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55930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9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三章.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际关系,主要内容:1、人际关系概述 2、人际关系的发展3、人际冲突与合作4、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概念与研究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一、概念与研究,(一)概念: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狭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 系(认知、情感、行为),一、概念与研究,(二)研究 1、西方:人际关系、私人关系 人群互动关系 2、中国:关系和人情,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1、情感上的亲疏2、地位上的尊卑,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二)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A.P.Fiske 提出社会互动主要有四种模式:1、共享(co

2、mmunal sharing):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2、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根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3、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1、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3、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4、核心区、可靠区和有效区,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会测量法:J.Moreno创立 1、确定测量目的 2、确定测量变

3、量3、确定选择方法 4、编制测量问卷5、实施测量 6、统计处理,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二)人际关系的自我诊断 1、人际交往类型测验2、人际关系能力测验3、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人际吸引二、关系的发展三、关系的退化四、密切关系,一、人际吸引,(一)相貌(二)正面互动1、交往本身可以产生人际吸引(曝光效应)2、对他人表达赞美可以增进人际吸引(得失效应)条件:改变的应该属于同一属性 改变必须是渐进的3、相似或互补4、邻近吸引5、能力吸引,二、关系的发展,(一)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二)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二、关系的发展,(三

4、)关系的发展 1、勒温格(G.Levinger)的三阶段论(1)单向注意阶段(2)表面接触阶段(3)相互卷入阶段,二、关系的发展,(三)关系的发展 2、阿特曼(I.Altman)的社会滲透理论:取决于交往的深度和广度(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关系的退化,(一)空间分离(二)新朋代替旧友(三)逐渐不喜欢对方(四)交换回报水平变化(五)嫉妒或批评(六)对于第三方关系不能容忍(七)泄密(八)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助(九)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感情支持,四、密切关系,(一)特征 1、相互依赖2、共同活动3、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4、交往动机的改变5

5、、亲密感6、承诺,四、密切关系,(二)爱情 1、哈特菲尔德(F.Hatfield)(1)友谊式爱情(2)狂热式爱情,四、密切关系,(二)爱情 2、斯腾伯格(R.J.Sternberg):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的三种成分:亲密(相互喜欢和亲近)、激情(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承诺(愿意爱对方并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亲密(喜欢)浪 友 漫 谊 的 式 爱 完美的爱 爱 情(迷恋)激情 昏庸的爱 承诺(空洞的爱),第三节 人际冲突与合作,一、人际冲突二、人际合作,一、人际冲突,(一)研究的意义 1、正确的认识冲突2、提高管理冲突的能力3、认识冲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4、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和家庭生活的

6、满意度5、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个人健康,一、人际冲突,(二)冲突的实质: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一、人际冲突,(二)冲突的实质:1、层次:(1)特定行为上的冲突(2)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3)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一、人际冲突,(二)冲突的实质:2、类型:(1)平行冲突:存在客观分歧且双方有感知(2)错位冲突:一方有理由且感知到冲突,但不针对问题本身(3)错误归因: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无准确知觉(4)潜在冲突:存在客观分歧但双方没有感知(5)虚假冲突:因误会而产生有分歧但无客观基础,一、人际冲突,(三)冲突的过程:1、潜伏阶段

7、2、知觉阶段3、感受阶段4、外显阶段5、结果阶段,一、人际冲突,(四)冲突的管理 1、竞争模式(confrontation)2、回避模式(avoidance)3、顺应模式(accommodation)4、妥协模式(compromise)5、合作模式(collaboration),高 竞争 合作 对自己需 妥协要的关注 回避 顺应 低 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高,二、人际合作,(一)条件:关系的持续和相互回报(二)方法:1、建立持久关系2、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3、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4、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第四节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一、利他行为二、侵犯行为,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一

8、)相关概念:1、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一、利他行为(altruism),(二)概述 1、基本特征 目的:有益他人 性质:自觉自愿 结果:不求回报 本质:自我牺牲,一、利他行为(altruism),(二)概述 2、学说:(1)Batson的“同理心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2)社会生物学说(3)社会交换论,一、利他行为(altruism),(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动机:2、情境:旁观者人数、他人示范、需要帮 助者的特点、社会风气3、个人:人格、性别、心情,一、利他行为(altruism),(四)理论分析1、生物学基础2、社会文化的规范3、学习和模仿,一、利他行为(altruism),二、侵犯行为,(一)原因 1、生物学因素(1)内分泌及神经生化(2)遗传基因(3)中枢神经系统:2、本能论(1)弗洛伊德的观点(2)麦独孤的观点(3)洛伦兹的观点,二、侵犯行为,(一)原因 3、挫折侵犯论 4、社会学习理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6、其他原因:童年经历、情境因素、人格因素、性别因素、报复和工具性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二)对侵犯行为的应对:自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