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 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229969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PPT 页数:205 大小:10.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腹部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腹部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腹部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腹部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部 ppt课件.ppt(2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腹 部,1.腹部的境界,上界:为胸廓下口,即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围成;,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2.腹腔的境界,上界:膈下界:骨盆上口,3A.腹部的分区,(九分法),3B.腹部的分区,(四分法),二、表 面 解 剖The Surface Anatomy,体表标志 Surface landmark表面投影 Surface projection,剑 突,肋 弓,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1.骨性标志,2.软 组 织 标 志,Location of inguinal ligament,3.体表

2、投影,内 容,腹前外侧壁,腹膜和腹膜腔,结肠上、下区,腹膜后隙,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内容: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一、浅层结构,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较厚,脐平面以下分为:浅层:Camper 筋膜又称脂肪层,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延续深层:Scarpa 筋膜又名膜性层在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阔筋膜向下内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 筋膜)相续,浅筋膜:,浅筋膜的脂肪层和膜性层之间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浅动脉腹侧壁浅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腹正中

3、线附近:来自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腹壁下半部: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脐周静脉网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脐周静脉网大隐静脉,由于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之间的浅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故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皮瓣。,浅淋巴管:脐以上的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皮神经:第712胸神经前支 第1腰神经,二、深层结构,(一)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起于第512肋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内下在腹直肌外侧缘、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1.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附着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腱膜向后卷曲

4、反折增厚形成 腹股沟管浅环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三角形的裂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1.腹外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2/3和髂嵴及胸腰筋膜肌纤维斜向内上后外侧肌纤维止于第1012肋,其余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分别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层的组成,最后终止于白线,2.腹内斜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第712肋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纤维横行向内侧,于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参与腹直肌鞘后层的组成,止于白线,3.腹横肌,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呈弓形越过精索的上方,在腹直肌的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

5、止于耻骨结节附近 提睾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包裹 精索和睾丸,3.腹横肌,4.腹直肌,起点: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胸骨剑突和第57 肋 软骨 作用:使脊柱前屈,在腹直肌表面包有腹直肌鞘。,腹直肌鞘,构成: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分为前、后二层。,腹直肌鞘:,腹直肌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腹直肌鞘后层,腹直肌鞘前层包被整个腹直肌。,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弓形线称弓状线。,弓状线,弓状线以下

6、,三层阔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弓状线以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腹直肌鞘的前、后二层在腹直肌的外侧缘互相融合构成一半月形的凸向外侧的弧形称半月线。,半月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厚而坚韧,血管少。,腹白线:,腹白线,腹横肌深面的层次:,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壁层,(二)腹前壁的血管、神经,1.血管 腹壁上、下动脉 下5对肋间后动脉 肋下动脉 4对腰动脉 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是髂外动脉经过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发出的分支。,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的连线。故腹膜腔穿刺应在此线的外上方,

7、以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Hessebach三角、直疝三角),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临床意义:,腹腔脏器经此三角(腹壁下动脉内侧)突出为腹股沟直疝。,2.腹前壁的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三、腹前外侧壁手术切口及结构层次,(一)腹部正中切口皮肤 浅筋膜 腹白线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三、腹前外侧壁手术切口及结构层次,(二)腹直肌切口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三)麦氏点切口,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及部分肌肉 腹内斜肌 腹横肌

8、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境界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连线下界:腹股沟韧带内侧界:腹直肌外缘特点:该区为腹壁的薄弱区腹外斜肌在此区已移行为腱膜且还有一裂口(浅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均未到达腹股沟韧带内侧,因而该区域缺少肌肉覆盖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经腹股沟管,形成解剖结构上的潜在裂隙,第三节 腹股沟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附着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腱膜向后卷曲反折增厚形成 腹股沟管浅环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三角形的裂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皮下环(浅环),内侧脚,外侧脚,脚间纤维,反转韧带 外侧脚 附着处发出部分纤维

9、经精索的深面内侧脚后 方向内反转附着与腹白线。,反转韧带,腔隙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部份纤维弯向后下方,转折增厚形成,耻骨梳韧带 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着 于耻骨梳的部份,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1.腹股沟管,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通过腹股沟管的内容:,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皮下环(浅环),腹环(深环),腹股沟管有二口:,位置:,腹股沟管有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后壁:腹横筋膜和联合腱,腹股沟镰,腹横筋膜,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腹股沟区,该区为腹壁的薄弱区腹外斜肌

10、在此区已移行为腱膜且还有一裂口(浅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均未到达腹股沟韧带内侧,因而该区域缺少肌肉覆盖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经腹股沟管,形成解剖结构上的潜在裂隙深环附近的筋膜疏松。,2.腹股沟疝,凡器官或结构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裂口或薄弱区脱出者,称为疝。,自腹股沟韧带上方脱出者,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又分为:,斜 疝,直 疝,以腹壁下动脉为标志。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深环)突出者为斜疝。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直疝三角)突出者为直疝。,腹股沟三角,腹环(深环),腹壁下动、静脉,斜疝、直疝的比较 斜疝 直疝 脱出部位 深环 腹股沟三角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外侧 内侧与腹膜凹陷关系

11、 从外侧窝脱出 从内侧窝脱出疝脱出的方向 自外上方内下方 向前突出是否入阴囊 是 否回纳难易度 不易回纳 易回纳好发年龄 青壮年 老年人,腹膜腔,内容:一、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三、腹膜间隙,一、腹膜腔的概念,腹膜腔为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100200ml)浆液。,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间接通外界(经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的作用1、吸收功能2、防御功能3、再生修复,内位器官:胃、十二指肠起始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脾、卵巢、输卵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

12、肠中段、子宫、膀胱外位器官: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直肠下段、胰、肾及 肾上腺、输尿管,二、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陷窝、陷凹,(一)网膜 omentum,与胃相连的腹膜皱襞,有:,小网膜,大网膜,1.大网膜greater omentum,是从胃大弯移行于横结肠的反折双层(四层)腹膜结构,胃结肠韧带:,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至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形成胃结肠韧带。内含胃网膜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淋巴结等。,2.小网膜lesser omentum,为从肝门连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皱襞。又分为:,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出入肝门的三个重要管道,

13、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和两者后方的肝门静脉。,肝胃韧带:,内含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和神经等。,3.网膜孔和网膜囊,网膜孔:位于小网膜游离缘后方,可容12指,经网膜孔可进入胃后面的网膜囊。,网膜孔的周界:,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下界:十二指肠上部,后界: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上界:肝尾叶,网膜囊 omental bursa,(又称小腹膜腔)位置:位于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网膜囊以外的腹膜腔称大腹膜腔。,临床意义:,网膜囊位置较深,胃后壁穿孔或某些炎症导至网膜囊内积液,早期常局限在囊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二)系膜mesentery,与肠相连的双

14、层腹膜皱襞,将肠管连于腹后壁,内有出入肠管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主要的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肠系膜mesentery:,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肠系膜根:长约15cm,从第二腰椎左侧至右骶髂关节前方。,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阑尾系膜,(三)韧带ligament,为腹膜反折处形成的腹膜皱襞,多数为双层。韧带对脏器起固定作用。,(四)皱襞、隐窝和陷凹,在腹膜皱襞之间形成的凹陷称隐窝,较大的隐窝称陷凹。,脐正中襞(脐尿管索),脐内侧襞(脐动脉索),脐外侧襞(腹壁下动、静脉),股沟外侧窝(正对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内侧窝(正对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

15、膀胱上窝,1.腹前内侧面的皱襞和隐窝,2.腹后壁的腹膜皱襞和隐窝,十二指肠上、下襞十二指肠上、下隐窝盲肠后隐窝肝肾隐窝,2.盆腔的腹膜陷凹,男性:膀胱直肠陷凹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五)腹膜间隙,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2.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又称为膈下间隙或肝周间隙。共有6个腹膜间隙,膈下间隙的分区:,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右肝上间隙,肝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网膜囊),另还有1个腹膜外间隙 膈与肝裸区之间。,膈下脓肿:上述7个间隙,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为膈下脓肿,临床上以右肝上

16、、下脓肿较为多见。,4个: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系膜窦,2.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右结肠旁沟:向上通肝肾隐窝,向 下通右髂窝和盆腔。左结肠旁沟:向下通盆腔,结肠下区腹膜间隙的通向:,左系膜窦:向下通盆腔 右系膜窦:几乎封闭,窦内有感染不 易扩散。,结肠上区,内容:一、结肠上区的器官,一、结肠上区的器官,胃 十二指肠 肝 肝外胆道 胰 脾,(一)胃stomach,内容:1.胃的位置和毗邻 2.胃的韧带 3.胃的血管、神经,1.胃的位置和毗邻,位置: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胃的毗邻:,胃前壁邻:肝左叶 膈 腹前壁,胃后壁邻:,左肾 左肾上腺 胰 脾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上器官

17、共同构成统称胃床。,2.胃的韧带,胃小弯: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胃大弯: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胃膈韧带 胃胰腺韧带,3.胃的血管、神经,动脉:胃的动脉供应丰富,并分别在胃大、小弯形成动脉吻合弓。胃的动脉有以下6个来源,胃左A腹腔干 胃右A肝固有A胃网膜右A胃十二指肠A胃网膜左A脾A胃短A 35支 脾A 胃后A(70%左右)脾A,胃的静脉回流:,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肝门静脉系统。,Stomach 胃,胃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腹腔神经丛抑制胃的蠕动和减少胃液的分泌 副交感神经来自左、右迷走神经 胃前支与胃左动脉伴行,沿途发出4 6条小支分布于胃底和胃体前壁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部走行,沿

18、途发出小支至胃后壁在胃角切迹附近,胃前、后支形成“鸦爪”样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肌的运动,1.分部及毗邻,分四部;上部 降部 水平部 升部,(二)十二指肠 duodenum,在第1腰椎右侧,长约5cm。十二指肠球:为溃疡的好发部位。,(1)十二指肠上部,上部的的毗邻,前上方:肝方叶 胆囊下方:胰头 后方:胆总管 门静脉 下腔静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2)十二指肠降部,在在第13腰椎右侧,长约78cm。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降部的毗邻:,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后方: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左侧:胰头 右侧:结肠右曲 右肾,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19、(3)十二指肠水平部,水平部的毗邻:,上方: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4)升部,从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长约23cm。,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右脚之间的肌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表面包有腹膜,有固定和上提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手术时常据此确认空肠始部。,(三)肝 liver,内容:1.肝的位置、毗邻 2.肝的韧带 3.肝门和肝蒂,1.肝的位置、毗邻,位置:大部分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肝的体表投影:,毗邻:肝上面邻:肋 膈 腹前壁,肝下面邻:

20、胃前壁 食管腹段 结肠右曲 十二指肠上曲 右肾和右肾上腺,2.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三角韧带肝圆韧带,肝门:肝下面“H”形沟的横沟称为肝门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3.肝门和肝蒂,肝蒂的主要结构及位置关系:,主要结构: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肝蒂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左、右管在前,汇合点最高。,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分叉点最低。,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分叉点稍低。,另外,临床上还有第二肝门和第三肝门之称(了解)。,(四)肝外胆道,包括: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1.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由肝左、右管汇合而成,向下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

21、管。,2.胆囊 gallbladder,位置: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功能:贮存和浓缩胆汁。,胆囊的分部:,分四部:,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胆囊管:,34cm长,管径约0.3cm。其粘膜形成螺旋襞,胆结石常停留于胆囊管或Hartmann囊内。,*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3.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长约4 8cm,管径0.6 0.8cm。若管径大于1cm,说明胆总管下段有阻塞。,胆总管分段:,分四段: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手术部位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胰头癌压迫出现黄疸 十二指肠壁内段,为十二指肠壁内段与

22、胰管汇合形成的膨大,开口于十二指肠的乳头。,肝胰壶腹(Vater壶腹),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为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在胆总管和胰管末段也分别有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包绕。,(五)胰 pancreas,1.分部 胰头 胰颈 胰体 胰尾,胰头被十二指肠环 绕,胰尾达脾门。,胰管开口:,主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2.胰的位置和毗邻,位置:位于腹后壁,第1、2腰椎前方,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胰头的毗邻:上右下:十二指肠 前面: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面:胆总管 下腔静脉 右肾静脉,毗邻:,胰体的毗邻:前面:胃 后面:腹主动脉 左肾及肾上腺 脾静脉,

23、(六)脾 spleen,位置:位于左季肋区,第9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的毗邻:内侧面:中央凹陷为脾门。内侧面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和胰尾等相邻。外侧面:隆凸,贴膈。,脾的韧带:,主要有:胃脾韧带:内含胃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脾肾韧带:内含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二、结肠下区,1.肠系膜上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一)结肠下区的血管,1.肠系膜上动脉,起自腹腔干稍下方,在胰头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1)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 2)回结肠动脉 阑尾动脉3)右结肠动脉4)中结肠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

24、,平第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腹后壁腹膜后面向左下方行走,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1)左结肠动脉2)乙状结肠动脉 3)直肠上动脉,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在结肠内缘互相吻合形成的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再从弓上发出直动脉入结肠壁。,小结:,1.胃的毗邻、动脉供应及来源。2.Treitz韧带3.肝蒂结构的位置关系。4.Calot三角及胆总管分段。,腹膜后隙,内容:一、肾 二、输尿管 三、血管、神经,概 述,腹膜后隙位置:腹后壁腹膜后方范围:上自膈,下至骶岬,两侧续腹膜外筋膜。向下续盆部的腹膜后间隙。,肾 kidney,内容:(一)肾的位置和毗邻

25、(二)肾蒂(三)肾的血管(四)肾的被膜,(一)肾的位置及毗邻,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的上部。,左肾位置:,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 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 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 第12肋跨过左肾的中部,右肾的上部。,右肾位置:,肾门位置:,肾门平第一腰椎平面,距正中线约5cm。,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肋脊角)。在某些肾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该区可引起疼痛。,肾的毗邻:,两肾后面:膈 腰大肌 腰方肌 腹横肌两肾上端:肾上腺,右肾前面邻:,肝右叶 结肠右曲 十二指肠降部,左肾前面邻:,胃 胰 空肠 结肠左曲,(二)肾门、肾蒂,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

26、陷,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肾的部位,称肾门。,肾蒂 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主要结构为: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右侧肾蒂较左侧短。,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从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四)肾的被膜,肾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为:,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输尿管ureter,起于肾盂,终于膀胱,长约2530cm。,输尿管行程分部:,分三部:,腹部,盆部,壁内部,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至小骨盆上口处,左右输尿管分别跨过髂血管的前面,进入盆腔移行于盆段。,输尿管腹部在腰大肌前面中点处与睾丸

27、血管(男)或卵巢血管(女)相交叉(血管位于输尿管前面)。,腹部的血管、神经,动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从膈的主动脉裂孔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其右侧邻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分支有:,壁 支,脏 支,1.壁支,主要有:膈下动脉 4对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2.脏支,有成对的脏支和不成对的脏支。,(1)成对的脏支,有3对: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在女性则称卵巢动脉),(2)不成对的脏支,有3支: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发出:肾上腺上动脉 腹主动脉发出: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发出:肾上腺下动脉,3.肾上腺的动脉 3对,腹 部 的 静 脉,

28、主干为下腔静脉。,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组成: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右侧汇合而成。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下腔静脉的属支有:,壁支,脏支,1.壁支,膈下静脉 4对腰静脉,2.脏支,成对脏器和肝的静脉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脏器的静脉先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后再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3对:(1)肾静脉(2)肾上腺静脉(3)生殖腺静脉,成对脏器 的静脉:,(1)肾静脉 renal V 左侧长于右侧。(2)肾上腺静脉 右侧注入下腔静脉,左侧注入肾静脉。(3)生殖腺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左侧注入肾静脉。,肝静脉hepatic V.一般有左、中、右3条,包埋在肝实质内,在腔静脉沟上份(裸区)注入下腔静脉。,小结:,1.肾的位置、毗邻。2.肾蒂结构的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