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51679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主要是以玄学(见魏晋玄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适应门阀士族夺取统治权力和维护身份等级特权的需要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它融合儒道,提倡“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老庄解易,用道家的自然无为之说来维护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一.背景分析,具体表现在: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渴望清净。5、科学

2、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1.玄学: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承认名教的存在(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庄,并称为“三玄”。“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二.魏晋玄学 玄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2玄学产生的原因:(1)玄学是汉代儒家经学衰落的必然结果(2)汉代察举制度的腐化,清议之风及“形名”之学兴起(3)

3、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了“得意忘言”之说,实直接开创了玄学的先声。汤用彤先生说:“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魏晋玄学论稿)故玄学的形成直接是由王弼开始的。(汤先生的话并不正确,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言意之辩的是荀粲,他认为圣人之意是难以言论的。),3.玄学的意义 王弼说:“玄,谓之深也。”向秀和郭象也将“玄”字解释为“玄冥”。玄冥即幽深、玄远之意。玄学的根本意义当然是玄远之意,所以玄学即玄远之学。具体说来,玄学的意义有三个方面:(1)抽象本体的学说:即是说,玄学不讲具体的道理,而是探求玄理,创立玄论,大讲玄言。(2)抽象义理的学说

4、:即是说,玄学不讲具体的文句,不论具体的事务,不谈具体的人和物,而专讲一般的抽象的义理。(3)人生境界的学说:即是说,玄学不追求具体的生活形态,而追求精神上的玄远,人格上的高尚。,4.玄学的哲学主题“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玄学家在哲学上所探究的主题是天人之际。天即天道,即宇宙观;人即是社会之事,总概地讲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到玄学中去看就是探讨宇宙之“自然”和社会之“名教”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之本体,在中国古代就是“有”与“无”的问题。对“有”和“无”的本体论的不同的意见,使得魏晋玄学分为三个派别,即贵无派、崇有派和无无派。,5.玄学的境界“玄冥之境”、“忽惶之庭”玄

5、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哉?”贵无派讲“体无”,郭象讲“冥及”,这是玄学家对这种境界的表述:“体大”、“冥物”。这就是平常讲到的“混沌”。,6.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1)玄学是上承汉学,下启理学的关键性环节(2)在学风上,玄学家以义理解经,一扫汉代经师烦琐的训诂、谶纬之风。(3)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极自由、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富于思辩的一个时代。,7

6、.玄学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1)由重自然轻名教,进而发展为完全的否定社会规范、社会责任;(2)在任自然的思想之下,名士们追求享乐腐化和极端的个人主义(3)玄学所提倡的“独化”“自生”的思想实际上起到了维护现实政治的目的;(4)玄学反烦琐,重义理的学风,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又往往流于空泛、臆断等,这是不可取的。,1.玄理派:特点:探讨宇宙本体,有较高的思辩色彩,解决现世问题。代表人物:何晏、王弼、裴頠、欧阳建、向秀、郭象等。,三.魏晋玄学的派别及其代表人物,贵无派:何晏、王弼,玄理派的创始人。A.他们认为,“有生于无”,“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B.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自然是本,名教是末。

7、“守名教而顺自然”何晏:圣人纯乎天道,未常有情。王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欢: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叔明:圣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王弼:圣人有情,以情从理。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程颢:定性书: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以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已,而系于物也。C.言意关系 言出于象,象出于意。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尤,得兔而忘蹄,而得鱼而忘筌)是故存言者,非

8、得象者;存象者,非得意者(言不尽意),崇有派:裴頠、欧阳建。A.无不能生有,认为绝对虚无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的。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他认为“无”是“有”的遗缺。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夫有非有于无非无、于无非无于有有(冯友兰先生标点:夫有,非有于无,非有。于无,非无于有,非无。)即是说,有无相对。自然不离名教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B.欧阳建(言尽意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无无派:向秀、郭象(庄子注)A.宇宙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造物无物,物各自造,自生、自得。B.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游外弘内”的思想。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

9、而淡然自若。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2.清淡派 特点:尚清淡,不理事务,尚浮虚,讲风度 人物:西晋王衍(谈宗)石勒“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预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尽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故有“清淡误国”之说。),3.狂放派 特点:不遵礼法,少说话,不说话,或说怪话。人物:“竹林七贤”:向秀、阮籍、阮咸、刘伶、山涛、王戎、嵇康 嵇康:“任性自为”“非圣无法”;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八达”:胡毋辅之、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光逸。“身后留名,不如身前一杯酒。”王恭总结说:“名士不一定

10、需要素材,只要没事干,多饮酒,读一本离骚,就可以当名士了。”),1.张湛的列子著 2.到南北朝时期,玄学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学术思潮,四.东晋以后的玄学走向衰落,3.玄佛合流,以至佛教在当时也分为三派 1.释道安的“本无义”:主张无在万物之先,空为众形之始 2.把万物统统归结为无。3.支愍度的“心无义”:主张心对外屋不起执著作用。4.佛之“空”只是主观的,万物还是存在的。5.支道林的“即色义”:主张色即物质现象,且物质现象。本质上是空,试图综合,纠正偏向。6.主张事物应当是独立自在的实体,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现实事物都不是真正的事物,也就是说现实的事物都是空。7.佛教思想家直到鸠摩罗什到东土,龙树的中观哲学被大量的翻译之后,般若学的本义明朗起来后,中国的僧徒僧肇之后,才开始不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僧肇的“不真空义”中讲“非有非无”,即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即是说,外屋没有真实性,但不是不存在,万物是虚妄不真的空,是不真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