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6085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6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设题方式及答题技巧,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诗歌鉴赏主要考查的是五个方面的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

2、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

3、到明。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是无休止的绵绵秋雨,更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

4、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问题:(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分析】:(1)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

5、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

6、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

7、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六、从风格流派置疑,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

8、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

9、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

10、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分析】:此题的置疑角

11、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

12、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问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

13、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