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目 录,第一节、社区文化概述第二节、社区文化的类型与功能第三节、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第四节、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区使命,第一节 社区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从词源上看,在西方,文化(culture)的含义是从农作物的培育引申出来的,指对人在品德和能力上的培养和教化,如cultivate是指耕种,耕作,同时还有培养之意;在中国,与文化相并列的是“武功”,即文治教化之意。,文化的概念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简单地归同于社会现象,因为只有人类社会才可以创造出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除了物质现象之外的人类精神现象。,二、社区文化的含义,从文化的层次上划分,社区文
2、化属于亚文化的一种,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社区生活中的反映。由于文化具有有形性和无形性的特征,因此,作为文化类别之一的社区文化也是有形与无形相统一的文化形态,在有形层面,包含了社区的管理机构、活动场所以及其他文化设施;在无形层面则包含诸如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因素时时都在影响着社区的发展。社区文化不仅反映社区发展的程度,而且也可以反映出一个社区不同于其他社区的地方。,社区文化可做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的其他社区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现象包括了社区居
3、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无论从哪个层次上来理解社区文化,都既存在合理性,同时也不能完全反映社区文化的特殊特征。为了突出社区文化的本质内涵,既应该考虑到社区文化不同于其他亚文化的特征,如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不同文化,又不应简单地认为社区文化就是指物质文化或者精神文化。,龚贻洲在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中认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
4、、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这个定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对社区义化的见解,认为社区文化是特定区域人们人文精神的总体体现,比较符合社区的文化特质。,三、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一)四要素说 1、文化载体(活动场所等)2、文化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特点)3、文化制度(各种规范、制度)4、文化精神(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二)六要素说 1、精神要素 2、物质要素 3、语言、文字要素 4、规范体系 5、社会关系 6、社区组织(以为“四要素说”比较合理、清楚,四、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物质文化: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生产与生活服务中的文化因素。行为文化:是通过
5、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学习、经营、生活、娱乐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成员之间交往的制度保证。观念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念、现代社区意识(法治意识、科学意识、市场意识、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伦理道德、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等,也称社区精神。,五、社区文化的特征,(一)社区文化的区域性择邻而居:古人云:“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孟母三迁”是为了选个好邻居。美国社区作者谢芳,住纽约上西区66街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邻居”是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化机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巴恩斯.诺博书店、美国民间
6、艺术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广播公司等。可得到一些免费入场券,可参观美国广播公司。,(二)社区文化的继承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开放的社区,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统)(四)社区文化的共享性(社区成员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成果的维护者,受益者)(五)社区文化的普遍性(有居民,就有文化),(六)社区文化的渗透性 一是社区内部主流社区文化与非主流社区文化的渗透;二是社区间通过各种传播和接触所产生的文化交流。社区文化是一种松散型群体文化,一经形成被群体成员所认同,靠引导、示范、风气的熏染。(七)社区文化的多样性,第二节 社区文化的类型与功能,一、社区文化的类型,1
7、.以文化活动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把社区文化分为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以及家庭文化等类型.,2.以文化性质为标准分类,可以把社区文化分为公益性群众文化、娱乐性赢利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及表演等团体的专业性文化等类型.,3.以文化活动的内容为标准分类,可以把社区文化分为文艺表演、信息交流、宣传教育等诸多形式.,2、以文化性质为标准分类,可以把社区文化分为公益性群众文化、娱乐性赢利文化、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及表演等团体的专业性文化等类型.公益性文化专业性文化娱乐、运动、休闲性文化民俗性文化科普性文化社区单位文化专题性文化观念道德文化,社区文化的类型,公益性文化专业性文化娱乐、运动
8、、休闲性文化民俗性文化科普性文化社区单位文化专题性文化观念道德文化,公益性文化,它是社区文化中最核心、最受居民欢迎的文化内容。通常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为场所,开展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居委会文化活动室以及许多大中城市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型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大众性。,专业性文化,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文化演出活动,如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杂技、马戏等,专业水平较高,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多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也给社区公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随着公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上档次的专业性
9、文化将越来越受欢迎。,娱乐、运动、休闲性文化,包括利用各种娱乐、体育、休闲场所(公园、舞厅、影视院、酒吧、健身房、球馆、游乐场、体育场馆及各种社区活动场所、中心乃至家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前者需要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也是文化产业,具有盈利性,但同时具有大众性、居民的参与性特征;后者则是居民自觉参与或集体组织参与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各种健身、休闲文化活动,如养生保健、家庭绿化、书法、下棋、集邮、鱼鸟宠物饲养等休闲活动,更具有个性化特点。,民俗性文化,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习俗、风俗性的聚会活动所组成,多与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相联系,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
10、许多社区还借助特定的场所举办各种内容丰富的庙会活动,形成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深受群众欢迎。民俗文化是社区文化底蕴的表现,发掘、弘扬民俗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普性文化,以宣传、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文化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如黑板报、宣传廊、科普画廊、集中培训、口头宣讲、上门服务、举办读书活动等。,社区单位文化,社区单位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单位表现有不同的单位文化特征,如企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学校单位的学校文化等,不同的单位有其不同的标致性景观和其不同的文化活动。利用单位的文化资源,发扬单位的文化特色,倡导单位文化与社区文化的
11、互动、融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专题性文化,为配合重大的社会性主题和重要节日而开展的,具有组织性、专题性的文化活动。如在电视节、艺术节、旅游节、服装节、食品节和“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举办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观念道德文化,是指以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的人际氛围为特征和标志的、文明的社区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人本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区内社区人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和人群的心态。在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时期,观念道德文化建设应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二
12、、社区文化的功能,社会沟通功能 心理凝聚功能 价值导向功能 行为规范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协调发展功能,第三节 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一、社区文化的建设原则丰富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一)主体性原则,一是社区文化服务的对象的主体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三是判断和评价的主体性.,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二)系统性原则,一是社区文化建设规划的系统性.,二是社会协同的系统性.,三是物质投入的系统性.,(三)多元性原则,首先是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的多元性.,其次是社区文化形态的多元性.,最后是社区文化体制的多元性.,(四)社区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原则,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
13、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博采众长.,二、社区文化管理管理,(一)党政组织的领导(二)社区文化的管理途径,(一)社区党政组织对社区文化的领导的必要性,首先,对于非正式层次的社区文化主要依靠自发性机制,但客观上需要管理部门对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引导.,其次,对于准正式层次的社区文化,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同时需要党和政府加强组织和管理.,最后,对于正式层次的社区文化,政府为社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是政府部门经常性的任务.,(二)社区文化管理的途径,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增强社区文化的福利化取向,2.不断提
14、升社区文化管理者的素质,3.重视社区文化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的改进,邻里图书馆,对邻里图书馆建设做出贡献的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被后人称为“具有黄金般心灵”的亿万富翁。他说:“如果纽约公共图书馆能够健全它的分馆建设,使纽约市各个社区里生活的民众受益,那么我将很愿意提供图书馆分馆的建设费用-也就是520万美元,它们今后的维持和维修费用也由我来承担。”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就用这笔捐款修建了65个分馆。卡内基生前对这笔捐款提出唯一要求是:“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图书馆担负社区建设多种功能,1、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担当社区信息中心角色(地铁、公交线路图;绿皮书市政府各部门
15、负责人电话、地址,还有州参、众议员电话、住址。如参观白宫,可事先给参议员打电话,预留参观票)。,2、第二个功能就是提高读者的文化水平及就业能力(举办成人阅读会;就业指导班专门培训新移民,求职信,语言关等)3、第三个功能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服务。(青少年阅读角;音乐、美术、戏剧、工艺讲座和辅导课)4、第四个功能就是为社区老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场所(坐坐,聊聊;“老人阅读角”)。,(北京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的社区图书馆成为打工妹的“娘家”:吸纳她们参加大众读书会;举办免费的文化技能培训班;设立外来妇女维权站。),百事可乐总部-社区后花园,百事可乐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凯德尔考虑将来的总部办公区建成后必须
16、是一个能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总部办公区设计成一个占地168英亩,由世界著名艺术家创作的45个雕塑的雕塑公园,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成为纽约市近郊的一处著名的文化景点,人们还可参观他们的博物馆,了解百事可乐的发家史和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第四节 社区教育管理,一、社区教育的含义社区教育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二、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自学)三、社区教育的形式和特点四、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教育观念管理发面制
17、约,五、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问题社区教育目标模糊管理方式不恰当投入不足六、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途径,独特的社区民众教育,北欧的民众教育以社区为依托,面向社区内所有成年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人民教育(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18-30岁)、成人学习小组、成人职业教育(只需交纳讲义费,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培养熟练工人)等。,学习小组,:北欧人的学习带有很强的自发性,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考试压力。他们自发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学习。学习小组由社区居民自由结合,内容、教材自定。学习方式是自学和讨论相结合。每个学习小组有组长和教师,符合成立小组的条件后,能获得社区政府给予的补助金
18、。小组通常一星期上1-2次课,计算机、绘画、刺绣、音乐、木工、制陶等课程。,终生学习有法律保障:,挪威通过立法赋予雇员享有学习假期的权利。凡工作满3年且为现雇主工作满2年有权利参加不超过三年的学习或培训,可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内容与工作有关可得到补助。为了补偿学习期间收入上的损失,享受学习假期的人可以申请获得国家教育贷款基金。读书是美丽的!,美国社区教育的理念-造就无差别的人,“造就无差别的人”,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与常春藤学校培养目标不同:领导人,精英),美国社区学院特点:,1、课程范围广,实用性强2、学籍管理灵活(完成规定的20个学时中的五分之四,再写一篇论文,获得
19、该课程的结业证书。谢芳修“国际贸易”比规定的16课时少两课时,不能得到结业证书。)3、教师分专职和兼职两种4、经费来源多渠道,收费低廉(只有10%来自包括学费在内的其他资源。平均,社区学院每年学杂费约1300美元)5、“社区为本”的教育实践(社区学院的首要使命便是为本社区提供教育的基本任务),美国社区的职业培训教育,不需要出示身份证,也不需要报名费,你需要的只是抽出时间去学习。,第四节、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社区使命一、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文化”,仅在辞海中,就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释义。其广义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狭义解释是指
20、“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民族精神文化”究竟是指什么?将民族精神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结晶,是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成长发展过程中逐代积累并融聚形成的,涵盖其生存发展与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能够体现其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的思想内涵,同时对其全民族成员(或群体全部成员)的思想、言行具有规范、制约性质的行为规则与价值指导体系。,民族精神文化的含义的理解,为什么要将民族精神文化界定为“对其全民族成员(或群体全部成员)的思想、言行具有规范、制约性质的行为规则与价值指导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对其成员个人的言行制控,不但是全民意义的,而且是全方位意义的。也就是说,
21、只要你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接受过这个精神文化体系的熏陶,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一套言行规则与指导体系。换言之,无论你作为个人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哪怕你已经旅居海外多年,甚至改变了国籍,人们也还是不难从你无意中暴露的、对某种言行规则与指导体系的下意识的遵守和服从中,判定你的民族文化归属。,需要指出的是,对全民族成员的思想、行为具有规范、制约作用的,还有法律法规制度与道德思想体系。只是,法律法规制度与道德思想体系不仅较多地形诸文字,广为宣传,而且往往辅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保证手段,却仍然不能保证本民族成员的始终自觉遵守(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程度不同地
22、存在着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现象)。而传统精神文化则几乎不需要任何宣传它注重于在其成员的灵魂深处留下烙印,并且,也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强制手段,甚至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促使其成员主动、严格地自觉遵守这些行为规则与思想指导体系。一旦我们把当今国人的种种不文明的言行与传统精神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一个问题立即就会凸显出来: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依赖着不文明的,或者说是非文明的精神文化体系维系至今,那么,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事实角度,恐怕都是说不过去的。,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物质
23、文明的发展决定相应的精神文明体系的构建。因而,从宏观角度考察,五千年的文明史必然表现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互相适应及动态发展的历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受制于固有观念,而观念的形成受制于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也同样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规律。而且,顺应着这一规律,我们不难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源自精神文化体系中的不文明要素。,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足,导致现代中国人不文明言行的精神文化要素究竟是什么?存在于何处?从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与思想指导”的角度来反思民族精神文化体系,不难发现,在这个体系内部,确实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民族精神文化体系的指导理念的先天残缺
24、,精神文化的显现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体现在家族亲情关系之间,另一部分体现在非家族亲情关系即社会交往关系之间。显而易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系构成中,家族亲情文明表现有余而社会交往文明明表现不足。对于中华民族在宗法制社会体制中形成的“家族亲情文明”,我们可以称之为“亲情文化”。由“卧冰求鱼”、“割股疗亲”等故事构成的“二十四孝”,和“孟母三迁”、“养不教,父之过”,以及“仵逆不孝为十恶不赦之首”等一系列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亲情文化的逐步形成,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在“亲情文化”上,处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只能“叹为观止”的巅峰位置。,但与此同时,在与没有伦理亲情关系的外部世界的交往中不讲
25、文明,中国历史上早已有着种种鲜明的表现,下自农村邻里,上至国家外交,俯拾皆是。微观角度考察,例如,在旧中国的农村,曾经被一代又一代人演绎过的“抢水”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宏观角度考察,在国际交往中,也同样是如此。倘若没有亲情关系维系,即便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有时也很难谈得上文明与否。审视中华民族的外族交往史,最具有“有了亲情就有了文明维系,没有亲情就很难保证交往关系的文明度”的亲情文化特点的,莫过于与周边诸侯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政策。所以,当今某些国人在与本国没有亲情关系的国外表现出的种种言行受到不文明的指责,与我们民族的“亲情文化”传统的特点或者缺陷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二、民族精神
26、文化体系的构成方式的后天不足,与“亲情文化”特点密切关联的,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体系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观念。历史地考察等级观念在中国的形成,不难发现其实是有其合理性的。以宗族群居的农村而言,族长往往不仅是德高望重者、最具权威者,同时也是族中辈分最高者。因而,族长处于族中最高等级,众望所归,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等级观念实际上也就成了以亲情观念为基础的一种思想延伸。,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君臣父子”观念,它之所以能稳固统治中国社会数千年,确实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因为这一观念体系并不只是强调“君大于臣,臣小于君;父高于子,子低于父”,它同时也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
27、像)子”,也就是说,这一制控原则不仅就如何当好臣子、儿子(下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同时就如何当好君主、父亲(上级),提出了要求。“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从来都没有真正使得全民族达成“民贵君轻”的共识,它带给中国社会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越来越系统化的、以等级观念为基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换一个说法,也就是“上智下愚”的认识理念,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管理手段。,而某种观念一旦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构成要素,立刻就会对其全体成员产生强有力的制控力,等级观念对于汉民族的制控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以岳飞为例,当他正在抗金前线奋勇杀敌时,对于突然招他回京的命令,本可以“
2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一连12道金牌的催促,使得他最终只能放弃杀敌的大好时机,回京受命,最后“风波亭蒙冤而死”,落得个抱憾终身的结局。上述种种地位等级和级别差异,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都统领着人们的观念意识。人与人之间有了等级差异之后,最先出现的是彼此之间的精神隔膜。形体上相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等级,便有了高低之分;处在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漠然,处于上层的自傲,处于下层的自卑,不但彼此的所想不同,更不会去想对方所想;等级差异所带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倾轧。下等的想挤进中等,中等的又想着爬到上等,上等的还想做成高等,由于越是往上,可容纳的人就越少,于是相互间的排挤与竞争也就愈加激烈。上
29、下等级之间的对立,同等级别之间的抗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越发加深。,三、民族精神文化体系的维系方式欠缺文明,反思西方历史,人们可能不再记得某某君王,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巨匠。就以古希腊的“荷马”为例,一个双目失明的诗人,凭着能讲故事的说唱本领留下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就如同“形象大使”一般地稳坐在“荷马时代”的历史宝座上,相比之下,当时的国王、酋长们反倒一个个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其实也产生了许多精神文化巨人以满足民族发展需求,但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东方巨人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没有能够像西方巨人一样,作为自己民族发展的代表
30、,凸现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例如,秦始皇修造长城,秦始皇修造陵墓不可否认,中国的文化奇迹或精品,多与当时的统治者关系密切,并且也多以当时的统治者命名,但是,从建造过程而言,长城、秦始皇陵与秦始皇本人并没有多大关系,无需考证我们就可以知道:秦始皇既不会去画一张图纸,也没有去砌一块转头。但是当历史的记载把长城、秦始皇陵统统归功于秦始皇时,就同时漠视了一个重大事实:故宫、长城、秦始皇陵,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创造这些中华文明奇迹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又是谁?,当这些理应名垂青史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永远也不可能在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时,蕴藏于中华民族自身之内的原创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
31、压制。也许正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在这些文明奇迹创造的当时,统治者曾经是如何地欣赏陶醉,也无论在几千年后人们是怎样地赞叹这些文明奇迹的灿烂辉煌,在较多地表达了下层百姓情绪的民间传说中,更多的却恰恰是愤懑与诅咒,例如,希望能有孟姜女将长城哭倒。这其中,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这些永远辉煌的文明与文化的象征物,不仅永远或归属于统治者,或者为统治者所享用,而且下层国民其实是反而深受其害的。暴政与苛捐杂税姑且不论,一般的劳动者得不到酬劳也姑且不论,就以这些文明古迹的创建者而言,在工程完成之后,保住自己的一条活命回家,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从秦始皇陵到明十三陵,工程建成之日,有时甚至也就是建造者(包括总
32、设计师、总工程师)丧命之时,理由很简单,为了统治者利益在保密上的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义务文化,因为中国古代所有的人都是臣民,没有独立的人格,臣民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表现为服从,国家制度在设置的时候,是以人的义务为中心的。当人们在社会上凭借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功,却不能由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来进行客观认定,而只能侣依附于皇室(官家),随其兴衰而兴衰,或寄希望于上级(统治者、领导者)的认可或赏赐,并且有时这种认可或恩赐并不能保证创造者享有应得的权益的时候,很显然,这一“规律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于自己承担的任笔务也就渐渐地缺失了责任感、使命感。而当一个民族的基本组成人员普遍地对自己民族缺乏责任
33、感、使命感时,这个民族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也就在渐渐地衰退了。,三、亲情文化面面观,改革开放使得古老的中国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国门打开以后,异域的精神文化之光大面积地照厂进来,推动着中华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文化体系的构成,开始反思传统精神文化的不足之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沿袭已久的亲情文化。亲情文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亲情关系压抑、排斥非亲情社会关系,近百年来,中国越来越远离古老的宗法制社会而逐步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的国家,但是,主要依靠亲情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社会意识(集体无意识)却并没有随着宗法制社会的解体而消逝。这种社会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尤其是在农村
34、表现仍然顽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是注重法律法规和游戏规则,而是过于偏重有没有关系网。于是,传统的“强龙难压地头蛇”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绝迹,而且在本质上表现为“亲情文化”的现代翻版。,二、以“亲情疏密程度”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亲情文化至今仍在制约着人们,在处事原则方面,亲情、友情至上。凡是有悖于亲情、友情的,则一概反对之;凡符合亲情、友情要求的,一概拥护之;当亲情、友情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则以亲情、友情排斥法律,“胳膊肘朝亲情、友情这边拐”。,三、以“亲情疏密程度”决定是否文明礼遇对方,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是:当自己身边有人遭遇不幸,甚至是遭遇野蛮兽行,并危及生命时,只要被害人与自己没有
35、“亲情关系”,就可以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似的冷淡、漠然。对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不仅不讲文明,甚至连以文明之心表示同情的意识都完全没有,这就是亲情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四、以“亲情疏密程度”决定行动方向,对于这一类的言行表现,人们有时候会以“中国人重视亲情”来给以褒义评价,但是,这种重视一旦发展为一种全民的文化意识,问题就出来了。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遭遇“非典型性肺炎(SARS)”袭击以后,普通百姓,甚至包括青年一代精英人物的大学生们以及农民的反应。,以北京为例,当“非典”的疫情经过官方证实事实存在,并且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国家已经开始明确宣布“属地管理”(长途外出发现疫情就地治疗)等一系列原
36、则,又明确提出了“减少外出”等方面的要求时,成千上万的人并没有以国家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心想着“赶快回家”。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这几类人:一类是正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其中相当多的一些人根本不顾学校严格科学的预警和防范措施,也完全不在意家庭所在地没有北京那么好的医疗条件,不顾学校禁令,成批地逃离学校,千方百计返回家中。其结果是:当他们终于回到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家中时,由于他们来自北京疫区,于是,其本人连同其父母家人不得不被隔离以进行医学观察,全家人的工作、生芒活大受影响。,一类是正在北京务工的外地人员(这些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得知“非典”蔓延北京以后,他们同样也是往外地的
37、家里奔去。而不幸的是,有的务工者或是在离开北京前就已经感染“非典”,或是在回家途中感染“非典”,而其家又位于偏远的农村,根本没有防范“非典”的条件。结果,回到家中后病情发作,一传一大片,其家人,连带着邻居、亲戚也先后感染“非典”。还有一类是北京当地的市民。在这些市民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出了问题先往家里跑”几乎是人们的统一行动原则。结果是,只要有一个人染病,那么往往就是全家难免遭殃。,第四类,北京近郊的农民。与其他类型的国民相比,他们平时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因此,抗击“非典”的首选行动是“保家”。据报载,得知北京有“非典”蔓延后,北京近郊的农民立即自发守卫自己的家园,甚至有的村民手持菜刀,列队排
38、在村口的路中央,不准外面的车辆、哪怕是抢救病人的救护车通过。电视里甚至播出,有的村子干脆将四周全部用铁丝网和砖墙围得严严实实,而且把村口的那条通向外面的公路拦腰截断一路中央挖的坑足可以填进两辆坦克!显然,这样的“保家”并不同时具有“卫国”的含义,甚至阻挠“卫国”,至少是有碍“抗击非典”。但是冷静地思考下还是不难理解,以“家观念”。亲情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为自己行为主导的人所能采取的行动只能如此,也必然如此。,四、理性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应具有四大特点(一)现代民族文化是对亲情文化进行扬弃的文化,现代民族文化在中国就客观上还将承担一个重要的任务,对传统悠久的亲情文化进行“扬弃”:“扬”其符合人类的社
39、会化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层次的成分,“弃”其阻碍人类的社会化发展方向,不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层次的成分。现代文化与生俱来地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以“超越亲情”的“睦邻活动”开始的,进而发展成为对非亲情关系、对陌生人的关怀。,(二)现代民族文化是“众生平等”的文化,归根求源,又必须谈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改革开放20余年来的巨大变化,经济基础领域里“多元并重”的局面已经形成。我们看到,当今中国,国有与民营共存,股份制与外资共荣,从中央到地方,大、中、小型企业正在各显优势,各显神通。但是与此同时,传统的:重X轻Y“观念遵守其“相对独立性”原则而并没有“同步”后退,这其中,既有政
40、策、利益方面的原因,同样也有精神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如果说,政策、利益方面的调整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来完成的话,那么,精神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恐怕就像治疗某些慢性疾病一样,需要士长期服用某些营养性药物来慢慢浸润、逐步调养了。而社区文化活动与生俱来的“多元并重”的特点,显然对于“重X轻Y”的观念就具有慢慢浸润、逐步调整的改造功能。,(三)现代民族文化是张扬个性的文化,“精神文化压抑个性张扬”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电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一系列的成语或格言:“谦受益,满招损”、“享整瓶醋不摇,半瓶醋晃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中国人年复一年地在一
41、种封闭的等级制环境中,不得不压压抑个性,也不敢不压抑个性,又因为历史久远,“压抑个性”被演绎成一种精青神文化现象。最后又反转过来,一代又一代地陶醉在自己的“个性自我压抑”的美德之中,实际上我们同时也在压抑自己的竞争、进取的锐气。而社区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恰恰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在文化活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谁,只要爱唱,谁都可以登台当众吼上一通,只要爱画,谁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当众展示,或者像模像样地装裱起来,挂于厅堂,或赠送朋友。在社区活动中,著名艺术家与业余水平的爱好者同台演唱、共同挥毫,早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对于极少张扬个性、也反对张扬个性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精神文化要
42、素。,(四)现代民族文化是注重精神文明的文化,改造旧的精神文化的方法不是强行扫荡并消灭它,而是以一种新的精神文化逐步取代旧的精神文化,这一种新的精神文化就是社区文化,因为现代社区的精神文化是注重精神文明的文化。,五、现代民族精神文化建设中社区的使命,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现代社区是在对原发社区进行哲学否定的基础上显示其生命力的。如果说,原发社区在中国,是“亲情文化”的形成基础与传承载体。那么,现代社区在中国,则以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优势,与生俱来地具有对“亲情文化”实现扬弃的功能,当然,它也就同时具有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功能,而这也就是现代社区对于民族精神文化更新与完善的哲
43、学意义之所在。,在当代中国,现代社区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现代社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逐步发展形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社区则在原发社区基础上,有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现代社区意识的启蒙和推动。这两条主要途径,均分别对原发社区的“胳膊肘朝里拐”的亲情文化与“人分三、六、九等”的传统体制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否定力量。,(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现代社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调整形成,对于发达地区的研究,首选对象莫过于从开埠之日起,就具有“移民城市”气息的上海了。从历史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曾是远东的金融和贸易中心;40年代末,在上海常住的外国人最多时达15万人;但到70
44、年代末,常住上海的外国人只剩下70余名。而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末,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共是54 786人。如果再加上2002年新增加的,目前总人数已在6万人以上,他们大约分属100多个国家,他们人住上海,正在促使上海形成一个个颇具“洋味”的新型居住小区和国际社区。随着“洋居民”的不断增多,上海的一些国际社区的老外甚至当选为居委会成员(环球都市报,2003年12月16日)。显然,在“洋居民”人住中国社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把国外的社区建设管理理念带进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之中,将“异质文化”潜移默化渗入我们的精神文化体系。,(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时需要借助外
45、部力量,进行现代社区启蒙,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现代社区必备的“异质文化”成分不够,因此,其形成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进行现代社区意识的启蒙和推动。在我国,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国际扶贫组织香港乐施会在云南的扶贫中显现的精神文化价值(南方周末新乡村建设运动,2004年2月12日)。国际扶贫组织香港乐施会在云南的实践就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立现代社区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项目之一:建立医务室;项目之二:基金管理;项目之三:社区发展委员会机制;项目之四:“新乡村运动”。,(三)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1强化文化意识,提高居民的现代文化素质2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
46、量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4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5塑造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形象6改造和协调社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7促进社区多种文化的协调发展,推荐阅读书目,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何肇发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林闽钢农村社会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5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杨长荣对价值观念体系的认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周晓虹传统与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8,思考与讨论,请简要说明你所在的社区如何体现传统中国民族精神文化和现代社区文化的特点的,他们是否有冲突,如有,有何冲突?没有做课堂作业的所有同学均需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