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从众心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5591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从众心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从众心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众心理解析,小组成员:徐畅豪 王龙 刘丞 黄梦宇 陈培瑛 指导老师:陈林生,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引言,父子卖驴 父子俩进城去卖驴。父亲牵着驴,儿子坐驴身上。这时,路边的老人看见了便说:“这孩子,一点也不懂得谦让老人”。孩子听见了,就让父亲坐上去而自己下来。这时,几个妇女看见了便说:“瞧这父亲,自己坐上驴而让孩子累着”。父亲听到了,就让孩子也坐

2、驴身上。这时,路边又有人说:“你看这父子俩,一点也不顾驴的死活,”。父子俩只好抬着驴走。路上每个看见他们的人都哈哈大笑。,这虽然一则笑话,但却深刻的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那就是从众心理。,从众主要表现为 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心理从众,材料一:今天我们做一道作业题,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

3、我也买这种资料。材料三:大家买这个手机,我也买这个手机这三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行为从众,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的列子,为什么送礼就送脑白金,IPHONE 每出一款产品都会疯抢,现在已成为马路机,2011年3月17日,北京某超市顾客排队购买食盐。,下面是我们大学生的主要从众行为的分析:,一、学习从众: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

4、进,岂不丢人?,二、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三、恋爱从众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

5、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四、作弊从众:,以上这些都是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周围的典型的从众案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

6、体规模,群体规模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相关实验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一致观点或行为的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群体的一致性,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每个群体中相对突出的那一位总会成为其它人的攻击对象,如一群认真学习学生中的逃课生,和一群好打架斗殴学生中的认真学习的学生。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是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个体对

7、于群体的偏离都要冒很大风险,2个性特质差异 一般情绪不稳、智力较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怯懦、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反之,比较自信、有较高自尊要求的个体一般不易产生从众行为。施耐德等人(A.Snyder et al.)1960年的研究发现,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性越低。艾克斯等人(W.Ickeset al.)1981年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果断性越强,则越倾向于不从众。,2.年龄差异 从年龄上看,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段被认为是易从众时期,这个时期个体处于发展阶段,通常也被称为可塑期。随着年龄的长大,性格的稳定,在从众行为上年龄差异就不再明显。我国学者杨青、王星军对从众行为

8、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众行为有下降的趋势。,3、寻求行为参照(1)追求效用最大化 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2)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 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2、个人地位3、时间因素4、反馈的匿名性5、承诺感,教育和文化倾向,如果个体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从众行为的比例也会有所降低。,从众心理现象实验一阿希实验,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

9、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

10、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心理学实验案例:国外曾有一个心理学教师找到一个学习化学的班级要做一个“权威效应”的心理实验,他请该班的教师向学生引见说:这位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最近他研究出一种新的化学品,由于我与他很熟悉,专程请这位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先睹为快”。于是,“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拿出一个瓶子,里面装着透明的液体,然后告诉同学们,他正在研究一种化学药品的感

11、知效应,现在他展示的化学药品是一种新药,其味道可以在空中迅速传播,而只有对化学药品有敏锐感知的人才能通过空气中的传播感受到。,然后,“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打开瓶子,同学们屏息着呼吸,用心体验“只有对化学药品有敏锐感知的人”才能得到的感受,接着,大家开始谈出自己的感觉,有的说,这是一种与过去所有的化学药品味道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的说,教授打开瓶子后,立即就会感受到一种由前至后赴鼻而来的清香,“味道好极了”,等等,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表示不同看法。待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告诉同学们,他不是什么化学家,而是一位本校的普通的心理学教师,瓶子里装的不过是刚刚从学校自来水管里流出的自来水而已

12、。接着,他表示他的心理学实验圆满完成,“谢谢大家的真诚合作!”,分析:没有人会说自己没有过盲目的从众心理,因此可以说,从众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毛病”。以上两个案例的产生都是因为“心理暗示”捣蛋的结果。而教育上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逆向思维,自觉地破除从众心理。,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2)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时 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3)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 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什么样的情况下人

13、容易产生从众心理,(4)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很低时 一般来说,群体中那些地位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反之,个体的地位越低,就越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5)群体凝聚力很强时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6)群体规模 有研究证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人4人对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影响最大。并不是群体规模越大则群体带来的压力越大。,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有哪些作用,请你思考:从众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

14、影响。,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众有利,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作为灾区人民,我们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感受尤为深刻.当大家都在捐款捐物,献血献爱心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受感染,而渴望自己也能为受难同胞奉献一片爱心,在国庆阅兵式中,各方阵人员整齐如一,这种从众行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有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即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材料一,材料二,有助于个体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材料三(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2)

15、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想一想: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扩大视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等,从众的积极作用有哪些?,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增强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遵从规范,保证秩序,提高效率。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思维,减少烦恼等。,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

16、义。但是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有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穿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穿上了白色连衣裙。,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妇女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从众的两面性:,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从众之我见:,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希望大家凡事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放矢,成长、进步空间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