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230226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8.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战中的外部危机.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冷战中的外部危机,1948-1962,冷战中的外部危机(48-62),阵营外部的危机一、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二、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59)三、第三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1961)四、古巴导弹危机(1962),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苏联占领的东欧与英法美占领的德国和奥地利,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留意柏林、汉堡、不来梅,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美国主张的“经济统一”,战后初期,西方占领区经济情况十分恶劣。贮备物资不断被消耗又得不到补充;工业设备被破坏情况很严重,工业零件和原料缺乏,大部分工厂无法开工。德国人民粮食及生活必需品供应十分紧张,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美国立场转

2、向统一西方占领区,复兴德国经济,实现经济统一。,美国主张的“经济统一”,1946年5月3日,美占区军事代表宣布:“除了先前已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赔偿。”从而在赔款问题上导致美苏冲突。1947年8月,美英占领区修改了拆卸计划,停止向苏联提供拆迁的工厂设备,美占区的拆迁政策也发生变化,停止了新的拆迁。,苏联主张的“政治统一”,1946年7月10日,莫洛托夫在巴黎外长会议上发表对德问题政策声明,同样提出复兴德国口号,强调苏联要把德国改造成为民主的与爱好和平的国家。与美国“经济统一”的做法相反,苏联强调首先实行“政治统一”,建立全德中央政府,以便铲除法西斯残余势力履行对盟国义务。,

3、苏联主张的“政治统一”,1946年7月20日,美国代表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英国同意,法国反对。12月2日,美英两国协议建立“双占区”(Bizone)。1947年1月1日,美英正式合并两国占领区。2月25日,苏占区军事长官发表声明,指出美英占领区的合并“不只是经济性质,也是政治性质”,“后果严重”。,德国统一:中央制还是联邦制,从1947年开始,美苏“冷战”日益激烈。3月10日至4月24日,莫斯科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全面讨论德国问题,中心议题是德国的政治统一和政治制度。苏联莫洛托夫认为“德国应成为统一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建议立即在柏林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先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德国统一:中央制

4、还是联邦制,美国马歇尔坚持地方分权原则,建议实行联邦制,把德国分成10到18个州,并由州组成联邦,强调德国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政府的基础。英国主张同美国一致。法国认为只有在各州组成合议机构并在各占领区受军事长官监督下,才同意建立中央行政机构。莫洛托夫指责双占区分裂德国。,马歇尔计划与西德经济复兴,马歇尔计划与西德经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提出美国援助欧洲的“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得到欧洲16国赞同。“马歇尔计划”明确指出:“改善西德经济状况以及恢复其生产能力应成为我们这个地区政策的首要目标。”,马歇尔计划与西德经济复兴,美

5、国对英法施加压力,要求同意美英法占领区取得较大份额的“美援”,并积极筹划将三国占领区全面纳入美国的战略计划。1948年4月16日,西德三个占领区总司令签订计划,西德得到15.6亿美元援助,给西德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可能。,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1947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四国外长再次在伦敦集会。这次会谈的“气氛是冰冷和紧张的”,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西方建议在德国经济统一基础上建立四国占领区共同政府、议会代表机构和制定联邦德国宪法:“德国政治组织的任何决定,都以先实现德国经济统一为条件。”,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苏联则提出,实现统一的先决条件是让苏联参加鲁尔管制(当时美英占领区基本

6、停止拆卸计划)、认定苏联赔偿要求,以及同意苏联从德国现有产品中获得赔偿,并指责美英正在法兰克福建立西德国家,制造分裂。会议没有任何结果,最后破裂。注:此后双占区变成三占区。,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1948年2月23日开始,美英法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2月26日,荷比卢外长也参加了会议,史称“伦敦六国外长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三占区,规定“联合占领区同法占区应该全部参加欧洲复兴计划,并以适当方式派代表参加常设组织”。会议成立联盟军事委员会代替盟国管制委员会。,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会议筹划成立西德国家,认为有必要在服从占领当局必要控制条件下,使德国人民自由地建立行使职能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以便

7、最终充分行使政府职能。会议希望三国占领当局尽早召开西占区州总理会议,授权他们召开制宪会议和制定宪法。关于西德国家的政体,会议建议采取联邦制。,德国西部占领区:从三占区到双占区到西占区,冷战从这里开始:柏林,冷战桥头堡:东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First Berlin Crisis,第一次“柏林危机”大事记(1948年6月24日起),1947年底,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区与美英占区合并。1948年2月至6月,伦敦六国外长会议:双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西占区制定宪法。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西占区货币改革,6月21日发行“B”记马克。1948年6月19日,苏联提出

8、抗议,6月22日发行“D”记马克,6月24日封锁柏林。1948年6月29日起,美国开始空运和反封锁。,B记马克:与旧马克比值为1比1Deutsche Bundesbank,B记马克(1948年6月18日),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大量发行纸币使纸币数量猛增14倍,造成战后德国通货膨胀,经济混乱。西方三国以不进行币制改革将阻挠经济复兴进度为由,于6月18日宣布从6月20日起开始在三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当时流通的帝国马克。币制改革导致剧烈通货紧缩,大量流通货币迅速贬值。,B记马克(1948年6月18日),为渡过难关,三占区占领当局发给每个德国公民40到601马克新币,领薪金工资的人收

9、入以1:1票面价值发给新币,使这些人收入没有受损,却使有积蓄的人受沉重打击。为监督和发行新货币,三占区还成立德国州银行,后来改名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undsbank)。货币改革很苛刻,却挽救了德国。,B记马克(1948年6月18日),三占区货币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使货币与商品供应之间关系得到了平衡。在货币改革的同时,又重新确定了以市场经济代替以往的经济支配主义的政策。实行币制改革和“社会市场经济”,1949年西方三个占领区的社会总产值达到1936年的98%,使德国人民从饥饿年代的贫困中得到了解脱。,D记马克:与旧马克比值为1比10Deutsche Notensbank,D记马克:

10、与旧马克比值为1比10Deutsche Notensbank,D记马克(1948年6月22日),西占区从实行货币改革时起,就断绝了与苏占区的经济联系。6月22日晚,苏美英法四国财政专家举行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将在苏占区和大柏林发行新币,新币为有特别印记的“D”记马克,目的是为了保护苏联占领区经济免遭西占区币制改革的破坏。会谈没有结果。在此情况下,苏联军事长官于6月23日宣布币制改革。,D记马克(1948年6月22日),苏联军事长官于6月23日宣布币制改革,发给每人70马克新币,旧马克以10:1兑换新马克,并以柏林位于苏占区、在经济上构成东占区一部分为理由,把苏占区的马克作为

11、全柏林的通用货币,在整个柏林流通。然而西方三国军事长官指示柏林市政当局,苏联命令仅适用于东柏林。东西方币制改革使柏林出现两种货币,两种货币比价又不等,柏林立即陷入一片混乱。,D记马克(1948年6月22日),6月23日下午4时,柏林市政当局在市政厅召集特别会议讨论货币问题。柏林市民十分关心币制改革,市政厅门前人声鼎沸,示威群众还冲进了市政厅。特别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决议:苏联军事长官的命令只适用于东柏林,西柏林则遵从西方三国的命令。为此,统一社会党议员在会上指责柏林其他议员企图把柏林变为西方的前哨阵地。,第一次柏林危机First Berlin Crisis,1948-1949,第一次柏

12、林危机First Berlin Crisis,苏联的封锁与英美的反封锁,西占区从实行货币改革时起,就断绝了与苏占区的经济联系。苏联认为西占区实行的经济政策违背了波茨坦协议,是分裂德国的严重步骤。为表示抗议,苏联政府于1948年6月19日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苏联的封锁与英美的反封锁,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停止火车客运交通;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水路运输须经许可并彻底检查始能放行;个人通行证无效;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始能通行。,苏联的封锁与英美的反封锁,柏林

13、市政当局特别会议后,苏联认为美英企图把柏林变为西方的前哨阵地,紧缩了对柏林的封锁圈,决心把西方盟国赶出柏林。6月24日,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陆上交通,停止向柏林供应煤和电。30日,苏联又封锁了两地的水上交通。,苏联的封锁与英美的反封锁,同时,英美也对苏占区采取封锁措施。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和钢。25日,英美双占区经济委员会决定进一步限制同苏占区的贸易。“柏林封锁事件”导致“柏林危机”发生。柏林成为德国、欧洲和世界矛盾的焦点。,杜鲁门的反击措施,杜鲁门的反击措施,面对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西方三国仍决定留在柏林,利用“空中走廊”空运食物供应西柏林市民。6月25日,美国飞机开始向

14、柏林空运。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空运“应在全面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命令“欧洲司令部一切飞机都必须服役”。,杜鲁门的反击措施,但是,美国政府并不相信空运能长期保持对柏林供应,而是作为打开“外交僵局”的手段。美国陆军部向杜鲁门提出三种解决办法:撤退、坚持不撤出、既不撤退又不硬守。杜鲁门决定美国要留在柏林,并指出留在柏林有协定根据,俄国无权驱逐。,杜鲁门的反击措施,美国采取两项措施对苏联进行反击:在英国建立美国战略空军基地,开始从军事上控制西欧,秘密策划建立“北大西洋军事同盟”;发动宣传,大肆宣称苏联为达到其政治目的,把200多万西柏林居民当作“人质”,制造德国的分裂。,杜鲁门的反击措施,为对付苏联

15、封锁,从6月29日起,美国加强了对柏林的空运。美国空军参谋部担心因此削弱其他地方的美国空军力量,反对集中空运。杜鲁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空运比陆路武装护送危险性小”,命令空军“对供应柏林问题尽量给予充分支持”。,柏林“空中走廊”:从西德到西柏林的命脉,饥寒交迫的西柏林民众,柏林空运与西柏林民众,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的“空中走廊”,占领期间的东西柏林,空运期间的东西柏林,西方占领区通往西柏林的三条“空中走廊”,为柏林“空中走廊”提供支援的其他后方机场,外交谈判:柏林封锁解除,为解决“柏林危机”,西方三国与苏联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在谈判的同时,西方三国也加强了空运和经济封锁。1948年10月1

16、5日,美国和英国正式建立联合空中补给线工作小组,指挥大规模空中运输。据统计,在封锁的一年时间内,通过“空中走廊”,总计空运物资211万吨。,外交谈判:柏林封锁解除,从1949年1月起,西方加强了对东柏林苏占区的经济封锁。西方三国的反封锁给东德经济造成一定困难,焦煤和钢尤其缺乏,苏联和东欧国家无法满足其需要,而西占区却通过“马歇尔计划”获得大量原料。除进行反封锁外,美国加速建立北约组织,向苏联施加压力。,外交谈判: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5日,苏美英法同时发表公报:“苏联政府自1948年3月1日起加于柏林与德国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及贸易限制,于1949年5月12日取消;法英美三国或任何其

17、中一国政府,自1948年3月1日起加于柏林与德国东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及贸易限制,亦于1949年5月12日取消。”,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24日起),1949年5月12日,西德占领法和基本法问世,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同日宣布撤销封锁,柏林危机结束;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阿登纳为总理。1949年5月30日,苏占区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定都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1961年8月,“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定都柏林。,德国联邦国防军与北约组织,第二次柏林危机Second Berl

18、in Crisis,1958-1959,对德国的分区占领黄色部分为西柏林紫色部分为萨尔区,西德与西柏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德国统一问题陷入僵局,柏林问题也悬而未决,北约组织保证西德和西柏林安全。西柏林位于东德境内,随着两国紧张关系加剧,柏林问题又成为国际问题焦点。西德与西柏林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极力将西柏林与西德融为一体。,西德与西柏林,根据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西柏林被视为西德领土。由于西柏林处于东德中心被隔绝的位置,西德每年以大量的补贴予以支援,才得以维持其生存。西柏林与西德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使得西柏林的居民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地属于西德的一部分。,东德与东柏林,东德感到西

19、柏林严重威胁自身安全。不仅因为西柏林占领当局培植特务对东德进行破坏,而且西柏林为东德外逃人员提供了方便的“安全”地带,从这里逃到西德的人大约有150万。大量人员外逃造成东德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短缺,西柏林给东德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马克。,东德与东柏林,苏联以西方三国多次违背战后初期的协议为由,千方百计否定西方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主张西柏林应归并于其地理位置上所属的东德。1958年10月27日,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指出:“整个柏林位于民主德国领土,整个柏林属于民主德国主权范围。”,赫鲁晓夫首次出言恫吓与第二次柏林危机,赫鲁晓夫的恫吓(1958年11月),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指出:“显然是

20、签订波茨坦协定的国家放弃占领柏林的时候”,并建议西柏林应成为“非军事化自由城市”,如果西方三国拒绝建议,苏联将单方面与东德签订和约,由东德收回柏林。,赫鲁晓夫的恫吓(1958年11月),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限定在半年内结束西柏林占领状态,宣布取消柏林四国共管,四国关于柏林的协定不再有效,建议把西柏林变成独立的政治单位,即“非军事化自由城市”。,赫鲁晓夫的恫吓(1958年11月),赫鲁晓夫把西柏林比喻为“毒瘤”,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自由城市”是“无痛的切除手术”。赫鲁晓夫甚至说,如果西方不同意,把坦克开到柏林,用武力来保住其地位的话,苏联的火箭将要“自动发射”。

21、,艾森豪威尔的回应,艾森豪威尔的强硬回应,1958年12月31日和1959年1月5日,西方三国和西德复照苏联,认为苏联无权单方面废除协定,认为“赫鲁晓夫的自由城市建议必然破坏西柏林自由”。美国宣称要“不惜用武力”保住西柏林,并向西德政府重申美国的安全保证。,艾森豪威尔的强硬回应,在1958年12月的北约组织年会上,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华盛顿准备采取核战争的手段来保卫柏林”。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态度似乎很强硬,但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美国毫不退让的态度,使赫鲁晓夫被迫让步。,末日危城:危机期间在教堂祈祷的西柏林民众,第二次柏林危机:1959年的世界,第三次柏林危机Third Berlin C

22、risis,1961,赫鲁晓夫再次出言恫吓与第三次柏林危机,肯尼迪的回应,肯尼迪的强硬回应,肯尼迪认为,苏联的威胁导致“柏林危机”的发生,因此没有同赫鲁晓夫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6月6日,肯尼迪表示“决心冒任何危险来维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利”;7月25日,肯尼迪声称北约的盾牌早就扩大到西柏林。,第三次柏林危机Third Berlin Crisis,赫鲁晓夫的恫吓(1961年6月),1961年6月3日,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会晤。赫鲁晓夫表示愿意就对德和约问题同西方达成协议,并解决柏林问题;如果美国不同意,苏联将单独缔结和约并把“西柏林通道”的控制权移交给东德。,赫鲁晓夫与柏林墙,为阻止东德人

23、逃往西方和防止西方颠覆活动,苏联“建议”东德在东西柏林之间以及东德其他地区与西柏林之间修筑“柏林墙”,封锁西柏林。注:所谓的“建议”实际上是命令。,赫鲁晓夫与柏林墙,1961年8月13日,苏联、东德出动大批武装警察、军队,对西柏林边界线实行封锁,开始沿西柏林边界构筑“柏林墙”,只留下13个通道口。在对西柏林边界实行封锁的同时,苏联把东柏林支配权移交给东德。,最后一跃:柏林墙封闭前一瞬间,肯尼迪与柏林墙,修筑“柏林墙”,加剧了柏林紧张局势。8月18日,美国派兵开进西柏林,并宣称“准备使用核武器来保卫美国的重大利益”。9月8日,柏林危机进一步升级,苏联封锁了东西柏林之间的通道,不许西方盟军进入东柏

24、林。,肯尼迪与柏林墙,苏联政府照会西方三国政府,从西德进入西柏林的空中通道要受苏联监视。美国立即警告苏联,宣称任何对西柏林通道的干涉都构成侵略行为,苏联政府要对此负责。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赫鲁晓夫被迫让步。,肯尼迪与柏林墙,赫鲁晓夫宣布,缔结和约不是迫切问题,并宣布延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由于筑墙后仍保持西柏林通道畅通,没有触犯西柏林占领国利益,西方盟国对筑墙也就没有进行任何反对,接受了既成事实。危机用一道墙解决了。,第三次“柏林危机”时在查理检查站的紧张对峙,柏林墙与柏林城市边界,柏林墙(Berlin Wall),柏林墙(Berlin Wall),构筑的“柏林墙”长达161公里,前后花了4年时间

25、。“柏林墙”开始只有6英尺高,以后又逐步加高。“柏林墙”分内外两层,与西柏林交接的外墙高14英尺,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配备有强灯光、电网和瞭望塔等。“柏林墙”的构筑,使西柏林成为一座孤岛,堵塞了东德人逃往西德的道路。筑墙使柏林局势趋于平稳,“从筑墙那天起,东德就取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稳定。”,柏林墙(Berlin Wall),柏林墙(Berlin Wall),柏林墙(Berlin Wall),柏林墙:水泥墙、探照灯瞭望塔、地雷阵、铁丝网,危机四伏:100米宽的柏林墙,肯尼迪总统的著名演说:“我是柏林人”(1963),柏林危机的结局:围墙阻隔的世界,柏林墙今昔对比:从1989到1

26、999,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1962,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古巴导弹危机:两主角一配角,危机的前奏:猪湾事件(1961),在肯尼迪任内,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武装干涉行动。美国特别惧怕共产主义在古巴得势,第一次干涉就是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1961年4月17日,中央情报局装备和训练的14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国运输船,由古巴南海岸猪湾(吉隆滩)登陆,结果在短短72小时内全部被击溃。,古巴内陆的导弹基地,往古巴运送导弹的苏联货船,危机的爆发:导弹基地(1962),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

27、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1962年8月,美国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但在10月14日后,美国拍到苏联修建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危机的爆发:导弹基地(1962),10月22日晚,肯尼迪向全国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隔离,以阻断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肯尼迪声称美国的政策是把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核导弹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全面报复。他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危机的爆发:导弹基地(1962),根据肯尼迪命令,180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巡逻,

28、形成对古巴的严密封锁。美国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也得到加强。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上空,美国在全世界的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危机的爆发:导弹基地(1962),就在肯尼迪进行战争威胁,核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赫鲁晓夫自知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无可奈何地后退了。10月24日,苏联货船或是改变航线,或是停在远离古巴的海面上,这表明美国的封锁起了作用。10月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清晰可见的环形导弹发射阵地,苏联导弹:放在家门口的炸弹,古巴基地苏联导弹射程,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期间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核战争:美国的强硬反应,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核战边缘的妥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