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免疫规划概述.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免疫规划概述,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与成就现况及未来的展望,有关的概念1,传染病流行三环节 疫苗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接种单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常规接种应急接种群体性预防接种受种者,有关的概念2,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 空气、水/食物、接触、人群易感性病原携带者 媒介节肢动物、土壤、群体免疫力受感染动物 医源性、围产期、多途径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不同时期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目标,Control 控制,Outbreakprevention 预防暴发,E
2、limination&Eredication 消除和消灭,reduce incidence&mortality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maintain low incidence and prevent outbreaks维持低发病率水平和预防暴发,interrupt circulation of pathogen 切断病原传播,6,有关的概念3,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条例传统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现代疫苗的定义有所延伸,它是指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
3、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实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有关的概念4,预防接种 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规范预防接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概念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它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仅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
4、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有关的概念5,计划免疫 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学,有关的概念6,免疫规划 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也有利于在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它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更加合理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理
5、论与实践,有关的概念7,国家免疫规划 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省)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第一类疫苗 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条例,有关的概念8,接种单位 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
6、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规范,有关的概念9,冷链 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条例,有关的概念10,一般反应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7、规范 异常反应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条例,有关的概念11,常规接种 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每年至少应提供6次接种服务。-规范 应急接种 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规范 群体性预防接种 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
8、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规范,有关的概念12,受种者 接受预防接种的人。-规范控制 疾病的发生、流行局限于局部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需持续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保持疾病下降态势。消除(疾病、传染)在确定的地域特定的疾病发病下降到零或在确定的地域由特定致病因子引起的传染下降到零,需持续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治病因子传播循环的重新建立。消灭 在世界范围内由特定致病因子引起的传染下降到零。自然界中无特定致病因子,无需采取干预措施。根除 特定的传染因子不再存在于自然界与实验室中。,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与成就现况及未来的展望,世界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1,预防接种的经验
9、时期“以毒攻毒”初期的“免疫”思想“血清脓汁”原始的“免疫”方法人痘接种法免疫预防的先例,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琴纳(E.Jenner)和牛痘苗1801年预言“人类最可怕灾害天花的消灭,将是牛痘接种的最终结果。列文虎克(Leeuwen Hoek)和显微镜发明、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Pasteur)科学研究基础的奠定人郭霍(R.Koch),世界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2,1930年,Theiler成功地将黄热病病毒在鼠脑内传代;1932年,将强毒通过鸡胚组织培养传代,获得了对猴和人的弱毒株。1937年制成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884年,Salmon 和Smith用加热灭活的猪霍乱菌免
10、疫鸽子,证明可保护活菌攻击。1890年,Kitasato和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减弱其毒性,制成抗毒素,建立血清疗法,并为制备类毒素打下基础。1892年,Haffkine研制成霍乱活菌苗。1896年,Kolle报告用561h灭活霍乱菌,制备成霍乱菌苗。1897年,Haffkine采有701h灭活鼠疫杆菌,制备成鼠疫疫苗。1895-1898年,Pfeiffer、Kolle和wright几乎同时分别将伤寒疫苗用于人体。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素免疫。1915年,Widal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
11、成功卡介苗(BCG)并正式用于人体。1923年,Glenny和Ramon用白喉类毒素做人群免疫;同年,首先使用百日咳疫苗。1927年,Ramon和Zoeller将破伤风类毒素(TT)做预防接种。,(续上页),1932年,Sellard和Laigret研制成黄热病疫苗。1933年,Weigl研制成功虱肠斑疹伤寒疫苗;1938-1940年采用鸡胚卵黄囊制备。1937年,Salk研制成功最早的流感灭活疫苗。1945年,Theiler制造成黄热病疫苗。1954年,Salk制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1956年,Sabin制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1960年,Enders研制成功麻疹减毒
12、活疫苗(MV)。1962年,Weller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1966年,Takahashi等研制成功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967年,Wiktor研制成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1968年,Gotschlich研制成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1971年又制成A群疫苗。1973年,Takahashi研制成水痘疫苗。1976年,Maupas等研制成乙型肝炎疫苗(HBV)。1978和1980年,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相继问世。1981年: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获得批准上市。,世界免疫预防的发展简史3,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全球EPI活动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EPI活动的主要策略,EPI-Expa
13、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疫苗气雾化,可用于强化免疫,对活疫苗进行观察,蛋白结合苗,中国口服疫苗GSK注射疫苗南美使用,预防70%宫頚癌,二期临床,西太区澳新蒙古等17国已经纳入EPI,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1,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20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天花;逐步在全国开展BCG、OPV、DPT和MV的接种。20世纪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广突击接种;1978年 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1982年:统一儿童免疫程序;开展计划免疫冷链建设。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
14、童预防接种日”。开始建设冷链,2004年前国际组织支持的冷链装备大约占70%。1987年:卫生部首次颁布计划免疫技术规程。1988年:全国实现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着手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1990年: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得到UNICEFGAVIWHOWB JICA 扶轮社澳大利亚卢森堡等。,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2,1991年:李鹏总理签署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两个世界性文件,对计划免疫等工作目标做出政府承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1993年12月起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强化免疫日(NID)活动。1995年
15、: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开始实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工作计划。1997年: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1998年:成立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委员会,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开始启动;正式提出将乙脑、流脑、乙肝、风疹、流腮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0年:全国实现无脊灰目标。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GAVI项目实施)。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并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6年9月:乙肝血清学调查。2007年3月: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确立2012
16、年消除麻疹目标。,党和国家领导历来重视儿童免疫规划,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广电部、经贸部、国家民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现场为儿童喂服糖丸,为计划免疫题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也推动了计划免疫的广泛宣传。,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3,针对传染病大幅度下降。消灭了两种传染病。建立一支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冷链系统。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时期。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发展。国
17、家免疫规划扩大。,内容提要,有关的概念发展的历史与成就现况及未来的展望,WHO西太区情况,对中国表扬两件事增加EPI疫苗种类5岁以下儿童HBsAg降至1全地区消除麻疹取得进展(除中国)不发达国家引进新疫苗进度加快Hib、轮状病毒、肺炎、宫颈癌疫苗GAVI资助最贫穷的国家,WHO&UNICEF:全球免疫前景与战略Global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2006-2015(GIVS),为WHO千年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了2010年和2015年免疫目标四方面策略24项具体策略,GIVS目标,到2010年或早期提高接种率:国家免疫接种率达到90,每个行政区或同等行政
18、管理单位免疫接种率至少达到80;降低麻疹死亡率:全球麻疹病死率在2000年水平上降低90。,GIVS目标,到2015年或早期保持接种率:维持2010年全球免疫取得的目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2000年相比,全球儿童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2/3保证疫苗的质量:国家免疫规划覆盖适龄人群按照免疫程序要求应用符合质量要求的疫苗引进新疫苗:国家免疫规划引入新疫苗,在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5年内能向所有适龄人群提供保证监督监测能力:所有国家将在各级开发疫苗针对传染病以病例为基础的监测能力,必要时以实验室确诊为支持,以保证免疫接种率资料准确并能得到合理应用加强系统:所有国家免疫计划将纳入部门计划内容
19、保证人力资源、财政和后勤保障保证持续性,We will complete polio eradication,Dr Margaret ChanAcceptance speech9 Nov 2006,WHO重申消灭脊灰目标,“Is Polio Eradication Realistic?”,Dr Arita.et alScience12 May 2006,全国免疫规划总体形势,常规免疫滑坡趋势没有得到遏制,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免疫覆盖率低仍然维持无脊灰状态,但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有反弹(如麻疹)中央重视程度提高(领导人出席4.25活动和增加投入)国家发布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规和重要文
20、件,但落实困难(部分县未落实基层从事预防接种补助经费)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取得较大进展免疫规划国际合作项目减少,免疫规划队伍人力和素质不足。冷链系统容积不够。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基层人员费用。法律、法规、规范需要完善。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不断增多。国际合作项目和金额减少。异常反应更受关注。联合疫苗研究进展缓慢。,我国免疫规划现况与困难,中国免疫规划目标,扩大免疫规划总目标 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工作指标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成分的疫苗)
21、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到2010年,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力争在全国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出血热疫苗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大于70。,应用WHO估算模型计算的2005年估算接种率,接种质量存在问题,12岁以下被调查儿童白喉抗体平均阳性率58.1,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需要建立监测系统调查诊断、鉴定与补偿管理办法正在制定AEFI专业知识与处理技能需要培训疾控与药监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信息报告体系及监测网络情况,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平台儿童接种个案信息(部分/县级直接报告)疫苗和注射器信息(即将上
22、网)异常反应信息疾病专报监测网络。乙脑(已经上网)麻疹、流脑(今年计划上网)AFP、新生儿破伤风(将要改造)实验室监测网络AFP、麻疹设立监测点流脑、乙脑、乙肝,2007年开始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以乡为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覆盖率,(统计日期:2008年3月15日),11.46%(4967),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化管理目标,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维持无脊灰状态,维持无脊灰目标总目标(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
23、现消灭脊灰目标。维持无脊灰目标分目标(2010年)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病例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在WHO无脊灰证实标准以上;具备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与安全处理工作;按期递交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我国周边国家2006、2007年脊灰流行情况,印度676、864,巴基斯坦 40、32,阿富汗31、17,尼泊尔 5、5,孟加拉 18、0,缅甸 0、15,发现V
24、DPV病例广西,中国最后一例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1例云南,1995年,1994年,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3例云南,199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发现输入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1例青海,发现聚集脊灰疫苗重组株病毒引起的病例四川,发现聚集cVDPV病例贵州,2005年,发现iVDPV病例安徽,2006年,2007年,2例VDPV,我国消灭脊灰历程,随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AFP监测系统仍存在薄弱环节OPV接种率在部分地区较低VDPV的威胁脊灰病毒封存工作难度很大IPV替代OPV的免疫策略 外环境中脊灰病毒,我国维持无脊灰面临挑战,乙肝控制,
25、我国乙肝感染率仍然很高,疾病负担重乙肝报告存在问题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政府的乙肝预防控制策略行之有效,效果十分明显GAVI结余经费支持活动将乙肝控制在低流行水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1990-2007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年份),1992年与2006年HBsAg阳性率比较,不同地区人群HBsAg流行率,成功事例:中国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挽救更多生命,June 2007,May 2007,甲肝控制,我国
26、甲肝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甲肝流行与经济发展、卫生环境有关。西部省份仍为甲肝疫情出现的重点地区,学校仍然是暴发疫情的重点,尤其是乡中、小学甲肝疫苗接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扩大免疫规划后,甲肝疫苗接种的效果对于控制甲肝疫情不能短期奏效需要高质量监测和其它流行病学资料精确描述当前流行水平和流行模式特征制定监测方案监测疫苗免疫效果,消除麻疹目标: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1100万以下,通过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流脑流行情况,197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各省送检流脑病例分离Nm菌株情况,流脑菌群变迁情况,全国乙脑发病率地区分布,近5年平均发病率较高省: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陕西。,乙脑流行情况,流脑、乙脑控制,继续加强流脑和乙脑病例监测和报告,完善监测系统,提高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水平推广“乙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流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全国流脑和乙脑国家级监测点管理流脑和乙脑暴发现场调查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织编写流脑防治手册。,谢 谢!,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