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72656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第8章经络第9章形体官窍.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经 络,【目的要求】1.熟悉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2.熟悉十二正经的循行分布规律。,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概 说,一、经络学说的含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相互联系的学说。,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1经络发于四肢腧穴说(1)经络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传导感应现象的归纳。体表反应点:传导感应现象(2)经络是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点”“线”经络2先经络后腧穴说(1)五十二病方中只有脉名而无经名,且没有一个穴位。

2、(2)内经详于经络,略于腧穴。,三、经络的实质,1、现代科学的证实2、现代科学对经络实质的探讨3、经络的实质-似乎包括了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和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为宜。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在于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摄入更多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证。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水分多、能量低。薯类含有

3、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注意合理烹调蔬菜。,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内容,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络”,网络。经络是遍布周身,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4、等四个部分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灵枢海论说:“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经,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络,十五别络:列缺、通里、内关、支正、偏历、外关、飞阳、光明、丰隆、公孙、大钟、蠡沟、长强、鸠尾、大包,孙络:最细小之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之络,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体干线,它

5、包含:,【特点】,特定的阴阳属性,相应的脏腑所属、,手足所属,有规律的循行分布,有其所属的腧穴,二、十二经脉的特点,(一)特定的阴阳属性 阴和阳根据其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各再分为-三阴三阳。三阴:太阴最盛、少阴次之、厥阴再次。三阳:阳明最盛、太阳次之、少阳再次,二、十二经脉的特点,(二)脏腑所属:每条经脉均有其所属的脏(或腑)1、阴经属脏,手三阴,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足三阴,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2、阳经属腑,手三阳,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足三阳,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二、十二经脉的特点,(一)特定的阴阳属性(二)脏腑所属(三)分

6、布循行有规律 内行部分行于胸腹联络脏腑;外行部分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四)每条经脉均有其所属的腧穴。,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一)走向规律(二)分布规律(三)流注次序(四)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一)走向规律,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

7、阴肾经,(二)分布规律,1、内行分布(1)阴经属脏:手三阴联系胸部,内属肺、心包、心;手太阴肺经 属肺,络大肠。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足三阴联系腹部,内属脾、肝、肾。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二)分布规律,1、内行分布(2)阳经属腑:腑位于腹部 手三阳内属大肠、三焦、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足三阳内属胃、胆、膀胱 足阳明胃经经 属胃,络脾。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2、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

8、四肢。,手、足阳明经面额部手太阳经面颊部足太阳经头顶、枕项部手、足少阳经头两侧部,(1)头面的分布,(2)躯干的分布,阳经:手三阳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行于躯干 前 足阳明胃经 侧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阴经:手三阴均从胸腋部走出 足三阴均行于腹面 自脐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3)四肢分布,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前缘阳明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 前缘太阴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三)流注次序,十二经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气运行循环贯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

9、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络走向规律,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特点:()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是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 厥阴太阴相传且从足经传手经。,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三阴与手三阳在上肢

10、的末端 足三阴与足三阳在下肢的末端()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交接,(四)交接规律,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奇经八脉是异于十二正经的经脉,它包括:督脉、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异:1、无特定的阴阳属性;2、无直接的脏腑络属关系;3、无总体循行分部规律,无手足表里相配关系;4、除督、任二脉之外,其余六条经均无本经腧穴。,(一)循行分布规律,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等处,“一源而三歧”。督脉从会阴向后再向上,分布于腰、背正中线,再经项、头顶、额到口唇;任脉从会阴向前再向上,分布于腹、胸正中线,经咽喉、口唇以至目

11、眶下。督任二脉不仅是同一起点,而且在口唇部位相连接。冲脉从会阴向前再向上,夹脐而行,直冲而上,主要分布于腹、胸。带脉横围于腰腹,绕身一周,状如束带。跷脉与维脉均分阴阳,左右对称(略)。(二)循行分布部位(略)。,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二)通行气血阴阳(三)感应与传导(四)调节机能活动,二、奇经八脉的功能,(一)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二)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阴(三)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冲任督带,三、十五别络的功能,(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二)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第九章 形体官窍,第一节 五体 脉、筋、肌肉、皮肤、骨(内容已在“脏腑”章中论述,此略)。第二节 五官九窍 舌、目、口、鼻、耳、二阴(内容已在“脏腑”章中论述,此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