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23559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汇学.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词汇学2,五 复音词(二)第二节 主从复音词跟并列复音词一样,主从复音词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也出现一些复杂情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1、区别是词还是词组。主从复音词的前身是词组,后来才凝固成词。在使用中究竟是词还是词组,得根据上下文作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例如:【一日】本来是偏正词组,指“一天、“一昼夜”。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但又可以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一旦”的意思。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吾子】可以作偏正词组用,表示“我的儿子”。如礼记苛政猛于虎:“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在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

2、)中,多作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又更亲热些。如:孟子夫子当路于齐:“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要根据上下文细心加以区别。再看些例子,战国策秦策二:“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在这句中“吾子”显然是指“我的儿子”,作词组用。而左传嫐之战:“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却指对方,作一个词使用。【夫人】作为偏正词组,“夫”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个”,跟“人”合起来表示“那个人”。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是靠他的帮助才能回国当国君,所以说: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的地步。作为主从复音词,“夫人”指诸侯的妻子

3、。如论语季氏:“邦君(指国君)之妻,君称之夫人。”,【将军】本来是个动宾词组,表示“率领军队”,“将”念作jing。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又可作一个主从复音词用,指“一军的统率”。春秋时以卿统军,所以卿通称将军。战国以后将军成为官名。“将”念jing。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可作为对武官的敬称,相当于“您”。如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四海】既可以是词组,又可以是词。作为词组,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海。如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

4、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按:溥,通敷,分布。)作为词,泛指天下,如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当道】作为动宾词组,是“拦路”的意思,如史记赵世家:“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避之不去。”又如魏书高恭之传:豺狼当道,不问狐狸。取此比喻义,变成主从复合词,指“当权的人”。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百岁】作为偏正词组,指“一百年”或虚指相当长的年代。如史记货殖传:“君子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作为主从复音词,是“死”的委婉说法,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寿命很少超过一百岁。如史记西门豹治邺:“今父老子弟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5、。”【有道】作为动宾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后汉书安帝纪:“举有道之士各一人。”作为主从复音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宴集解引孔安国曰:“有道,有道德者。”又谓政治清明。如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即智,聪明);邦无道,则愚(指装傻)。”【执事】原是动宾词组,指“执掌事务”。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用作词,指“执掌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如国语吴语:“王总其百执事(指总领手下各类办具体事务的官吏)

6、以奉社稷之祭。”又可作敬称,指对方,表示不敢直言对方,只敢称其手下办事官员。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注意词义的变化。在由单音词凝固成复音词的过程中,主从复合词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两个词素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要注意到有的从泛指变为特指,有的从表示动作变成指人或职务,有的意义向有关事物转化,有的成为典故的压缩形式。总之,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主从复合词。例如:【先生】从字面上看,谓早出生,是偏正词组。但是,实际含义是指“有学问的老年人”。如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又如韩诗外传卷六:“问者曰: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

7、也?犹言先醒也。”所以又称老师为先生。如札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后来妻子也称丈夫为先生,如列女传卷二:“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走狗】单从词素的含义来看,“走”是跑,与“狗”结合,指善于跑的狗,这是偏正词组。古书多用作特指,指猎狗,因为猎狗最善于跑。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又引申来指人,带贬义,指受人指使、帮凶作恶的人。【寡人】作为词,不能理解为少数人。它指寡德之人,但不是用来骂人的,相反,是自谦的说法。可也不是一般人或者士大夫能够自称为“寡人”,只有诸侯才能用这词。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

8、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小人】“小”本来可以指年幼的、晚辈的,但与“人”结合成一个词,却不表示年纪小的人或晚辈的人(另用“小子”、“小生”来表示),而用来诬称劳动人民。如孟子许行:“有大人(指统治者)之事,有小人之事。”又用来指品行不端的人。如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亦用作自称的谦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持戟】作为词组,是指“手执武器。”如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作为词,则转为指“手执武器的人”,即战士。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今楚地方五千里,执戟百万,此霸王之资

9、也。”【有司】本指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是个动宾结构,但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则指官吏。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司马】这个词不能理解为专管马匹。它是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汉魏至宋代是军府的属官,隋唐却变成文官,是州府的佐吏,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朱门】字面上指漆上朱红色的大门。作为词,转指豪门贵族,因为古代王侯贵族都用朱漆涂饰门户。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布衣】作为词组,指布(按:据专家考证,上古棉花尚未传入,应是粗劣的

10、麻布)制的衣服。如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更多的是作为词使用,则转指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只穿布料衣服,直到老年才有可能穿丝绸。如盐铁论教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又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下榻】这是从典故压缩而成的词,更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据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任豫章太守,向来不接待宾客,但对名士徐稚另眼看待,特设二榻招待他。徐稚一走就把这榻悬挂起来,不给旁人使用。王勃在滕王阁序用了这个典,写出名句:“人杰地灵,徐孺(即徐稚)下陈蕃之榻。”后来概括成“下榻”,指接待贵宾,又引申为留下住宿。,【中肯】也是由用典概括而成的复音词。

11、出自庄子逍遥游:“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璞乎!”肯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是筋肉聚结处,都是身体要害之处。因此“中肯綮”表示切中要害。如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再进一步压缩成“中肯”。【五马】本来是五匹马的意思。古代一辆车驾四匹马,按汉宫仪规定,太守出行时增加一马,用五匹马,后来就以“五马”作为太守的代称。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使君(即太守)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而立】、【不惑】这是由割裂文句而形成的两个主从复音词。也是有典故的,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截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用“而

12、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古稀】也是截取名句而形成的主从复音词。典出自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古稀”指代七十岁。,第三节 单纯复音词单纯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叠字等,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者说由两个字构成,却只有一个词素的词。联绵字在古籍中占有特殊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大量使用了联绵字,古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诗经的联绵字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它们的作用在于“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不仅诗歌,散文也运用联绵字。后人还专门收集联绵字编成专书辞典。如明代朱谋衂的骈雅、清代史梦兰的叠雅、近人朱起凤辞通、符定一的联绵字典。联绵字有

13、三个特点,下面试分别举例说明:,1、在构词上,不能拆开。联绵字是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词素。虽由两个字组成,但这些字本身只代表音节,不表示意义,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拆开来理解。例如:【望洋】有人从“望洋兴叹”这个成语,造出“望书兴叹”、“望车兴叹”等等,这是不对的。因为“望洋”是个联绵字,不能拆开来理解为“望着海洋”。“望洋”二字在这里只代表音节,也可以写作“望羊”、“望佯”、“匡洋”、“茫洋”。“望洋”合起来才表示“仰视”的意思。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的名字)而

14、叹。”“望洋向若而叹”是仰视向着海神叹气,表示自愧不如。“向若”才表示向着海神,而“望洋”则不表示“望着海洋”。再从词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洋”在上古并没有“海洋”的含义,直到中古,大约在宋朝才表示海洋。庄子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它所用的“望洋”绝对不可能是指“望着海洋。【披靡】这个联绵字表示草木随风倒伏。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又用以比喻军队惊慌溃败,象草木倒伏。如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但是旧注把“披靡”分开来解释,以“靡”的含义来解释“披靡”。这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只讲“靡”字,“披”字就没有着落;另一方面“披靡”不能拆开,也不是偏义复词,而是联绵字。披

15、靡”两字都只表示音节,汉书项籍传写作“媼靡”,旧唐书哥舒翰传写作“摧靡”。,【犹豫】【狐疑】这两个词都是联绵字,都指遇事疑惑不决的样子。如屈原楚辞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可是有人把这两个联绵字拆开来理解,认为“犹”是一种狗,“狐”指狐狸。狗好动,跑在主人前头,等了一会又跑回来,来回这么折腾,总定不下来,所以叫“犹豫”。狐狸生性多疑,每逢涉渡冰河,边听边渡,听到有流水声又不敢渡,老迟疑不决。这样解释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因为“犹”跟“狐”并非相对而言。而且,“犹豫”可以写作“犹预”、“犹与”、“尢豫”、“由豫”、“优与”、“由与”、“容与”、“犹予”、“夷犹”等等。“狐疑”也可以

16、写作“然疑”、“猜疑”、“怀疑”。显然不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首鼠】也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禿翁,何为首鼠两端?”这本来是个联绵字,可写作“首施”、“首尾”。但有人按字面把它拆开来解释,以为鼠性多疑,出洞时躲躲闪闪的。这显然是不对的。,2、在语音上,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因此,联绵字具有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大大增加了表达的艺术效果。首先,双声指的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韵部相同。请注意是“韵部”相同,不一定要韵母完全相同。即使韵头(又叫介音)不同,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韵部,即可算是叠韵了。如韵母是ang、iang、uang的字就是叠韵

17、字。其次,所谓双声、叠韵是从古音来说的,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念起来就不一定是双声、叠韵了。例如:“匍匐”、“憔悴”、“切磋”,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双声,上古音却是双声。“差池”、“婀娜”、“津基”,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叠韵,上古音却是叠韵。详见下面例子的讲解。另外,有少数的联绵字既不是双声、也没有叠韵的关系。例如“滂沱”、“妯娌”、“蜈蚣”、“芙蓉”。也不能说凡是双声、叠韵的双音词都是联绵字,先得看它是不是单纯复音词。如“亲戚”是双声,“刚强”是叠韵,但它们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因此,不能看作联绵字。下面分别举些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的单纯词例子:,【参差】这是双声联绵字。在上古音中,声母同是清母;

18、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也相同。它的含义有:不齐貌(包括长短、高低等)。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近似,差不多。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踟蹰】双声联绵字。上古音声母同是定母,今音也是双声。含义有;徘徊不进。如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相连貌。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匍匐】双声联绵字。上古音声母同是並母,但现代汉语普通话则声母不相同。另外,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是叠韵,可上古音却不是叠韵,“匍”属鱼部,“匐”属职部。这是因为古今语音起了变化。含义有:伏地而行。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

19、以进。”竭力。如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玄笺:“匍匐,尽力也。”【须臾】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侯部,今音韵母也相同。含义有:片刻,一会儿。如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迁延。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徘徊】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微部,今音的韵腹、韵尾相同,也属叠韵。含义有:来回地走。如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犹豫不定。如向秀思旧赋:“心徘徊以踌躇。【差池】(chch)叠韵联绵字。上古音韵部同属歌部,声母不同(“差”,初母,“池”,定

20、母);而今音却不是叠韵,但属双声。这点值得注意。含义有:不齐。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错。如宋慈宋提刑洗冤集录:“获正贼,召到尸亲,至日画字,给付,庶不差池。”【缱绻】(qinqun)双声叠韵联绵字。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上古音声母属溪母,韵部属元部。含义有:固结不解。如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形容情意深厚,即缠绵。如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辗转】双声叠韵联绵字。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上古音声母属端母,韵部属元部。含义有:形容心有所思,卧不安席。如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反复不定。如后汉书来历传:“大臣乘朝车,处国事

21、,固复辗转若此乎?”多次转移。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滂沱】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古(滂:滂、阳;沱:定、歌。)今音都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含义是:大雨貌。如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指流泪或流血过多。如诗经陈风泽惇;“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又如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仿佛】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在上古音(仿:滂、阳;佛:並、屋。)中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而在今音普通话中是双声,这反映了古今读音的变化。含义是指好象、似乎。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缥乎忽忽

22、,若神仙之仿佛。”,3、在书写上,联绵字可以有多种写法。组成联绵字的字,只用来记音,由于时代、地域或习惯的不同,同一联绵字常写成了不同的形式。少的可以有两三种写法,多的达二三十种写法。不过,这些不同写法,大都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因为联绵字有多种写法,就随意乱写,这点道理也是要弄清楚的。【憔悴(憔瘁,憔歟、滓歟)】“憔悴”这个联绵字表示瘦弱萎靡貌,如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可写作“憔瘁”。如战国策燕策一:“民憔瘁;士罢弊。”还可写作“憔歟”。如三国志魏书于禁传:“须发皓白,形容憔歟。”亦写作“滓歟”。如祢衡鹦鹉赋:“容貌惨以滓歟。”【磅礴(旁礴、旁薄、旁魄)】表示盛大、

23、充满。如文天祥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一本作“旁薄”、“旁礴”。又可写作“旁魄”,如荀子性恶:“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徜徉(倘佯、相佯、相羊)】表示徘徊、徬徨。如张衡思玄赋:“会帝轩之未归兮,怅徜徉而延伫。”一本作“倘佯”。后汉书张衡传引作“相佯。又如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也写作“相羊”。如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旖旎(猗嫦、猗崙、猗靡)】表示轻盈柔顺貌。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旖旎从风,浏莅卉吸。”汉书司马相如传引作“猗嫦”,文选引作“猗崙”。也写作“猗靡”。如曹植洛神赋:“扬轻看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仓卒(仓猝,仓斷、苍卒

24、)】表示匆促。如李陵答苏武书:“前书仓卒,未尽所怀。”又可写作“仓猝”,如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还可以写作“苍卒”,如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上:“常敕妻子,苍卒遇飞祸,无得殡殓。”【离骚(骚离、牢愁)】表示抑郁不平,满腹牢骚。楚辞中屈原的名篇离骚,就是指忧郁不平。又可以倒过来写成“骚离”,如国语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远者距违。”(注意:并非所有的联绵字都可以倒过来写。)还可以写成“牢愁”,如陆龟蒙纪事诗:“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叠字即重叠单纯词,构成词的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不能分开解释,如“桃之夭夭”中的“夭夭”,跟单音词或词素的“夭”没有关系。(另:重叠合成词,是指由两

25、个相同的词素合成的双音词。其特点是同字叠用后产生的新义,跟单音词的含义有联系。例如诗魏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青青”,形容颜色很青。意义不同于单音词“青”。)下面兹举两例叠音词:【区区】这个叠字单纯词含义很多:小,多。如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诚恳。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愚。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自得之貌。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自称的谦词。如朱熹答曹元可书:“区区于此,所以望于当世之友朋者,盖已切矣。”上述含义跟单音词“区”的含义都不相同。

26、,【洋洋】也是叠字单纯词。含义有:盛大貌。如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美盛貌。如论语泰伯:“洋洋乎,盈耳哉!”舒缓貌。孟子万章上:“(鱼)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得意喜乐貌。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参考书目: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六 古汉语的词义(一)词义的含义及特点词义是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它是由词的语音形式所联系着的词的内容(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词义是社会成员共同限定和共同理解的。如:“木”是用来指树(茎部坚实的植物)的;“河”是用来专指黄河的。古汉语的词义主要有如下特点:1、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一定的社会集体对一

27、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也就是说,词义概括了某类现实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内容,而舍弃了个别现实现象中的各种差别。例如:“车”,现实生活中的车是多种多样的:有大车、小车;有牛车、马车、汽车;有加彩饰的或不加彩饰的,有带棚盖的或不带棚盖的车,等等。这种种不同的车的个别特征,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都被舍弃了,而“车”义所概括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即“靠轮子滚动运行的陆路交通工具”。又如“舟”不同于“车”,因为它是“靠划行前进的水上交通工具。”又如“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所结的圆形、味甜或略酸的果实。这个词义所反映的是苹果的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具体的个别苹果的各种差别,例如品种呀、颜色呀、大

28、小呀等方面的不同。,2、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概括性应能表明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词语,它们所表明的只是对象的大致范围,不能标出精确的边界。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边界部分模糊不清。如: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弥猴),母猴似人,而人之与狗则远矣。”什么叫“似”?“似”就是像。怎样才算像?其间没有精确的界点。词义的模糊性不是个别现象,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有下面几类:(1)前后相连的时间词、空间词。如:昼夜;暮(昏、夕)夜;昧旦(黎明)朝;春夏秋冬;邑郊(邑外)(2)区分性质的词。如:大小;长短;远近;厚薄;美丑(3)表示程度差异的词。如:饥(一般的饿)饿(严

29、重的饥);疾病;恨(遗憾)怨(怨恨、仇恨),3、词义的民族特点英语:同胞兄弟、姊妹只区别性别,不分长幼,兄弟均称brother;姊妹均称sister。而汉语却要分长幼,因为汉族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兄和弟、姐和妹分得很清楚,故分别造词。二、古汉语词义的构成1、理性义、语法义、语用义关于词义的构成,东、西方学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择其于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很有作用的加以介绍:理性义、语法义、语用义。,(1)理性义词的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它是词义中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众多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它限定词所指称的对象,反映这种对象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以便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换言之,是

30、甲词义区别乙词义的关键所在。例如:“口”是说话、饮食器官,“耳”是听觉器官;“买”是拿货币换货物,“卖”是拿货物换货币。词的理性义是熔铸在词里面的人们对现实对象的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字词典中对词的释义,都是对词的理性义的概括说明。词义成分中,可以没有隐含义、色彩义,但不可能没有理性义,它是其它词义成分的基础。词的理性义可以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如作为交通工具的“车”的理性义的内涵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而其外延则是包括马车、牛车,战车、货车,皮车、木车,大车、小车在内的一切车辆。如果说,理性义的外延部分会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出现而处在多变状态的话,那么理性义的内涵部分则相对比较稳定

31、,短时期内不会轻易变化。,(2)语法义语法义是一种隐性意义,包括功能义、搭配义、活用义等。所谓功能义,是指一个词能单独充当某种句子成分。搭配义是指一个词经常与哪些词(成分)组合。活用义,是指一个词在词性上的临时变换能力。下面我们重点谈谈搭配义:有些词(主要是一些同义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美人、美玉 丽人、丽日美 美称、美德 丽 丽质 美言、美展 美好、美丽可见,“美”使用的范围较广,有较多的搭配:事物名词、抽象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丽”只有前两者,且常见的也只有这三个。,(3)语用义语用义是指语词在正式进入话语交际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语义特征。它

32、包括色彩义、社会义等。色彩义,一般只讲感情色彩义,其实还有方言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和形象色彩义,等。色彩义是词义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意义成分,它附丽于理性义之中,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词的适用语体或文体以及词引起人们对这种对象的形象感等。感情色彩。一般分为褒义和贬义,如“君子”、“小人”;无所谓褒贬的叫中性词,如“言”“语”“行”“走”。其实,词义的感情色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简单称之为褒或贬并不确切,例如:“帝”“神”“君”“父”,具有敬畏色彩;“吾子”“卿”具有亲昵色彩;“奇”“壮”“倜傥”具有赞美色彩;“竖子”“鼠辈”“婢子”具有鄙夷色彩;“粪土”“污垢”“污秽”具有憎恶色彩。风格色彩。词适用于什么

33、语体或文体而所具有的特点叫词的风格色彩,也有叫语体色彩的。其中,首先是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其次还有不同的文体色彩;再次,有的显得庄重,有的则较为随便;有的文雅,有点粗俗,这些也都是词的风格色彩。下面举一个具有礼貌性风格色彩的词:,执事 通常用来指称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员。国语吴语:“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而用于外交场合在同对方国君谈话时,该词的字面义是侍从左右供役使的人,实则指对方国君本人。国语越语上:“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文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这是越国大夫文种尊称吴王夫差。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是郑

34、国大夫烛之武敬称秦穆公。用“执事”表示对方尊贵,己方卑下,故不敢直呼对方,没资格同对方直接谈话,只配通过侍从左右的办事人员转达。后来常用于书信敬称对方。杨修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这类在外交辞令和书信语言中使用的具有礼貌性风格色彩的词还有:“足下”“左右”“不才”“愚”“仆”“惠”等。其它类型的如:“泪落”(焦仲卿妻:泪落如珠子)、“办饭”(汉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平时”(陆游长歌行:平时一滴不如口)等词语具有口语色彩。而“涕零”“具食”(备办饭食)“疏食”“素”(平时),则具有书面语色彩。又如:“鼻涕”(王褒僮约:鼻涕长一尺)、“溺”、“遗矢(屎)”等具有粗俗色

35、彩;而“泗”(鼻涕)、“更衣”则具有文雅色彩。,形象色彩。有些词语,除了指称对象、表示概念这种根本的作用,还附带具有引起人们对这种对象的形象感,这叫词的形象色彩。例如:“彗星”使人想到扫帚般的尾巴,“箕踞”使人想到臀部着地、两腿斜向伸出、状如簸箕。社会义,是指同一个词,因时代、社会范围、社会阶层、职业、年龄、思想流派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词义特征。例如:校、庠、序 同为先秦学校的称名,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词。党、晓、哲、知 我国自古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同样一个意义,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语音或许有变化而成方言词。例如: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

36、谓之哲。”按:党,即懂。哲,说文“哲,知也”。帝、圣人、大家、陛下、上 社会是有阶层、职业的。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阶层、职业等而具有不同的词义特征。例如:帝,一般指远古时的帝王(如帝尧、帝高阳),或史书中称皇帝。圣人,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唐代宫廷中称皇帝。(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陛下,臣民当面称皇帝。上,臣民称皇帝。,2、语言义和言语义词义分语言义和言语义,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贡献。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和言语不同。词的语言义,是指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符号的词,它所具有的意义。语言义具有社会性,它是对言语义的抽象和概括。我们所说的词义、义位都是语

37、言义。一般来说,词典中的各义项也应当是语言义。例如:履l(1)鞋(本义)(2)踩(引申义)语言义(3)施行、执行(引申义)(摘自王力古汉语字典但认为(2)是本义。)词的言语义,是指一个词在具体的语境(言语行为)中所显示出来的具体意义。如:履虎尾,不咥人,亨。(易履)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左僖四年)中的“履”是踩也,是语言义(2);中的“履”指征讨的范围,是(2)的言语义。可见,词的言语义有与语言义相吻合的,也有不相吻合的。,古汉语词义的基本类型本义、引申义(含比喻义、借代义)、假借义(通假义)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甚至二三十个意义,这众多意义一般可以分

38、为三类: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一)本义王力古代汉语:“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93页)如何确定词的本义呢?汉字的形体对确定词的本义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语言的产生比文字古老得多,但是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语是什么样子,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同样,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古汉语的词,它的原始意义是什么,我们也无从了解。今天,我们一般只能知道一些词在文字产生的那个时期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本义”。故郭锡良古代汉语称:“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的本义。”(93页)也就是说,分析汉字(特别

39、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字形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同时又有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这就是本义。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三法所造的字是表意字,后一法所造的字为形声字。,表意字一般可以直接从字形分析中知道它们的本义。例如:元 甲骨文作,象一个人的脑袋。曰 甲骨文写作,小篆写作曰。下面象口的形状,上面一笔表示声气。人讲话时,声气从口里出来,所以用来表示说话。牢 甲骨文作,表示牲畜的圈。秉 甲骨文作,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这些最早的意义,都可以在古书上找到印证。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指狄人把晋国将军先轸的头交还晋国。)孙子兵法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战国策楚

40、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遗秉”指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形声字由声符和义符组成,义符表示的是这个字的意义范畴,并没有说明这个字的具体意义。例如“松”、“柏”等字的“木”旁表示它们是一种树,但并没有说明它们是什么树。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字的若干意义,也就能借助于它的义符来确定它的本义。当然,这样做就更需要和古代的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了。例如,“”(现在简化为“术”)、“斯”、“廉”这几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呢?分析它们的字形,可以知道:“”的义符是“行”,与道路有关。“斯”的义符是“斤”(斧子一类的工具),和斧斤的动作有关。“廉”的义符是“广”(yn),凡

41、从“广”的一般与房屋有关。再看古书上有关的句子:汉书燕刺王旦传:“横 何广广兮。”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贾谊治安策:“陛高则廉远地。”(陛:台阶)这样就可以确定,“”的本义是街,“斯”的本义是用斧子砍,“廉”的本义是堂的边。当然,这仅仅是举例。在研究工作中,要探求本义,需要大量的材料,光凭一两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二)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这里谈一谈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词义的引申,通常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的例子很多。如“道”,本义是“道路”。史记孙膑传:“马陵道熱(狭)。”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

42、”又引申为学说、道理。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如“社会主义道路”,用的就是抽象意义。这里就不多举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例子如:“雌”、“雄”,本来都是专就鸟类而言的。诗经小雅正月:“谁知乌(乌鸦)之雌雄?”兽类一般称“牝”“牡”,不称“雌”、“雄”。但到后来,凡是动物都可以称“雌”、“雄”,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又如“匠”,原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匠石:一个姓“石”的木匠)。其他工匠另有称呼,如陶匠叫“陶”,铁匠叫“冶”,玉石匠叫“工”。等等。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都可以叫“匠”。论衡量知:“能穿凿穴谓之土匠。”不仅名词,动

43、词也有这种情况。“涉”的本义是匙水过河,甲骨文作。诗经郑风褰裳:“褰裳涉溱。”(撩起衣服渡过溱水。)但后来凡是渡河都叫做“涉”。荀子子道:“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古汉语的连词和介词,有不少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词义的引申。例如:“被”的本义是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引申为覆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又引申为蒙受。屈原哀郢:“被以不慈之伪名。”又引申为介词,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兄弟被侵而随仇。”韩非子例中的“被”,还保留一点“蒙受”的意思,这正是由实到虚过渡的痕迹。由“蒙受”到表被动,关系还比较直接。有些实词的虚化,就比较曲折。如“和”,古代常见的意

44、义是“和谐”、“应和”,它与现代常用的连词“和”(“你和我”)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它们中间经过了一个中间环节:由“应和”的意义引申为连带。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衣而睡”还保留这意义。再由连带引申为连词“同”、“与”。岳飞满江红:“八千时路云和月。”,实词虚化的例子还有:(1)动词“会”(会合、会见)虚化为介词“会”(适逢)。如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2)动词“以”(任用、使用。如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虚化为介词“以”(用、凭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谈到词义引申的时候,应当注意它和修辞手段的区分。比喻和借代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

45、段,在运用这两种手段时,也会使词的意义产生某种变化。比喻的例子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比喻操生杀之权的强者,“鱼肉”比喻任人宰割的弱者。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此,如此。)“醉”比喻昏愦、糊涂。,借代的例子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秋”指“年”,这是以局部代全体。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坚”指铠甲,“锐”指兵器。这是以性状代事物。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音乐。这是以具体抽象。很显然,“刀俎”、“鱼肉”、“醉”、“秋”、“坚”、“锐”、“齿”在这些例句中都不是原来的意义了。但在这里算不算词义的引申呢?不算。因

46、为这种词义的改变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词义。如“刀俎”和“鱼肉”只有在对举时才产生这样的比喻意义。“秋”表示“年”,一般只说“三秋”、“千秋”。“至今九年而不复”中的“年”,就不能换成“秋”。“坚”在上述例句中指铠甲,而在“乘坚策肥”(乘着坚车赶着肥马)中却又指“坚车”。所以,这种情况只是修辞手段的运用,而不是词义的引申。但是,如果由比喻和借代而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形成了固定的词义,那就可以看作是词义的引申了。如“股肱”表示得力的大臣,“鼎沸”表示动乱不安,“干戈”指战乱,“崩”指帝王死,“风”指德行,这些意义用得相当普遍,而且“股肱”、“鼎沸”通常还只用

47、于比喻义,几乎没有按原义使用的。这就应该肯定它们已经引申出了新的词义,只不过这种引申是通过比喻和借代这样的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我们重点讲比喻义和借代义。1、比喻义比喻,也叫打比方,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只有借喻才能产生比喻义。借喻不说出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而把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直接当成本体来说。例如韩非子五蠹:“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供给食物),穰岁(指丰年)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后句的“骨肉”正是用来借喻前句的“幼弟”(“幼弟”是“骨肉”)。一个词的比喻用法,经过长期地反复地使用,这个意义就固定了下来,而成为比喻义。一个词的临时的比喻用法是言语义,

48、一个词的比喻义则是语言义。例如:暗本指光线不足,昏暗。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黑暗。如洪秀全原道醒世训:“乱极则治,暗极则光。”至今成语还有“暗无天日”的说法。,鞭策原指皮鞭和竹鞭,都是马鞭,用来催促马快跑。常用以喻督促。如归有光示庙中诸生:“愿更加鞭策,以成远大。”这个词今我们还经常用到。但要注意,其比喻义是督促,不要理解为惩罚、鞭打之类。雌黄一种矿物,即鸡冠石,可以做颜料。古人用来涂改文字。后比喻信口更改,随便乱说。如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如今成语“信口雌黄”的典故即出于此。饵本是指糕饼。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變、瘘、疠,去死肌,杀三

49、虫。”因为经常用糕饼作钓饵来引鱼上钩,“饵”又作“引诱”讲。如三国志魏吴书武帝纪:“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这也是一种比喻义。,风古人常用“风”来比喻政治上、军事上的势头。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时曹公(指曹操)新得表众(指刘表的军队),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成语中“望风而逃”、“望风披靡”都是取比喻义。另外,在儒家典籍中“风”又喻君子的德行,这是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后来据此以“风”喻君子之德。海 比喻义有二:喻大,似海洋般宽阔。如“海量”喻酒量大。“海涵”喻人的肚量宽宏。喻人或事积聚,众且广。如“人海”、“学海”、“火海”等。酣

50、原指喝酒喝得畅快,亦可指痛快尽兴。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又可喻浓烈,旺盛。如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滑稽本指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能不断地往外流酒。如扬雄酒箴:“鸱夷(指皮袋)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酷。”用以比喻人能言善辩,语言流畅,如同滑稽流酒,滔滔不绝。如史记淳于髡传:“滑稽多辩,数使(指出使)诸侯未尝屆辱。”古义跟今义不同,读音也不同。“滑”旧读g,不念hu。芥本义是小草。如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又可比喻微小的,轻微的。如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又如聊斋志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