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民修身构建精神家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全民修身构建精神家园.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展全民修身 构建精神家园,主讲人:邱灼松单 位:中山市委党校电话:,开展全民修身 构建精神家园,一、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背景与意义二、全民修身的内容三、全民修身的途径,一、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背景与意义,一 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需要二构建精神家园的需要三建设幸福中山和美家园的需要,一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需要,许多不能单靠经济增长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来化解,许多不能依赖外界“舶来”的内生性动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中固有的精气神来凝聚。以人文精神来提升经济发展境界,优化政治生态、化解社会矛盾。,二构建精神家园的需要,努力以思想观念上积极健康的“最大公
2、约数”,寻求全社会最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取向,以此夯实共同精神家园的思想文化基础。,什么是我们的“最大公约数”?,全国层面和中山层面刘传沛:礼义孝诚廉和申群喜:敢为天下先黄建喜:包容推进共同事业建设,就要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开放主义”的思想。推进共同事业建设,就要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思想。推进共同事业建设,就要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的精神。,三建设幸福中山和美家园的需要,推进把伟人故里建设成为幸福和美家园的共同事业,首先就要营造好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并以此进一步感召人、凝聚人、造福人、培养人、提升人。寻找共同精神,就是要形成经济社会建设没有局外人的强大合力,构建良好
3、的社会局面。,例1:中山企业家精神例2:从中山破解双从二元结构看中山人的包容精神 例3:“政府+市场”成功模式看中山人务实精神,如中山的两新党建工作。,二、全民修身的内容,一从原点出发思考问题二修身的道与术,一从原点出发思考问题,常思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能认识什么、生命有意义吗,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树立符合自己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要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既然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生存的意义所在,那么: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是什么关系?,二修身的道与术,1、从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看修身的道与术2、修身的道3、修身的术,1、从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看修身的道与术,传统中华社会的
4、悠闲与舒适现代文明的进攻性救亡图存的选择纠枉过正理性回归:在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里,构建现代文明强国。各有扬弃,2、修身的道,1追寻民族的文化之魂,追寻德性的根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悌”是公理,是在德性根
5、基上生长出来的第一规则,其他社会规则就是衍生于这条规则的定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君仁臣忠、朋实友信,2儒家的现世精神与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儒教与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优劣之比较。“不知生,焉知死”、“近鬼神而远之”。人格神崇拜。人要保持适当的佛性。“禅味人生”,2、修身的术,1做人的基本原则:A己所无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2现代公民素质,包括现代经济素质、现代政治素质爱国、现代社会素质、现代法律素质,等等。3专业技能4具体做人方法:恭、宽、信、敏、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3、道与术的统一,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道与术的统一,既可以建功立业,成就事业
6、,又可以在此过程中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既可以积极作为、入世拼搏,又可以洞察人生、超越自我。在保持生命的真实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允许自己偶尔窥探生命的虚无,从而使自己在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可以从精神上保持超越的态度,不让自己迷失在当下的是非得失之中。,三、全民修身的途径,一修身的终身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八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三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