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114520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主要内容简介:第一节 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第二节 海洋生产与生活习俗第三节 世界各地海洋民俗节日 第四节 海洋信仰与禁忌,第一节 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1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海洋民俗文化是指在沿海地区和海岛等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传承和变异,都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定义从三个方面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界定:1、对海洋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定,即海洋民俗文化从属于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2、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区域上的规定,即只有在沿海和海岛范围内的民俗文化,才可纳入海洋民俗文化的范畴。3、对海洋民俗文化的指

2、向进行了规定,即只有与海洋有关的习俗风尚,才构成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的对象。,1.2 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民族性。每个与海洋相关的国家和相关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这与一般的民俗文化相类似。例如,东西方海洋文化共同的特征是冒险与征服海洋的精神,然而,中国人对海洋的征服,只限于自然方面,而西方人则将对海洋的征服扩大为对人的征服,从而导出不同的海洋文化观。从海洋民俗中的海神信仰即可看出这个不同。西方信仰的海神波塞冬,从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其战神文化的实质,它反映的是争夺海上霸权的欲望。从历史上看,西方的海洋文化几乎等同于种族歧视的代名词,不论它传播到哪里,都会引起与当地土著文化的冲突

3、。而以妈祖信仰为特色的东方海洋民俗文化,反映的是和平、平等、共存、共荣的精神,对任何国家的航海者来说,妈祖都将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并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2)地域性。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其海洋民族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妈祖是中国的海神,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妈祖不是广东人,因此,在广东最大的海神庙南海神庙供奉的海神不是妈祖,而是广东人自己的海神洪圣大王。洪圣大王在广东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妈祖。其庙宇之多,规模之大,祭祀规格之高,甚至还超过妈祖。,(3)飘流性。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会随其分支的迁徙而传播和

4、扩散。族人漂流到哪里,该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就漂流到哪里。海洋民俗文化亦如此。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都有妈祖庙。此外,在福建闽南一带,因地处沿海,海风肆虐,居民饱受风沙之苦,为避免风沙之害,村庄多建在藏风处,而在当风路口,常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爷”,据说可以镇风压煞。在金门、台湾乃至琉球(今日本冲绳)都可见到“风狮爷”的尊容,其作用与闽南大致相同。台湾民众十之有八祖籍福建,而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些史实当可证明台湾、琉球的“风狮爷”民俗源自福建。,(4)变异性。每一种海洋民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

5、改变,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异。正是这种同质异形使每个民族的海洋民俗文化表现出纷呈繁杂、丰富多彩的局面。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都存在蛇崇拜的民俗,这来源于先秦时期在大陆东南的土著“百越”族。蛇崇拜是百越一些相同的文化特征之一。闽越人是百越中崇拜蛇最显著的一支。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百越的一支,亦流行崇蛇习俗。但高山族的蛇崇拜仅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还未发展到诸神崇拜阶段。在闽、粤一带的蛇崇拜已基本与祖先崇拜无关。此外,崇蛇的越人把蛇作为美食,而崇蛇的高山族人则以杀蛇为禁忌。由此可见蛇崇拜习俗在海峡两岸所发生的明显变异。,(5)行业性。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其主体行业为航海业、造船

6、业和渔业。宋元时期福建泉州为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当时出入泉州港的许多番舶船队,夏季御西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由于当时的远洋航行专靠信风驱动,故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相关寺庙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据此形成了海船出海上路的祈风习俗。,(6)神秘性。海洋民俗文化中,许多信仰都有巫术搀杂其中,充满神秘色彩。在高山族赛夏人的信仰中,有一种特殊祭仪一一矮灵祭十分神秘。相传赛夏人的祖先古代曾经消灭过矮人,为避免矮灵作崇,每隔两年逢阴历十月十五举行矮灵祭,祭期3天。赛夏人认为矮灵住在一条神秘的小河中,是一方水神。至于赛夏人所恐惧的矮灵为何又成为

7、水神,仍是个谜。,(7)功利性。海洋民俗文化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其中的海神信仰,无非是出于人们祈求航海安全、渔业丰收的功利目的。以上所举事例,皆可说明这些海洋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之功利性。(8)包容性。在海洋民俗文化中,既有属于高雅文化的部分,如在闽南泉州一带民间盛行的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艺术、木偶艺术;又有属于粗俗文化的部分,更有一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部分,如在闽台地区流行的“普度”习俗即属此列。,第二节 海洋生产与生活习俗 我国传统的海洋民俗生活中的海洋生产习俗(以渔船、渔具和捕捞作业为重点)、渔村生活习俗(以衣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和行旅习俗为重点)和涉海传说故事与歌谣,

8、有许多内容,尤其是其精神生活层面的许多内容,用今天的科学眼光看来,显然是唯心的或迷信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为移风易俗、建设新的海洋文明所应取的基本态度。,1 生产习俗1.1 渔船造船渔家称船为“水龙”。旧时造船须择吉回良辰,祭神后动工。船上梁头(称龙骨),定位时挂红披彩,水舱梁头合拢处衬银元或银角子,俗称“船魂灵”。船头装“船眼睛”,叫定彩。新船下水,名为“赴水”(谐音“富庶”),由船主(长元)站立船头,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分送馒头,在锣鼓、鞭炮声中,将新船徐徐推入海面。此习长期沿袭,今繁礼逐渐减少。,船上人马习称 对于船主要称“板

9、主”,不能称“老板”,渔船中的掌舵人称“老大”,其副手叫“多人”、“二多人”,中层人马按分工称“出网”、“出袋”(管理撒网)、“拖下纲”,次要人马称“扳二桨”、“扳三桨”、“抛头锚”、“伙将”(炊事员)、“备人”等。用机帆船生产,称机手为“老轨”,副机手为“二轨”。救险 渔船在海上遇险,周围渔民奋力抢救,有人落水,当救不辞,捞尸体(称抬“元宝”),无主尸体运回陆地乐于埋葬,此风相传至今。,1.2 渔场用语 渔船集中捕捞的地方叫“洋地”。渔船密集在一地生产叫“旺帮”,渔船分散在各处生产叫“散洋”;鱼发集中、面积大叫“大鱼堂”,鱼发面积小叫“鸡屙摊”;捕鱼不多时叫“老扣”,鱼多破网时叫“炸网”;渔

10、船在洋地抛锚叫“站潮”。渔船生产地点处在两个岛屿之间时叫“挑担”。渔船在航行途中看到正前方两岛之间的空隙处叫“亮门”,看到三个岛屿之间的两个空隙处叫“三亮门”。在船上临时腌制鱼货叫“抄咸”,在船上售鱼货叫“过鲜”。,另海上作业风险多,因此船上各种禁忌也特别多 卸鱼完毕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破了要说“笑了”,见鲸鱼要称“老人家”“财神爷爷”,船上不能吹口哨,不准背手,不准扣碗,不准筷子横架碗上,大小便不能站船头,方向也有讲究。,1.3 渔家禁忌1.3.1 头不顶桑脚不踩槐造船时有头不顶桑,脚不踩槐之说。船头是全船最神圣的地方,造船时绝不可用桑木制造,因为桑与丧同音,非常不吉利,所以桑木绝不用

11、在这个重地上;至于甲板则不会用槐板,槐木为福气的象征,故绝不能踩在脚下。,1.3.2 新船下水斩鸡头西方的新船下水礼是由女士负责砸香槟,不过中式传统则大有不同。新船落成是个大日子,必须择吉日举行下水仪式。当日,船主会在天亮前到船上祭祀,并将红棉布条悬挂在船头,同时预备两只公鸡,一只在船头生爼放血,让鸡血顺船头两边流下来开光,另一只则用作放生,当仪式完成后才可试航。,1.3.3舵手位勿乱坐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个职位是很重要,而他的专用座位也是个神圣地方,不能被其它人坐上,所谓好马不备双鞍,否则会被视作不祥。,1.3.4祭祀神灵不用渔获 除了天后、洪圣等主流神祇外,各处的渔家人亦会拜祭其它不同的神灵

12、,例如河伯、水蛇神、定风猴、海龙王,甚至不知名的水鬼等等,尤其当船只去到新的水域,渔民就会向海拜祭一番,就如向该处的灵体打招呼。他们不用渔获来作祭祀,因为海中生物往往是这些另类神灵的同类,用来作祭品会视作不敬。,1.3.5年初三不行张传统上每年年尾,渔家人都会归航,便不再出海,甚至不会开动引擎及使用网具,因为这样会视为不吉利,直至出海作业的日子行张时才可启动。而行张不会选择在年初三,因为三含有三煞的隐意。,1.3.6八仙过海挑衅龙王从前的渔船,女人是不能上船的。但隨時代演進和實際需要,也很少人遵從了。不过,女人是不能走上船头重地,更忌跨过鱼网及橹桨。而外人如不洗净双脚,也不可踏上船头。此外,也

13、不可七男一女共乘一船出海,因为这样有如八仙过海,有挑衅海龙王的意思,造成翻船意外!,1.3.7一更啼火二更啼贼渔民会在船上养有一些鸡,如果他们在半夜听得鸡啼声,会视作凶兆,因此有一更啼火,二更啼贼之说。,1.3.8两脚悬空水鬼脚坐上渔船时,不能两脚悬空向外,也不可以坐在船的四角,传说这样会招惹到水鬼把脚拖下海。而在船上更不能吹口哨,因为这样会能招来台风和巨鱼的袭击。此外,用餐的时候,不能把整条鱼翻转过来,因为翻鱼就如翻船,这也是他们最忌讳的事。,1.3.9不打海鸟不带长虫传统上,船家只会捕捉海里的生物,而不会打天上飞翔的雀鸟,因为他们相信海鸟会为迷航人引路,是渔家的好朋友。而他们不会带长虫,如

14、蛇一类的生物上船,因为长虫下海后,会变成蛟龙,兴风作浪,引致翻船。,1.4 渔 具 渔具俗称 渔民称渔船为“水龙”,帆为“篷”,挂在桅顶测风向的小旗形如游鱼,叫“鲨鱼旗”,哨灯称“桅灯”。用,12生肖来称呼船上各种工具:固定桅杆的插梢称“老鼠伏”,串联篷与缭绳的滑轮称“篷纽(牛)子”,轧船头锚缉的插梢称“老虎轧”,桅杆下堆放篷索的舱面叫“土(兔)地堂”,船头上面两只角形木板称“龙桠头”,连接篷帆的活络竹圈叫“蛇脱壳”,横放桅杆的木架叫“马鞍子”,固定风帆方向的插梢叫“羊角伏”,老大掌舵的舱面叫“后(猴)八尺”,舵杆露出水面的部分叫“雄鸡头”,升降篷帆用的滑轮叫“钩(狗)螺”,摇橹用的木柱子叫“

15、橹鸣嘴(猪)”。列于12生肖以外的“锚(猫)”挂在船头外。,1.5 捕捞作业捕捞海产品,分春汛和秋汛,汛期开始划定海域,抓阄确定各自渔场。各地 渔民出海之前都有不同的仪式,祭船敬龙王。“财神桶”,“财神把子”“照财路”“发财”归来的船,前后张挂“吊子”,并蒸一笼白面饽饽。“杀财猪”,到场 的人越多,下次有更大丰收。,2 渔民生活风俗2.1渔岛海鲜食俗 自古以来,渔民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鱼”字。渔民在吃鱼、食海鲜中所体现的习俗,五花八门。而且,现在有不少鱼和海鲜的吃法,就是由古传今。当时海边人家食鱼,最喜欢的还是用烩法,不仅制作更为精细,而且添以佐料。醉鱼。先将鱼肉切成薄片,在醉鱼的坛或

16、甏内撒入盐、香料,浇以酒,然后,一层鱼片一层佐料,待鱼片层层叠满后密封坛口或甏口,置月余或二三月即可食之。,制食鱼鲞,古今皆颇盛行。剖晒鱼鲞,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吴地记载,吴王在海上作战时曾令兵士大量捕捉石首鱼充军食,吃剩剖晒后带回。“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鱼羹,是渔家海鲜饮食中一大风味食品。鱼、蟹之肉,皆可为主料做羹。有黄鱼羹、鲳鱼羹、鲈鱼羹和蟹肉羹等。,正因为鱼羹是海岛渔家的家常菜肴,又比较容易显露烹饪者的技艺,因此从古至今,渔姑、渔嫂总是把做鱼羹和织渔网一样,作为自己必须要掌握的手艺。渔家新媳妇在夫家,脱去新嫁衣,就要为公婆

17、做一顿鱼羹。要是谁家的新娘子鱼羹做得好,很快就会传遍渔村,受到渔家乡亲的赞扬和尊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鱼羹成为岛民一道美味佳肴。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喜宴,都有一道精制的鱼羹。,鱼粥、鱼饭,也是海鲜风味美食。制作鱼粥和鱼饭,一般选用新鲜带鱼。冬季带鱼汛,每逢头水带鱼上市或到冬至节时,东海一带渔岛上的渔户人家,总喜欢做满满一锅带鱼粥或带鱼饭,让家人尽情品尝。做鱼粥、鱼饭,通常是选用05公斤至1公斤重的中条鲜带鱼,去头尾、内脏、洗净后,用利刃“批”下鱼肉,放进煮得八成熟的粥锅或饭锅,再加入些许葱花或青菜,这样,雪白的米粥,晶莹的鱼肉,还有葱香,食后难忘。,“鱼打冻”和年年有余(鱼)。每逢年三十,渔岛

18、上家家户户的食橱里,都有数碗或十几碗打成冻状的鲜鱼,这是渔家所特有的一种海鲜饮食风俗,叫“年年有鱼(余)”。在旧岁、新年相交替的除夕之夜,每户渔家都要红烧一锅鲜黄鱼或鲜带鱼,盛满碗,一碗一碗存放于食橱中,由于春节前后海岛上气温较低,碗中鱼都会结冻,数天内不会变质,将上年留下的鱼,新年中一碗一碗慢慢地吃,寓有“年年有鱼(余)”之意,寄托了渔家人企盼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2.2 渔民饮酒习俗 海上渔民一生以酒为伴,这是渔民生活风俗之共性。但苏沪闽渔民喜喝白酒;舟山列岛的渔民爱喝黄酒,渔民俗呼老酒。渔民喝老酒,有许多名堂,体现出独特的俗趣。喝祭海神酒。祭海神酒又分为开洋酒、谢洋酒。每逢春汛、夏汛、秋

19、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渔家总要聚集港湾滩头,举行祭海神仪式,以酒、鱼和三牲供奉。祭海神仪式结束后,渔民就在海滩上大碗大碗地饮酒,以壮开洋征海之行色,以求一汛之丰收,此为开洋酒。而谢洋酒,则是渔民为庆贺一个渔汛的丰收,也为感谢海神的护佑,在海滩举行祭海神仪式。此仪式后,渔民将船抬上岸搁置安全处,然后开怀畅饮,喝庆贺“水龙”赴水酒。即在新的渔船造好,举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萨仪式之后,渔民在自己新入海的渔船上,喝的祈求吉祥、平安的喜庆酒。东海渔民有两处家,一处是海上以船为家,而且捕鱼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劳作,从时间观念上讲是以船为家更多;再则没有渔船,就无以养家,因此,渔民更加爱船、敬船,将

20、新船入海即“水龙赴水(谐音富庶)”仪式作自己的盛大节日,即使再贫困,此时也要置办水酒鱼肉,邀来乡亲父老和船上伙计,开怀畅饮一番,以求出海一帆风顺,返港鱼虾满舱。,吃岁饭,喝年节酒。先说喝过年酒。渔民身居海上孤岛浮洲,时时与大海相伴,出没风涛,他们把过年这个节日看得更重,因而也以饮酒相庆。一则因常年劳作海上,难得家人团聚、亲友相会,在漫长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春节前后半个月是不出海了,许多渔村,渔家就相互请吃“岁饭”,欢聚喝酒。有的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互请,大多是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互请,直到十月初十外出海捕鱼。吃“岁饭”之风,在渔岛自古即有之,至今还十分流行。有的渔老大喝酒兴起酣热之际,干脆脱了鞋

21、袜,光脚踏泥地,不仅浑身酒热透过脚心通体散发,而且酒量不减,久喝不醉。往昔在渔岛,除了正月初一舞龙和调鱼灯这种大规模的喜庆活动,吃“岁饭”喝酒,就是渔民过年的最为热闹和开心的事。,冬至节后,捕带鱼的渔船就要上南洋,渔民也要离家外出下半汛。因此,渔岛上,渔家主妇们,把做冬至羹饭作为一桩重要的大事,精心准备酒肴让将远征的亲人畅饮。既有冬至阴极阳生,初生之阳不很强壮而每人需“扶”,喝“扶阳酒”之意,也有为冬至后即将离乡赴南洋的亲人饯行,祝愿平安丰收而归。,2.3 渔家饮食中的殊风异俗 在东海各渔岛,在渔港、渔家,特别是在出海捕捞作业,或是正在航行途中的渔船,鱼鲜食俗乃至日常饮食习俗中,都表现出许多与

22、众不同,是东海渔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殊风异俗。这些殊风异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约束甚严,无论是岛上、船上渔家自身,还是外来之客,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被认为是大不尊,或是不吉利。,4.3.1 吃鱼的忌讳 吃鱼不能翻鱼身。渔民食鱼,除了带鱼、鳗鱼等鱼体较长的鱼,无论是黄鱼、鲳鱼或是石斑鱼,虎头鱼等各种鱼类,一般都仅去其不能食用的鱼内脏,而保留“全鱼”,鱼体中间划几刀,以使油、酱之类佐料渗人鱼肉入味。烹饪熟了之后,端上桌来也是全鱼。吃鱼时,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鱼示请,请客人尝第一筷,然后宾主一道食用,甚为好客、热情。但这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却不能用筷子夹住鱼体翻身,不仅主人自己不会去翻鱼身,也不让客

23、人去翻鱼身。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上一面已用过的鱼体的鱼刺空逢里将筷子伸进去,再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针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以后客人即会自动按主人的方法食用骨架下未用过的鱼肉,而不去翻鱼身。吃鱼时不仅筷子不能拨翻鱼身,而且嘴也不能说“翻鱼身”,主人总是在作示范动的同时说:“顺着再吃!”,身处东海外海的渔民,素以豪爽、好客闻名于世,而在吃鱼这件事上为何有如此严格而细致的规矩和习惯呢?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一个“翻”字出口,或有“翻”的动作出现。这个反映在鱼身上的忌讳习俗,可说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渔民终年四海飘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保平安,图丰收,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活口所

24、依。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是绝对不愿有船“翻”的事发生。再则,渔民视船为“水龙”,而龙又是鱼所变,所谓“龙鱼”、“鱼龙”之说,即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水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道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习俗都不能违反。因此,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总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若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会对客人更加敬重、客气。,吃鱼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在大陆城乡,不管是家庭或是饭店、餐馆,碗里

25、、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或是鱼吃净了。可在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作客,甚而在饭店和渔家人一起聚餐,都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渔家饮食中还有其他种种忌讳,也颇具渔岛特色。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现象,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筷子不能横搁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在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讳

26、。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筷子横搁碗沿上,近似船搁礁状,因而就在渔村形成了筷子不能横搁碗、盆沿口上的习俗。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在渔村,特别是在渔船上,渔民洗鱼、烧饭、做鱼羹,总要用打水的小木桶往淡水舱打水,或往大海里打水。但渔民却称呼这打水的小木桶为“吊亮桶”,而忌讳叫“打水桶”。渔岛方言,“水”与“输”谐音,渔民盼望出海生产年年有盈余,忌讳输,因而就产生叫打水桶为“吊亮桶”之习俗。,2.3.2 婚宴上特有饮食芋艿 在渔家婚宴上,你还能看到一道唯渔岛特有的饮食风景线:宴席上,会端上一大碗带皮烤熟的整个芋艿。一席婚宴,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菜,就算你大

27、鱼大肉、全鸡全鸭,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上两道烤芋艿菜,吃喜酒的人就会夸奖东家客气,婚宴特别丰盛。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渔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客,总有一道红烧芋艿。“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渔民对奉化芋艿头更是珍视。,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袄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钮攀。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

28、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的特点和生活的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2.4 渔民服饰习俗,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清末民初,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七彩丝线绣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

29、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湿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渐渐消失。,2.5 渔民交通习俗 海岛的交通习俗,可说是离不开一条船,围绕一个“海”字。渔岛交通便利在于海,交通阻隔也在海,取决于用于交通的船的大小与条件优劣等等。海上交通又免不了要与风涛搏斗,舟船对于海岛人的性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冶铸作用。,渔岛交通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古风的熏陶与影响。古吴越沿海地区,是中国舟船的发源地,早在史前时期已通舟楫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于舟”之说。

30、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沿海造船与海运已很发达,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可一日废舟楫”。舟山列岛地处吴越海上交界处,对内可达长江、钱塘江,对外可通四海大洋,周围岛屿之间又各自孤处,内外交通,唯有船楫行于海。“东海”“外越”,应指东海岛上之越人。而舟山列岛地处东海外海,其岛上先民,乃是“东海外越”人无疑。东海小岛上之“外越”,应是所有越人中最善于驾驶海浪的弄潮儿,也是海上交通的强者。,2.5.1 渔民交通工具演变 渔岛先民交通,先是用独木舟,后随着造船业发展,船舶逐渐扩大,航海技术也不断改进,但总还是渔航合一,长期没有专门用于交通的客航船。渔民要进出海岛,要么用自己的渔船载送,要

31、么搭乘他人之船。至明代以后,出现了渔行、冰鲜船,由于其往来于海岛与大陆之间,可为渔民对外交通提供便利。以后出现专门的客航渡轮,乘客轮外的所有船,统称“乘便船”。,2.5.2渔民交通工具改进和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渔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习俗不断转变。最明显的一变,是千百年来渔民交通一图省钱,二图方便,而不问舒适与否,对安全也并没考虑那么周到。如今有了重大变化。不管是渔民,或是其家眷,或是渔村中做生意的人,进出海岛,或是岛际往来,既要讲安全,又要讲快速,还要求舒适。总之,祖祖辈辈生栖在海岛上的渔民,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孕育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为海洋文

32、化、海洋渔文化增添了光彩。,第三节 世界各地海洋民俗节日2月2日是巴西的海神节。巴西人尊崇的海神伊曼雅是非洲西部人崇拜的偶像。16世纪初,大批非洲人被当作奴隶卖到了巴西,于是,这种尊崇海神的习俗也带到了巴西。当年非洲人到巴西时,到处是疾病和死亡,人们只有向海神伊曼雅祈祷,“因为她是大海,是人类和陆地上一切生灵的母亲”。4月20日是我国山东省荣成市的渔民节。它起源于谷雨节,清朝道光年间改名为渔民节。在谷雨这天,当地渔民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每年4月在菲律宾有捕鱼节;每年10月第二个周末,盛产牡蛎的美国马里兰州圣玛丽要举行为时两天的牡蛎节;,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六,荷

33、兰全国风车一起开动,再现当年荷兰人与海谋田的情景,这就是有名的风车节;海运节 1819年5月22日,“萨凡纳”号蒸汽船从美国佐治亚洲萨凡纳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过29天航行到达英国利物浦,轰动了西方世界。为此,美国定于每年5月22日为海运节,以示纪念蒸汽“萨凡纳”首次横渡大西洋这一壮举,并且一直沿袭到现今。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荷兰人的鲱鱼节。这一天,渔民们身穿盛装,尽情歌舞,江河中的大小船只张灯结彩,街道两旁贴满赞美“鲱鱼节”的标语,节日气氛浓厚。,丹麦的发罗群岛先民善捕海豚,至今每年6月初仍举行盛大的捕豚节;在德国北部的基尔,每年6月第2周的星期六开始为基尔周,这是由原来的帆船节扩展而成的

34、长达一周的狂欢;6月29日是墨西哥的圣船节。这一天为天主教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日,人们将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像从教堂抬出,送到各自的“圣船”上,随后是“圣母”的大船及几百条小船。当地大主教祈祷后,宣布划船比赛开始,但总是以渔民守护神圣彼得的圣船取胜告终。8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西班牙埃雷拉人的螃蟹节。中午,家家煮螃蟹,小男孩则可以挨家品尝,并评出做得最好的家庭。,大连正月十三海灯节 正月十三是大连旅顺口区民间一年一度放海灯、祭祀海神娘娘的日子。放海灯要在天黑以后,到海边燃放鞭炮和礼花,将捆扎好的船灯用拖船放入海中,等夜幕降临时,放的海灯会越来越多,海面上就会呈现出星星点点。放海灯的来历是这样的:传说海神娘

35、娘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女,一次好的丈夫出海打鱼遇上暴风雨再也没有回来,渔家女不相信自己丈夫已死,夜夜在海边为丈夫点燃一盏明灯盼夫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她变成了造福渔人的海神娘娘,夜夜点着一盏明灯为出海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正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每年正月十三,海上工作的人家都会到海边放海灯祭祀海神娘娘,向大海祈福,为家人求平安,表达想日子越过越好的心愿。,大连北海渔民节 旅顺口区北海镇、双岛镇一带沿海渔民风俗节庆。又称海龙王生日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传说中海龙王诞辰。早上渔民们换上新衣欢聚海滩,在锣鼓唢呐声中载歌载舞。由一些壮汉数头扎着大红大绿带的全猪全羊抬到海边,另

36、摆放些鸡蛋、白菜、粉条、馒头、西瓜等物,以此作为龙王爷生日供品,由老者率众青壮年在供品前下跪叩首,举行烧香焚纸钱祭酒仪式。然后渔民们登船出港,在海面上燃放鞭炮。临近中午时分,渔民们以家庭为单位在船舱甲板上摆上宴席,不分尊长老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同享龙王爷生日供品。该节始于秦汉之前,原为渔民民间自发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鱼虾满舱。现已成旅游促销活动之一,每年此时,当地政府广邀中外宾朋举行经贸洽谈引资活动。,大连旅顺渔人节 7月8日(农历6月13),在大连旅顺口区北海街道北海村九头山度假村海面上,40艘彩旗招展的渔船在岸边近千名渔民和游客的注目下,驶向预定海域。将10万尾牙鲆鱼

37、苗和2000万魁蚶投入海中,“珍爱大海保护资源”传统的放生仪式与发展海上养殖业紧密结合成为“渔人节的新亮点。“渔人节”活动共进行6天,主要由垂钓大赛和祭海大典两部分组成。其中祭海大典将在原有的敲吉祥锣,鸣幸福鼓,放生海珍品幼苗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如开通到蛇岛的观光、垂钓航线,海上烧烤、海鲜厨艺评比等,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第四节 海洋信仰 台湾最典型的海洋文化中,应属海洋信仰。海洋信仰在台 湾非常盛行者,一是妈祖信仰,一 是王船信仰,“三月祭妈祖,四月迎王爷”。,1 妈祖信仰1.1 妈祖信仰妈祖信仰起於福建沿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福建、台湾最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她是源

38、起於福建省莆田海边的女神。以保护航海、渔捞,甚至保佑汉人渡海 来台、华侨移民南洋而著称,妈祖,又称天后,是水神,也是中国的海神。,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南宋时都城杭州有顺济圣妃庙,据其庙记,说神姓林,是福建莆田人氏,生前便有种种神异,化去後乡民在莆田为她立祠。北宋宣和年间,朝廷赐以庙额,从夫人封起,累进到妃。她的主要灵迹是在海洋中保佑船舶,也兼管民众的疾苦。据另外一些文献谈到,她是五代时莆田人官居都巡检的林愿的第六个女儿。但一般认为她可能只是一位渔家女。明代郑和下西洋,在船中奉祀天妃,凡遇到险阻,一称神号,立即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照於桅杆上,她的灵光一临,马上化险为夷。(参看明郑和通番记)。,从宋

39、历元,至於明,海运对於国计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历代朝廷都对她很重视。宋代称圣妃,元代至元十八年册为护国天妃。清代康熙年间,因为要统一海峡两岸,用兵於东海,有赖於她的护航,所以加封天后圣母,以后仍然历加封号,截止同治十一年,封号多至七十个字,可见她受重视的程度。天后的信仰实际是起於民间的。朝廷的封赠固然提高了她的地位,但民间仍然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崇拜她。福建人仍称她为妈祖。据说,妈祖是对没出嫁的(上辈)姑娘的称呼,从这当中,透些对她的亲切感。民间传说,大难临头时,呼妈祖,她能立即来救;如果呼她的封号天妃,因为她要梳妆打扮穿上朝 服,反而会耽误时间。,相传大甲妈祖为清朝雍正年间,由福建湄洲人

40、林永兴奉请到台,立庙奉祀后,每年皆回湄洲祖庙还乡谒祖。,1.2妈祖绕境 大甲妈祖绕境进香让妈祖信仰达到最高点,8天7夜的进香苦旅,表达出信徒敬天谢神的虔诚,也展现了民间信仰丰富优美的蕴涵 妈祖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大小城镇皆可见到奉祀妈祖的庙宇。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生辰。每年从春节至农历3月23日期间,全省各地大型庆典及进香活动不断,是妈祖祀典的高峰期,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中,动员十余万人、途经4县市、历时8天7夜、跋涉280余公里的,规模最为盛大。这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民间信仰,而逐渐演化成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巡礼。,绕境进香的活动在每年农历3月举行,确定的时间则在元宵节晚

41、上由镇澜宫董监事们在妈祖座前“掷杯”择定;当晚并举行“抢香”,以排定进香途中插“头香”、“贰香”、“三香”的顺序,据说抢得头香者,能蒙获妈祖最大的福赐,因此竞争颇为激烈。进香日期一经选定,庙方便派人于进香沿途贴上“香条”,以告知信众,准备迎接这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妈祖神轿起驾的时间多在凌晨子时,但从前一天早上起,由全省各地涌入的香客,已将大甲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镇澜宫前的广场上更是黑压压的人群。由诵经团先行过诵经“净轿”仪式后,等到吉时一到,哨角队吹起了角号,低沉的号音远远地传向四方。刹时间锣鼓喧天、爆竹齐鸣,激射而出的烟火照亮大半个天空,形成壮观的“烟火瀑布”,镇民们夹道持香恭送,按照旧习

42、身着清兵服饰的庞大进香队伍也于此时随着神轿缓缓启动,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朝香之旅。就在同时,天空往往会飘下细细的雨丝,带来农民最需要的雨水,让耕稼丰收,因此也赢得“雨妈”的称号。,八天七夜,一路上,有听不完的宗教故事,真实的人生片段活生生展现在眼前。代表本土庙会文化的阵头,是大甲妈祖香阵的最精彩部分。由一马当先的报马仔引路,紧接着是开路鼓、绣旗队、千里眼、顺风耳、神童团、弥勒团、太子团、哨角队、三十六执士,而大轿班轮流抬着的轿里,则端坐着这次绕境进香的主角妈祖,以及千里眼、顺风耳、五营旗、令旗、香炉,跟着神轿后方的则是庞大的随香人潮,或徒步,或骑脚踏车、机车,以及开着小轿车、货车的信众,也形成长长

43、的车阵,最后方更有大型游览巴士压阵,全程随行。形成长达二、三公里的民俗舞台。,庙宇坛寺也各有特色、历史。镇澜宫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建筑雕饰可登艺术殿堂;新港奉天宫开台妈祖源于明朝天启二年;北斗奠安宫的软身妈祖蔚为奇观,庙前的市集更是让人流连驻足的庙街,汇集名特产、地方产业。纵然进香行脚一身疲惫,一到驻驾庙宇,香客仍不免继续步伐,兴致勃勃地逛起庙街。品味地方风土,沿途民家摆设的物产、餐食、茶水,更是随小镇而异,各具特色。云林西螺汁水淋漓的西瓜,一大车设在西螺大桥桥头;元长乡的香甜玉米,热腾腾现煮供应;瓦瑶村闻名的草仔羹,村民熬夜磨浆制作。一路上还有粽子、馒头、油饭等餐点,甚至流水席,吃喝不但是家

44、乡味,更用不着花一文钱。休憩香客大楼是一种宗教旅程体验,大伙摊地排排睡,外人看似难民营,睡在其中却是满怀温馨。民家好客开放家宅,邀客入门,让人万分感动。,香阵所到之处,沿途居民无不虔诚膜拜,幷备妥点心饮食接待随行香客,有些热情的信徒更匍匐在地,由神轿底下爬行而过,坚信能受到神力的特别庇佑。经过连日的长途跋涉,进香的队伍约于第3天抵达新港奉天宫,在接受地主庙奉天宫摆出盛大的阵头,如传统管乐、西乐、舞龙舞狮、宋江阵、艺阁等表演热情地迎接后,神轿随即被迅速地抬至正殿内,并由镇澜宫董监事们恭请妈祖下轿、上神龛,完成“坐殿”仪式,随行香客多日来的疲累也终于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认识台湾最好随大甲妈上路。,

45、第二天一早,两庙一起举行的“祝寿”大典,将进香活动带入最高潮,而各地分批前来的香客,此时也齐聚于新港,数万的人潮,随着司仪的口令,遥遥向着奉天宫方向叩头跪拜,场面之壮观,令人动容。当天香阵便在新港市街内举行绕境游行,晚上行过“回驾典礼”后,大队人马循原路护驾返回大甲。,回程途中的重头戏在于“插香”仪式。无宵节当晚抢得“头香”、“贰香”、“三香”的信徒,在神轿回銮中途,拥有插香祈愿的权利,其它人则无此权利。当妈祖神轿回到大甲,镇民同样以炮竹声乐热烈欢迎,并随即展开盛大的绕境活动,沿途如潮水般接驾及叩拜的阵头和信徒,再度让镇上的交通陷于瘫痪,这股狂热的气氛直到傍晚神轿返回镇澜宫,才渐渐平息。当日晚

46、上,家家户户并大开延席,宴请宾客,在欢乐的气氛中,众人衷心期待着明年的绕境进香活动更加盛大,以报答妈祖的保佑。,妈祖信仰从17世纪与闽南移民一道传入台湾,三、四百年来与台湾移民史关系密不可分,妈祖成为台湾最受信仰的神明,主神奉祀妈祖的庙宇多达1300余座。大甲妈祖的进香历史、传说、起驾回銮仪式等展现传统宗教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沿途总计动辄百万信众参拜,镇澜宫执事人员自豪地说,“这是全球在麦加、梵蒂冈外,第三大宗教盛会!”,湄洲妈祖祭祀大典 两岸信众虔诚叩拜,近年来海峡两岸逐渐开放,妈祖返乡谒祖成为两岸民间 交流的大事,2000年7月17日就有台湾信众约4,000名的进香团,绕经香港到达福建省湄

47、州岛,抬着五尊妈祖像神轿回娘家 天后祖庙;令人称奇的是,当大甲妈神轿踏进庙祠前,忽然 天降骤雨,但大甲妈进入祖庙正殿后,天空立即放晴。妈祖显灵 的事迹,自古传颂颇多,无怪乎她是台湾民间的天后,是渔民的慈母。,福建湄洲规模最大 台湾妈祖谒祖进香,在台湾海峡两岸,往来全靠船只。所以对妈祖的信仰都具有很深的基础。而且,台湾的文化,与大陆本来枝茎相联,民间文化与闽南的渊特别深,论其乡贯,多是闽南人。清人说,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妈祖的信仰曾经在沟通大陆与台湾的交通往来中,起过精神上的鼓励、推动作用。迄今她仍是台湾与大陆共同的文化的一个因子。她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徵,

48、是两岸交往的一条纽带。近代以来,中国人,特别是沿海居民中有不少人漂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天后的崇拜也被带到南洋乃至于大西洋、太平洋彼岸,在异国立有天后宫。她携带著故乡文化的种子,具有不忘祖国固有文化的意味。,2 王船信仰当黑夜到来之前,王船已在海堤下慢慢烧起,剎那间,通红 一片,手轿再度发跳,村民齐跪默祷,最后的相送,该也是最后 的挥别。不到十分钟,王船已成灰烬,纸灰散飞在淡黑的天空中,四处飘舞,黄文博东石渔村,扛船送王 烧王船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与台湾自古以来象征驱逐 瘟疫、除暴安良的信仰,也是台湾沿岸各县渔民虔诚的信仰,每三年一度的各地王船祭,是由渔民无怨无悔捐资办理,以求 祈福消灾的活动。

49、王船亦即王爷船,早年台湾因为开垦、瘟疫而形成的王船信仰,(台湾举行烧王船送瘟神祭典),送王船队伍走在厦门环岛路上,沿途奏乐,厦门渔民声势浩大海边“烧王船”,典礼开始前,渔民在供桌上点燃香。,祭祀典礼开始,众人簇拥着把王船抬到海边,烧王船祭拜,到了今日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王爷信仰,虽然王爷的身份尚无定论,但是王爷庙却是台湾 民间信仰中,如郑成功庙、王爷庙、太子爷庙、妈祖庙等神庙中,数量最多者。而台南县可称为台湾的王爷信仰中心,甚至台南县 北门乡三兴村东隆宫还设立了王爷信仰文物馆。,海洋 新闻,温室效应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水温度上升,污染加剧,珊瑚礁附近的有毒藻类大肆生长,在经由“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

50、”的食物链传递中,毒性逐渐加强。全球变暖,海洋同样遭灾。美联社4月1日报道,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去年夏天,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的罗亚一家聚在一起共进礼拜天晚餐滚烫的梭鱼汤。数小时后,喝过汤的6人全部感到极度不适。与此同时,附近的另外24名邻居也遭遇同样问题。其中一些人抱怨全身麻木,另一些人感到腿部无力,还有人说不出话,有的甚至根本张不开嘴。,他们随后被送往伊洛伊洛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埃德加波尔蒂戈告诉美联社记者:“当时我们同时面对30个急诊,病人年龄从4岁至65岁不等。”起初,波尔蒂戈以为这些人是重金属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