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152927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0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潍坊市中医院,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因素:a.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b.性别: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c.种族 d.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一、高 血 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压水平的定

2、义和分类(WHO/ISH,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当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mmHg为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尤为重要。,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随访与监控(1),一旦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需要按时随诊,及时调整用药或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血压水平。,随访与监控(2),治疗后达到降压目

3、标*高危及很高危 1.3个月随诊1次2.监测血压及各种危险因素3.强化各种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中危及低危1.6个月随诊1次2.监测血压及各种危险因素3.强化各种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随访与监控(3),治疗3个月后未达到降压目标 1.若治疗后无反应,改用另一类药物或加用小剂量的另一类药物 2.若有部分反应,可增大剂量,或加用一种另一类药物或改用小剂量合并用药 3.更加积极认真地改善生活方式,随访与监控(4),有明显副作用 1.改用另一类药物或加用其他类药物合并治疗 2.减少剂量,加用另一类药物转到高血压专科诊所处理难治性的高血压,注: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65岁,高血压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4、中危组:高血压级或级,同时有个危险因素。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级或级,兼有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高危组。很高危组:高血压级同时有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疾病,或高血压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建 议,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

5、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二、心 脏 病,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建 议,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

6、小板聚集药物。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5059岁发病率为1.5%,8089岁增加至23.5%。,国外有5项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了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治疗房颤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

7、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等也对血栓栓塞性卒中增加一定的危险。,据总体估计,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内有0.8的人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卒中者约为10。,建 议,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

8、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三、糖 尿 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1999年国内通过对“首钢”923例糖尿病患者11配对研究,分析调查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现糖尿病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

9、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糖尿病及IGT/IFG的血糖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建 议,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

10、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四、血 脂,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美国的CARE以及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160mg/dl)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险,但近期发表

11、的1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HPS)未证实该结果。,血脂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标准,血脂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标准国内外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卒中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标准正在总结之中。目前国内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标准多参考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标准。,国际上公认的异常血脂治疗标准强调:(1)应根据患者有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而制定相应分级诊断及治疗标准;(2)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有冠心病均应被列入积极治疗的对象;(3)降低LDL-C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目标值为100mg/dl。,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mmol/L),处 理 原 则(1),1.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36

12、个月)进行血脂检测(TC、LDL-C、HDL-C、TG等)。,处 理 原 则(2),2.根据患者有无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脂水平决定治疗方式。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TLC)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首要步骤,必须贯穿治疗的全过程。TLC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7%)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选择能加强降低LDL效果的食物,如植物甾醇(2g/d)和可溶性粘性纤维(1025g/d)、戒烟、减轻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等。,处 理 原 则(3),3.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单纯TC增高或以TC、L

13、DL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TG增高或以TG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必要时测试肌酶,避免发生肌纤维溶解症的副作用。,建 议,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五、吸 烟,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

14、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有证据显示,约90的不吸烟者可检测到血清可铁宁(N-甲-2-5-吡咯烷酮),考虑是由于暴露于吸烟环境所致。因为人群的高暴露率,即使对单一个体影响很小,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有些报道显示,暴露于吸烟环境者其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由20升高到70。动脉硬化既可以导致脑卒中也可致冠心病,因此有理由相信被动吸烟也是造成部分卒中的原因之一。,建 议,劝吸烟者戒烟(动员吸烟者亲属参与劝说,提供有效的戒烟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促进各地

15、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吸烟法规,如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仅在指定地点可供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六、饮 酒,人群研究证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前仍然有争议。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在老年人中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有研究认为饮酒和缺血性卒中之间呈“J”形曲线关系,即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喝酒2个“drink”(1个“drink”相当于1114g酒精含量),每周饮酒4天以上时对心脑血管可能有保护作用。也就是说,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30g)

16、,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200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而每天饮酒大于5个“drink”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卒中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国内迄今尚无饮酒与脑卒中之间关系的大样本研究报道。,建 议,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七、颈动脉狭窄,国外一些研究发现,65岁以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的医

17、生回顾分析了他们的研究数据,在狭窄程度为60%99%的人群中卒中年发病率为3.2%(经5年以上观察)。同侧卒中年发病危险在狭窄60%74%的患者中为3.0%,狭窄程度在75%94%的患者中上升为3.7%,而狭窄95%99%的患者中则降为2.9%,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中仅为1.9%。,关于评价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有一项Meta分析包括了5个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虽然手术可以减轻同侧脑卒中的发病率,但手术的绝对数量很小,同时采用内科治疗的对照组发生卒中的危险本身就很低,所以目前多采用内科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AS是一项随机试验,研究了无症状性重度颈

18、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切除术的效果。1662例患者被随机分成手术加药物治疗组(n=828)和单纯药物治疗组(n=834),在观察期间随机抽取424例经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分析,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为1.2%,手术所致卒中的危险为2.3%。由于发现外科手术有显著益处,该研究在随访2.7年后提前结束。估计手术组5年以上同侧卒中、所有手术所致的卒中或死亡合计发生率为5%,而在药物治疗组为11%(降低了53%的发病危险)。,建 议,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

19、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他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八、肥 胖,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Miall等在南威尔士的研究显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近年有几项大型研究显示,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Walker 等人调查了年龄在4075岁的28643名男性健康自由职业者。在调整了年龄等其他影响因素后,相对于

20、低体重指数的男性而言,高体重指数者卒中相对危险度为1.29,但以腰/臀围比进行比较时其相对危险度为2.33。,有人研究了女性超重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BMI的增加其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也随之增加。BMI在2728.9时相对危险度为1.75,2931.9 时为1.90,到32 以上时为2.37。还有一些证据显示18岁以后体重增加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此认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BMI增高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以BMI(kg/m2)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此标准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数据为依据制定的。由于亚洲人的体重指数明显低于西方人,故一些亚

21、洲国家的专家提出应重新定义,建议在亚洲人群中以BMI 23.024.9 为超重,25为肥胖,但这个定义的依据并未包括中国人的研究数据。最近我国专家根据多项研究分析结果,制定出了适合国人的超重和肥胖标准。,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建 议,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28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九、其他危险因素,(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和Framingham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

22、发病有相关关系。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浆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认为(国外标准)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在515mol/L之间属于正常范围,16mol/L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美国研究提出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男性4059岁为26%,60岁为35;女性4059岁为21%,60岁为37。,叶酸与维生素B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但是否减少卒中发生目前还不清楚。所以建议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考虑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族予以治疗。,(二)代谢综合征 其特征性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胰岛素抵

23、抗(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等。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故又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与新近发现的一些危险因素相互关联,因此,对其诊断、评估以及适当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第3次报告实施纲要(ATP)将代谢综合征作为降低风险治疗的次要目标,并提出了诊断标准。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目标在于:(1)控制其病因(如肥胖、体力活动过少);(2)治疗与之同时存在的非脂质和脂质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确定(ATP),(三)缺乏体育活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减少心脑血管病大有益处。研究证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

24、改善微循环。也可通过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体重等控制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来起到保护性效应。规律的体育活动还可提高血浆t-PA的活性和HDL-C的水平,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活动度降低。,建 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4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需重点强调的是,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四)饮食营养不合理 有研究提示,每天吃较多水果和蔬菜的人卒中相对危险度约为0.69(95可信区间为0.520.92)。每天增加份(或盘)水果和蔬菜可以使卒中的危险性

25、降低6。,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习惯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吃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继而影响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易导致脑卒中。另外,我国居民特别是北方人食盐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食盐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研究都确认它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建 议,提倡每日的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趋于合理,并应限制食盐摄入量(8g/d)。,(五)口服避孕药 关于口服避孕药是否增加卒中的发生率目前并无定论。多数已知的卒中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的报道是源于早期高剂量的药物制剂研究为基础的,对雌激素含量较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多数研究并未发现卒中危险性增加。但对35岁以上的吸烟女性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或以前有血栓病事件者,如果应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故建议在伴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六)促凝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主要促凝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调控促凝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促凝危险因素(或称高凝状态)与脑卒中的确切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