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B52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DB XX/T XXXX-XXXX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暴雨Techn i caI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 i ve r i sk survey i nmeteorological d i sastersRa i nstorm(征求意见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3年8月8日)XXXX -XX-XX 发布XXXX -XX-XX 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调查内容25 风险评估3附录A (资料性)暴雨致灾因子调查表 6附录B (资料性
2、)承灾体信息调查表 10附录C (资料性)暴雨历史灾情调查表 12附录D (规范性)归一化方法 14附录E (规范性)信息嫡赋权法 15附录F (规范性)年雨涝指数计算方法 16附录G (规范性)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计算方法17附录H (规范性)评估等级划分方法 19参考文献21,.l.lZl,A刖 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贵州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新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东海、龙俐、黄晨然、任曼琳、李霄、帅士章、谭娅姮、罗阳欢、朱军、陈 娟、许丹、夏晓玲
3、。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暴雨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暴雨灾害调查内容和风险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暴雨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QX/T 529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极值概率统计分析DB52/T 1181贵州省区域性暴雨气象评估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a 1日降水量 daily accumuIated precipitation前一
4、日20时到当日20时的累积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o来源:GB/T 336802017, 2. 12 9降水过程rain process受天气系统影响,从降水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期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过程降水量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of rain process降水过程的累积降水量。单站暴雨日 single station rainstorm day单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mm的降雨日。a S单站暴雨过程 rainstorm process of single observation station单站暴雨日持续天数大于等于1天,中间允许有I
5、OninI49. 9mm降水的间断日,且该日前后均为暴雨 日的降水过程。1 A暴雨灾害 ra i nstorm d i saster暴雨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重现期 recurrence intervaI统计量的特定值重复出现的统计时间间隔,以年计,也常被称为“XX年一遇”。来源:GB/T 342932017, 2.9,有修改1 fl承灾体 disaster bear ing bodies承受灾害的对象。来源:MZ/T 0272011, 3.6,有修改承灾体暴露度 exposure of disaster bearing bodies指暴露
6、在降雨影响范围内的人口、房屋、财产、农田、设施等数量或价值量。承灾体脆弱性 Vulnerabi I ity of d i saster bear i ng bod i es承灾体面对外界扰动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可分解为灾损敏感性和抗灾能力。a 11暴雨灾害风险 rainstorm disaster r isk暴雨对影响区域内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等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rainstorm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综合考虑暴雨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对暴雨灾害风险进行估算 评价的过程。4调查内容d 1致灾危险性信息调查能够描述评估区
7、域内暴雨灾害特征的相关气象资料,包括:a)气象站情况,见附录A表A. 1;b)单站雨季降水量、单站历年暴雨日数、单站历年大暴雨日数、单站不同重现期不同日数最大降 水量、单站不同重现期不同历时最大降水量等,见附录A表A. 2-A. 6,不同重现期不同日数(历 时)最大降水量按照QX/T 5292019计算;c)单站暴雨过程调查,包括持续时间、累积降水量、平均降水量、不同历时的降水量最大值等, 见附录A表A. 7;d)区域暴雨过程调查,在单站暴雨过程调查的基础上,增加暴雨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 综合强度的调查,见附录A表A.8,区域性暴雨过程按照DB52/T 1181确定。4 5承灾体信息调
8、查和收集的承灾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a)人口及社会经济情况,见附录B表B.1;b)主要交通设施情况,见附录B表B.2。应按规定基准年份(如2020年)或统年份收集,亦可收集历年资料。1历史灾情信息调查和收集历年(次)因暴雨灾害导致的灾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a)历年(次)暴雨灾害损失情况,见附录C表C. 1;b)县级历年暴雨灾害损失情况,见附录C表C. 2。A A基础地理信息调查和收集的基础地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a)境界与政区(省界、市界、县界、乡界等);b)主要河流水系(河流、湖泊、水库和其他水系要素等);c)地形地貌。5风险评估K 1风险指数对致灾危险性指数、承灾体暴露度指数、承灾体脆弱性
9、指数按照附录D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按公式 (1)计算不同承灾体的暴雨灾害风险指数。R = HhEeVv式中:R暴雨灾害风险指数;H致灾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参见5. 2;E一一承灾体暴露度指数,计算方法参见5. 3;V一一承灾体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参见5. 4;M e、V分别为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权重系数,且 + e + u = l,权重的大小 依据各因子对暴雨灾害的影响程度大小,宜采取信息端赋权法(附录E)、专家打分法等多种方法,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讨论确定。注:如无法获得灾情信息确定承灾体脆弱性指数时,则口 = 0,即P = 1。K )致灾危险性致灾危险性由致灾因子本身和孕灾环境共
10、同决定,按公式(2)计算。H = IRX(I + I。(2)式中:H暴雨致灾危险性指数;Ir年雨涝指数,计算方法参见附录F;Ie孕灾环境影响系数,计算方法参见附录G。4 1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暴露度指数采用单位承灾体密度表示,按公式(3)计算。E = *(3)式中:E一一承灾体暴露度指数,推荐指标见表1; Se评估区域内承灾体数量或价值量;S评估区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2)。表1承灾体暴露度指标承灾体名称暴露度指标名称指标统计方法人口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国土面积经济经济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国土面积农业农业密度作物种植面积/国土面积S 4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脆弱性指数采用灾害损失率表示,按公式(4
11、)计算。V = &(4)Se式中:V承灾体脆弱性指数,推荐指标见表2;Sv评估区域内暴雨灾害造成的承灾体损失数量或价值量,与Se量化单位一致。表2承灾体脆弱性指标承灾体名称脆弱性指标名称指标统计方法人口多年平均人口受灾损失率受灾人口/人口总数经济多年平均经济受灾损失率直接经济损失/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多年平均农业受灾损失率作物受灾面积/作物种植面积5 A评估等级划分5.5.1致灾危险性等级划分宜采用百分位数法(附录H. 1)、标准差法(附录H.2)或自然断点法(附录H.3)等方法将暴雨致 灾危险性指数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见表3) o等级划分标准可根据当地实际资料统 计特征进行调整
12、。表3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等级级别含义百分位等级划分标准标准差倍数等级划分标准V级低H50%H x-2IV级较低50% H 70%x-2H X-m级中70% H 85%x-H X + 5H级较高85% H 95%X + S H x + 2I级高95% VHx + 2H注:土为”的区域算术平均值,6为H的区域标准差。5. 5.2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宜采用百分位数法(附录H. 1)、标准差法(附录H.2)或自然断点法(附录H.3)等方法将暴雨灾 害对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农业等承灾体的风险指数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见 表4)。等级划分标准可根据当地实际资料统计特征进行调整。
13、表4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标准风险等级级别含义百分位等级划分标准标准差倍数等级划分标准V级低R50%Rx-2IV级较低50% R 70%x-2Rx-川级中70% R 85%X - R x + 级较高85% R 95%x + Rx + 2I级高95% VRX + 2 2, .,m; j = 1,2, .,n)(E.1),j=rV式中:m, nm个指标几个对象;Tij第i项指标下第7个对象的指标值;Pij指标值力所占指标比重。SI =IPijInPij (i = lf2f.fm; j = 1,2,,n)(E.2)式中:St第i个指标的烯值。例=ym=3s ) G = 12 ,m)(E.3)式中:COi第
14、i个指标的权重。附录F(规范性)年雨涝指数计算方法F.1暴雨过程强度指数选择单站暴雨过程中最大小时降水量(Pzi)、最大日降水量(PQ、日平均降水量(匕)和过程持 续日数(Pday)作为致灾因子,并按照附录D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按公式(F. 1)计算单站暴雨过程强度 指数。I = aIh + bId + cIa-d Iday(F.1)式中:/一一暴雨过程强度指数;IhPl归一化处理后的值;IdPd归一化处理后的值;Ia一一匕归一化处理后的值;IdayPdQy归一化处理后的值;Q、dC、d一一各致灾因子的权重系数,宜按信息烯赋权法(附录E)进行计算,也可结合实际经 验进行权重调整。F.2年雨涝指数
15、累加当年逐场暴雨过程强度指数,得到年雨涝指数,按公式(F.2)计算。=St1(m,n)(F.2)式中:Ir年雨涝指数;N总年数;M一一某年暴雨过程总次数;m,n一一第Ti年的第Tn次暴雨过程强度指数。附录G(规范性)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计算方法G.1地形影响系数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海拔高度从DEY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中直接提取,地形变化采用 高程标准差表示。一般来说,地势越低、地形变化越小的平坦地区不利于洪水的排泄,容易形成涝灾。对任一评估点,利用以该点为中心、其周围8个格点的海拔高度按公式(G. 1)计算高程标准差。Sh =/叫 LE)2(G. 1)式中:Sh高程标准差,单位为米(
16、In);hi一一中心点周围第i个格点的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h一一中心点周围几个格点的海拔高度平均值,单位为米(In);n中心点周围格点数,/取值为8。根据海拔高度和高程标准差,按照表G. 1赋值确定地形影响系数(Pzt)。表G.1地形影响系数表高程标准差SJm海拔高度/m600600,800)800, 1000)1000, 1200)2120050.90.80.70.60.55,10)0.80.70.60.50.410, 25)0.70.60.50.40.32250.60.50.40.30.2G.2水系影响系数主要考虑评估点距离水体的远近和所在区域的水网密度,分别用水体距离系数和水网密度
17、系数表 示。一般来说,距离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越近的地方,河网越密集的区域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越大。 水系影响系数(B)根据各地情况可取水体距离系数,或水网密度系数,或水体距离系数和水网密度系 数的平均值。根据评估点距离水体(河流、湖泊、水库)远近,按照表G. 2赋值确定水体距离系数(PrQ。表G. 2水体距离系数表距离水体km水体距离系数Prd距离水体km水体距离系数Prd0.50.91.5, 2. 0)0.40. 5, Lo)0.82. 0, 2. 5)0.21.0,1.5)0.6N2.50水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总河长与流域面积的比值或单位面积内自然与人工河道的总长度,水网 密度反映了一定
18、区域范围内河流的密集程度,按公式(G.2)计算。Sr = (G.2)A式中:ST一一水网密度,单位为千米每平方千米(km);Lr一一评估区域内河道总长度,单位为千米(km); A一一评估区域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 .根据水网密度按照表G. 3赋值确定水网密度系数(zn) 0表G. 3水网密度系数表水网密度SJ(kmkm2)水网密度系数Em水网密度Sr(kmkO水网密度系数20,00.9G.3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根据评估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表G. 4赋值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PQ。表G.4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表地质灾害易发等级低易发中易发高易发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Pd0.30.6
19、0.9注: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可通过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获取。G. 4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地形、水系、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估点的暴雨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可以通过地形影响系数、 水系影响系数、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按公式(G.3)加权求和得到。Ic = aPh + bPr + c Pd(G.3)式中:Ic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q、b, c一分别为地形影响系数、水系影响系数、地质灾害易发条件系数的权重,且 + b + c = 1,权重值的大小根据各地的地理地貌对暴雨灾害影响情况确定。考虑评估区域一致性,计算完区域内各点暴雨孕灾环境综合指数后,按公式(G.4)对其进行规范 化处理,得到评估点的暴
20、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Ie = -C + 2C ( lc,cmin )(G.4)onT cmin式中:Ie一一规范化处理后的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Icmin一一区域内的最小暴雨孕灾环境综合指数;Icmax一一区域内的最大暴雨孕灾环境综合指数;C一常数,取值在0.20.4之间。如果计算得到的暴雨孕灾环境影响系数小于0,则表示孕灾环境对致灾危险性起消减作用,大于。则 表示加重致灾危险性。附录H(规范性)评估等级划分方法H.1百分位数法百分位数法又称为百分位数,是数据统计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具体定义为把一组统计数据按其数值 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并按数据个数IOO等分。在第P个分界点(称为百分位点)上的数值
21、,称为第P个百 分位数(P = 1,2,99)。在第P个分界点到第P + 1个分界点之间的数据,称为处于第P个百分位数。百 分位数计算见公式(HJ)和公式(H.2)。Pm = L + NxmyQ-Fhxi(H.1)n = U+g吆罗3Xi(H.2)式中:Pm第m个百分位数;N总频次;L%所在组的下限;Un所在组的上限;fn所在组的次数;Fh小于L的累积次数;Fn大于U的累积次数;i组距。H.2标准差法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见公式(H.3)。16 = KLGi一 幻(H.3)式中:区域内要素的标准差;%/一一区域内第i个评估点的要素值;X区域内n个评估点的要素平均值;n一一区域内样本数量,H.3自然断
22、点法自然断点法(Jenks natural breaks method)是一种地图分级算法。该算法认为数据本身有断点, 可利用数据这一特点进行分级。算法原理是一个小聚类,聚类结束条件是组间方差最大、组内方差最小。 计算方法见公式(H.4)。ViT = L A W2- (:?(lijN)(H.4)式中:V方差;i、j第i、,个元素;A氏度为N的数组;kA /中间的数,表示A组中的第k个元素。参考文献1 MZ/T 027-2011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2 MZ/T 041-2013暴雨型洪涝灾害灾情预评估方法3 QX/T 428-2018暴雨诱发灾害风险普查规范中小河流洪水4 DB33/T 2025-2017暴雨过程危险性等级评估技术规范5 DB35/T 1372-2013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6 DB44/T 2139. 12018气象灾害防御第1部分:风险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