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第一章.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清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就业形势,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就业,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一、职业,职业的定义,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就是工作,或者说就是岗位。人们从事某一职业就是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及满足精神需求。,1.1.2 职业的特征,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一、职业,职业是指人们为获取一系列的需要(既包括物质报酬,也包括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而从事的连续的、相对稳定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工作,是人的社会角色的重
2、要方面。从事不同职业、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方式差别较大,并以此反映出他们各自的社会层次。,社会上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以各自的专长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获得报酬。因此,职业是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有报酬的社会劳动,是从业者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特征,一、职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职业的种类越来越多,职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知识层次或技术规范要求,从业者在从事每一种职业之前,应当接受专门的职业知识教育,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技术、操作规程的训练。
3、从业者要想选择合适的职业,就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技术和特定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特征,一、职业,职业的专业性或技术性决定了人们要从事某一职业需要较长的准备过程,一旦从事了某一职业也就有了一定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原有的职业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有的职业将会消失。职业的时代性还体现在社会对职业的需要上,所以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去选择职业。,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功能,一、职业,1)职业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的经济性决定了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是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主
4、要经济来源。职业劳动因岗位、劳动复杂程度及劳动科技含量的不同,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不同。,一是获得一个知识层次高、劳动程度复杂的职业;二是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更好。,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功能,一、职业,2)职业是人们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发展,社会上各种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使得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成为这个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社会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和组成部分,为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在为社会作了贡献。
5、,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功能,一、职业,3)职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职业是个人获得名誉、地位、权利、成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重要来源。每种职业都有其特殊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从业者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人们从事的职业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时,职业就会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职业的功能,一、职业,4)职业体现着个人的基本社会权利,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参加社会劳动、从事职业活动是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每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应该珍惜这项权利,主动地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
6、义劳动者。,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一、职业,1)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的种类、深度及其合理的组成,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知识。,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有些工作岗位更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比如机械维修、汽车修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一、职业,3)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的个性心理特征。高职生应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培养对环境和自身的分析能力,勇敢地面对世界,主动地适应社会。
7、其次,要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要培养与周围人融洽相处、密切合作的能力。再次,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高职生在以后的就业和创业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遇到一些不顺心或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一、职业,4)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科学地运用管理者的才能和智慧来影响机构的活动并达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能力。,5)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开拓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生应自觉培养自己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就是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
8、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而进行的活动。,二、就业,就业的含义,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和劳动行为。达到法定年龄,我国法律规定必须达到16周岁。所从事的是一种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这种劳动应当是合法的并得到社会所承认。,二、就业,就业的意义,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人们只有通过劳动,实现就业,才能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效益,也才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需要。反之,人们既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通过就业,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一定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客观上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并完善了自我。,二、就业,就业的意义,第一节 职业与就业,高职生要实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
9、人生价值,就必须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就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但经济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也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第二节 就业政策,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就业政策,计划经济下“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1950年,国家根据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统一计划、兼筹并顾”“集中、重点配备”的方针,以及“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
10、致”的原则,实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这种分配模式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这种分配制度在当时适应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使急需人才的单位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首先是改变了由政府制定分配计划的方法,实行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上下结合的办法制毕业生分配计划。其次,在落实计划时采取了一定范围内“供需见面”的方式。,“供需见面”
11、,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计划内的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并不直接见面。,“供需见面”是在“统包统分”这个模式还没有被打破的基础上,在具体做法上加以修改的一种就业方法。,1)供需见面阶段,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2)供需见面阶段,1989年,国务院颁布文件,批准了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政策。,以学校为主导,从这个阶段开始学校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导,由学校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
12、择。,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3)自主择业阶段,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体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人才市场参与竞争,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予以保证。,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13、 就业政策,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现阶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到西部、到集体企业和合资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建立由学校和有关单位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就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第二节 就业政策,2.2.1 自主择业,劳动力市场不仅包括“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还包括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上所达成的一系列交易及相互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享有法律赋予的就业
14、权利和择业自由。,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劳动者应该转变单纯依靠政府解决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的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岗前培训、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开发就业岗位,尽快实现就业。,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2.2.2 市场调节就业,第二节 就业政策,市场调节就业就是以市场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高职生在就业时,会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要根据单位自身工作的需要和应聘人员的综合条件进行选择,这就是双向选择的问题。,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2.2.3 政府促进就业,第二
15、节 就业政策,所谓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进行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2000年3月16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简称规定)。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2.2.3 政府促进就业,第二节 就业政策,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采取的扶持政策包括定向生的就业政策、享受国家专业奖
16、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和地区及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政策、结业生的就业政策、患病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来自边远省区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毕业生到军队工作的就业政策、残疾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肄业生的就业政策、对违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等。,二、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2.2.3 政府促进就业,第二节 就业政策,不松懈,不动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各类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积极开辟新渠道;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援助特殊群体;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
17、为导向;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第三节 就业形势,就业形势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一、就业形势分析,3.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1)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下同)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第三节 就业形势,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将下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目前每年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重点人群就业任务繁重,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
18、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750万,比2014年增加23万人,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就业800万900万人,并且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人工作岗位并不稳固。因此,无论是目前还是今后较长时期,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是一个基本特点。就全国而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上升,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逐步扩大,这些现实的存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一、就业形势分析,3.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2)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仍然存在,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从现实情况分析,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岗
19、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从目前来看,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就业的主要问题,它突出体现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即大量的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局面,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从劳动力结构来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突出,出现了“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的结构性矛盾。,第三节 就业形势,一、就业形势分析,3.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3)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滞
20、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但是由于教育投资较大、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希望在大城市、发达地区、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单位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就业观念跟不上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变化。,第三节 就业形势,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仍然有诸多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就业形势分析,3.1.2 新形势下的就业机遇,第三节 就业形势,一、就业形势分析,3.1.2 新形势下的就业机遇,第三节 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原来的重学历
21、变为重技能,从原来的重视知识变为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强调人才的实用性。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加强校企联合,实行“订单培养”,加大职业、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水平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就业期望值比较适度,所以,对某些岗位来讲,录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用人效果。,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1 高职生自身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1)高职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职生所学专业和技能是否适应社会需要,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对他们的就业会产生重要影响。,2)高职生的思想道德
22、素质,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自觉接受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1 高职生自身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3)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因素,就业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自身择业能力水平以及人格特征等。有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表现为择业能力不足、择业水平不高以及人格不是很完善。高职生在校期间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1 高职生自身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4)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指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23、和态度,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进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现在的高职生,有的就业观念不正确,就业期望值过高,摆不正自己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头脑中充满了精英意识,对工薪和岗位的要求过高,所谓眼高手低,不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高不成、低不就,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1 高职生自身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创业意志和创业精神;意志顽强,不畏艰苦,敢冒风险;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熟练并获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社会交流能力强,口才好,交际能力强,员工
24、之间具有团结协作意识;有较强的管理和营销能力,善于及时抓住市场信息,有经营头脑;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吃苦,肯吃苦;有创新精神,思想超前,应变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好的时间观念,敢于实践,不断学习。,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2 高职院校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设置的每一个专业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的就业。从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来看。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增有减,有扩有缩,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招生规模。,1)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二、影响就
25、业的因素,3.2.2 高职院校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有利于就业的其他能力。高职院校应优化培养模式,在课程的设置、时间的安排、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坚持实用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为主,以“就业为方向、以能力培养”为原则,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发展特长、适应社会”为目标,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2)培养模式,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2 高职院校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院校对学生通过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帮助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道
26、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培养就业能力,为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3)就业指导,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3 政府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政府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就业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政府的就业政策反映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就业政策及扶持力度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调控和约束作用。,毕业生整体就业流向与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就业方略、公共就业岗位开辟等宏观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二、影响就业的因素,3.2.3 政府因素,第三节 就业形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生就业要求以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为基础,政府的劳动人事关系、档案与户籍管理、就业保障等制度与市场化的机制是否协调以及协调的程度,会影响高职生的就业。同时,政府的就业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和方式、服务质量对高职生的就业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