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162752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 页数:209 大小:1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ppt(2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讲,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第一节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第二节古代墓葬的旅游开发,第三节中外帝王陵墓,第四节历史名人陵墓及墓葬形式,案例分析明代定陵,第一节,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则指埋棺之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荒野。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对死者遗体进行埋葬,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怀和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幻想的基础上,人们渐渐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于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以讨好死者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据考古挖掘证明,距

2、今约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经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安葬日趋重视,墓葬开始有了明确的制度,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发展为户外氏族公共墓地。此时人们开始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这种能更好地保护尸体的土葬,开始成为普遍的葬法。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遗址多数是土坑葬,其布局类似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而且许多公共墓地的尸骨头部都朝着一个方向。,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文、武之兆,与地平齐”,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与地面平齐,上面

3、无任何标志,也就是易系辞提到的“不封不树”方式,即墓地不起坟、不种树。,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孔子曾说:“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意为见过土丘坟:坟头有的呈四方形高高隆起,就像堂基;有的狭长陡峭而上平,就像堤坝;有的宽广低矮,中间稍高,像门檐;有的薄削而长,像斧刀。土丘坟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墓地由“不封不树”变为“又封又树”、“大封大树”,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多少,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坟丘出现后,相应有了坟和墓的字义区别:,二、墓葬的地面建筑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现墓上封土以后,坟不仅是墓的标志,而且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帝王

4、陵墓的封土规模宏大,称为“陵”或“山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方上封土形 战国时陵墓封土以方形为贵为上,所以至秦汉时帝王陵墓封土多采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夯筑到一定高度,顶端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整个坟丘像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犹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称“覆斗形”。,秦陵,汉武帝陵,(2)因山为陵形 汉文帝霸陵是历史上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制始于唐代。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坟头,与“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壮观,更加坚固持久,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尊贵。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为陵建造昭陵开始,因山为陵成为唐代帝陵的既

5、定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帝陵形制。,汉文帝霸陵,陕西唐乾陵,(3)宝城宝顶形 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偏远小国统治者陵墓封土为圆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方上形较难保持封土原形,为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人们修建圆丘状坟并以石块围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式采用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变为“宝城宝顶”形。在地宫上修筑圆形砖城,称为“宝城”,砖城内填土,形成高出城墙的圆顶称为“宝顶”。宝城前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楼,就是“方城明楼”。明清两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王建的永陵,坐落在清东陵的慈禧皇太后陵寝,坐落在清东陵的慈禧皇太后陵寝,2、陵园布局和祭祀建筑“陵”是帝王

6、的坟墓,“寝”是帝王灵魂的起居场所,“庙”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陵寝。后代的陵寝变迁及发展,主要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帝王陵墓的陵园布局和以“寝”为主体的祭祀建筑群上体现了出来。,(1)先秦时期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为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沟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丘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至殷商时,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区,墓前有台基式建筑,可能属于“寝”的性质,另外还有祭祀祖先的庙坛建筑。说明作为陵寝组成要素的“陵”、“寝”、“庙”,在殷商时就开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陵寝”出现在战国中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出

7、土的兆域图显示,陵园布局为长方形,四周有内外两道墙,王陵位于陵园中部,在坟丘顶以及外两侧和后翼分别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寝。,兆域图铜板,兆域图,(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一步完善了陵寝制度。陵园布局继承秦国陵寝制度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六国的陵寝做法。陵园总体上是模仿都城宫殿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坐西朝东。内外两重墙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于内城中部。封土北是寝殿和便殿。,西汉继承了秦代的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都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只有一道园墙。陵墓居于陵园中央。陪葬墓区在陵园以东,司马神道两侧。东汉开始,陵园不建围墙,并且陵寝改为坐北朝南,不在陵内设庙,而是在陵墓前建“

8、石殿”,专供定时朝拜和祭祀用。同时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两旁列成对的石像、石马。东汉开创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两侧置石像的做法,为后代历朝陵寝沿用并发展。,(3)唐宋时期 唐代陵寝规模不仅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园布局模仿长安城规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个陵园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北为封土,前为献殿(又称上宫),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宫人、官吏居住的下宫在陵园外。第二部分为阙和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和石马等石刻。第三部分为陵园前方两侧的陪葬墓。整个陵园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设计思想。,陕西乾县唐乾陵

9、,宋陵神路,孝陵神道,北宋帝王陵墓恢复方上形封土,陵园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与历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园都面山背水。因为北宋当时风水堪舆思想盛行,“赵”姓在五音属角缺水,“吉方则要山高水来”,所以陵址要选在“东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于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诸帝死后希望能归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没有陵台和石刻群,称其为攒宫。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潜埋的葬俗,不起坟冢,葬后乱马踏平,不布设陵园。位于内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灵寝“八白室的基础上形成的纪念性陵墓。,(4)明清时期 明清陵园布局受到

10、当时宫殿建筑的影响,虽然继承唐宋形制,但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格局,将各类建筑集结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平面。陵墓和献殿用墙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一进院落,以献殿为主体组成二进院落。并取消了下宫建筑,废止了前面各朝宫人居留、侍奉的旧制,以突出陵寝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园的后部为陵墓,封土为宝城宝顶形。整个陵园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明十三陵神路,河北遵化清东陵裕陵方城明楼,三、墓室与葬具 1墓室(1)竖穴墓和横穴墓 墓穴也叫墓圹,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为竖穴墓与横穴墓。竖穴墓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再横向掏挖而成的土质

11、洞室。根据考古挖掘,龙山文化时期的墓室大都以长方形竖穴墓为代表,这和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为长方形有关。商周时期厚葬的风气盛行,墓室结构复杂化,虽然是竖穴墓,但墓道多少反映等级高低,形成“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多种构造。西汉中晚期的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为横穴墓,主要分前室、后室、耳室。汉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现场,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车马坑,(2)砖石墓 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心砖砌筑的墓室,在西汉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顶砖室墓最为常见。在西汉时也出现了石结构的墓室,以砖石混合构造而成。石室墓在历代帝王陵中普遍使用。西汉的砖石墓一般由画像砖和画像石堆砌而成。汉画像砖

12、与画像石上雕刻与彩绘的内容主要以表现墓主生前生活为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内景,(3)庭院式墓 唐代统治阶级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轴线延伸,依次为斜坡墓道、过洞和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及小龛。多重过洞、天井的布局,犹如现实生活中的多进庭院。前后墓室则表现前为堂、后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级地位(表121)。该类墓葬在墓道、天井等处,均彩绘有大量的壁画。,表121 唐乾陵陪葬墓墓穴结构比较,(4)仿木结构墓 宋代在继承前朝砖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础上,开始朝仿木结构墓室发展,利用砖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顶部,仿木构建筑形式,做出倚柱、阑额、

13、斗拱、柱头枋、藻井等构件,门窗逼真,斗拱齐全,雕梁画栋,纹饰彩绘,把宋代营造法式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2、棺椁制度 棺椁是盛放死者遗体的葬具。“棺”是敛尸用具;“椁”是套在棺外面或绕棺四周的匣子。说文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椁的发展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1)棺 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儿童的葬具,在辽宁红山文化墓葬中则多发现石棺。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木棺,但在商以后才普遍使用。丧大记中记载的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五重、诸公四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士不重。这里指的是天子所用棺总共五

14、重。最外的一重叫大棺,第二层叫属棺,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用椴木制造,称为他棺。第四、五层用水牛皮或犀牛皮制造,称为革棺和内棺。另外棺木的厚薄大小、内外装饰的花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2)椁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空间再加的一层,用于在土穴之中保护棺木,棺椁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随葬品。战国秦汉时期所用的木椁,规模巨大形如墓室,又叫椁室,又因为形状象方井,又叫井椁。椁室被分割成若干部分放置棺木和随葬品。曾侯乙墓的椁室高为3135m,用了3171根长木条,380m3的木料。椁室的制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就是制椁的木料全部采用柏木的姜黄木心,“题

15、凑”则是指将柏木层层平铺垒筑在四周,而且木头都朝内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这种椁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为帝王广泛采用。汉以后用空心砖垒筑的墓室,起到了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椁的作用,原来的棺椁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后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层叫做椁。,大葆台汉墓,3、随葬品 古人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支配下,厚葬之风一直是丧葬文化的主流,随葬品品种丰富、数量巨大,几乎活人所用者皆为死者所用,是盗墓之风的诱因,但也为我们保留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物,成为旅游鉴赏的对象。,(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生产的普及,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以及装饰品等,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

16、夏商周时期,随葬品中还出现了陶制礼器。,(2)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生产技术发达,为社会上层广泛采用。并且青铜礼器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贵族墓葬多采用青铜礼器随葬。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酒器、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并且成套配备。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铜礼器重达10t秦铜车马制作精致,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3)丝织品 我国是丝织业发达的大国,随葬品中丝织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难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已经有丝麻织品随葬。汉代墓出土丝织品中包括绢、纱、绮、罗、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

17、件素纱禅衣重不足50g。,(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此葬玉成为重要的礼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认为玉器施覆于尸体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块就成为死者佩带的精美耳饰,晚期的良渚文化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环绕,玉璧、玉璇玑居中,形成“玉殓葬”。殷商的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有琮、璧、环、璜、琥等礼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饰品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随葬玉器。,(5)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冥器、鬼器,就是专门为随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物。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

18、,所模仿的有礼器、兵器、工具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院、栏圈等模型以及人、兽等,大凡世之所见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了,它们大小和真人真马相同,排列成军阵,规模庞大,制作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中的顶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出现了分工齐全的各类三彩俑,包括镇墓兽俑、仪仗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但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或之后焚烧。,商代卜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商代甲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商代(号鸟)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带流虎(扳下一个金)象牙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偶方彝

19、(河南妇好墓出土),商代司母戊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铁刃铜铖(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商代玉凤(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玉龙(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西周漆豆(复原)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遗存,西周漆觚,东周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东周冰槛(金字边)(曾侯乙墓出土),东周金银镶嵌龙凤形方案(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东周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东周龙凤纹绣绢衾(丝织品.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东周龙凤纹尊(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东周木雕小座屏(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东周漆耳杯(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东周漆箱(绘有二十八宿图象.曾侯乙墓出土),东周漆樽(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20、,东周绣衣上的凤纹(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东周银首人俑铜灯(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东周银镶嵌双翼神兽(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楚帛画(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画(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画(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秦将军俑头像,秦马前披甲武士俑,秦披甲武士俑,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出土情况,秦兵马俑,秦铜车马,兵马俑,兵马俑,秦法律文书竹简,西汉长乐(食人)官铜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西汉长信宫灯(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铜器),西汉错金博山炉,西汉鸟篆纹壶(河北满城汉出土铜器),马王堆地图(西汉),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东汉铜奔马(马踏飞鸟.甘肃武

21、威雷台汉墓出土),唐刻花银碗,唐献陵石犀牛,何家村掐丝花镏金杯,何家村出土唐玉多曲长杯,北宋鎏金银塔,舞马御银壶,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别是帝王、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齐的石刻人、走兽以及传说中的怪兽,称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标记和驱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级、墓前仪卫和表彰墓主功勋。以西汉武帝大将霍去病墓前石像生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浑厚生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马踏匈奴。整组石像生一方面表现了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突出了他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帝王陵墓石像生从唐乾陵形成定制,由南向北在司马道两侧陈列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仗马及控马者各5对

22、,石人像10对,石碑2通,番臣石像61尊,石狮1对等。这组石像除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帝国的强大外,还主要起陵墓标志(华表)、守卫祛邪(石狮、石人)、仪仗(武将、仪马和控马者)、升仙(翼马)和中外文化交流(鸵鸟和番臣像)的作用。,2、墓碑“碑”的称谓先秦时就已出现,但当时碑的作用与后世墓碑不同。它为一块上端中间穿圆孔的大石板,圆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来穿系绳索,把棺木缓缓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门口,用来拴系牲畜;或立在宫庙里,用以测看日影作记时之用,石板上没有文字。,大约在西汉晚期,人们开始在原先立于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写文字,记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还有颂

23、扬和悼念的诗铭。形状从一般的石头渐渐规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的定制,成为真正意义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顶端作方尖形称圭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由此,墓碑成为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又体现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汉以后墓碑在此基础上趋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圣记碑是墓碑的杰出代表,它俗称“七节碑”,高75m,宽186m,重896t,由7块大石垒砌,庑殿式碑顶,正方形碑座,碑檐四角各雕1个石人,头顶斗拱,古朴雄伟。,十三陵-定陵,孔子墓,礼泉县昭陵,3、墓志 墓志同样是记载和歌颂死者的石刻,不同之处墓志埋藏在墓中。它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

24、遍流行。早期为碑形,南北朝后期墓志形成方形定制,由志盖和志石组成,称为一合墓志。志盖多为盈顶形,也有个别是龟形,刻有篆体标题。志石刻志文、志铭。志文以散文体,追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职履历、谱系,叙述和称颂死者的生平事迹、才能、品行。志铭则用韵文体,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称颂。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不少是书法珍品,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第二节,古代墓葬的旅游开发,一、古代墓葬的旅游吸引因素1规模宏大的双重建筑2丰富多样的墓葬文物3优越秀美的自然环境4墓主的名人效应5综合多样的文化价值,二、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 1、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方

25、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遗存物和地下建筑、文物,吸引游客,开展游览观光活动。在一些地面遗存比较丰富、进行了一定考古挖掘、历史文物数量较大的墓葬区,由于能够向游客展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陕西的秦始皇陵虽没有被开挖,但发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马俑坑,出土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文物,其中,铜车马号称“青铜器之冠”,陶俑陶马规格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赢得“世界第八奇迹”的美誉,自从开放以来旅游吸引力经久不衰。,2、墓葬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择优开发的原则(2)文化展示的原则(3)活动设计的原则(4)适当修复、文物保护的原则,第三节,中外帝王陵墓,一、中国帝陵的设计理念 1、“

26、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从原始社会人们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认识后,对待死者都采取了敬畏的态度,希望死者能在阴间享受到不异于现实的生活,从而能够保佑后世子孙。所以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基业万世昌隆,也为了使自己在幽冥世界能养尊处优,把自己墓地设计和建筑的如同真实世界一样。所以帝陵有前堂后寝,有灵魂游乐的便殿,有庞大的兵马俑军阵。,2、“仿照国都”的建筑理念 陵墓建筑规划仿照国都,是我国帝陵的共同特色,这也是为了能更真实地再现人间生活。以唐代帝陵为例,乾陵几乎是完全按照当时唐长安城的布局建设的,陵冢的位置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而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则是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和十八卫等官署所在的皇城再现

27、。,3、“帝王独尊”的指导思想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集权的国家,帝王独尊的思想成为千百年历代封建君主的重要信念,即使在帝陵的建筑中也要体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所以许多帝王建筑了规模宏大、等级最高的独立陵园,并且有众多陪葬墓众星捧月般地围绕在帝陵周围,从属帝陵,以显示“主尊臣贵,帝陵独尊于天下”的思想。并且在帝陵的建筑形制上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任何人不得僭越,如石象生中的麒麟只有帝陵才能使用。,二、中国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寝制度。秦始皇陵位于今陕

28、西省临潼城东5km,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陵之所以选址骊山,是因为骊山是“风水宝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秦始皇陵自继位起始修,至死时结束,共达37年。陵园按照当时咸阳都城布局,总面积5625km2,坐东向西,分内、外两城,平面呈“回”字形。,内城城垣周长3870m;外城城垣周长6210m。城垣夯筑而成,墙宽8m左右。外城四面各一座门,内城北面二座门,东、西、南各一座门。九座门都有门阙建筑。内城四周筑有角楼,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主要是陵与地宫,北半部为便殿和寝殿建筑。外城之内有百戏俑坑、跽坐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外城之外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陪葬墓、修陵人墓以及

29、陶窑、石料加工场、防洪堤、鱼池建筑遗址。据载始皇陵封土时高50丈,即115m,现存76m,周长1250m。,封土下是富丽堂皇的地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地宫结构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在陵园外以东15km处有象征皇城宿卫军的兵马俑坑,总面积20780m2,出土有如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7000余件,陶马约500匹,木制战车130多辆,各种青铜器40000余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阵。,2、西汉帝陵 西汉11座帝陵中除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外,其余9座都分

30、布在陕西咸阳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恢弘景象。西汉帝陵的建筑布局仿都城建制,坐东朝西,帝陵在西,后陵在东。陵墓居陵园中央,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m,墙基宽8lOm,后陵陵园一般边长为330m,墙基宽4m左右。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前立双阙,陵园之旁建寝殿和祭庙。除汉文帝霸陵“凿山为陵”外,皆“穿土为圹”,地面夯筑高大的“方上”形坟丘,底部长宽约为150-170m,高约为20-30m。,西汉帝陵有很多陪葬墓,分布在帝陵以东司马门外神道两侧,少数在帝陵以北,布局类似诸侯和大臣朝谒天子的布置。汉代盛行厚葬,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葬具是“黄肠题凑”,葬服是“金缕玉

31、衣”,华丽无比。西汉帝陵多设置陵邑,一方面为了供奉陵园,另一方面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宦,以便强本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茂陵是规模最大的西汉帝陵,陵园周长1688m,封土高465m,远超过西汉帝陵30m的定制。陵园东侧有大面积的建筑遗迹和陪葬墓群。依汉代之法,每年天下贡赋的13陪葬入陵,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数量十分巨大。,汉景帝阳陵,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灭亡,共历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陕西关中平原,又因为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所以又称关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沿关中北山分布于6县境内,绵延长达lOOkm。陵园建制坐北朝南

32、,背山面河,南北轴线,东西对称布局。陵园以山陵为中心,设三重墙垣,四面各开一门,门外均有阙一对,这种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其设计明显是仿唐长安城布局。唐代十八陵中多数采取“因山为陵”,玄宫开凿于山南半腰,帝后同穴。内城南门内建有献殿,门外为神道,陈设在神道两侧规模宏大的石雕群成为唐代艺术的重要再现。唐代实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为167座。,唐陵散布于渭北,自西向东为:(1)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2)僖宗李儇的靖陵,位于乾县东北7公里的乾陵乡鸡子堆。(3)肃宗李亨的建陵,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武将山上。(4)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

33、22.5公里的九峻山上。(5)宣宗李忱的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30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6)德宗李适的崇陵,位于今泾阳县西北20公里的蒙家沟嵯峨山南麓。,唐陵散布于渭北,自西向东为:(1)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2)僖宗李儇的靖陵,位于乾县东北7公里的乾陵乡鸡子堆。(3)肃宗李亨的建陵,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武将山上。(4)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5)宣宗李忱的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30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6)德宗李适的崇陵,位于今泾阳县西北20公里的蒙家沟嵯峨山南麓。,(7)敬宗李湛的庄陵,位于今三原县陵前乡柴家窑村

34、。(8)武宗李炎的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大乡。(9)高祖李渊的献陵,位于今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10)懿宗李灌的简陵,位于今富平县西北30公里的长青乡紫金山。(11)代宗李豫的元陵,位于今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上。(12)文宗李昂的章陵,位于今富平县西北10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乾陵位于陕西乾县以北的梁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也是唯一的两位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立有第一块帝王功德碑和唯一的无字碑,同时又开创了帝陵石刻的定制,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乾陵的无字碑高753m,宽21m,厚149m,重988t,碑首雕刻八条缠绕的螭龙,碑侧各有飞龙一条,花纹精细生动,是历代皇

35、陵碑刻之冠。乾陵有陪葬墓17座,已发掘的有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陵区范围东西约lOkm,南北约15kin。陵区旁有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认为是“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北宋帝陵陵园占地远小于汉唐陵园,布局一致,尺寸划一,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门、华表、石像生、陵台、后陵、下宫。陵台为方上形,但规模较小,底部边长约5060m,高度大部为15m以下。陵台前有献殿,周以宫墙,称为上宫。后陵位于帝陵西北,形制仅为帝陵1

36、/2。下宫则在帝陵西北,为奉飨之所。神道两侧置石刻,有华表、象及驯象人、瑞禽、獬豸、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等。宋陵石刻总数达千件以上,保存完好,造型浑厚,手法细腻,为雕刻艺术珍品。,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的贺兰山麓,东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在蒙古人亡国时全部被毁。根据遗址考证,陵园坐北朝南,内城为长方形,四角建角楼,南门内建献殿,地宫在内城西北,上有塔式灵台,地宫后为穹隆顶陵台,正南立双阙辟神道,列石像生。西夏王陵的营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但自身特点仍十分明显,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负重状,造型奇

37、特。,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于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县的天寿山南麓,通称“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长陵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条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国皇陵史上的创新。总神道以5间6柱的汉白玉牌坊为起点,依次布设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望柱、石像生、棂星门,长146km。陵园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前方形院落三进:第一进建有石碑亭、神厨、神库等;进入棱恩门为第二院落,建有仿金銮殿的祭祀大殿棱恩殿和配殿;进内红门为第三进院落,院内设棂星门和石供案,建方城明楼。方城之后为宝城宝顶式封土。,7、清代帝陵清代先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

38、帝陵外,其他11个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清代皇帝一般即位之后就开始修陵,陵寝制度承袭前明,但规模宏大。从前面的下马碑、石牌坊、大红门开始,在通往墓地的神道两侧排列华表、大牌楼、对仗石像生、龙风门、小牌楼及多孔石桥等。神道的终点为方城的正门隆恩门,门内有隆恩殿及配殿,隆恩殿后建有3座门、2柱门、5石供、明楼。最后为宝城宝顶和地宫。,清北陵,清西陵,清东陵,三、国外著名王陵1、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方锥形法老陵墓的称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从开罗附近的吉萨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带,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

39、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约建于公元前27世纪。它由230万块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其他王室成员金字塔,构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狮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两条前腿,总共735m长,象征人的智慧和狮子勇猛力量的结合。,2、印度泰姬陵泰姬陵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以东195km的古都亚格拉城的西边,亚穆尔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所修的陵墓,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园呈长方形,周围红沙石围墙。整个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筑,其底层是7m高、95m长的正方形坛座,寝宫居中,高74m,下为八角

40、形,上为穹顶,内分5间,中央宫室内大理石围栏中置放大理石棺。坛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层圆形尖塔,在塔顶可以俯瞰全城。整个陵墓呈现典型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第四节,历史名人陵墓和独特墓葬形式,一、历史名人陵墓1、孔林孔林又称“至圣林”,在山东曲阜城北15km处,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殒后葬在此处,经历代帝王不断赐田,至清代已达200hm2,孔林墙周长7km,古木参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经万古长春坊,即至孔林大门至圣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驻跸亭等主要建筑,享殿后为孔子墓,东为孔鲤墓,南为孔仅墓,成携子抱孙布局。孔墓墙外为孔氏后裔墓地。,2、岳飞墓岳飞墓位

41、于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岳飞庙的西侧,墓前建有墓门,前有“尽忠报国”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栏围护,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在墓门下跪着铁铸的秦桧、秦王氏、张俊、万俟高4人像,墓门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警世楹联。南北两厢为历代碑石长廊。,3、中山陵坐落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个陵园平面呈警钟形,建筑群依山坡而建,层层递升,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为孙中山坐像,周围刻有建国大纲和事迹浮雕。墓室球形结构,中为大理石墓圹,置放镌有孙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园总面积3000hm2,林木面积2133hm2,

42、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蓝色的琉璃顶建筑,构成十分和谐典雅、庄严雄伟的画面。附属建筑还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二、独特的墓葬形式1、天葬天葬也称鸟葬、露天葬等,盛行于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藏语称之“吐垂杰哇”。通常在人死后将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起来,停尸数日,置于空房祭奠。由死者后代背到家门口,再请天葬师将尸体背到天葬场。家人和亲友随天葬师送至十字路口后,一两位亲友跟随天葬师去天葬场照看。到了天葬场后,喇嘛诵经击鼓、煨桑供神,吸引鹰鹫,天葬师在天葬台上肢解尸体,切肉砸骨,掺上糌粑供鹰鹫啄食,以吃光为吉利。,2、悬棺葬悬棺葬又称崖葬、崖洞葬,是一种将尸体置人棺内,

43、凌空悬挂或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葬法。这种葬俗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已经流行,历代都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其中四川珙县、广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一号、二号船棺葬,距今约34003800年。悬棺葬大都选择在临江面海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达几百米。悬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悬棺是如何放置悬崖之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因而吸引了众多游人的关注。,3、塔葬塔葬是指佛门高僧圆寂后,将遗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为有名。塔林位于寺西少溪河北岸,现存自唐以来的砖石

44、墓塔230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砖石建筑、雕刻艺术的具体表现。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案例分析明代定陵,定陵位于昌平县大峪山下,是明代第13代皇帝朱翊钧(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个皇后的坟墓。其主要建筑有陵门、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目前尚存明楼、宝顶。定陵封土为宝城宝顶形,封土下为地宫,通体为纯石结构,不用梁柱,全用券拱。地宫总面积1195m2,由前、中、后、左、右5个殿堂组成。前殿、中殿全用“金砖”铺就地面。“金砖”又叫澄浆砖,是明代宫廷专门在江南烧制的一种方砖。这种砖光润耐磨,越磨越亮。中殿为陈设祭器的殿堂,设有汉白玉宝座3个,前面摆有“五供”(香炉、花瓶、烛台)。,左右配殿各有一汉白玉棺床。棺床表面用“金砖”铺就,中央有一个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俗称“金井”,再配上死者口含的玉物,就叫“金井玉葬”了。后殿又叫玄堂,是放置棺材的墓室。正中摆放万历皇帝棺椁,两个皇后棺椁分置左右。整个定陵地宫随葬品2000多件。定陵地宫的开启揭开了明代皇陵之谜,有助于旅游者认识有关明代帝陵的构造及建筑风格,了解中国帝王的墓葬之谜,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文化。同时,游览过程也是一个和历史接触、认知的过程,有助于了解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艺术的历史概况。,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