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41701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1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段 新(网名:duanxinxyz),摘 要,本ppt讲述了唐太宗的10个故事:1.放弃登山封禅;2.坦诚接受进谏;3.不乘不义之机;4.高度评价房玄龄;5.托付李义府反腐;6.规劝尉迟敬德;7.使佞臣变忠臣;8.礼待隋朝降臣;9.让叔父心悦诚服;10.戴胄巧驳唐太宗。,目 录,1.放弃登山封禅/4 2.坦诚接受进谏/6 3.不乘不义之机/8 4.高度评价房玄龄/105.托付李义府反腐/12,6.规劝尉迟敬德/147.使佞臣变忠臣/168.礼待隋朝降臣/189.让叔父心悦诚服/2010.戴胄巧驳唐太宗/22,1.放弃登山封禅,唐太宗时,天下大治。一大臣向李世民奏本:“万

2、岁是自古少有的圣明君主,值此太平盛世,当登山封禅,祭祀天帝。”李世民欣然应允。魏征反驳道:“臣反对。经过万岁多年苦心治理,如今国家富强,各地百姓感念万岁功德,也更拥护万岁。自古以来,凡圣明君主,必须时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凡不利于天下苍生的事,万万不会去做。皇上如果要登山封禅,必然会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国库将为此消耗殆尽,这都是百姓的血汗啊。一个圣明的君主,都会尽量减少百姓的负担,而不会随便在封禅这样的事情上劳民伤财。”那位大臣哑口无言,李世民点头:“爱卿言之有理。”,1.放弃登山封禅,点评:旧唐书魏徵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臣请求皇帝登山封禅、炫耀皇威,李世民自

3、然心动。魏征先肯定了李世民的艰苦立业和不俗功绩,符合明君做派,接着马上指出,如果李世民不能始终如一地严以律己,所谓的登山封禅会转而成为对百姓的压榨,提醒对方:要把过去的成功做法化为理念,在以后的执政中去坚定履行,否则,只会半途而废,有名无实。魏征用李世民往日的功绩和即将犯下的过失两把刀一齐攻向对方,促使李世民居安思危,知错改错。论辩中,当对方自鸣得意并蠢蠢欲动时,祭起功绩与过失的双刀,可使对方幡然醒悟、悬崖勒马。,2.坦诚接受进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长孙无忌:“但凡魏征进谏,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何故?”未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便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若陛下不听劝告,我又顺从

4、陛下,那就只能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吗?”唐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2.坦诚接受进谏,点评:魏征以直言进谏成为忠臣典范,他深知自己的义务便是让唐太宗沐于明言氛围之中。有明臣不一定出明君,明君之下却必有明臣。唐太宗在魏征之谏中,慢慢洞悉明话良言之功效,走入贞观之治。现实当中也有周幽与商纣之人,听信谗闻,成了反面典型。为什么?因为谗言暗语,如桥之蚁洞、坝之穴口,侵其思想、蚀其作风,背地里的只言片语,往往让人铸成

5、大错。古语云:“明人不说暗话“,意指光明正大者,当直言所思,拒绝拐弯抹角。然而,一个拥有智慧的“明人”,不但要做到不说暗话,更应该做到不听暗话。,3.不乘不义之机,唐太宗时,突厥对唐朝蠢蠢欲动。不过,他们国内连年饥荒,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年,又偏偏赶上连降大雪,冻死了许多羊马,百姓更加缺衣少食。唐太宗派郑元颋出使突厥,郑元颋回来后报告说:“现在突厥百姓挨饿,牲畜瘦弱,显示了灭亡的征兆。估计不会超过三年。”许多大臣都劝说唐太宗乘机袭击突厥。唐太宗却坚决反对,他说:“人家现在天灾人祸,我们再去征伐,百姓必然雪上加霜,这是不仁不义。乘人之危,这也不是勇武的行为。除非他们有罪过,我就会出兵讨伐。”随后,

6、唐大宗不但不进攻突阙,还派人送去了许多粮食和布匹。一些北方小国知道了此事,都觉得唐太宗仁厚,纷纷归附大唐。,3.不乘不义之机,点评:乘人之危,往往能迅速取胜,但不一定能赢得人心。唐太宗不乘人之危,尽管丢失了一次攻城的战机,但无疑赢得了更重要的战略高地攻下了人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克制自己,不在别人受困的时候,落井下石火上浇油,哪怕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也不能做出不义之举。需要知道的是,真正的机遇不是别人处于险境时你致命的一击,而是你伸手扶一把的仁义,那样,才能赢得世人信任、敬重,甚至拥护。,4.高度评价房玄龄,唐太宗要朝臣们推荐一名谏议官,由房玄龄牵头。经众人举荐和选拔,确定人选在张玄素和

7、李玉卿两人中产生。表决时,因为李玉卿是房玄龄的得意门生,朝臣们大多说李玉卿的好话。只有少数人支持张玄素。最终向唐太宗的举荐权在房玄龄。大家都认为张玄素没戏时,房玄龄却认为:谏议官最重要的是有正直的品性,这点两人都没问题。但张玄素做事果断,遇硬不回,更刚些。而李玉卿有点优柔寡断,偶有妇人之仁。在这点上,张玄素更适合担任谏议官。房玄龄的公正无私,让朝臣们无不佩服。唐太宗因此评价房玄龄:“忠臣,贤臣,正臣也。”,4.高度评价房玄龄,点评:房玄龄能成为千古名臣,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人的关系有远近,所谓的情感分自然就是给自己情感好的人的。都愿意照顾同自己情感近、关系好的人,但这种照顾只能在无关他人

8、、无关大局、无关原则的范围内。如果因为照顾自己人而不顾大局,坏了原则,失去公道,则为人所不齿,结局也一定很悲惨。情感的维系需要真诚的付出,但不需要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全。为自己人加情感分,在事情处理上以情论事,这样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反而,坚持原则、保持公正者则会赢得更多的拥护和尊敬。因为在这个社会正常的运转中,需要情感,更需要规矩和原则。,5.托付李义府反腐,唐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时,席间吟诗,发现李义府很有才气,便当场表扬他。后经御史马周极力推荐,唐太宗召他面试,很快便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之后,唐太宗便对李义府说:“这个监察御史虽只有八品,却可以巡视郡县、肃整朝仪。以后,朕要掌控和监察百

9、官,这事就靠你了;吏治清不清明,百姓安不安居,就看你李义府了。”李义府听了万分激动,跪在地上连忙说:“皇上万岁。谢吾主龙恩!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李义府再所不辞。”果真,李义府上任后不负皇恩,把反腐败工作搞得声威大振,不到一年就查处郡县级以上官员40余人,其中不乏朝廷重臣。随后,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吏治越发清明,为大唐第一盛世“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5.托付李义府反腐,点评:唐太宗看好李义府的才能,便提他做监察御史,以托付式授权,把督管各级官员、“肃整朝仪”的重任交与李义府,使能臣尽能,国家得益。领导者以“这事就靠你了”的句式托付下属,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下放对下属的信任。其

10、好处是能使上下级之间情感相通,意义在于下属接受授权后,心中受到鼓舞,会全力以赴,做出成绩。,6.批评尉迟敬德,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居功自傲,李世民知道后批评他:“你这样做有些不像话。你想一想韩信、彭越是怎么死的,为么会被汉高祖杀掉?国家纲纪,离不开赏罚。为臣者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将后悔莫及。”尉迟敬德不敢发作,回到家中生闷气,暗暗责怪李世民忘恩负义。夫人知道后,说:“夫君,听说你出席宫廷宴会时候,如果有人的座次在你前面,你就会发怒,甚至会当众责问人家有什么功劳。有一次,任城王李道宗劝你不要打架,你差点打瞎人家的眼睛。这些事可是真的?”尉迟敬德这才知晓李世民为何批评他,马上主动认错,再也不居功自

11、傲了。,6.批评尉迟敬德,点评:夫人十分明智,帮尉迟敬德反思自己的作为,思考李世民批评丈夫的深层原因,促使他明白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与善意规劝,进而改正错误,皆大欢喜。批评背后是善意的规劝。富兰克林说:“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的是我们的缺点。”面对批评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反唇相讥是最愚蠢的做法,若能尝试换位思考,了解批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能有效化解冲突,和谐人际关系了。,7.使佞臣变忠臣,裴矩是隋炀帝身边有名的“佞臣”。隋亡后,裴矩降唐,被委以重任。有人提醒唐太宗说:“裴矩这人好出坏主意,你可要提防他。”唐太宗说:“出坏主意的人不是关键,采纳坏主意的人才是要害。裴矩以前那样做,是因为有

12、个昏庸的皇帝,只要我能让他知道,迎合不会受到重用,他必然会像魏征那样进忠言。“果然,裴矩降唐后,像变了另一个人一样。有一次,唐太宗为整治贪腐,就派人暗中向权贵们行贿进行试探,结果有个官员接受了一匹绸缎。唐太宗准备将其处死,裴矩却据理力争:“官员接受贿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使财物引诱人家落入犯法的陷阱,恐怕不符合圣人之道。”大家对裴矩都是另眼柏看,对唐太宗更是衷心敬佩。,7.使佞臣变忠臣,点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过去犯错,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而应该看到他本质上并不坏,相信他未来能做得更好。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放弃他

13、,才会真心地去接纳对方,赢得真诚的友谊。不放弃有错的人,就是要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不看他人过去的错,而是看到他人将来变好的希望。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和眼光,必然会赢得所有人的敬意。,8.礼待隋朝降臣,有一次唐太宗外出散步,宇文士及等人随从其后。唐太宗走到一棵大树下,赞美说:“好一棵嘉树!”宇文士及赶紧凑上去附和唐太宗,连声赞美这棵大树。唐太宗看到他这种表现说:“魏征常常劝谏我远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里常常猜疑是你,却又拿不准,今天看你这个样子,果真是你!”此后,唐太宗就想疏远宇文士及。可魏征却对太宗说:“宇文士及是隋朝降臣中职位比较高的一个,隋朝降臣每天都担心自己在我朝得不到到重用。现在,如

14、果陛下疏远了宇文士及,恐怕其他降臣,心里就会更加担忧了。”听完此话,唐太宗虽然不喜欢宇文士及,但始终给予了他应有的礼遇。宇文士及生病了,唐太宗还亲自去看望。隋朝的降臣都觉得唐太宗重视他们这些人,对唐朝更加忠心。,8.礼待隋朝降臣,点评:不成熟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与人交往,他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和那个人形影不离,如果厌恶一个人,就会马上与对方疏远。而成熟的人,却会更加理性。虽然别人身上有他们不喜欢的缺点,但他们却知道,和这样的人交往,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他们依然会诚挚地跟对方做朋友。这不是虚伪,而是包容。不成熟的人,心胸很小,只能放下自己喜欢的人;成熟的人,他们的胸怀足够

15、宽广,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因而他们的朋友也会更多。,9.让叔父心悦诚服,唐太宗让长孙无忌帮着评定群臣的爵位。文臣谋士大都位高权重,而作为皇亲的武将李神通却位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之下。李神通觉得是长孙无忌搞鬼,处处与长孙无忌为难,两人关系闹得很僵。李神通对李世民抱怨:“臣首先在关西举兵响应起义,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专靠耍笔杆子,功劳却在我上面,长孙无忌实在不公。”李世民道:“叔父虽然首举义旗但并未建功。窦建德吞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度叛乱来攻,叔父又不战而逃。危难时刻,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运筹帷幄,靠笔杆子安定了社稷。论功行赏,难道不该在叔父的前面?再说了,叔父是朕至近的亲人,对于您我还

16、有什么可吝啬的?只是不能徇私情罢了。”李世民一番话让李神通心悦诚服,并诚恳地向长孙无忌表达了歉意。,9.让叔父心悦诚服,点评:李世民列举出李神通的几次败仗,让他知道自己不但没功,反而有临阵脱逃的罪名。美国诗人朗费罗有句名言:“事实胜于雄辩。”如果下属间产生矛盾,关系出现裂痕,领导对喜欢抱怨一方,只讲道理是没用的,而要用例举事实之法,搬出一针见血的例子,点中他们的“痛处”,用事实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过失,变得心虚气短,更能化解干戈。,10.戴胄巧驳唐太宗,贞观年间,朝廷在选拔举荐人才时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如果祖上有功,可以得到做官的资格。有很多人钻政策的空子,伪造家族历史,想做官。唐太宗

17、知道后很气愤,就命令造假的人赶快自首,自首就可以既往不咎,不自首者就判死刑。不久,有一个作假的人事情败露被抓,移送到大理寺处置。大理少卿戴胄依照法律判他流放罪并上奏朝廷。唐太宗质问戴冑:“我已经发布命令,说作假的人如不自首就判死刑,我也给了他们悔罪的机会,他们不珍惜,这些不诚实的人就应该重罚。我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你为什么不把作假的人判死刑而判流放,这是想让我失信于天下吗?你这样做是怂恿天下人不讲诚信。”戴冑答道:“陛下说得好,做人执法都要诚信。陛下既然把案子交给大理寺,我就不敢有损于国法,如果您要杀死他,可是没有法律依据,我不敢欺骗国法啊!”,10.戴胄巧驳唐太宗,点评:戴胄运用了“揭悖反驳法”。唐太宗认为“判作假人流放”的做法不对,会让自己失信于天下,怂恿不讲诚信的人。戴胄借此反驳:“正是依据法律,执法诚信,才判作假人流放。”如果太宗非要杀死他,就违背了国法,这与唐太宗自己说的要讲诚信相矛盾,这就是言自相悖,唐太宗无可辩驳,顿时醒悟。应用揭悖反驳法,关键是发现反对论题的悖谬之处,如若发现,即可揭露出来予以批驳。揭悖反驳法分为:1.揭露论敌言实相悖,2.揭露论敌言行相悖,3.揭露论敌言自相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