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文化.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06495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堂琅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堂琅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堂琅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堂琅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堂琅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堂琅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堂琅文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堂琅文化堂琅文化纲要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位 为东经102o52,-103o26 北纬26。 32,-27o25%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57公里,国土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从现 实的地理位来看,位于云南边陲的巧家是名不虚传的边远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却因为一座史上著名的堂狼山而有着显赫的历史身世,华夏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都与之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流、融合而形成具有 强劲历史辐射力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文明 的进程。为更便于准确地阐述它,学术界为之命名为堂琅文化,

2、命名之因是早在古蜀国 时代,在古堂狼山今巧家老店镇一带就设立过堂琅城;秦灭巴蜀后,在堂琅城旧址设立堂琅 县;汉代因袭秦旧制,继续在这里设立堂琅县。堂琅县向来延续到北朝齐。为了发掘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堂琅文化,使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2022年2月,巧家 县委政府成立堂琅文化课题研究组。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堂琅文化进 行深入研究后,形成为了研究思路及方向,确立了以堂琅矿冶文化为主要内涵,包括堂琅历 史文化、堂琅民族民间文化、堂琅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堂琅文化体系。二、堂琅文化之魂巧家药山(古堂狼山主峰泸峰)(-)药山是古代堂狼山的主峰一一泸峰药山之名最早见于清代东川府志地图,标注为大药山。

3、根据水经注、汉书 和华阳国志诸典籍考证,药山即为古代堂狼山的主峰泸峰。对于堂狼山的具体位,有的专家说古堂琅治所所在地在今会泽县政府所在地:有的认 为在今巧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74年由云南史学泰斗方国瑜、朱荣惠、尤中先生共同绘 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堂琅县冶所所在地标注在今巧家县老店镇一带;中国著名历史地 理学家谭其援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处于堂狼山中的堂狼县的地理位作 了认定 堂狼县在巧家东75公里老店子;新塞云南通志载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 袤百余里,在该书所附地图上明确将堂狼山的位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 迄于炉房乡的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堂狼山中的古堂琅县冶所标注于

4、今巧家县老店镇 一带。水经注卷三十六:朱提山名也。应劭日:在县西南,县以氏焉。犍为属国也。在 郡南干八百许里。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结堂琅县,西 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馀里,或者攀木而升,或者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 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蒙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三 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 鲜有行者。根据记述:堂琅县因堂狼山得名,县在山中。朱提郡郡治在朱提县故城(今昭 阳区土城)。在距朱提郡冶所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即古堂琅县城。从堂琅县治所向西北行八十 余里即最杰秀,

5、孤高三千余丈、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的泸峰,泸峰旁边有 泸水上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的津渡泸津,从泸津向东行八十 里就是堂琅县。水经注卷三十六又载:绳水(金沙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清 一统志:按:水经注泸水在朱提界,武侯渡泸,在其地。 金沙江古称绳水,绳水流到朱 提县西为泸江水,朱提县西即今巧家县一带。泸峰即泸江水东岸的山峰,泸津即泸江水上的 津渡。考诸朱提县西今巧家县一带的地形。在朱提县西南200里控扼、环绕堂琅县东北去80 余里,最杰秀,孤高三千余丈、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的泸峰,应即今巧家 药山,地处古堂狼山的主峰; 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

6、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 者的泸津应是今巧家县白鹤滩镇老渡口一带。据此,在今昭通土城西南200里、药山东南80 里、巧家县城老渡口东80里的古堂琅县治所,应在今巧家县老店镇一带;堂琅县因之得名、 维堂琅县西北行 的古堂狼山应是今巧家县东部以药山为主峰,经老店镇、包谷墙乡等乡镇, 延绵80余里的山脉。汉书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 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对于堂狼山之名的来历,汉书刘琳注认为,其名得 自于 其地多螳螂。从已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铜质堂狼山里手辖印(统管堂琅印)、堂狼山里木手印是 古彝文印章可以看出,堂狼山原应是彝族语言地名,所以堂狼山是否

7、 确是因其地多螳螂,尚需进一步考证。(二)以药山为主峰的巧家古堂狼山是堂琅文化的发源地巧家堂狼山是堂琅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在堂琅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堂狼山是堂 琅城、堂琅县和堂琅文化的来源。堂琅县因山(堂狼山)名也 说明堂琅城、堂琅县和堂 琅文化皆因堂狼山而得名,体现了堂琅文化在历史文化上的传承性;二是堂狼山是堂琅文化 的发祥地。堂琅文化的堂琅矿冶文化、彝族的发祥地文化、彝药起源地文化和孙世祥独特而 厚重的神史等几大核心文化皆发祥于堂狼山。堂琅文化以堂狼山矿冶文化为核心,将堂琅文化定位为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历代人 民创造的以堂琅矿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历史遗存、

8、文化膨 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地理空间来说,堂琅文化既 包括古堂琅县地,即以古堂琅建所在地今巧家老店镇为中心的今昭通巧家县、曲靖会泽县、 昆明东川区的古堂琅辖地,也包括古堂琅周边即整个滇东北的今昭通市昭阳区、永善县等地 历代人民创造的文化。从时间来说,它既包含古堂琅县建存在期间古堂琅人创造文化,也 包括古堂琅建 设 以前的先秦时期和古堂琅建 废止之后直至今日堂琅人创造的文化。从文 化空间来说,堂琅文化既包括各时代各民族在古堂琅县地内创造的文化,也包括各时期从各 地传入古堂琅县地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包括如堂琅矿治文化中的开采文化、治炼文化、运输 文化、铸造文化等所

9、辐射的区域。从创造堂琅文化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人一来说, 既包括历代的原住民族,也包括历代迁入、迁出古堂琅的堂琅人创造的文化,即古堂琅县地 原住民族文化、外来民族文化及原住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形成的复合型文化。 总之,就堂琅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形式来说,堂琅文化是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自古 及今的人民创造的以堂琅矿冶文化为主,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等辉煌灿 烂、博大精深的复合型文化。(三)药山区域的巧家古堂狼山是彝族圣山1、以药山为主峰的巧家堂狼山是彝族发祥地、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巧家堂狼山是彝族祖居地、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己逝彝族同胞灵魂归依的祖界。康熙大定府志记载

10、堂狼山即罗尼山,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的居住地。康熙大定府 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 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彝文典籍六祖 分支记载,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居罗尼山,彝族六祖于罗尼山分支。贵州韩文指路经 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乾坤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 四川凉山 彝族指路经载: 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 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 因四川彝族不清晰堂狼山之所在, 在其注赛中说: 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 陈本

11、明、傅永祥 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 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代的堂狼山。足见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在昭通地区巧家县境内。 范文 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 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 域仍存此称谓)。对于堂狼山的地理位,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城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 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 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续汉志:(朱提)县西南二 里有堂狼山, 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 池水,名千顷池。西南

12、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水经注若 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绢堂琅县。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府:东川府巧 家厅(今巧家县。要。府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会泽县,始此。六年移县附郭。嘉庆十六年, 析会泽县地。东:堂琅山。水经注所谓,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即此。新纂云南通 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 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 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 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埴、老店一带。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 县治所

13、在今巧家老店子。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中国著名历 史地理学家谭其骥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作了认定,堂狼 山在巧家县东部。谭其骥先生主编、尤中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 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标为横贯巧家 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 组研究认定:堂狼山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 的山脉;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商末周初的时候希幕遮从耗牛徼外带领部族跋山涉水迁到今巧家县城附近沿金沙江 一带的平坝地区的邛之卤。这里依山傍水,山上可

14、狩猎放牧,坝区可耕种,金沙江里可 捕鱼,是个理想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东部数十公里即是富藏银、铅、铜等矿产资源的堂 狼山。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希慕遮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发展生产,创造文化。巧家县城所 在地的小东门石棺墓群、七里新石器晚期石棺墓葬群遗址、魁阁梁子古墓群的石棺墓群、魁 阁梁子新石器时代生活遗址等出土,石棺墓葬、陶器、玉器、青铜器、贝壳等文物就是他们 生存的遗迹。在堂狼山居住的彝族先民,开采堂狼山的铜矿、铅矿等矿产资源,运往成都平 原,一部份经成都平原转运中原,成就了三星堆、殷商灿烂的青铜文明。后来,由于发生世 纪性大洪水,希幕遮的三十一世孙笃慕带领部族就近迁往堂狼山,主持了彝族历史上

15、著名的 六租分支。秦汉以降,随着大规模的中原移民的到来,曾经的古蜀国辖地古堂狼迎来了 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民族大融合时期。2、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代表的族群的直系后裔是丽江堂琅人昭通、威宁出土的二枚古彝文铜质印章,直译即 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堂狼(螳 螂)山里木手印是。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汉语的意思即 统管堂琅印;堂狼(螳螂) 山里木手印是相当于军事上的虎符。这充分说明远在秦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吏县以前, 堂狼山就生活着一个以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为权力象征的强大部族。堂狼山中的部 族和人民也因堂狼山而称堂狼山部族、堂狼(螳螂)人。现在云南丽江玉龙县太安乡的 螳螂族人就是从巧家堂狼山经昭

16、通、楚雄、大姚、永胜迁去的。据2001年版丽江地区民族志记载:彝族纳若支系包括他鲁、他谷、纳 咱、峨、支里以及螳螂。腊鲁支系包括水田、香堂等各种自称和他称 的分支。经地方史志的考证,汉文谱牒等记载,纳若支系原籍在楚雄府大姚县最早仍源于 昭通一带,从元代以后陆续循金沙江而上迁徙至丽江地区。从文献记载和从昭通经楚雄、 大姚到永胜的葬俗送魂路线,均证明丽江地区彝族 纳若、腊鲁 各支系与小凉山的 诺苏 支系都是渊源于昭通的同源异流不同支系的彝族,只是前者要比诺苏支系迁入丽江地区 的时间早两三个世纪。这段文字对丽江地区的彝语支的族群来源作了大概的交待。和家修先生在为神奇的他留人一书作的前言他留文化的实质

17、、价值和保护开辟 中谈到:他留人与我区彝语支民族的便傣族、纳西族、他谷人、峨人、螳螂人等有渊源关 系,同属彝语支民族,也是我区较早的土著民族。只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他留人与其他 彝语支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显现出不同的一些历史特征。其中的螳螂支系,自称螳螂让,他称螳娜,主要聚居于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红麦 行政村,现有人口 1027人。从族名看,他们保留了祖先居住地的最早的称呼。在汉文献中, 螳螂、堂狼、堂琅等均为同一称谓,指今天云南巧家堂狼山所在地。一个人口很少的族 群,却保留了自身族群最原始的称呼。这是个神奇而智慧的族群。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 但没有文字。他们能熟练使用纳西语、普米语、汉

18、语等当地主流语言,而自己的语言仅限于 自身族群内部交流。他们没有任何关于自己族群的传说,只说祖先从南京搬来。歌谣已失 传,曾经有十二月调,用白族语唱,如今没人唱了。舞蹈和纳西舞相近,如今很少人能跳。 他们没有彝族那样完整清晰的父子联名式的谱系,他们的谱系制作成一个松木灵牌,灵牌上 仅保留三代人的姓名。当第四代人出生了,就要把牌位上辈份最高的一代的名字刮去,牌位 上始终保留三代。曾经有自己族群主持各种仪式的老人,称司阿姆,但现在从衣食起居到婚 嫁丧葬,他们的所有风俗习惯都跟纳西族相同,以至他们中的老人过世了请的是纳西东巴做 法事。祭奠祖先时在坟前祭台上垫上青松叶。从体貌特征,语音状况,习俗来看,

19、他们大都 和彝族相类,但他们坚决否认和彝族有任何血缘关系,这是令人奇怪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呢?回复到历史上去考察,可以理出这样一个思路:在从堂狼山沿金沙江上游迁徙的过程中, 这个螳螂族群为了记念自己祖先的居住地和祖先辉煌的历史,保留了螳螂 的族称,要知道 他们的祖先有过多么荣耀的过去,今天从他们自豪地称自己是螳螂人即可看出。在漫长的迁 徙过程里,为了族群的生存延续,在和其他强大族群的周旋中,他们练就一套自我保护的生 存本领,努力隐瞒自己的历史,隐姓埋名,隐藏在其他族群中,但却把代表自身记忆和文化 的语言保留下来。无独有偶,在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存在一个和彝族相类的他留族群。他留人,1953年划

20、为彝族。据简良开先生在神奇的他留人里介绍:他留人,他留 自称,他鲁苏,他称旧时泛称,他鲁苏,志书则称,他留人二六德人,自称,六德濮二他称,六德人, 。他留人是彝族支系中的一个奇妙族群,就其族别称谓的他留人除六德乡外,在永胜县内 的仁和、程海、板桥、顺州等乡镇及华坪县通达乡、中心镇木角坪、鹤庆县六合乡,四川攀 枝花市格里坪野竹林、盐边县、盐源县等地也有一部份。他留人,自称 他鲁苏。苏是人 的意思,意为外路人,就是说他留先民是从外地迁徙来的。究竟从哪里来的?他留人自称祖 先从南京来,是洪武调卫入永而来的。洪武年间进入云南的军队是中原汉族,他留人也自 称祖上来自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1386年明王

21、朝批准征南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提出的 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待的建议,推行寓兵于农,屯 民实边政策。明洪武二十九年,首任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军和所属北胜、永 宁、液蕖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澜沧卫城时,他留人属北胜世守高土 司所辖的游牧部落而被集中起来,按明时军队建制组成工程施工队伍,带有军事性质,编为 三百六十户伍。这支队伍住在城东南山麓,历时一个多世纪。从那时起他留人就开始接受汉 文化,并造就了一批石匠、木匠等工艺美术方面的人材。澜沧卫城竣工后,高土司就把这支 带有军事性质的队伍转移到营盘,实行屯戍制,后来扩建为他留城堡。看来,他留人说祖籍 南京,也并非空穴来风

22、。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婚姻自由,男女青年婚恋前要经历浪漫 的 过七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在宗支山过耙耙节,用云南松枝搭山门,每户人家 要把自己用糯米做的耙耙端到这里祭祀祖先。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们的坟林文化。整座宗支 山上,绿树成荫,树林里掩映着一座座、一排排成千上万座坟墓。据他留学者杨如刚介绍, 他留人死去的比活着的还多。这些坟冢分为不同的时期,最古老的很简陋,从地面部份看, 三面用石板盖住,前面形成门的格局。据说这道门是留给死者灵魂进出之用。这可能就是 华阳国志记载的 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 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

23、 的 不闭户 的 濮人冢。有文字碑石的坟墓最早 始于明代,明代以后的坟墓显得更为气派,碑石上有汉文字碑文,有龙、凤、麒麟等浮雕, 两旁有石雕狮子,这些石雕和浮雕造形生动,工艺高超,明显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据他留人 的铎系介绍,他留是个泛图腾的族群,他们的图腾有天、地、日、月、星辰、山、水、猫头 鹰、乌鸦、蛇、鹿子、虎、狼、鹰、藤子、树、竹、麦子、火草、木、犁等等。这一切都在 坟山碑林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无论远古时期简陋的石板墓还是明代以后气派的碑石墓,这 些坟墓都是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可见,这是一个和石头有缘的族群。在坟林间穿行,看到 一座座丛林深处的石头墓,会不由想起遥远的蚕丛氏和 石棺椁,想起

24、巧家小东门、魁阁 梁子等地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他留、他鲁苏 与 堂狼、螳螂 之间,从读音的角度来 看,往上追溯,应该就是同一称谓。这个自称 外路人 的族群离开堂狼山的时间应该在希慕 遮后的时代,他们沿着金沙江峡谷而上,一路走来,不断分化,在和其他族群的交融中,最 终形成今天的格局。值得思量的是,无论螳螂人还是他留人,他们都说自己的祖籍在南京。除了上文所说 的原因外,明代开国之初,南京是引领风气之先的首都,称自己的族群来自南京,既表明自 己身世的显赫血统的高贵,也可在更杂的族群斗争中自我掩护。在代代传承的话语体系里, 南京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祖籍地,而真正的祖籍地一堂狼山却湮灭在岁月的深处了,但这两

25、 个族群却以 螳螂、他留 作为自己族群的称谓,以示对祖先和历史的怀念,这又是何等的 智慧!(四)堂狼山矿冶文化堂琅矿冶文化是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堂琅文化研究就是将以堂狼山为中心的堂琅金属 矿带银、铅、铜等矿冶的开采、冶炼、运输、铸造的矿冶文化确定为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1、堂琅矿冶简史经科学测定,三星堆矿料来自云南。通过对东川开采的铜的科学测定,东川的铜与三星 堆的低比值铜相同。经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矿冶开采、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三星堆的青铜矿料来自巧家堂狼山,是古代巧家堂狼山的螳螂人采冶堂狼山的青铜矿料 铸就了古代三星堆青铜文明。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商王武丁(公元前1325年一

26、前1266年)妻 妇好墓里的青铜器、剑川海门口青铜器(公元前1115年)、古滇国青铜文明的青铜矿料均 来 自于古代人。人为犍为蛮夷,即今昭通一带。昭通一带铜矿富集且开辟最早的即巧家堂 狼山。这也说明殷商、剑川、古滇国的青铜矿料都来自巧家堂狼山。古滇国在秦汉时存在了五百多年,直到公元225年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这个神奇的古 滇国在中原的视野之外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然而,令史学界困惑的是这样大规模的青铜 器在出土地至今还没有发现那个时代的冶炼遗址。那末,这些青铜器的矿料来自哪里?我们 只能从古滇国就近的地方去寻觅。在古滇国的周边,迄今为止,惟独堂狼山发现大规模的古 铜矿采冶遗址。同处云贵高原的堂

27、狼山和古滇国无非数百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从堂狼 山运输铜料不失为最佳选择。秦灭巴蜀、秦王朝的兴起和堂狼山的铜矿密切相关。因为有丰富的铜矿、铅矿资源,野 心勃勃的秦国对古蜀国觊觎已久,公元前316年10月,秦国灭掉了古蜀国。秦国在古蜀国 时期的堂琅城设立堂琅县,后来开通 五尺道,控制、开采堂狼山的铜矿、铅矿资源,铸 成各种锋利的青铜刀兵,最终灭了六国。历年来,从各地出土大量的汉洗,其中含堂狼铭文的铜洗占比例最大。从迄今为止出 土的情况来看,款识最早的署建初元年堂狼造(公元76年),铸于东汉章帝年间;款识最 晚的是东汉东汉灵帝年间所铸,署建宁四年堂琅造(公元171年)。起止相距96年,可以看

28、出这一时期堂狼山铜采冶继续繁盛。古堂狼山还以铸币的方式对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从全国各地出 土的古钱币中,就有铸有建初元年堂狼造款识的,说明古堂琅从东汉建初元年就有了铸 币业。三国两晋时期,典籍记载堂狼山已经开始了向铜的冶炼,并且成为闻名世界的白铜之 乡。这些传到中东和欧洲的白铜被称为中国石。到了 1823年,英国的汤麦逊和德国的罕 宁格兄弟才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堂狼山的白铜早于西方15个世纪。再从现实的田野调查情况来看。巧家堂狼山区域发现成百上千的古矿采冶遗址和出土的 青铜铃、铜削等文物更加印证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历时5 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中,结果发现

29、,巧家中部隆起的群山遍布古矿碉遗址,山体几乎被掏空。 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运动,地表浸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湮没于地表下的矿嗣已经无法 统计,仅能辨认和群众传说的古矿碉数以千计。其中,传说的铜矿碉694个,找到144个; 传说的古铅矿嗣492个,找到170个;传说的银矿嗣339个,找到39个。这些矿嗣的分布总体 上呈两条矿带,一条是牛栏江沿岸东南-西北走向的铅锌矿带,包括老店、新店、小河、红 山、东坪、茂相等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另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铜矿带,包括 包谷埴、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两条矿带呈人字形交 汇于老店。巧家堂狼山富含银、铅、铜矿,且铜的品

30、位极高,生铜品位高达90%以上,可以不经 冶炼,直接制作成斑铜工艺品。深入调查发现,享誉天下的会泽斑铜的所有铜矿料来自巧家 堂狼山的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从历史上考察,无论是古蜀国时代,还是两汉犍 为、朱提时代,位于五尺道旁的巧家堂狼山都具有经济、文化辐射的区位优势,顺理成章地 成为了以开采铜矿、铅矿、银矿为主的冶金基地。随着岁月的流逝,王朝的兴衰更替,数千 年的开采,堂狼山的矿产日益枯竭,山被挖空了。明清朝时期,巧家老三区(今昆明东川区)汤丹等地一个又一个铜矿点被发现,所采铜 料运往全国各地,支撑了大清王朝的国库。数千年岁月里,堂狼山人成就了一部以铜为中心的文化史,为华夏文明的演进立

31、下了汗 马功劳。2、堂琅矿冶文化品牌世界白铜之乡一巧家堂狼山:堂狼山出银、铅、白铜,关于白铜的记载早于西方 15个世界以上,是名附其实的世界白铜之乡。中国彝族第一印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古彝文印章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和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现出土的二枚古彝文印章,直译即堂狼(螳螂)山里手 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汉语的意思即统管 堂琅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 相当于军事上的虎符。这充分说明螳螂山之名应系 彝语地名;远在秦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吏县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一个以堂狼(螳螂)山里手 辖印 为权力象征的强大的 堂狼山部族 彝族。而铜质印章所用的铜也再次

32、说明堂 狼山的铜 在斯时已得到了开采。螳螂是一种昆虫。螳螂(堂狼)山是彝语地名,以螳螂命名:出土的古彝文印章直译即堂 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常城所著华阳国志记载: 堂螂 县,因山得名也,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 堂狼山中的部族和人民也因堂狼山而 称堂狼山部族、堂狼(螳螂)人。古彝文印章 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堂狼(螳 螂)山里木手印是 的出土,充分说明远在秦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吏 县以前,这里就生活 着一个以 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 为权力象征的强大的 堂狼山部族 彝族。堂狼山中的 部族和人民也因堂狼山而称堂狼山部族、堂狼(螳螂)人。现在云南丽江玉龙县太安乡的韩 族

33、螳螂人就是从巧家堂狼山经昭通、楚雄、大姚、永胜迁去的。汉洗之乡:现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有铭文的数十个堂狼铜洗,除个别外其铭文文字均含堂 狼地名。说明:一、东汉时期的堂琅县的规范书写系堂狼县;二、堂狼洗在堂狼县的堂 狼山中铸造,堂狼山的规范书写为堂狼山;三、确证堂狼洗在遍布银铅铜矿碉的巧家县 境内堂狼山铸造,典籍中盛产银铅铜的堂狼山即巧家县境内的堂狼山。巧家沙金:巧家沙金淘金历史久远。至清朝时期,云南通志载金沙江沙金以丽江 石鼓以下较好,至东川府巧家为最,永善次之,绥江再次,绥江以下便微乎其微了。巧家为 最的巧家沙金主要产于,巧家蒙姑至新华镇葫芦口江段。这里是古代中国西部金沙江南北 走廊要冲和金沙江

34、上最便捷的津渡。金沙江水经过的某些江段江底或者江岸富藏高品位金 矿,江底金矿受江流冲击、淘洗而顺江流而下,或者江岸经过长期风吹雨打,金矿出露地表, 矿石被风化而崩裂掉入江流中伴有泥沙顺水而下,在江面宽平、水势舒缓的地方,富含金矿 的石沙自然沉淀下来,在河流底层的河床上形成含金沉积砂石层,从而形成沙金。从整个金 沙江来说,金沙江从滇西北向东行至东川小江口,一路都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山高谷深, 江水深,江面窄。这一段像东川的播卡等地盛产金矿,这些金矿被金沙江江水冲刷而下。当 金沙江流到巧家蒙姑乡至巧家白鹤滩镇葫芦口古代称 水广六七百步、诸葛武侯 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的泸津 时,江面宽阔、江水较浅、

35、江流舒缓,上游流下的沙金便在这儿沉积下 来,形成为了近IOO公里富含沙金和利于淘金的江段。这里是金沙江流域沙金品质最好、淘沙 金最理想、产金最多的的地方,凡回水弯曲并有江滩处都可以淘沙金。在民国及其以前的数 千年间,无数的人到江中取土淘金,因淘金而留下了金塘湾、金塘村、金塘乡 等地名, 以致在整个金沙江流域,无论就其产量还是品质都极好,故云南通志称在整个金沙江流 域中巧家沙金 为最。直到今天,金沙江边还不时有人在淘洗沙金。万里京铜水运第一站 巧家蒙姑:清时在巧家老三区(今昆明东川区)开采的铜,经陆 运到蒙姑下水启程水运,蒙姑是京铜水运的第一站。万里京铜运输第一人一刘汉鼎:巧家刘汉鼎是迄今惟一知

36、道进行京铜陆路运输的人,是万里京铜运输第一人。刘汉鼎、刘诚父子约生活于公元1730年至1830年,拥有庞大的马帮运送 京铜,家资 巨富,人称刘百万。堂狼山区域的铜,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迎来了又一次辉煌。查民国巧家县志稿、 云南通志卷七四食货志铜厂、王昶铜政全书、军机处录副奏折等典籍,清 代铜矿大旺时期,汤丹厂、碌碌厂、大水沟厂、茂麓厂、大风岭厂、紫牛坡厂.这些大厂 均在1952年前的巧家版图上。巧家产铜占全省总产量的80%,即平均每年产铜在1067万斤, 合6400吨。这一时期约共生产铜243200吨。这些铜从云南边徼运到京城,千里迢迢。特殊是 云南境内路段,关山阻隔,山重水复,更有幽谷断

37、崖、险滩恶水,要把数额巨大的铜 按期安全运抵北京,需要付出的代价可以想见。据史料载,在铜运古道上扛鼎者,惟刘汉鼎、 刘诚父子两人。为了便于京铜的运输和便于商民往来,刘汉鼎捐巨资修会泽之野马川,曲靖之德泽江 大桥(车洪江石拱大桥)、姑娘桥、媳妇桥、Y头桥,巧家之玉虹桥、姑娘桥、媳妇桥、Y 头桥及臭水井、阿白塘、蒙姑坡等处县道。刘汉鼎捐资修筑巧家至会泽200余里道路,亲自 往来督工,虽经羊肠鸟道、酷暑寒冷,不畏难间断,历4年功成。1795年,刘汉鼎捐资于蒙 姑东南距蒙姑5里处造桥。云贵总督为隧道亲笔题名曰:飞云洞,镌刻在隧道口上方。刘汉鼎父子富而乐善好施,热心地方事业。曾经兴办鲁木德、北街两处义学

38、,并将巧家 福禄村水田六十余亩捐送东川府文庙作岁修费用,其他如送寒衣、赠医药、施棺木、设茶 水、办义渡、捐送义地等慈悲事业甚多。1811年,刘诚率众奏准于鲁木得(今县城)设巧 家抚彝同知,析会泽县之归治、善长、向化三里及披沙21寨旧名庆成里归其辖治,隶东川 府直至民国。因为刘汉鼎父子的修桥补路和庞大的马帮队,清代雍、乾年间铜矿大旺时期,云南的铜 能够顺利运输,为铜运作出的巨大贡献。金沙江百里铜运古道:为方便铜的运输,清代在巧家境内江岸石壁上修筑了数百里长的 栈道,以供牵引运铜船只到上游运铜。其中以刘汉鼎独资开修的石匠房铜运古道最为闻名。(五)大药山文化奇葩一一孙世祥的神史孙世祥的神史是孙世祥的

39、学术思想的代表,是中原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交融而形成的 巧家文人文化的代表,是堂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孙世祥,1969年11月生于云南省巧家县药山镇发拉村。2001年10月在云南省委办公厅 国家保密局任上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2岁。他短暂的一辈子写下了神史和乡长 两部长篇小说及中国的世界战略、新孙子兵法、横跨世界屋脊、回从扬子大江头、 孙世祥诗文集、孙世祥自传、百年马楠等数百万字作品。他用笔记下了一个中原移 民后代的心路历程,2004年10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神史最为集中地展示了他的学术和思 想。2005年3月神史获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文学类二等奖。2022年, 清华大学教授杨汝清在

40、清华大学主持召开了神史研讨会。2022年7月22日,北京汉语研究 所把第六届汉语贡献奖授予孙世祥,祝贺他以刚强勇猛的意志重构了汉语的疆界。 2022年,神史获云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选奖。2022年,神史列为云南省专家 推荐的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神史是重要的青年励志书、汉语教育的经典读本和百科全书式的滇东北社会风俗画 卷。首先,神史是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堂狼山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诚如学者张 宇光先生说的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几部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某个 领域的生活的最高成就。金瓶梅是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写照,红楼梦是那个时代贵族 阶层的写照,儒林外史是那个时代知识份子

41、阶层的写照。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是个传统 的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国社会在向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 先进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传统意义的乡土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 冲击。在这场空前的、方兴未艾的变革中,中国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在传统乡土社会行将结 束的情况下,孙世祥的神史浮现了,它描写了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塑造 了众多鲜活的农民形象,为几千年的中国乡土社会作了厚重的注脚,它所展示的乡土背景 上的文化为乡村生活、农民阶层作了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其次,从汉语空间的捍卫和拓展来 说,诚如北京汉语研究所的授奖词所说的,孙世祥的神史以刚强勇猛的意志重构了

42、汉 语的疆界。第三,从小说主人公的奋进精神来说,孙世祥的神史为泛博青少年提供了 难得的教育资源。第四,从文本的贡献来看,孙世祥的神史拓展了汉语的叙事空间。以神史作者孙世祥的学术思想所代表的文人文化是堂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六)汉民族的歌舞瑰宝、戏剧活化石一一发拉花灯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 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傩 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事象,渊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史料就有孔子曾经 观看有司大傩的记载。傩 与民间百戏 结合后,成为娱神娱人的傩戏。从汉代始, 傩戏 进入每年元宵灯节的 百戏 活动,渐渐发展成为汉民族的 花灯

43、而成为汉民族的数千 年来的歌舞、戏剧形式。随着历史变迁,汉民族这种原生态歌舞、戏剧形式的花灯 在中原 等发达地区逐渐消失,而进入云南等边远省份的花灯,不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成 新花 灯,原生态的老花灯已逐渐很难寻见。巧家堂狼山区山高谷深,环境幽闭、地理边远。600年前从中原流落到云南的花灯进入 发拉村后,因发拉村所处地理位的封闭,从形式到唱词向来没有大的变化,从而让人们可 以从中了解600年前汉族人民的娱乐、民俗、宗教信仰等文化,从而,发拉花灯以其保留的 完整性、表演的原生态性,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娱乐价值,而成为中国花灯领域的活化 石、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七)世界水窖之父孙廷文随着全球

44、人口的增多,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暖,水资源紧缺成为了世界性问题。特别 在世界干旱地区,水资源成为了当地的命根子。正当世人为水资源紧缺的难题一筹莫展 时,1974年至1976年,巧家县堂狼山区域金塘乡大洼村小长等村民小组一个叫孙廷文的普 通农民,带着家人,顶着各种压力,在自家居住地旁边修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小水窖。从此, 孙廷文发明的小水窖如雨后春笋在周边缺水的地方蔓延开来。七十年代末,因巧家水窖成功推广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所具有的重大成效,全省五 小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巧家召开,地窖迅速在全省、全国旱区推广。1985年5月,全省人 畜饮水工作现场会在巧家召开。是年9月,中央水电部在全国人畜饮水工作

45、会议上推广巧家 县的经验。于是水窖在全省、全国旱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孙廷文带领家属修筑的那口水窖 被称为中国第一窖。孙廷文被喻为水窖之父,巧家也被喻为水窖之乡。据不彻底统计, 到1999年底,全省已建成水窖45万个,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和改善生存条件的基础设施。2004年以来,中国匡助尼日利亚的吉嘎瓦州修筑了3200多眼水窖、匡助阿尔及利 亚修筑500眼水窖。2022年6月2122日,全球水火伴协会水窖与扶贫现场会在中国成 功举办。2022年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集中供水工程 母亲水窖 慈悲项目,投放资金累计3.7亿元人民币(含1:1配套资金),修筑集雨水窖11.5万眼、小 型

46、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使全国23个省区市的近150万人从项目中受益孙廷文发明 后推广的数以千万计己建和待建的水窖正在改变或者即将改变着数以千万计的严重缺水 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是堂狼山人在当代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A)药山(堂狼山)杂药彝药的发源地药山有中草药不彻底统计986种。每年从药山区域运出的天然中草有依托于药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彝族中医药在药山(堂狼山)以源,螳螂附子(一种类似于 草乌的中草药)是典籍记教的有史以来最早的彝族中草药,药山是彝药的发源地。汉族、 彝族、苗族等民族无数中草药医生在药山中创造的灿烂的中草药文化,黄家医圈就是从巧 家药山走向世界的中药瑰宝。三、金属的槽道

47、里自如飞翔的河流(-)古代南北民族走廊巧家金沙江大峡谷巧家金沙江段古称泸水,大峡谷分两段,从蒙姑至葫芦口江面宽阔,水势平缓,是古代 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民族走廊,文化交流、交汇之地。从葫芦口至小牛栏山高谷深,遍布数 十险滩,险滩急流,如白鹤滩等险滩名闻于世;江东岸的巧家境壁立千刃,风景险绝,百里 铜运古栈道悬于崖岩之间,数百米溜渡横于高空之上,险绝如鹦哥溜渡者,称 亚州第一高 溜。1、金沙江南北交通要冲 泸津泸津自蒙姑至葫芦口的金沙江段河床宽敞,江流平缓,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成为 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文化的交汇之所、兵家的必争之地。(1)南北民族走廊要冲及文化的交汇交融之地巧家泸津新石器石棺

48、墓文化1991年,在古堂琅县的泸津边、今巧家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县城小东门)修筑职工 宿舍发现了距今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板墓群,出土一批海贝、海贝珠、石镰、石 锦、石徽、石碗、和田玉和陶罐等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单竖耳罐、海贝、海贝珠、 玉片。据专家考证,单竖耳罐迄今为止仅巧家一地出土,意味着墓主人所创造的文化是独特 的。海贝、海贝珠,来自印度洋或者太平洋。玉片为新疆大沙漠上的和田玉。像小东门这样 的石板墓群,在巧家县城附近的魁阁梁子、三棵树、七里徐家脑包及蒙故乡段家坪也先后发 现,这些石板墓群均分布于金沙江东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平坝地区,当地谷称米粮坝。 其中,2022年12月发现的蒙故乡一村段家坪石板墓群占地面积达6(X)0余平方米,而且墓葬 密度大,墓和墓之间相距仅数十公分。巧家出土文物表明,在3000年前,海洋和内陆文化在巧家县城所在地的金沙江大峡谷 碰撞、交流,巧家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成为南北民族走廊要冲,文化的交汇和交 融之地。迄于清初,泸津仍是云南入川通京大道的交通要冲。(2)兵家死生地A、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的遗迹泸津岸边的堂狼毒泉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就在今巧家葫芦口至蒙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