括组织内信息(如:各种表格,报表)和组织外信息(如:行业信息,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度)。,对MI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

17、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MIS的约束条件和政策。,定义约束条件,这项工作应该由总经理和MIS委员会根据3、4的结果来设置,包括确定MIS的开发目标,明确MIS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而且应有整个企业的目标。,给出MIS的初步框架,包括各子系统的划分等。,通过识别各种活动,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还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来选定优先开发的项目,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开发进度表。,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档,经领导批准后生效。,第二节

18、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其他还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投资回收法。,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SP),BSP产生于70年代,是由IBM公司发明的。该方法的思路是: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BSP方法的作用: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 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方法的优点:利用BSP方法能保证信息

19、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BSP方法的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成立由最高领导牵头的委员会,下设一个规划研究组,要准备的必要条件:一个工作控制室、一个采访交谈计划、一个最终报告的提纲,还有一些必要的经费。2.调研。规划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以采访的方式为主,因此应事先准备好采访提纲,事后进行分析总结。,采访的主要问题如下:你的责任领域是什么?基本目标是什么?你去年达到目标所遇到的三个最大

20、的问题是什么?什么东西妨碍你解决它们?为什么需要解决它们?较好的信息在这些领域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有更好的信息支持,你在什么领域还能得到最大的改善?什么是你最有用的信息?你如何测量?你希望做什么样的决策?你的领域明年和3年内主要变化是什么?你希望本次规划研究达到什么结果?规划对你和企业将起什么作用?,3.定义业务过程。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识别企业过程的方法称为“通用模型法”。它首先引用一个较粗的较通用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模型不断扩展,以适应特殊企业的需要。在用这种方法时往往参考一些典型的案例,同类企业之间有许多

21、相似之处,在寻找过程时做参考。,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供应商管理,人事,后勤保障,设备管理,工资计算,4.业务过程重组(BPR)。业务过程重组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那些过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应当取消。业务过程重组有以下原则方法可供参考: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22、。,流程重组案例,我国某化纤公司的销售业务涉及售后服务科、业务科、计划科、财务科、仓库等部门,其工作内容包括从签定合同开始到发货、实现销售收入等一系列过程。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有可能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加以支持的条件下,该公司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合作下,对原有销售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流程重组的新方案。,市场研究制定价格,签定销售合同,提发货处理,资金处理,市场行情,产品目录,产品成本,用户需求,产品价格,合同,用款,汇款信息,客户资金情况,销售过程示意图,这一销售流程是当时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采用的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销售流程简单、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易于管理。但通过对这种流程加以

23、分析,发现了不少弊端:1.效率低下。由于每个部门只完成某一项任务或某一环节,整个流程的运转必须通过多种单据的频繁传递来实现,工作人员多数时间处于等待状态,因而,效率不够充分。2.无人对整个流程负责。每个职工只负责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各科室管理人员也只对本科室的业务负责,整个流程工作的质量无人负责,无从监督。3.对顾客满意度重视不够。在这种流程中,客户需和不同的部门频繁接触,如与业务科签订合同,到计划科开提货单和发票,在财务科进行单据的审核等,客户实际上担当了传递数据的任务,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经过流程重组后,该公司的销售过程示意图如下:,T1市场研究和制定产品价格,T2签定销售合同,T3

24、提货处理,T4用户资金管理,数据库,并行结构的销售过程,图中过程T1根据市场信息和产品成本制定出各个产品的价格,输入到数据库中;,T2根据用户的需求,根据数据库中提供的关于产品价格的信息签订销售合同,并录入到数据库中;,T3根据数据库中未提货的销售合同和用户的提货要求,以及数据库中用户资金情况给予提货处理,开出发票,并在数据库中给出未结帐的用款信息;,T4查询数据库中有无未结帐的用款信息,若有则要予以结帐,若有用户到款信息,也及时输入到数据库中,并对用户资金的情况作出调整。,这样,四个活动的执行都直接和数据库相连,彼此相对独立。由于这一流程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持下进行协同处理,消除了单据传递延

25、迟;同时,功能管理转为过程管理,每个活动可建立一个相应的过程工作小组,用户只须与每一过程的管理人员接触,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5.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须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是按业务过程进行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识别企业数据类的两种方法:(1)企业实体法(2)功能法,(1)企业实体法,实体指的是数据存储的载体,它可以是一个实际的对象,如顾客、电视机、办公室;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象,如项目名称、预算、数据中心等。每个实体可用四种类型的数据来描述,即计划型、统计型、文档型、事务型。企业实

26、体法的第一步是列出企业实体类,接着列出一个矩阵,实体类列于水平方向,在垂直方向列出实体的四种类型,这四种数据类型的特点,如表:,(2)功能法,每个功能都有相应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类型。对每个功能标出其输入、输出数据类,与第一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类比较并进行调整,最后归纳出系统的数据类。,市场计划,材料采购,生产调度,客户拓展计划,产品计划,销售分析报告,原材料成本单,厂商资料,订货单,采购合同,产品需求,产品组成表,设备调度表,生产调度表,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因此其主要工作是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U/C矩阵也就是

27、过程/数据矩阵,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1)U/C矩阵的建立,1、根据BSP方法中的第3、5步得出的功能和数据类,建立U/C矩阵,行为数据类,列为功能类。2、在矩阵中填入U和C,表中用功能与数据类交叉点上的C表示这类数据由相应功能产生,用交叉点上的U表示这类功能使用相应的数据类。,(2)U/C矩阵数据正确性检验,在进行了U/C矩阵之后就要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验,其基本原则就是“数据守恒原理”,即数据必定有一个产生的源,而且必定有一个或多个用途。概括起来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备性检验一

28、致性检验 无冗余性检验,完备性检验:指原则上每一列只能有一个C和至少有一个U,每一行则必须至少有一个C或U。一致性检验:指每一列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如果没有产生者漏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 能、数据的划分不当;多个产生者错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 据的划分不独立、不一致。无冗余性检验:指表中不允许出现空行或空列。如果有空行或空列发生则可能出现如下问题:漏填了“C”或“U”元素;功能项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冗余的,划分得太细。,(3)用U/C矩阵方法划分子系统的步骤:,对“功能列”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内按功能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调换“数据类”的横向位置,使得距阵中C最靠近对角线。因为功

29、能的分组并不绝对,在不破坏功能成组的逻辑性基础上,可以适当调配功能分组,使“U”也尽可能靠近主对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子系统内数据紧密性最高,子系统之间数据联系最少。将矩阵中U和C最密集的地方框起来,并对其按功能命名,就构成子系统。框外的U说明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即共享的数据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子系统的划分不是唯一的,通常在征求用户的基础上,结合业务组织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子系统。,(4)U/C矩阵表转换为数据流程总图,经营计划,技术准备,生产制造,销售,财会,人事,产品设计,产品工艺,材料定额,制订定额,材料计划,采 购,进 货,库存控制,作业计划,在制品控制,作业安排,设备管理,设备

30、维修,机床安排,产 品,零 件,工 艺,工时定额,材料计划,供应厂商,采购合同,材料库存,生产进度,机床负荷,在制品库存,设 备,产品设计,产品工艺,材料定额,制订定额,材料计划,采 购,进 货,库存控制,作业计划,在制品控制,作业安排,设备管理,设备维修,机床安排,产 品,零 件,工 艺,工时定额,材料计划,供应厂商,采购合同,材料库存,生产进度,机床负荷,在制品库存,设 备,U,C,U,U,U,U,U,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数据流程总图,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由于资源的限制,系统的开发总有个先后次序,而不可能全面开花。划分子系统之后,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约束确定子系统实现的优先顺序。

31、一般来讲,对企业贡献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开发的优先开发。以下是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的原则:(1)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评估;(2)技术约束分析。,(1)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评估通过对管理人员、决策者的调查访问,进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准则(如潜在效益、对企业的影响、迫切性等),对每个子系统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中用评分的办法进行评估,每个子系统的得分作为考虑优先顺序的参考。(2)技术约束分析对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可用系统流程总图进行分析。利用该图很容易评出每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有多少被其他子系统所共享。有较多子系统共享的数据应较早实现。,第四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

32、,通常不严格地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DM);原型法(Prototyping);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OM);CASE开发方法。,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应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方法。用它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阶段:1、系统分析;2、系统设计;3、系统实施。,1、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MIS开发工作的第一个阶段;以系统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为出发点;分析的阶段的工作包括:MIS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和详细的系统调查(包括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最终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该阶段的成果为“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基础。,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MIS开发

33、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MIS的物理模型;主要的工作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该阶段的成果为“系统设计说明书”。,3、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MIS开发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工作内容包括:程序的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系统运行与评估;该阶段的成果为最终实现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说明书、使用说明书。,SSDM的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在

34、前两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地逐步实施。,SSDM的优缺点,优点:1、强调整体和全局性,利于整体优化;2、严格地区分开发阶段,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缺点: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二、原型法,原型法是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我们将从基本思想、软件支持环境及其优缺点对它做介绍。,原型法的基本思想,运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

35、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进行修改(在这过程中也可以添加新功能),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用户对新系统提出需求,开发一个原型系统,运行原型系统,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修改,添加功能,开发人员对问题进行总结,添加新功能否,有修改意见否,N,N,Y,Y,原型法示意图,原型法的软件支持环境,原型法有很多长处,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但必须指出,它的推广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软件支持环境作为背景,没有这个背景它将变得毫无价值。一般认为原型法所需要的软件环境主要有:一个方便灵活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如:SQL,ORACALE)一个

36、与RDBS相对应的,方便灵活的数据字典,它具有存储所有实体的功能。(SQL,ORACLE中都有附带)一套与RDBS相对应的快速查询系统,能支持交互方式的组合条件查询。(如:SQL中的查询分析器)一套高级的软件工具用以支持结构化程序,并且允许采用交互的方式迅速地进行书写和维护、产生任意程序语言的模块。(VB,VC,JB等),原型法的优缺点,优点:1、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2、将模拟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以解决的一环。3、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老一套工作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缺点:1、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2、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