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42022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3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设疑角度.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鉴赏主观题设题角度,1从诗词意境上置疑,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肃杀而寥廓的画面:昨天晚上,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诗人独自登上高楼,瞭望通往天涯之远的道路。这营造了一种秋天萧瑟、孤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伤感。,2从关键语句处置疑,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

2、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前两句描写了“梧桐树”和秋天“三更雨”等表现凄凉、哀怨之情的意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三句直抒胸臆,把心中离情之苦直接抒发出来。,3从关键字词置疑,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铺”指“铺展”“平铺”的意思,“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一句诗写出了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平铺照射过来的景象,所以用“铺”比“照”更准确、形象,表现出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写出了诗人的安闲、舒适

3、之情。,4从表达技巧处置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诗人主要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早春草色。早春草色,远望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诗人在实写早春草色特点的同时,还通过想象,虚写了暮春绿杨满城的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早春草色朦胧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5从思想感情处置疑,浪淘沙令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该词表现出王安石希望能得到宋朝皇帝对于变法的支持的情感,以及他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6从风格流派置疑,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7从分析形象处置疑,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本诗借助环境的烘托,塑造了一位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这个被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8从构思结构上置疑,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9从语言艺术处置疑,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弄”指摇摆不定,这句诗是说月光从散开的云朵中照耀下来,花影随风不停地摇摆,“弄”字写出了春夜花朵摇曳生姿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10从运用典故上置疑,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沧海事”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