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14360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一)绝对致死剂量(LD100)(二)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三)最大耐受剂量(MTD或LD0)(四)半数致死剂量(LD50),一、致死剂量,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一)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如再降低剂量,就有存活者。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受试群体中总是有少数高耐受性或高敏感性的个体,故LD10

2、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实际意义不大。,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二)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从理论上讲,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三)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与LD100的情况相似,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

3、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四)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例如,滴滴涕(DDT)的LD50 为300mg/kg 体重(大鼠,经口)。LD50 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 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

4、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同一种化学物质:不同种属的动物、不同的接触途径、不同性别、年龄、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据报道,用26种化学物质对大鼠灌胃染毒,并对每种化学物质LD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比较,结果相差小于2倍者12种,22.5倍者8种,2.53倍者3种,大于3倍者3种,说明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由于不同动物物

5、种品系、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方式都可影响外源化学物的LD50,所以表示LD50 时,必须注明试验动物的种类和接触途径,如果其毒性存在性别差异,还应说明试验动物的性别。,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一)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dose,MED)也称为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分为急

6、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最小有作用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毒理学试验中获得的是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二)最大无作用剂量

7、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毒理学试验能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NOA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

8、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对于同一化学物质,在使用不同种属动物、染毒方法、接触时间和观察指标时,往往会得到不同的LOAEL和NOAEL。,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几种化学物不同指标的阈剂量,摘自卫生毒理学基础徐厚恩,毒性参数和安全限量的剂量轴,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一)急性毒作用带(二)慢性毒作用带,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三、毒作用带,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

9、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一)急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三、毒作用带,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二)慢性毒作用带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慢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值大,说明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

10、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三、毒作用带,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土壤、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1、每日允许摄入量 2、最高容许残留量 3、阈限值 4、参考剂量,第四节 安全限值,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四节 安全限值,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人终

11、生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健康没有任何已知的各种急性、慢性毒害作用等不良影响的剂量。单位用mg(kg体重d)表示。,一、每日允许摄入量,ADI=NOAEL/SF,单位:mg/,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四节 安全限值,最高容许残留量(MRL,tolerance level or maximal residue limit),也称最高残留限量。是指允许在食物表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含量(浓度)。具体来说,是指在屠宰或收获以及加工、贮存和销售等特定时间内,直到被人类消费前,食物中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的最高容许量或浓度。,二、最高容许残留量,M

12、RL 一般以ppm或ppb表示。1976年,WHO决定将Tolerance(容许量)改为:Maximal residue limit(MRL),即最高残留限量。并确定用mg/kg表示,而不再用ppm表示,但容许量和ppm仍广泛应用。,容许量是根据日许量(ADI)计算的:ADI(mg/kgbw.d)平均体重(kg)MRL=人每日食物总量(kg)食物系数(%)*食物系数:是指被测所制定食物占食物总量的百分率。,举例:食物中马拉硫磷允许量的制订经试验已确定马拉硫磷的人体假定食物中马拉硫磷的人体吸收率为80%,平均60kg体重的人每日进食1000g各类食物。食物结构为:粮食450g,蔬菜350g,其它

13、食品200g。,计算:一种情况,仅粮食中有马拉硫磷残留,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四节 安全限值,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LV)为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推荐的生产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为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由于个体敏感性的差异,在此浓度下不排除少数工人出现不适、既往疾病恶化、甚至罹患职业病。,三、阈限值,上一内容,回主目录,返回,下一内容,返回,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四节 安全限值,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由美国环境保护局(E

14、PA)首先提出,用于非致癌物质的危险度评价。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四、参考剂量,关于安全限值还有一些概念,尽可能低的合理摄入量:(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评估最大日摄入量:(EMDI,Estimated Maximum Daily Intake);污染物一般标准:(GSC,General 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食品添加剂一般标准

15、:(GSFA,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Provisional Maximum Tolerable Daily Intake);暂定每日耐受摄入量:(PTDI,Provisional tolerated daily intake);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Provisional tolerated weekly intake);每日推荐摄入量:(RDI,Recommended daily intake);理论每日最大摄入量:(TMDI,Theoretical Maximum daily intake

16、)。,思考题,1.毒力 2.剂量3.毒作用 4.效应与反应5.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6.剂量反应关系7.LD50 8.LD09.NOEL 10.ADI11.MRL 12.BMD 13.反映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为什么?14.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及意义 15.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Quiz,下列毒效应中哪些属于量效应_ A.人体接触铅后尿中-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含量 B.人体接触铅后头发铅含量 C.一氧化碳导致动物死亡 D.苯二氮卓导致持续性肌肉松弛 E.红豆杉醇使正常细胞坏死,Quiz,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

17、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 A、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 B、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 C、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 D、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Quiz,慢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Quiz,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A、多数个体 B、一半个体 C、少数个体 D、全部个体 E、第一个个体,Quiz,急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

18、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Quiz,LD0指的是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Quiz,Zac小,能说明什么:A.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B.化学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宽 C.发生死亡的危险性小 D.Limac与LD50之间的剂量范围小 E.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Quiz,绝对致死剂量是:A.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

19、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E.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Quiz,NOAEL指的是 A、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E、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Quiz,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四氯化碳中毒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 A、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 B、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 C、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 D、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 E、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Quiz,LOAEL指的是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Quiz,以下哪些是化学毒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C.生物所接触的毒物剂量的差异 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的差异 E.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