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5035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7.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课件第九讲:汉字的形体构造.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授课人李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一、漢字結構類型理論,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一)六書說,“六書”的說法最初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六書說的由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漢代的學者把六書解釋為關於漢字構造的六種基本原則。,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飬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鄭眾的注周禮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2、。,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周禮八嵗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許慎說文解字還分別給六書下了定義,並舉了例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漢代的經學家分為古文和今文兩派。周禮是古文經學派的經典。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大師劉歆的七略編成的。鄭眾和許慎也都屬於古文經學派。鄭眾是鄭興的

3、兒子,鄭興是劉歆的學生;許慎是賈逵的學生,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弟子。這三家說法應該是同出一源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不過在六書的名稱和次序上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差別:,許: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班: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後人多沿襲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漢代學者創立六書說,對文字學的發展是有巨大幫助的,直到目前還影響著絕大多數漢語初學初探者,大家都還使用其體系或術語。但是,漢代學者關於漢字構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

4、十美。六書是和五禮、六樂、五射、五馭、九數並列的,都是兒童學習的科目,都是十分實用而實踐性強的知識,獨六書是高深之理論,是“造字之本”,有“托古改制”之嫌疑。,2、六書說批評,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運用六書說分析漢字構造時,很難分類。,(1)象形、指事、會意界線不明,按說文說法,日月為象形字,上下為指事字。象形字所用的字符象實物之形,代表的詞是所象之物的名稱;指事字用的是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詞不是“物”的名,而是“事”的名。似乎很清晰。實際上卻有不少字很難確定應歸哪類:,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大:所用字符與日月一樣,象實物之形。其所代表的詞並不是所象之物的名,而是跟所象

5、之物有關的“事”的名稱。這又與上下相近。故有人歸於象形,有人歸之於指事。,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似乎許慎把它歸入象形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2,以六條曲線相綴聯示意,和“上”“下”二字以長線跟短線的位置關係示意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它們就不能歸於象形?,說文:“,綴聯也,象形。”,鄭樵通志六書略就把這兩字归為象形中的“象位”類。,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3,說文:“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即能使戰爭停止才是武;人講的話應該有信用。這和後代的“歪”字是一樣的,這種完全會合偏旁字義來表意的字實在太少了。,信:很多人認為是從“言”、“人”聲的形聲字(唐蘭認為從“

6、人”“言”聲)。,武:此字在甲骨文中已有,“止戈為武”出自左傳宣十二年,也相當久遠。但造“武”字的人是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4,近人林義光字源明確主張:只有象“止戈為武”“人言為信”那樣的“取其詞義相連屬”的字,才可以算會意字。而象“舂”“爭”這些“隨體畫物,其會合也不以意而以形”的字,都應算象形字。,鄭樵解釋“立”象“人立地上”,解釋“步”象“二趾相前後”,歸之於象形字。比許慎歸之于會意字的解釋要高明些。,但這些字又和“日”“月”不同,畢竟會合兩個以上意符表示了一個新義,歸於會意也有點道理。可見,象形與會意之界線也不明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5,在

7、上古文字裏,用兩個以上的意符構成的表意字,多數是使用形符,字形往往具有圖畫意味,形符是意符的主流。多數人也把它們看作是會意字,但這和“歪”之類的會意顯然是不同的。漢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變化,破壞了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對依靠本身的字義來起作用的意符則沒有多大影響。隨著漢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漸讓位于用意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春秋戰國以後產生的表意字占新造字的比例很小,其中又多是用意符構成的合體字。如劣、,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6,還有些表意字的性質,和說文敘裏所說的象形、指事、會意所舉的例字都明顯不同,如一些變體字:,正与乏:,可与叵:,有人把它們歸於指事類,純屬於無可

8、奈何;有人把他們歸於會意類,和會意的定義又矛盾了。,有些用六書分析漢字結構的人,還“創造”出了“象形兼指事”、“會意兼指事”等新概念,更說明六書說對象形、指事、會意的定義和規定是有問題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7,“轉注”的字面意義本身就是比較模糊的,說文敘的解釋(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也不清楚,故後人對轉注的異說最多,主要有:,(2)轉注問題,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8,宋元間戴侗(dng)六書故和元周伯琦六書正訛持此觀點。,轉變字形方向的造字方法為轉注,鼻祖是唐代裴務齊,切韻敘:“考字左回,老字右轉。”,以“考”“老”二字下部一筆走向不同來解釋兩個字的轉注關係。,過於荒謬,後

9、人袭用者寡。,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9,說文系傳 通釋: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謂老之別名有耆、有耋、有夀、有耄、又“孝,子飬老”是也。一首者,謂此“孝”等諸字皆取於老,則皆從老。若松栢等皆木之別名,皆同受意於木,故皆從木。後皆象此。轉注之言,若水之出源,分岐別派為江、為漢,各受其名而本同,主於一水也。而今之俗説,謂丂左回為考,右囬為老,此乃委巷之言。且又考老之字皆不從丂,丂音考,老從匕,音化也。,與偏旁可以互訓的形聲字為轉注字,提出者南唐徐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0,意思即是說:“江”、“漢”可以同謂之“水”,而“水”不可同謂之“江”、“漢”。而轉注字則可以與形旁互訓,

10、如“壽”、“耋”、“耄”、“耆”可同謂之“老”,“老”亦可同謂之“耆”等,往來皆通。,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1,六書說:說文解字一書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類”也,其始“一”終“亥”五百四十之首,即所謂“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部首與所統屬的字的關係為轉注,清代江聲,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2,如“辟”字滋生出“避”“僻”“譬”“闢”“嬖”,在多義字上加注意符滋生出形聲結構的分化字為轉注。,清代鄭珍、鄭知同父子,鄭知同六書淺說:轉注以聲旁為主,一字分用,但各以形注之。轉注與形聲相反而實相成。,實際上,“避”“僻”“譬”“闢”“嬖”等詞本來就用“齊”

11、來表示,同一體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或音符造成繁體或分化字為轉注,清代饒炯文字存真:,轉注本用字後之造字,一因篆體形晦,義不甚顯,而從本篆加形加聲以明之。是即王氏釋例之所謂累增字也。一因義有推廣,文無分辨,而從本篆加形加聲以別之。一因方言轉變,音無由判,而從本篆加聲以別之。是即王氏釋例之所謂分別文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4,加“水”成“淵”,“戉”加“金”成“鉞”“齊”加“示”為“齋”,加“刀”為“劑”,“老”,方言有呼ko,而加“丂”以別之而成“考”,莫,暮,它,蛇,益,溢,然,燃,止,趾,朱,株,取,娶,采,彩,其,基,晶,曐,自,鼻,河

12、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5,例如:“其”本“箕”之初文,轉音而用為虛詞“其”;“少”本讀上聲,表示不多之義,轉讀去聲而用為少年之“少”。,文字轉音表示他義為轉注,宋代張有(復古編)、明代楊慎(轉注古音略)持此說,文字轉讀他音以表示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轉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6,“令”本為命令之“令”,轉為官名之“令”;長短之“長”轉為少長之“長”,再轉為官名之“長”。,詞義引申為轉注,清代江永(與戴震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主張此說,文字由本義輾轉引申為其他意義就是轉注,朱氏改定義為:“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7,訓詁為轉注,清代戴震、段

13、玉裁主張同訓、互訓為轉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考、老二字屬諧聲、會意者,字之體;引之言轉注者,字之用。古人以其語言立為名類,通以今人語言,猶曰互訓云爾。轉相為注,互相為訓,古今語也。說文於“考”字訓之曰“老也”,於“老”字訓之曰“考也”,是以序中論轉注舉之。爾雅釋詁有多至四十字共一義,其六書轉注之法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8,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這些字可以互訓,皆為轉注。,船,舟也。舸,舟也。,二字同訓,為轉注。,說文解字注:轉注猶言互訓也注者,灌也數字輾轉,互相為訓,如諸水相為灌注,交輸互受也轉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種

14、文字者也。數字同義,則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漢以後釋經謂之注,出於此。,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29,以反映語言孳乳的造字為轉注,章炳麟,蓋字者孳乳而寖多。字之未造,語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語言,各循其聲。方語有殊,名義一也。其音或雙聲相轉,疊韻相迆,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也。,考、老同在幽部,其義相互容受,其音小變。按形體,成別枝;審語言,同本株。雖制殊文,其實公族也。,轉注假借說:,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0,“屏”與“藩”,“亡”與“無”,彼此音相轉而義相通,雖則字形沒有聯繫,同樣可以看作轉注的例子。,實質上是認為轉注是為詞義引申或分化而造字。他認為“建類一首”之“類”是聲類,“

15、首”是語基,即今之所謂語根。他分古韻為23部(類),就是以此分析其所謂轉注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1,此外,古今還有許多觀點,如清人曹仁虎(轉注古義考)“以成字合同義字聲旁造形聲字為轉注”說、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同部互訓”說、孫雍長觀點等。,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2,與說文所說的轉注字毫無共同之處。其中三說其實是在講語言學上的問題,不能放到講“造字之本”的六書範圍內。,評價:,五種觀點:,轉變字形方向的造字方法為轉注,文字轉音表示他義為轉注,詞義引申為轉注,訓詁為轉注,以反映語言孳乳的造字為轉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3,(部首與所統屬的字的關係為轉注)幾乎把所

16、有字都納入轉注範圍,毫無意義。(與偏旁可以互訓的形聲字為轉注字)也許比較符合說文原意,但把轉注歸為一種比較特殊的形聲字,獨立一書沒有必要,況且老、考、壽、耋、耄、耆也並不完全同義。,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4,(在多義字上加注意符滋生出形聲結構的分化字為轉注。)(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或音符造成繁體或分化字為轉注)兩觀點認為一般的形聲字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構成,所以把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偏旁而成的形聲字稱為轉注字。其實形聲字大多數是加注偏旁而成的,把它和一般形聲字分開不合理。若把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稱形聲字,把在已有文字上加注音旁稱為轉注,倒還有有點區分價值,但和說文原意也不符合。,河南师范

17、大学文学院 李 波,35,完全可以不管轉注,照樣可以把漢字的構造說清楚,沒有必要捲入這種無休無止的關於定義的爭論中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6,本來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說文敘的例字“令”“長”卻引起了爭論。依據說文舉例,只有詞義引申而形成的一字多用現象才算是假借(令、長);而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用現象漢代學者可能就根本不承認,這從說文喜歡把借字表音現象(其、亦)硬說成是詞義引申現象可以看出來。,()假借問題,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7,唐蘭中國文字學:六書說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第一,它從來就沒有過明確的界說,各人可有各人的說法。其次,每個文字如用六書來分類,常常不能斷定它應屬那一類

18、。單從這兩點,我們就不能只信仰六書而不去找別的解釋了。,六書說是有功勞的。但後人把它奉為圭臬,儘管各人解說不一,但都不敢突破,好象漢字天生非分為六書所說的六類不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8,(二)三書說,1、三書說的提出,中國文字學:我在“古文字學導論”裏建立了一個新的系統,三書說:一、象形文字二、象意文字三、形聲文字,唐蘭提出三書說。,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39,象形文字畫出了一個物件,或一些慣用的記號,叫人一看就能認識這是什麼。畫出一隻虎的形象,就是“虎”字,象的形狀,就是“象”字,一畫二畫就是“一二”,方形圓形就是“囗”。凡是象形文字:一、一定是獨體字,二、一定是名字,三

19、、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別的意義。(大字為正面人形,但語言裏的大和人形無關,故大為象意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0,象意文字是圖畫文字的主要部分不過象意文字不能一見就明瞭,而是要人去想。象形、象意、形聲,叫做三書,足以範圍一切中國文字。不歸於形,必歸於意,不歸於意,必歸於聲。形意聲是文字的三方面,我們用三書來分類,就不容許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1,文字的形意聲就是一般所說的文字的形音義,把象意字和形聲字分別跟字義和字音聯繫起來還可以,因象意字的字形是表示字義的,形聲字的聲旁是表示字音的。但把象形字和文字的形聯繫起來不妥。所謂字音字義實際上就是字所代表的詞的

20、音義,字形是詞的書寫形式,象形字、象意字和形聲字都是詞的書寫形式。詞並沒有一個獨立在詞義之外的、可以為象形字所象的“形”。,2、三書說批評,(1)把三書和文字形意聲相比附不當,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2,認為這些字是後起字,數量也不多,可以不管,只是簡單地稱其為“變體象意字”。作為關於漢字構造的基本理論,不考慮這些是不當的。,(2)對非圖畫文字類型的表意字處理不當,實際上商周文字裏的一些表意字,很難說它是圖畫文字:,其形符是圖畫文字,但使用的是其義而非其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3,古文字學導論把“雨”當做象形字,後又“正訛”為象意字。,(3)象形和象意的劃分意義不大,其實,其

21、界線並不是那麼明確的,有時連唐蘭自己也搞錯。,導論認為“上”“下”是象意字,中國文字學認為是象形字。,中國文字學認為“上”“下”“囗”“”都是象形字,但又說象形“一定是名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4,認為它不是造字法可以,但因此認為它不是漢字基本類型是不妥的,何況其數量很大。,(4)把假借排除在外是不妥當的,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合唐蘭象形、象意為象形,增加假借,形成了自己的三書說:象形、假借、形聲。,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5,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叫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叫音符字;形聲字同時使用意符和音符,可以叫半意符半音符字或意符音符字。,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又改為:表

22、意、形聲、假借。,這裏的假借包括“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所謂“通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6,漢字中有少數位是三書所不能包括的,當然六書也不能包括。,(三)不能納入三書的文字,1、記號字,當然,由於漢字演變的緣故,獨體表意的字都成為記號,一些合體字亦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7,2、半記號字,“叢”的簡化字“丛”,“从”是音符,“一”是記號。宋元時借“乂”為“義”,後世在“乂”上加點而成“义”,它就只能是個半記號半表音字。,稍微改變一下某字的字形,造出新字來表示和那個字的本來讀音相近的音。,3、變體表音字,兵,乒,乓,刀,刁,說文無刁,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

23、,48,4、合音字,讀音由用作偏旁的兩個字反切而成,中古時代,佛教徒為了翻譯梵音經咒,曾造過合音字,來表示漢語中沒有的音節。,(名养反),(亭夜反),(吳方言“勿要”的合音),(吳方言“勿曾”的合音),甭,(“不用”的合音),羰(tng)指碳氧基,羟(qing)指氢氧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49,5、兩聲字,即构成文字的两个偏旁都是声旁,啎,說文認為“從午,吾聲”,古代曾假借“午”字來表示啎(忤)逆的“啎”字,“啎”是在假借字“午”的基礎上再加注音符“吾”而成的,可見“午”原來也表聲音。這是一個兩聲字。,耻,本來是“恥”,從“心”“耳”聲,後“耳”、“恥”二聲毫無關聯,“恥”就成半記號

24、半表意字;變為“耻”始見東漢碑刻,“心”換成“止”來表音,成為半記號半表音字,也可以說是兩聲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0,我基本上贊同裘錫圭的三書說。但對他把“本有其字”的“通假”混入“本無其字”的“假借”不敢苟同,我把“通假”排除在漢字構造類型之外了。另外,他過分考慮了由於漢字書體演變而產生的後代字體(如他認為由於書體演變使獨體字變為記號字的問題),這也是我所不敢認同的。他對會意字所列的類型我是不贊同的。其他,我基本上是按照裘氏理論來分析的。,结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1,二、表意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2,說明:我們這裏把表意字分為抽象字、象形字、指事字、象形

25、字式的象事字、會意字和變體字六類,下面分別舉例來說明。在舉例時我會儘量舉古形體,來自圖畫文字的用“圖”表示,來自甲骨文的用“甲”表示,來自金文的用“金”表示,來自石鼓文的用“石”表示,來自篆文的用“篆”表示,來自隸書的用“隸”表示;“甲偏”表示來自甲骨文字的偏旁,“金偏”表示來自金文字的偏旁。只所以要用偏旁,是因為某些偏旁更接近其初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3,這類字是用抽象的形符造成,數量不多。前面我們舉過的一些例子如一、二、三、四、上、下、囗、等都是。,(一)抽象字,四:,西周前,春秋戰國,四,新莽,說文:“象四分之形。”不可信,可能是假借用法,其本義不可考。,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6、 李 波,54,囗(方):,容易和“圓”“丁”混淆,故很早就使用假借字“方”來代替。至於“方”的本義也不可考,說文的“並船”不可信。和“四”一樣,很早就成為了一個記號字了。,甲,甲,圖,(圆):,篆,是“圓”的初文,現在讀為wi,古音陰陽對轉。與囗丁易混淆,秦漢簡帛多以“員”表示。,而“員”是從鼎聲的字的簡化:,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5,回:,甲,篆,迴旋的線條,丩(纠):,糾:本來是從“丩”分化出來的字,說文:繩三合也。後來“丩”廢棄不用,以“糾”替代。,篆,說文:相糾繚也。,篆,小:,甲,篆,由三四個小點表示微小的意思,“少”即由四個點的“小”演變而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

27、,56,這類字的字形象某種實物,它們所代表的詞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稱。,(二)象形字,象形是取象示意,可肖像,可形似;可取實物之體,可取其狀態;可獨體,可合體;可整體,可局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7,1、獨體類,虎:,圖,甲,金,篆,象:,圖,甲,篆,取整体,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8,犬:,圖,甲,篆,豕:,圖,甲,篆,龙:,圖,甲,篆,山:,甲,金,篆,鱼:,圖,甲,金,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59,龟:,圖,甲,篆,馬:,甲,金,篆,金,甲,篆,目:,鳥:,圖,甲,金,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0,耳:,甲,金,篆,女:,甲,篆,甲,篆,皿:,门:,甲,金,

28、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1,取局部,牛:,圖,出自商牛鼎金文,甲,金,篆,羊:,圖,甲,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2,(2)合體類,甲,篆,瓜:,眉:,血:,果:,牢:,首:,洲:,元:,须:,胃:,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3,這類字是在象形字或象實物的形符上加上指示符號以示意。這類字數量很少。,(三)指示字,本:,末:,刃:,亦:,厷:,金,篆,篆,篆,甲,甲,金,金,甲,篆,甲,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4,大:,交:,屰:,甲,金,篆,(四)象形字式的象事字,這類字表面上看是象形字,但其所代表的不是物的名稱,而”事”,如屬性、狀態、行為等,這類字也很少,出

29、現的年代都很早。,甲,甲,金,篆,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5,又:,夨:,甲,篆,甲,甲,篆偏,篆偏,有些字可能兼有象形字和象事字二重職務,如“月”“夕”二字,古形體同:,這一形體表示“月”時,就是象形字,表示“夕”時就上象事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6,(五)會意字,有些字看起來像是會意字,如:果、胃,但我們要注意,這二字上面的部分和其整體的意義是相同的,仍歸之於象形字。,凡是會合兩個以上形符或意符來表示一個跟這些形符或意符本身的意義都不相同的意義的字,就叫會意字。前面我們所說的抽象字和指示字除外。,构成会意字的意符,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其意符的位置也有区别意义的作

30、用,有时要加上一些辅助偏旁才能表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7,(1)形合類會意字,組成字的意符是形符,和象形字比較接近,林義光字源就把這類字歸入象形字。,宿:,甲,篆,表示人睡在屋裏的簟(din)席上,是簟字的初文,小篆訛變為(tin),說文以為象“舌貌”,不當。,1、會意字立意類型分析,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8,疒(n):,甲,金偏,篆,表示人有病躺在床上,甲文中在人旁加小點,可能表示出汗。這可能是“疾”的初文。,臽:,甲,金,篆,表示人掉在陷阱裏。金文人形上的“口”可能是“止”字之訛變。“陷”之初文。,字形表示人持牛尾一類東西跳舞。呂覽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

31、以歌八闋。”由於假借緣故分化出了“舞”字,“舞”下之“舛”本象二趾。,無:,甲,金,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69,秉:,采:,興:,甲,金,篆,表示手裏拿著一把禾。,甲,篆,表示用手採摘樹上的葉子。,甲,金,篆,兼眾手共同抬起一個重物,所以,“興,起也。”,如果同時拿著兩把禾,那就是“兼”,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0,取:,伐:,毓:,甲,前一個形體是用戈砍人頭,有被伐之意;後一形體手執戈,有伐人之意.說文:從人持戈。取其後一形體的意義。,篆,圖,甲,篆,表示後以手割取他人的耳朵,古代戰爭中常取下敵人的左耳作為計功的憑證。,甲,篆,“育”的或体,表示母亲生子,“母”变为“每”,“

32、子”与表血水的点变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1,析:,甲,篆,用斤剖木,折:,甲,篆,用斤斷木,寇:,甲,篆,人拿著武器入室襲擊,射:,甲,篆,此字篆變後的訛化嚴重,幾失原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2,受:,甲骨文,金文,篆书,字形表示“舟”的授受,上面的手代表授者,下面的手代表受者。為什麼用“舟”?這大約是因為“舟”“受”音近、可以起到表音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3,攴:,圖,甲,篆,表示手持棍棒之類的東西,有打擊之義。後棍棒形變成“蔔”可能是有意為之,因如此“蔔”就可起表音的作用,及:,甲,篆,一人一手,追趕上把人抓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4

33、,饮:,甲,金,篆,原來為會意字,字形表示人張口俯首飲尊中之酒,後來加上“今”而成為形聲字。,甲,既:,表示人就食已畢,口開的方向是背向食物,事情的结束和完成,甲,表示人就食,接近靠近.,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5,甲,篆,走:,甲,篆,奔:,奔比走更急更快,故加三“止”以其示意,戒:,表示兩手持戈以有所戒備,甲,金,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6,孚:,甲,篆,“俘”的初文.古代戰爭,抓住成丁殺,留女子與孩子,故取”子”形.,益:,甲,金,篆,“溢”的初文,水從器皿中漫出來,丞:,甲,篆,把人從坑里拉出來,承:,甲,篆,把人舉起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7,至:,甲

34、,甲,篆,篆,立:,甲,篆,并:,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8,其字形之立意基於一個邏輯表述,其字義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符的語義組合關係來實現的,(2)義合類會意字,企:,見:,甲,篆,說文:“舉踵也。,甲,篆,望:,甲,篆,监:,甲,金,篆,欠:,甲,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79,篆,武:,甲,金,篆,其中的“戈”代表武器,“止”代表人,取其義而已。,信:,其意義“言語真實”,既不是“人”的意義,也不是“言”的意義,而是考兩者的關係而體現出來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0,意義區別:象形是對物的描摹,如“果”字,“田”即表示“果”,合以“木”仍然是“果”;會意之意義和每個意符

35、本身的意義都有區別。,形合和象形的區別:,形式區別:象形獨體,形合合體即使是合體象形,也只能分析出一個成字構件。,如“休”,合“人”與“木”,既不是“人”之義,也不是“木”之義。,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1,如“鳴”字,並非鳥本身之外又有一“口”,而是會“發於鳥口”之意。,形合和意合的區別:,形合是說其字形之立意基於由兩各或幾個意符複合而成的複雜形象的描摹。,意合其立意基於一個邏輯表述,其字義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符的語義組合關係來體現的。,會意字多數是形合會意,極少數是意合會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2,2、偏旁位置關係的意義區別作用,韋:,“違”字的初文,“止”不向“口”,表示違離

36、其地。,甲,篆,甲,篆,正:,“征”的初文。本義為遠行。“口”為目的地,“止”象“口”,表像目的地前進。,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3,出:,甲,金,篆,古人穴居,下面象坎穴,以趾離開坎穴表示外出。,各:,甲,篆,“”初文。方言一:“,至也。”方言二:“,來也。”字形以“止”向穴表示來到。“”,“格”的古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4,陟:,甲,甲,篆,篆,降:,“止”向高处,表示人向高处登。,“止”向低处,表示人向低处下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5,杲(go):,杳:,說文:明也。從日在木上。,說文:冥也。從日在木下。,甲,篆,之:,本義近於“往”,即離開此地到某地去。字

37、形中的“一”代表要離開的地方,以“止”背“一”表示離開此地到他方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6,3、从意符形体异同看会意类型,(1)異文會意:,逐:,进:,莽:,甲,甲,金,甲,篆,篆,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7,(2)同文會意:,甲,篆,並:,从:,森、林、鑫、磊、珏、轟等,卉:,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8,(3)對文會意:,北:,步:,鬥:,甲,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89,、特殊會意字,有的會意字是把其意符連讀為語來體現其意義。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現象,有的存世,有的是早已消亡的古代俗體字。,存世的,凭:說文:依几也。從几從任(段改為:從任從几任几猶言倚几也)

38、。,劣:說文:弱也。從力從少。,昶(chng):說文:日长也。從日永會意。,楞:取意於木四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0,消亡的,大衣為“寬”,先人為“老”,巧言為“辯”,追來為“歸”,百升為“斛”,不少為“多”,不長為“矮”,不明為“暗”,前四魏晉南北朝通用,後四出自龍龕手鏡,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1,說文:片,判木也。從半木。,(六)變體字,用改變某一個字的字形的方法來表意。這類字不多。改變字形的方法有兩種:,1、減少筆劃,片:,東漢碑刻隸書的“析”有寫作“”和“”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2,從古文字看,“”和“碍”是一字之異體,東漢後有人把當作“妨礙”的“礙”的異

39、體使用,南北朝時常常把“礙”寫成“”,以這個去掉“彳”旁的“得”來表示有障礙不能得到之義,這就成為一個變體字。後又加“石”而成“碍”(這個字體為簡化字採用)。,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3,“德”字右旁的俗寫,南北朝人有時把“惡”寫作“”。惡是德的反面,去掉“彳”以表示惡。當然南北朝時“惡”的最常見俗體是“”。而且東漢時(碑刻)“惡”就已有“”的寫法,“德”字也有了“”的寫法。從這兒可以看出,以“”為“惡”在東漢可能就有了,(孑),(孓),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4,2、改變字形方向,今:,甲,金,“今”是“吟”(噤)的初文,本義是閉口不作聲。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

40、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字形是倒寫的曰“”。,叵:,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5,關於改變字形方向的問題,說文早已講過,但從古文字的角度看,說文可能是錯誤的。,帀(匝):,說文認為“從反之”,二字古形體無關係,甲之,甲帀,有的“字”實際上不能獨立城字,只能作偏旁,(t),說文認為“從反止”,實際上是人的左右腳,且不能獨立成字,甲永,甲,说文曰:从反永,實為一字,皆支流,正反無別,後人區分.脈脉,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6,三、形聲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7,最早的形聲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組成的,而是通過在假借字的基礎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的基礎上加注音符而產生的。即使在

41、形聲字大量出現以後,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組成的形聲字也還是很少見的(如清末為了翻譯西洋自然科學特別是化學的專門名詞和醫學名詞)。大多數形聲字是從已有的表意字和形聲字分化出來的,或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其分化和改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一)形聲字產生的途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8,、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鳳:,加音符凡,鳳形簡化為鳥形,厈(hn):,说文:上石之厓(崖)巌(岩),人可居,象形,加音符干,二者初文為象形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99,甲,金,篆,人舌,今,飲:,初文為會意字,甲,金,篆,初文為象形字,本義指皮衣.後加注音符”又”,再後象皮衣的形符改為“衣”,就成為一般的

42、形聲字。後來為適應語音的變化,音符“又”變為“求”。,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0,甲,齿:,篆,初文為合體類象形字,後“止”以表音。,甲,原來是象形字,後出現參照物,較晚的古文字中用“日”表星形,周代以後就加注音符,後又把“晶”意符簡化為“日”。,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1,加注音符而成的形聲字和原來的表意字,一般是異體字關係。加注音符的形式通行後,原來的表意字往往就被廢棄了。但是,也有的是二者分化成兩個字的現象。如上面我們所舉的“星”字。最後的形聲字出現後,原來的形體“晶”成為表示星光的詞的字形。再如“網”字,加注音符“亡”而產生“罔”,專門表示“沒有”等假借義,

43、分化成兩個字。也可能在表意字上加音符直接分化成兩個字,如在“食”上加“司”聲而分化出“飼”字。,注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2,2、把原來的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換成音符,囿:,甲,石鼓文,金,篆,是古代供田獵用的大園子。囿內留有大量供鳥獸棲身的草木。後把中間的部分改換成表示讀音的“有”作音符。,罝j:,甲骨文中上網下兔為捕兔網,是形合會意字後“兔”改“且”成,為從網且聲的形聲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3,圄:,“圄”本作“圉”,中間的“幸”是由象桎梏形的“”訛變來的。“圉”是一個會意字。後“”變成表音的“吾”。,有時,古人為了使新舊字形有比較明顯的聯繫,往往把表意字的一部

44、分改成與被改造部分形狀相近的一個音符。,昃:,用太阳和人体的位置关系表示日已西斜的意思,是一个会意字。后把“人”改为音符“夨(z)”,而成“”再后有换成“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4,何:,甲,金(周早期何尊),殳书(战国十六年戟),“何”為負荷之“荷”的本字,象人荷一物,為合體象形。後把荷物人簡化為一般的“人”,把所荷之物改為形近的“可”而成形聲字。,聝(gu):,古人在戰爭中把敵人的左耳割下來作為計功之憑證,從耳從戈會意。後把“戈”改為“或”而成為形聲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5,羞:,“羞”的本义是进献食物,从“又”持“羊”会意,后把“又”改为形近的“丑”()。

45、,弦:,說文:“弓弦也。從弓,象絲軫之形。”漢印多從“弓”從“糸”,也是會意字。隸楷時改“糸”為形近的“玄”,成為形聲字。,軫,戾也。指上緊弦。,甲,篆,篆,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6,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是為了明確字義,這樣而產生的形聲字最多。按照要明確字義的性質,加注意符的現象大致上可分為四類:,(1)為明確假借義而加意符,獅:,“師”,本來表示“師眾”義,漢代假借它表示“獅子”義,後又加“犬”意符,造從犬師聲的“獅”,來專門表示這個假借義。說文無“獅”,前後漢書均作“師子”,玉篇廣韻有“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7,其:,“其”,本來表示

46、“簸箕”義,後假借表“基礎”之“基”。後加意符“土”來表示這個假借義。,彩:,“采”,本來表示“採摘”義,後假借表“彩色”之“彩”。後加意符“彡”來表示這個假借義。,佔:,“占”,本來表示“卜问”義,後假借表“佔領”之“佔”。後加意符“亻”來表示這個假借義。,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8,(2)為明確引申義而加意符,娶:,“取”,本來表示“战争中割取敌人耳朵”義,後引申“娶妻”之義。後加意符“女”來表示這個引申義。,“解”,本來表示“解剖牛”義,後引申“懈怠”之“懈”。後加意符“忄”來表示這個引申義。,懈:,“秉”,本來表示“持”義,後引申“棅把”之“棅”。後加意符“木”來表示這個引申義

47、。,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09,“景”,本來表示“日光”義,後引申“影子”之“影”。後加意符“彡”來表示這個引申義。,影:,“奉”,本來表示“雙手捧物”義,後引申有“供給”義,再引申為“俸祿”義。後加意符“亻”來表示這個引申義。,“慈”,本來表示“慈愛”義,後引申“礠石”之“礠”。後加意符“石”來表示這個引申義,後又簡化為“磁”。,俸:,礠:,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0,辆:,返:,座:,“兩”,本表“成對的兩個”義,後引申 為成對的鞋的單位詞的“緉”和車輛的單位詞的“輛”。後加意符“糸”“車”來表示這兩個引申義。,“反”,本來表示“相反”義,後引申為“返回”之“返”。後

48、加意符“辵”來表示這個引申義。,“反”,本來表示“相反”義,後引申為“返回”之“返”。後加意符“辵”來表示這個引申義。,緉:,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1,(3)為明確本義而加意符,“它”是“蛇”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它”上加意符“虫”而形成一個後起字。,它蛇,“止”是“趾”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止”上加意符“足”而形成一個後起字。,“州”是“洲”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州”上加意符“水”而形成一個後起字。,止趾,州洲,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2,北背,“北”是“背”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北”上加意符“肉”而形成一個後起字。,“它”是“採”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

49、采”上加意符“手”而形成一個後起字。,“孚”是“俘”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孚”上加意符“人”而形成一個後起字。,采採,孚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3,文紋,益溢,莫暮,“文”是“紋”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文”上加意符“糸”而形成一個後起字。,“益”是“溢”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益”上加意符“水”而形成一個後起字。,“莫”是“暮”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莫”上加意符“日”而形成一個後起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4,韋違,正征,然燃,“韋”是“違”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韋”上加意符“囗”而形成一個後起字。,“正”是“征”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正”上加意符

50、“彳”而形成一個後起字。,“然”是“燃”的初文,為明確本義,就在“然”上加意符“火”而形成一個後起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5,需要加注意符以明確本義的字,多數有比較通行的引申義或假借義,加注意符的後起字出現後,初文通常就逐漸變得不再表示本義,而只表示引申義或假借义了。,有時,後起字產生後,初文死亡,只作偏旁使用。如厷肱、戉鉞等。,有時所加的意符可能是重複的。如益溢、然燃、莫暮等。,有時是多次加。如:,稟(禀),廩(廪),王筠稱為累增字,王筠稱為分化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波,116,、改換形聲字的偏旁,(1)改換意符,赴訃、帳,(2)改換音符,潦涝,張脹,滥灠,障瘴嶂幛,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