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夏、商、周的行政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夏、商、周的行政管理.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第二部分,夏、商、周的行政特色,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制,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夏、商、西周三代的行政管理也有各自的特点,引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原话,“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从政治制度的发展上说,这三个朝代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和完善时期。从行政管理发展上讲,其行政体制也逐渐从草创走向规范化。,第一节 夏朝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 大约公元前2200-1750年,一、夏朝王权专制政体创立的背景夏朝的创立-传说中的禹治水定九州图 禅让制的破坏和世袭制的确立二、夏代行政管理
2、机构和职掌国家王权政府的核心王从禅让到王位继承王之下的行政管理系统四辅臣、六卿和三正统治思想和方针夏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夏朝行政特点总结,定都安邑(山西夏县),引文资料,史记“唯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职来贡,不失厥益。”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二、夏代行政管理机构和职掌 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王,称谓 史料来源史记夏本记“夏后启,帝禹之子”王位继承制度世袭制度:君主或各贵族世代享有政治地位执掌国政,世代享有土地和人民的直接统治权的制度。史料来源史记夏本记“大人世及以为礼”夏后的主要职责 史料来源史记“古之大事,在
3、于祭与戎”行政思想 史料来源史记夏本记 德治观和天命观,夏朝经历400多年,传十四代,共十七后,十四个子继承,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约距今38503550年,二、夏代行政管理机构和职掌 王之下的行政管理
4、系统,四辅臣、六卿和三正王廷制的萌芽首先改造了部落联盟的“四岳会议”“四邻”其次设置了一套正式的官僚机构分事务官和宗教官 特殊的“三正”机构“车正”、“庖正”、“御正(御龙氏)”,前日疑,后日丞,左日辅,右日弼,中央官僚机构(外廷),“四邻”辅助决策六卿”军队统帅,参与决策“六事”统兵打仗“稷”农业生产“啬夫”农事赋役“水官”水利工程“牧正”畜牧业“大理”治狱“遒人”宣政令事务官,“官占”负责占卜“太史令”或“太史”负责记录王命和行踪后朝掌历法和典籍“羲和”负责宗教历法“瞽”负责礼乐宗教官,引文资料,周礼“夏后氏官百”史料来源尚书皋陶谟“古之天子必有四邻,前日疑,后日丞,左日辅,右日弼。”史料
5、来源尚书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与甘,乃召六卿。”礼记“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日士,夏日大理。”氏春秋先识篇夏桀淫乱,夏太史终古出其图法,执而哭之”,王廷制,所谓王指王宫内部为王室服务的一套官僚班子所谓廷指王宫之外朝廷中治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官僚班子所谓王廷制指夏、商、周三朝中央政府实行的这种内外廷分野的制度,二、夏代行政管理机构和职掌 夏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行政方国制的萌芽从史料上看,夏朝地方上当时并没有建立直接的统辖的管理机构,而只存在着夏的同盟部落和同盟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征服者或保护者与被征服者或被保护者(“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夏朝的服国要接受中央的封号“爵命”(“爵命
6、”即接受中央王朝的封号,表示服从中央的统辖)夏朝的服国必须承担向中央缴纳贡品(称为“宾”)、提供军队、保护王族(成为“御”)等义务夏王随时召开盟会“享”“会”夏王还可以根据需要召服国官员到中央任职。,方国制,方国制指奴隶制国家早期产生的一种同盟性质的地方机制,实际上最早的方国就是接受夏王爵命的部落,除此之外,它们仍按照部落所居的活动范围地区进行自我管辖.他的特点是由于“夏的兴起是在许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夏的“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按照部落所居的活动范围地区进行管辖的”引自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三、夏朝行政特点总结,夏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套国家机构,它的特点在于其朴实无华
7、,体现在(1)夏代的中央国家机构创立是在改造原始军事民主制度时期原有公共权力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它的机构和职能都简单,分工不明确,不成系统,机构名称和官职相互混淆,在机构的设置上还存在着浓厚的氏族制管理组织的残余;(2)而在地方上,则根本谈不上建立了隶属于中央的地方管理机构,仅是一些原先与夏部落有联盟关系的部落组织组成的松散的同盟。另一方面,这套机构显然与原始氏族社会的管理组织有了质的区别,它体现在(1)夏的国家机构是夏王为其统治服务而专门设置的,已非原始社会自发性的氏族事务管理组织;(2)夏的国家机构不仅设置目的已相当明确,职能的分工亦已出现,各负其责,初步具备了国家机构的功能,更重
8、要的是专职官吏的出现,这种脱离生产的官吏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首领已完全不同。,第二节 商朝政权、族权和神权相结合的行政管理 大约公元前1750或1600-1027或1122年,一、商朝行政的政治背景王权从王位继承到王子继承、族权和神权的结合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三、商朝行政管理的特点,三千六百年前的成汤革命,定都于亳(河南商丘),夏桀妃妹喜,中国历史上,第二位死于非命的皇后是施妹喜女士,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先生的妻子。姒履癸是前文所述的姒文命先生第十四代后裔,夏王朝在姒文命先生手中建立,历时四百余年,到了公元前十九世纪八年代前一八一九年,姒履努先生登极。他登权时几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
9、管年龄多么小,他在宝座上一坐就是五十四年五十四年足够他成长啦。五十四年中他干了些啥事,一片空白,只知道三十四年后,公元前十八世纪一年代前一七八六年,他发动大军,攻击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境的有施部落。在信史时代之前,部落名称上往往冠以“有”字,我们推测,这个“有”字应该是一个语助词,限后世的“阿”字一样,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有施都落”者,“施部落”也。施部落显然抵挡不住夏政府的军队,在灭亡和屈膝之间,施部落酋长选择了屈膝,他向夏政府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包括酋长的妹妹,她的名字只一个“喜”字,所以她应称为“施喜”。当时人把它简化,称为“妹喜”,这就跟后来人们称“皇姑”、“皇妹”一样。盖酋长
10、属于贵族阶层,贵族的姓,小民是叫不得的也。,一、商朝行政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王权的发展 王的称谓和地位:君臣关系进一步明确 王位继承制度的变化:从兄终弟及 父死子继王权与神权的结合王权与族权的结合,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商人:先鬼神而后礼残民事神(巫祝集团)周人:礼乐治国,17代,31个王,14-11,王者”天下所归往也”.,一、商朝行政的政治背景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甲骨文图,“商之政敬”-商代的政治在神事礼仪威严的神秘气氛中使人产生敬畏而加以服从.,一、商朝行政的政治背景 王权与族权的结合1,关于宗族制度的几个概念宗宗庙宗族宗法,指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一群有血缘关系的近亲的
11、家族。那么在一个宗族里,族长为了维护宗族内的统治秩序,而规定共同遵守的法则就成为宗法。,一、商朝行政的政治背景 王权与族权的结合2,思考:族权如何与王权结合?宗法制度如何变成了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商代的行政区划王畿内外的内外服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原则“亲贵合一”原则 中央行政体系王廷制度的发展地方行政体系,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商代的行政区划,王畿内外的内外服制度1)内服制度所谓内服制度是在君王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的制度。商代内服机构就是商代中央行政机构,是协助商王执行发布政令的中枢机构。
12、(2)外服制度所谓外服制度是指在诸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的制度。,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原则,“亲贵合一”原则“亲贵合一”形成了商代中央和地方机构网络,共同维护商王的统治,“贵”帮助成汤灭夏的贵族贤才为核心,组建中央国家管理机构。,“亲”商王的弟、子为主组建的诸侯国。,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中央行政体系王廷制度的发展,内廷太宰或冢宰内廷总官寝管理王宫事务臣由各种臣分管 宫内具体事务小籍臣为商王管理王室田庄小众人臣为商王管理众奴小多马羌臣为商王管理车马等 中央行政主要框架,外廷政务官尹或相外廷最高行政长官小籍臣、多农、小丘臣等管理农业生产牧、犬等管
13、理畜牧业(下面设中牧、右牧等具体负责各牧场)牛正、牛臣牛司猪、羊、狗司工、多工、百工等管理手工业小众、人臣等管理庶务师、亚、射、戊等掌管军队多马、走马、马小臣等马政卫商王左右的侍从武官多亚步、骑兵首领多射商王亲卫军首领文化宗教官贞人、卜、巫、史等官员,资料,通典卷19职官一“夏百二十员,殷二百四十员,周六万三千六百七十五员”洪范中的“八政”食 货 祀 司空 司徒 司寇 宾 师 民食 财务 宗教 土地 教育 刑狱 外交 军事,资料,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层级-模糊的两层制王廷制度的发展,资料:韦伯的官僚组织,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新
14、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经济与社会(1922)政治论文集(1921)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论官僚制 论官僚制,官僚组织体系是以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2组织的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权力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 从的关系。3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 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
15、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 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 事业心。韦伯认为,具有上述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使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 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的达成。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官僚组织指 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地方行政体系方国制的发展,帮畿内的国鄙制度帮畿之外的封国制度(图)边远地区的方国制度,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地方行政体系方国制的发展,帮畿内的国鄙制度商王直接统治区的管理
16、制度宗室贵族的聚居地“百姓”“以姓氏进行管理”(相当于各族族长)“里居”或“里君”“以地域进行管理”(基层行政区的最高官职),都城“大邑商”,城邑四周,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行政体系 地方行政体系方国制的发展,帮畿之外的封国制度(图)出现分封制度的萌芽侯甸男卫邦伯边远地区的方国制度(商代号称有“方国三千),商王按血缘亲疏远近关系进行封爵,并根据这种身份等级来授土授民,伯,三、商朝行政管理的特点,迷信鬼神,政权与神权的结合使得宗教部门和职官成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事务的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使得以“王族”为中心的贵族占据了重要的文武官职,成为统治的核心。使血缘关系成为其统治
17、的纽带。商代的行政管理仍处于国家发展过程的低级阶段,与夏的行政管理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其机构并不完备,职官的分工也不明确,文武职事仍混杂在一起,职官与机构名称也多相混杂。,第三节 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 乐制度下的行政管理 前1027或1122年-前770年,一、西周行政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分而治之;宗法而治;尚礼而治二、西周的行政管理体制三、西周的人事制度深受宗法制度 影响的世卿世禄制度四、行政管理体制的评议,一、西周行政的政治背景,分而治之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两
18、京制度,分封制度,何謂封建?,封土建國的意思周王把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民賜給諸侯,讓他們建立封國,作為中央的屏藩。,封管叔、蔡叔和霍叔於附近。,西周第一次封建形勢圖,殷,概況封紂王兒子武庚於殷以管理商遺民,利簋,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第一次封建,皆启以商政,缰以周索,洛邑,西周第二次封建形勢略圖,將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在洛邑營建東都,駐重兵監控參加叛亂的殷頑民。,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周室屏藩。,第二次封建,河南三门峡(陕县),资料:如何封土建国1?,中国古代政府论纲张创新从地域上划分亲疏关系分封诸侯的标准姬姓贵族为主体异姓功臣和联姻的异姓亲戚 原拥戴周王被征服的方国首领“封建亲戚,以藩屏
19、周”,西周”七十一国”,姬姓封53国.,资料:如何封土建国2?,按“爵命”授土授民:西周封建諸侯,爵位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的封地和軍力。天子的直轄地區叫做王畿,封地比諸侯們大得多,軍隊也比諸侯多得多,又擁有高級官吏的任命權,所以可以監視諸侯。以軍力來說,天子有六軍,公和侯各有三軍,伯有二軍,子和男各有一軍。以土地來說,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周王和封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規定天子可以巡行視察諸侯各國,叫做巡狩和诸监。而諸侯必須定期到王室敘述職責,叫做朝覲(朝聘),而且還有必須向王室納進貢品叫做贡纳、派兵為王室征伐叫做勤王等義務。諸侯在自己的
20、封土內還可以分封土地給卿大夫,當然卿大夫也有對諸侯納貢的義務。,褒姒图,諸侯封地、命卿和軍制,爵位,封地,命卿,軍制,公,侯,伯,子,男,天子,一軍,卿大夫,封地,(全部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天子任命),(二卿由天子任命),一、西周行政的政治背景,宗法而治宗法制度(宗族组织法),大宗子制度嫡长子继宗的制度,小宗子制度非长子的诸子别只枝建立小宗的制度,宗法制度,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指在王位继承上,必须先确定嫡正所生之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在诸嫡子之中,又必须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这种制度是为了解决王权继承问题、稳定统治秩序而确立的。宗法制度:主要是根据血缘关系确定继承权利的制度,它对巩固统治阶
21、级政治、经济上的统治,保持国土封邑的完整,避免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制度的含义,第一是关于嫡长子继宗(大宗子)的制度,第二是关于非长子的诸子别枝建立小宗(小宗子)的制度。,资料:皇太子德仁夫妇的2006年8月的荷兰之行日本媒体透露说,此次度假之行的另一个目的是治疗太子妃雅子的“适应障碍症”,她的主治医生、庆应大学保健管理中心精神科教授大野裕也将一同前往荷兰。出身外交官家庭的雅子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婚前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外交官。但婚后,她长期深居皇宫,还必须肩负起参加慈善活动和庆典仪式等繁重的官方职责,精神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另外,一直未能生下男性的皇室继承人,更加重了雅子的心理负担
22、。,这是2005年12月16日拍摄的日本明仁天皇的全家福照片。2006年9月6日,日本天皇次子文仁亲王王妃纪子在东京生下一名男婴。日本第三代皇室成员中出现首位男性继承人,皇室添丁,日本举国上下自然兴奋不已。小皇孙的诞生终于能让关于女性是否能够继承皇位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平息一阵了。,宗法示意图,宗法示意图(举每世有二子为例),宗法制度配合封建,天子,宗周鐘,封建組織系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资料:解释宗法制度,什麼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就是宗族組織法,其主要特徵為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區別。嫡就是元配所生的兒子,其餘妾所生的都叫做庶。在嫡子之中只有長子才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如果嫡長子死了
23、,就立嫡次子為王,如果完全沒有嫡子,就立庶長子為王。立為天子者就是大宗。天子的兒子大宗嫡長子有繼承權、地位高小宗除了嫡長子以外的兒子 在諸侯內,以諸侯的嫡長子繼位為諸侯稱為大宗,但是對天子而言,則為小宗。同樣的,在卿大夫之內,以卿大夫的嫡長子繼位為卿大夫稱為大宗,但是對諸侯而言,則為小宗。如此層層類推,枝幹分明。,解释宗法制度重要性构成周代政治社会结构的要素,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礼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礼记“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一、西周行政的政治背景,尚礼而治礼乐制度礼涉及到国家政治活动的秩序和原则
24、以及社会各阶层成员生活方式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和典章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各级贵族的特权。,礼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典章制度,小到个人行为规范。,周人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宗法伦理观,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父子夫妻,至亲莫如父至尊莫如君,资料:礼提倡的伦理价值观念,左传“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昭二十六年)礼记曲礼“夫礼者,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资料:礼提倡的伦理价值观念忠、孝、循、顺、德,富国荀子“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由士以上,则以礼乐节之,众庶则
25、必以法数制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系制的沿袭)的贵贱等级制度最终是为了“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君权,父权,资料:礼提倡的伦理价值观念,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小到个人之礼大到国家之礼,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丧礼”典章制度 嫡长子制度 谥号制度 爵命制度 畿服制度 田制、法制等,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礼记乐记,治世之
26、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思考,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要点:(1)分封制度是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名分制度(2)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上去维护这种制度(3)礼乐制度从思想上,行为上去维护这套制度。,二、西周的行政管理体制,西周的中央官僚机构王廷制的完善西周的外廷管理制度周王以下设有辅政大臣-前期的三公制 三公之下的职能机构两僚机构卿士僚是协助周王处理各种政务的官僚机构,其官僚统称为卿士。最高执政官为太师或太保兼任。统领“三事四方”。太史僚是协助周王统治的文化教育系统,它的最高长官是太史,掌管册命、制禄、图籍、教育、记录历史
27、、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立法、耕作等等,其下还有大史、大祝、大卜 作册、史等。西周的内廷制度冢宰制,官不必备,唯其人,卿士僚的具体职官,“三事大夫”常伯:又称“牧”,主管地方行政的职官(民政);常任:又称“任人”,负责官吏人选(军政务);常准:又称“准夫”,掌司法(刑狱)。大都:管理诸侯、王子、子弟采邑;卿大夫:管理卿大夫采邑;丞:负责落后部落;尹:管理险要地区并防止叛乱,“五司”司徒:又名“司土”,主管农田图籍和人民户口教化;司空:又名“司工”,负责管理百工之事;司马:掌管军队的职官;司士:掌政令监察刑狱;司寇:掌管司法法律(准夫之下主刑)。其他职官:后稷、林、师氏等等。,太史僚的具
28、体职官,大史或太史负责起草文书、记事、保管典籍和掌管天文和历法等;省史掌管百官过史;大祝掌管“社”、“稷”的祭祀和礼仪;大卜、司卜掌管占卜;大宗掌管王室事务和宗庙;作册受周王之命册命臣下,掌管记录和保管“册命”。,西周的内廷制度冢宰制,周礼记载,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善夫出纳王命御正掌周王御车内史记录周王活动趣马管理王室马匹缀衣掌管王衣小户掌管宫中小臣之长庶府掌管王府府藏,总结:王廷制度的特征,横向分工转向纵向分层内廷驾御外廷之势适应社会变化,政府职能的变化突出,二、西周的行政管理体制,西周的地方行政-从方国制度到层层分封诸侯制度周官(1)王畿内的地方政府六乡六遂制具体为:乡内的
29、地方机构组织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内各地方机构设置很简单,分置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各掌其政令。郊外为遂。周王朝共分“六遂”,在乡外规划了六块行政区域。遂内则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非后世地方机构之县);五县为“遂”。遂内各机构组织内分置遂大夫、县正、鄙师、赞长、里宰、邻长,诸官亦各掌其政令刑禁。遂大夫又称遂师或遂人,执掌各遂的政务。即管理各遂的人民与土地,受中央司徒府的直接领导。(2)王畿外的地方政府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的外服机构,王畿外的地方政府
30、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的外服机构(图),西周地方机制图示,二、西周的行政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它是西周在王畿内外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分为若干乡,并设有相应的管理者。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有相应的管理者。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三、西周的人事制度,1官员的选拔:所谓世卿世禄制度是指从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2官员的管理:册命制度是指从商代就萌芽国君对属下诸侯进行封官授职的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评议1,西周时期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是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体系比
31、较完备时期,较夏、商时期更为健全,已形成了一套职能比较齐全,分工比较细致的奴隶制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网络。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因分工不同而分为“内廷”和“外廷”两大部分:内廷事务机构包括以冢宰为主的负责对周王和王室保卫、侍卫及杂务的机构。外廷事务机构以“两寮”机构为主,这是奴隶制国家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在地方,西周开始正式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构。分封制-封邦建国已成定制,畿内外实行的乡遂制度实际上是中央和地方上各层次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大大改变了由氏族时代遗留下来的部落分散、中央国家狭小的局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辖,为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行政管
32、理体制的评议2,西周的行政管理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指:1.中枢决策机构与行政职能机构分工仍不甚明确。如“两寮”机构中有的部门既管行政,又参与中枢大政之决策(如太宰府即如此)2.是同商代一样,文职武事机构仍未分开,混在一起,有些机构,既理国政,又掌军权;3.是掌宗教事务的机构仍占显要位置,排挤了其他行政机构的地位;4.是西周国家机构与后世相比,设置状况及名称仍较混乱,职官名称与机构名称的区分仍不明显,大多是职官名称亦即机构名称,有些机构甚至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5.地方行政机构尚处于初创阶段,机构设置比较简单,职能分工不甚明确,还未形成正规的各级衙署,所以说,西周时期的国家机构仍属早期古代国家机构中的一种型制。6.在选官制度上落后,以按血缘官位世袭而不是以才能为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