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12907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8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人际关系.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 人际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一、人际关系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相融的关系)(一)人际交往 通常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彼此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二)交往的媒介 语言、表情、身体语言 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电报、手机(三)交往的对象 血缘关系 自然性 人际关系 地缘关系 社会性 业缘关系,业缘型,趣缘型,血缘型,地缘型,随缘型,二、人际交往功能(一)人际交往可以消除焦虑 人产生焦虑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二)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马斯洛的归属需要

2、对个体来说与其他需要同等重要,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三)人际交往可消除不正确的认知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有效工具。亲和行为可随焦虑增加而增加。,(四)人际交往具有交换价值1、实用主义:多个朋友多条路2、交换思想、隐秘的情感3、促进个人的成长(五)人际交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 交往方式不同将导致不同人格1、亲近型:主导地位-依赖型人格2、对抗型:与人对抗-自恋型、完美型、报 复型人格3、回避性:采取回避-回避型人格,二、制约人际交往的因素(一)空间距离(二)相似与互补(三)相貌(四)良好性格1、尊重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2、平等待人,一视同仁。3、以诚相见,作风稳健。4、性格开

3、朗,待人热情。5、谦虚谨慎,有独立见解。6、富于幽默,有审美水平。,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一、交往分析理论:伯恩(.)于1957年提出。(一)PAC理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含三种成分,即PAC。1、P(Parent)-父母-权威-优越感行为表现: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言语特点: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2、A(Adult)-成人-客观、理性-平等行为表现:待人接物理性,慎思明断、负责、对他人尊重言语特点: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3、C(Child)儿童-冲动-服从、任人摆布行为表现: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即兴,不负责任、玩世不恭、无主见、逃避退缩、

4、自我中心。言语特点:我要、我想、我不管、我不知道、我就是要,(二)PAC三者关系表现1、污染:三种成分中糟粕或消极面互相影响2、整合:吸取三种成分的精华和积极面3、排斥:(1)排斥父母-反社会人格;(2)排斥儿童-强迫人格(3)排斥成人-精神病状态,(三)PAC交往具体形式1、P-P:自以为是、指责、偏激苛求的性格2、A-A:理性、负责、尊重。3、C-C:同流合污、不负责任4、P-A:互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5、C-P:互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6、C-A:互补(我期望的,正好对方能回应)PAC,二、生活态度与人际关系哈里森提出的四种生活态度(一)我不行,你行:自卑、怯懦。听人他

5、人摆布,渴望他人的爱抚与承认。(二)我不行,你也不行:心态悲观。被爱的机会少,体罚比较多(不与人交往)(三)我行,你不行:狂妄自大。受父母毒打、虐待。具有强烈的报复与犯罪心理。(四)我行,你也行:平和心,善与人合作。具有宽容精神和乐于接受的表现。,三、自我三层理论美籍华裔学者许良光教授提出的心理社会稳态学说。认为人的意义只能从人际关系中寻找。(一)自我三层含义1、自我深层(亲密层)2、自我中层(角色层或支持层)3、自我浅层(工具层)(二)自我三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自我深层(亲密层)空虚:亲密层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慰籍,也让人感受到责任。一个内在资源丰富的人,自我深层空间就会非常广阔。这将导致他们

6、兼有自恋型与完美型人格偏激刻板、缺少弹性、不分亲疏远近、强求公正与完美。,2、自我中层拥挤:对一切东西都赋予过多情感。导致不能与任何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神经症者的表现。3、自我深层不充实,把中层当浅层使用:类分裂型人格的特点,他们的情欲资源贫乏,导致动力不足,他们安于现状(不修边幅、举止怪异)。4、自我深层相对空虚:实用主义者,他们的自我中层和浅层会随着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四、群体行为的特殊性(一)推动群体行为的动力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场论:认为一个群体就像一个磁场,它将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动力,这种动力将对群体每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在这种群体中,其行为将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如果不

7、警惕这种变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二)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发生的。2、从众:个人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3、强制:是來硬的,目的坦率而直接4、操纵:是来软的,目的隐蔽而间接,第三节 几种基本负性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又称社交恐怖。与人交往时常感觉紧张恐惧,导致各种活动困难和心理障碍。伴有脸红、出汗、心慌等生理症状。平时回忆又不断强化恐惧,从而走向孤独自处。形成原因:成长过程中重大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畸形(主客镜我激烈冲突)等是基本原因。自

8、卑、模仿与暗示等都会强化社交焦虑。,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时因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怒、恨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是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三、羞耻感:羞耻感是因自已德才貌缺憾而产生的自卑情绪体验。青少年及自觉有过失缺憾的常人产生一定的羞耻感是健康的,是意欲向上、企图改进的推动力。孔子曰:“知耻而后勇”。但因认知片面化而导致的长期而严重的羞耻感会演变为沮丧、自贬、绝望的痛苦情绪,损害心理健康。是一种 内化的自我惩罚(社会性厌恶)-自己惩罚自己。,四、内疚:是个体主观认为对过失或罪行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负罪的情绪。它是正常人都有的“良心”的反映。但长期只沉浸于内疚而无行动则会损害心理健康。,第四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寻找共性二、良好印象三、提高能力四、正确处理冲突五、通过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提高自身交际能力,本章作业1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2简述青少年不良的交往类型。3简要说明人际交往的功能。4如何调适青少年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5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人际交往理论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