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讲稿.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12526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5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师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评价师讲稿.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评价讲稿(二),第2部分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评价单元划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定义(掌握)24页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危害因素: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损害的因素。也称有害因素。狭义的危险源 广义的危害 危险、危害因素,第一讲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5类;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5类;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5类;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6类;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5类;其他危险、危害因素1类。,1.2

2、 按事故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2.1 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第二讲 火灾危险性分类,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将火灾危险性物质分为3类: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固体。(1)可燃气体,(2)液化烃、可燃液体甲A类甲B类乙A类乙B类丙A类丙B类,(3)可燃固体与水或空气中水蒸气作用能产生爆炸气体的;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的固

3、体(自燃或爆炸);,(2)生产场所的例子甲类-甲醇合成厂房、闪点28油品泵房、氢气站、黄磷制备厂房、金属钠加工厂房。乙类-煤油灌装间、一氧化碳压缩机室、发生炉煤气部位、氧气站、空分厂房、硫磺回收厂房;丙类-甘油制备厂房、沥青加工厂房、机器油灌装间、油量大于60kg的配点室;丁类-金属冶炼厂房、热处理厂房、锅炉房;戊类-制砖车间、石棉加工车间。,2.3 存储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87:2000)中,将存储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等5类。,(2)储存物品的例子甲类-乙烷、苯、甲醇、60度以上的白酒、乙炔、氢、黄磷、金属钠;乙类-煤油、溶剂油、液氯、氨气

4、、发烟硫酸、硫磺、氧气;丙类-动物油、植物油、化学和人造纤维、电视机、纸张、冷库中的鱼和肉;丁类-自熄性塑料及其制品、水泥刨花板;戊类-钢材、铝材、玻璃及其制品。,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对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和火灾危险环境进行分区。,第三讲 爆炸危险分区,3.1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1)释放源,(2)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2区;非0区、1区和2区的可划分为非爆炸危险区域。,3.2 爆炸性粉尘环境及火灾环境危险区域划分,(1)爆炸性粉尘环

5、境危险区域划分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区域划分为10区;有时将积留下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区域划分为11区;除10区和11区以外的其它区域,划分为非爆炸危险区。,(2)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划分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1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2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划分为23区;除21区、22区和23区以外的环境划分为非爆炸危险区域。,第四讲 高处作业分级,4.1 高处作业概念高处作业分级(GB/T360

6、8-93)高处作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基础高度: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m为半径,划出一个垂直于水平面的柱形空间,此柱形空间内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差,称为基础高度。,可能坠落范围:以作业位置为中心,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为半径,划成的与水平面垂直的柱形空间,称为可能坠落范围。作业高度:作业区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作业高度。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与基础高度的关系,4.2 高处作业分级 根据作业高度和引起坠落原因不同,高处作业有A、B两种分类法,分为四个区域、四个级别。四个区域对应的作业高度是:25m515m1

7、530m30m 四个级别是:级级级级,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分为九类:阵风风力6级(风速10.8m/s)以上;高温作业分级(GB4200-84)中规定的级以上高温环境;气温低于10的室外环境;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自然光线不足,能见度差;接近或接触危险电压的带电体;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法维持正常姿势;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超过标准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91)规定的搬运。在高处作业分级时,如不存在上述九条的任一种客观危险因素的高处作业,采用A类法分级;如果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客观危险因素的高处作业,按B类法分级。,5.4 化学物质急

8、性毒性分级,基本概念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全组染毒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5.5 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1)作业分级原则 标准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以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为基础,采用有毒作业时间权系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等,综合考虑了接触毒物本身的性质、作业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以及接触浓度等对作业人员的影响,使得作业

9、场所的危险分级更具科学性。,(2)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有毒作业时间权系数(L)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作业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毒物的作业时间,称为有毒作业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B 作业环境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称为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式中: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Mc实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平均值,mg/m3;Ms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根据分级指数进行,分级指数C为:CDLB分级指数越大,表示在该作业环境人员中毒的可能性越大。按分级指数的大小将有毒作业分为五级。,第六讲 重大危险源辨识,6.1 重大

10、危险源概念的产生,(1)重大工业事故频发(2)1974年英国最早研究,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首次建议重大危险源标准(3)欧共体1982年的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简称塞韦索法令)(4)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5)1996年欧共体通过了塞韦索法令的修正案(6)2000年我国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1)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中的有关概念重大危害设施: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重大事故: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

11、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害。(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的概念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6.2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3)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4)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5)生产场所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6)贮存区专门用于贮存危

12、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6.3 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一种危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另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各种危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之比的和大于1。,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量满足下式时,可以认定为重大危险源:1式中: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实际存储量;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N单元中危险物质的种类数。,6.4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1)按生产贮存不同分为(GB18218-2000):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2)按危害形式分为:火灾、爆炸、泄漏等。(3)按物质性质不同分为(GB18218-2000,共142种):

13、爆炸物质26种易燃物质34种活性化学物质21种有毒物质61种。,第七讲 典型工艺(过程)危险因素说明,7.1 物料输送 气体 超压 爆炸(安全装置)静电 火灾爆炸(流速、接地)泄漏 中毒(密封、防腐、防疲劳断裂)火灾、爆炸,液体 静电(流速、接地)泄漏 中毒 火灾爆炸(密封、防腐)固体(粉料)静电 粉尘爆炸(流速、防静电),7.2 熔融、干燥 熔融 利用加热使固态物料熔化为液体。火灾 中毒 干燥 利用热能除去潮湿物料中的水分或溶剂。超温自燃 静电和粉尘爆炸 泄漏 火灾、爆炸,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的影响,7.3 蒸发、蒸馏 蒸发 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溶剂气化并移出,以提高 溶质浓度或使之析出。热敏

14、性物质分解、燃烧、爆炸。蒸馏 借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挥发度不同,使其分离为 纯组分的操作。泄漏火灾、爆炸(密封、防止设备腐蚀)残留物自燃爆炸(控温)误操作自燃、火灾、爆炸 静电、明火火灾、爆炸,7.4 冷却、冷凝、冷冻冷却 使物料温度降低的过程。冷凝 使物料温度降低至发生相变(如气相变为液相)的过程。冷却介质中断压力升高、爆炸 冷却器泄漏副反应、中毒、爆炸冷冻 使物料温度降低至0以下的过程。载冷体中断压力升高、爆炸 制冷剂泄漏火灾、爆炸,7.5 筛分、过滤 筛分 将固体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级的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密闭、除尘)易产生静电及电气火花(静电接地)过滤 借助于重力、真空、加压及离心

15、力的作用,使 悬浮液通过多孔物质而将固体微粒截留,达 到液-固分离的过程。火灾、爆炸 中毒 固相物不稳定火灾、爆炸(设备选型),(密闭),液相挥发,第八讲 典型场所(环境)危险因素探讨,8.1 原油储罐区8.2 轻油储罐区或液化石油气储罐区8.3 天然气长输泵站8.4 裂解方式的氢气和氧气站8.5 分子筛方式氧气厂(氮气厂)8.6 石油裂解车间8.7 聚乙烯生产车间8.8 植物油加工厂,8.9 机械加工车间8.10 污水处理厂的硝化站区8.11 转窑式水泥厂8.12 煤粉加工车间8.13 白酒生产厂8.14 非煤露天矿或采石厂8.15 煤露天矿8.16 煤矿井下,8.17 冶金矿山井下危险、危

16、害因素,8.17.1 地压灾害,(1)引起地压灾害的原因采矿方法不合理;巷道或采场设计不合理;穿越地压活动区域;穿越地质构造区域;矿柱被破坏;采场矿柱设计不合理;采场或巷道设计不合理;在应该进行支护的井巷没有支护或支护设计不合理;,(1)引起地压灾害的原因采动影响或采动破坏;其它地压活动的影响或破坏;采场或巷道施工工艺不合理;采场或巷道施工时违章作业;遇到新的地质构造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遇到新的岩石而没有按岩性进行施工;爆破参数设计不合理;爆破工序不合理;爆破施工时违章作业等。,(2)地压灾害 地压灾害主要表现为采场顶板大范围跨落、陷落和冒落,采空区大范围跨落或陷落,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

17、顶等。1)采场顶板大范围垮落、陷落和冒顶破坏采场和周围的巷道;造成采场内人员的伤亡;破坏采场内的设备和设施;破坏矿井的正常通风系统;造成生产秩序的紊乱;其他危害。如排水管道经过采场,可能破坏排水系统,引起水害;破坏矿井的供电系统等。,(2)地压灾害2)采空区大范围垮落、陷落 采场的采空区大范围垮落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引起岩体塌陷和将采空区大量的有害气体开放到作业场所。由此产生的危害包括:采场工作人员伤亡;采空区附近作业场所人员伤亡;破坏采场及其设备、设施;造成垮落带上部的岩体塌陷,产生进一步的灾害等。,(2)地压灾害3)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顶 岩体的矿压活动造成巷道的片帮和冒顶

18、,产生的直接危害是:巷道内人员的伤亡;破坏巷道内的设备、设施;破坏正常的生产系统;破坏巷道等。,8.17.2 水害,(1)造成水害的原因 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由地表塌陷或地质构造形成的通道进入矿井的地表水的危害、采空区和废弃巷道中储存的“人工水体”的危害以及原岩溶洞、裂隙等构造中的原岩水体的危害。产生水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采掘过程中没有探水或探水工艺不合理;采掘过程中突然遇到含水的地质构造;爆破时揭露水体;钻孔时揭露水体;地压活动揭露水体;排水设施、设备设计不合理;,(1)造成水害的原因排水设施、设备施工不合理;排水设备的供电系统出现故障;采掘过程违章作业;没有及时发现突水征兆;发现突水征兆

19、没有及时采取探水措施或没有及时探水;发现突水征兆后没有采取防水措施;发现突水征兆采取了不合适的探水、防水措施;没有防水门或防水门设计不合理;采掘过程没有采取合理的疏水、导水措施,使采空区、废弃巷道积水;地面水体和采掘巷道、工作面的以外连通;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2)危害及破坏形式 矿井、地表水体或突然降雨都可能造成的矿井水害事故,这些事故包括:采掘工作面突水。即使突水量不大,由于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掘工作面或采空区透水。由于各种通道使采空区与储水体连通,使大量的水体直接进入采空区,从而形成采空区、巷道甚至矿井被淹,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20、损失。地表水体或突然大量降雨进入井下。通过裂隙、溶洞、废弃巷道、透水层、地表露头等与采空区、巷道、采掘工作面连通,使大量的水体直接进入采空区再进入人员作业场所,或直接进入作业场所,从而形成采空区、巷道、采掘工作面甚至矿井被淹,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17.3 电危害,井下的生产系统存在大量的用电设备,存在电危害。井下充油型互感器、电力电容器如果长时间过负荷运行,会产生大量热量,电气设施内部绝缘损坏,保护监测装置失效,将会造成火灾、爆炸;另外,配电线路、开关、熔断器、插销座、电热设备、照明器具、电动机等均有可能引起电伤害、成为火灾的引燃源。,(1)电气火灾产生原因由于电气设备设计

21、不合理、安装存在缺陷或运行时短路、过载、接触不良、铁芯短路、散热不良、漏电等导致过热。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形成引燃源。电火花和电弧。包括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火花、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故障时产生的事故电火花、雷电放电产生的电弧、静电火花等。,(2)电击触电危险1)分布 井下的配电室、配电线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电气拖动设备、移动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照明线路及照明器具等,都存在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2)电击触电危险2)伤害的方式和途径伤害的方式:触电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当伤害电流流过人体时,人体受到局部电能作用,使人体内细胞的正常工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2、产生生物学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会引起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率不齐等,严重时会引起窒息、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伤害的途径:人体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发生电击;人体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线路故障(如漏电)时意外带电的金属导体(如设备外壳)发生电击;人体进入地面带电区域时,两脚之间承受到跨步电压造成电击。,(2)电击触电危险3)电击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没有设置必要

23、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安全组织措施;专业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8.17.4 爆破伤害,(1)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炸药控制不合格;炸药性质不合格;爆破作业后,没有检查或检查不彻底,没有清理出未爆炸的残余炸药;炸药运输过程中遇到明火、高温物体;炸药运输过程中强烈振动或摩擦;装药工艺不合理或违章作业;起爆工艺不合理或违章作业;人员没有撤离到安全区域就起爆;爆破时使用不合格的雷管或导爆管;其他违章作业;运送炸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等。,(2)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场所炸药库

24、;运送炸药的巷道;爆破作业的工作面;爆破作业的采场;爆破后的工作面;爆破后的采场;运送矿岩的巷道等。,(2)中毒、窒息场所爆破作业面;炮烟流经的巷道;炮烟积聚的采空区;炮烟进入的硐室;盲巷、盲井;通风不良的巷道;采空区等。,8.17.6 火灾 在井下有可燃物的环境都可能发生火灾,这些可燃物包括:电缆、电器设备、油料和其他可燃物。造成火灾的引火源包括:吸烟、电焊、电器、设备摩擦等。8.17.7 爆炸伤害 井下焊接用气瓶由于使用不当、可爆气体钢瓶存放不合理或与氧气钢瓶混放,都可能发生爆炸事故;井下油料燃烧后处理不当也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性。,8.17.8 粉尘危害 粉尘危害是矿工开采作业中最大的危害之

25、一。爆破、矿岩装卸和运输过程都能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的危害性大小与粉尘的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物质组成有关。一般随着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含硫量的增加,粉尘的危害增大。在不同粒径的粉尘中,呼吸性粉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粉尘的场所主要有: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运输矿岩的巷道等。,8.17.9 噪声与振动 井下的噪声主要有: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和气流的空气动力噪声。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和场所主要有:空压机和空压机泵房;水泵和水泵房;绞车和绞车房;掘进机和掘进工作面;运输设备和设备通过的巷道;装岩机和装岩作业场所等。,8.17.10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矿井生产最常见的伤害之

26、一,井下的各种机械设备都可能造成机械伤害。这些机械、设备包括:运输机械;掘进机械;装载机械;钻探机械;水泵、电机等转动设备等。,8.17.11 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 开采过程中,存在砸伤、摔伤、撞伤等危险性。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溜井、盲井的高处坠落;检修、安装设备时的高处坠落;人员行进中的意外滑到;人员在倾斜或垂直巷道中的坠落和摔到、滚落;人员在狭小空间(巷道、硐室)的碰撞;矿石、设备、工具等坠落物的砸伤;矿石、管道、金属突出物的刺伤和扎伤。,8.17.12 淹溺危险因素 在开采后,需要建设水仓,在丰水季节井下涌水量较大,具有淹溺危险性。容易发生井下淹溺的场所主要有:水仓;水中施工的场所;积水的巷道、采掘工作面;积水的废弃采空区;其他积水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遵循的原则(50页)掌握,1.科学性2.系统性3.全面性4.预测性评价单元定义;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51页)掌握,选择安全评价方法的原则、要求和程序(55页)(掌握),安全评价方法的原则(1)充分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合理性原则,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