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3601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8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米海涛.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神卫生法解读与实务指南,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米海涛,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立法过程历时27年,过程漫长而曲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第一阶段:卫生部起草阶段1985年2007年,用时22年1985年8月,卫生部指示四川、湖南两省卫生厅组成专家小组,起草精神卫生法。1988年,刘协和教授精神卫生法第一稿形成。其后,“数易其稿”。卫生部成立专门起草小组。,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第一阶段:卫生部起草阶段1990年,北京亚运会,北京制定了有关精神病人监护管理的暂行办法,引起极大争论,客观了加速了立法进程,首次提出了自愿治疗的问题。,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第二

2、阶段:国务院法制办审查修改阶段2007年-2010,精神卫生法均被列入当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法制办多次各方面,特别两次征求了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意见,并分专题召开专家论证会。2011年6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第三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8月和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了精神卫生法草案。2012年10月26日表决通过。2013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为何立法突然加速?,中国精神卫生立法的艰难历程,近几年重大案件北大幼儿园杀人事件。2004年8月4日,具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徐和平持刀行凶,砍伤18人,其中一名儿童死亡。武

3、汉徐武“被精神病事件”。2011年4月19日,在被医院精神科监护治疗4年多的徐武自医院逃离,来到广州,试图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4月27日,他在南方电视台大院内接受采访后,被武汉警方的便衣警察带走,并送回其之前接受治疗的武钢二院。,地方立法:农村包围城市,地方立法2002年04月07日,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2006年04月01日,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2007年03月01日,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2007年03月01日,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2007年11月01日,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2010年09月01日,武汉市精神卫生条例2012年01月01日,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地方立法:非自愿治疗问题,非自愿治疗

4、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法律保留原则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法律。除上海外,其他六地方法规均规定只能由公安机关强制送诊。北京拒绝出诊。,精神卫生法结构及内容,全文共7章,85条第一章 总则,12条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12条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9条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6条第五章 保障措施,12条第六章 法律责任,11条第七章 附则,3条,一、精神卫生法总则,“大法”与“小法”之争精神病防止法还是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与“精神病”精神病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第一次在国家立法采用“精神障碍”说法。,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精神障碍的定义第83条

5、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与“精神疾病”基本同义。,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立法宗旨第1条 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注意:立法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公民被精神病”。我们需要在“被精神病”和“被精神病危害”之间进行理性而缜密的平衡。,一、精神卫生法总则,适用范围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第3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

6、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精神卫生预防分为三级。,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机制,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防止精神障碍发生。最积极、最主动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自我保健;加强遗传咨询,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对高危人群采取特殊心理干预;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生率、发生规律、影响因素等。,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机制,二级预防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争取良好预后,防止复发。包括:提高社会公众的早期识别能力,早发现;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争取良好预后;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科,做好会诊、联络和咨询。,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机制,三级预防

7、重点是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精神衰退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一、精神卫生法总则,保护患者权益 尊重、理解、关爱患者第4条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精神卫生法总则,保护患者权益 尊重、理解、关爱患者第5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精神卫生工作管理机

8、制第6条 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一、精神卫生法总则,各级政府的职责第7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精神卫生主管部门第8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一、精神卫生法总则,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责第8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9、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第10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精神残疾属于残疾范畴。,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照本法的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并对所在地人民政府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予以协助。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工作。,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监护人的职责第9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

10、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的职责与遗弃罪,遗弃罪系指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如果监护人拒不办理出院手续,则属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情节恶劣时,则可能构成遗弃罪。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精神卫生法总则,监护人的特殊职责第49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一、精神卫生法总则,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第11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

11、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精神卫生法总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12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精神卫生志愿服务,捐助精神卫生事业,兴建精神卫生公益设施。,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特点内容包括各级政府的预防职责、心理援助;用人单位、学校、监狱等场所的预防义务;有关部门的督促指导义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预防职责

12、,家庭责任、公益性宣传、心理咨询、监测网络与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指导义务等。倡导性条款多,多为软性条款。,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心理援助第14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心理援助该词以往使用较少。一般称为“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渡过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心理援助

13、2012年6月25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造成的心理伤害。,争议:心理咨询师可否从事心理治疗,第23条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目前,我国有两套管理体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争议:心理咨询师可否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定义: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

14、业人员。职业等级: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学历要求:最低中专以上。,争议:心理咨询师可否从事心理治疗,第51条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指导第17条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家庭的责

15、任第21条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二、心理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监测网络第24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精神障碍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精神卫生监测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2012年6月,卫生部制定了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办法,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9个条款,占全法的1/3;本法的核心章节,逐条释解,设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条件,第25条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

16、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办理有关手续:1、有相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2、有相应的设施和设备;3、有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控制度。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1、设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条件,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分为三类精神专科医院:637所;综合医院精神科(设有病床):479家;精神病防治所(站、中心):21家数字源自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截止至2009年底。,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心理门诊,第65条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有关文件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

17、应当设立精神科(临床心理科)门诊。,2、诊疗原则和诊疗规范的制定,第26条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服务。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3、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第27条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3、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联合国保护精神病患者权益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确定是否患有精神病,绝不应以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或者是否属某个文化、种族或宗教团体,或与精神健康状况无关直接关系的其他任何理由为依

18、据。,3、精神障碍的诊断依据,世界精神病学会(WPA)关于精神疾病患者权利和法律保障的宣言和观点对道德、社会、政治和其他价值标准的适应不良者不能诊断为精神疾病。,4、疑似患者自愿/非自愿就诊程序,第28条第一款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定义,“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定义?,精神卫生法未定义本概念。一般认为有明显外在的言语、行为等异常表现,既往无精神病史或虽有精神病史但无法获取相关诊断信息者

19、。,4、疑似患者自愿/非自愿就诊程序,疑似患者非自愿就诊程序精神卫生立法的焦点。问题:谁可以送疑似患者到医院?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或者危害社会行为的,其监护人、近亲属、所在单位、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事发地公安部门应当将其送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的,应当向其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事发地公安部门报告。,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或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或

20、者近亲属;单位和个人发现上述情形的,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具体办法由市公安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 精神障碍者或者疑似精神障碍者有严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或者公共安全行为的,事发地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委托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经鉴定其事发当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依法决定将其送往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施强制住院治疗,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他人人身安全行为,或者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其他单

21、位和个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他人人身安全行为,或者有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应当向事发地公安机关报告。,部分地区相关法律规定,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 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公安部门可以依法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单位和个人发现上述情形的,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4、疑似患者自愿/非自愿就诊程序,第28条第二款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问题

22、医院可否介入送疑似精神障碍者到医院?,5、医疗机构的接诊义务,第28条第三款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6、精神障碍的诊断主体和程序,第29条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医疗机构接到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将其留院,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并及时出具诊断结论。,7、自愿住院原则与非自愿住院条件,第三十条第一款: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第二款: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

23、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的定义,第83条第二款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问题:“伤害自身”的确认,患者无自杀危险是否等于无伤害自身危险?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存在被害妄想,担心食物被下毒药,拒绝进食,因影响生理需要,而伤害自身甚至危及生命。“伤害自身”应包括所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损害结果的行为,如拒食拒饮等。(引自湖南医大王小平教授文章),8、伤害自身患者非自愿住院,第31条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

24、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8、伤害自身患者非自愿住院,第79条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应当住院治疗而其监护人拒绝,致使患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者患者有其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情形的,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9、危害他人患者的救济途径,第32条第一款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9、危害他人患者的救济途径,第32条第二款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

25、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9、危害他人患者的救济途径,第32条第三款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10、医学鉴定程序相关规定,第33条鉴定人应当到收

26、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10、医学鉴定程序相关规定,第34条鉴定机构、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按照精神障碍鉴定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和操作规范,依法独立进行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报告。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记录的文本或者声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11、“疑病从无”原则,第35条第一款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

27、疗的,医疗机构不得对其实施住院治疗。,12、伤人者服从诊断和鉴定结论义务,第35条第二款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13、异议不影响住院治疗原则,第35条第三款在相关机构出具再次诊断结论、鉴定报告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如果患者/监护人仍然不服,怎么办?,精神障碍患者的司法救济权,第82条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

28、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14、住院手续与相关单位代办义务,第36条第一款诊断结论表明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没有能力办理住院手续的,由其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患者属于查找不到监护人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由送诊的有关部门办理住院手续。,14、住院手续与相关单位代办义务,第36条第二款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其监护人不办理住院手续的,由患者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办理住院手续,并由医疗机构在患者病历中予以记录。,15、医方关于患者权利的告知义务,第37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或者其

29、监护人。非自愿住院患者可否拒绝治疗?根据其自知力、监护人意见决定。,16、患者安全保障与舒适环境营造,第38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并为住院患者创造尽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17、遵章守规与治疗方案告知,第39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制定治疗方案,并向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18、合理使用保护性医疗措施,第40条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

30、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18、合理使用保护性医疗措施,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19、合法使用药物 禁止强迫劳动,第41条对精神障碍患者使用药物,应当以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不得为诊断或者治疗以外的目的使用药物。医疗机构不得强迫精神障碍患者从事生产劳动。,20、精神外科治疗的对象限制,第42条禁止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21、对患者实施特定治疗的程序,第43条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实

31、施下列治疗措施,应当向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无法取得患者意见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一)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二)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21、对患者实施特定治疗的程序,第43条第二款实施前款第一项治疗措施,因情况紧急查找不到监护人的,应当取得本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伦理委员会批准。,22、实验性临床医疗的禁止性规定,第43条第三款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与治疗其精神障碍无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23、自愿/非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4条第一款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

32、机构应当同意。,23、自愿/非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4条第二款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可以随时要求患者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23、自愿/非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4条第三款医疗机构认为前两款规定的精神障碍患者不宜出院的,应当告知不宜出院的理由;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仍要求出院的,执业医师应当在病历资料中详细记录告知的过程,同时提出出院后的医学建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签字确认。,23、自愿/非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4条第四款对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医疗机构认为患者可以出院的,应当立即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23、自愿/非

33、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4条第五款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及时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对依照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者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者及其监护人。,23、自愿/非自愿患者出院程序,第45条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问题非自愿患者可否自已申请出院?,24、尊重患者通讯/会见探访者权,第46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除在急性发病期或者为了避免妨碍治疗可以暂时性限制外,不得限制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问题:患者可否使用手机进行

34、通讯?,25、病历的书写、保管和复制,第47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病历资料中如实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资料;但是,患者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可能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除外。病历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年。,26、禁止推诿、拒绝治疗躯体疾病,第48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的其他疾病。,27、监护人的看护义务,第49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

35、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28、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检查,第50条第一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就下列事项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一)相关人员、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法要求;(二)诊疗行为是否符合本法以及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的规定;(三)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程序是否符合本法规定;(四)是否依法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28、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检查,第50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前款规定的检查,应当听取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的意见;发现存在违反本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或者责令

36、改正,并依法作出处理。,29、心理治疗相关规则,第51条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不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30、特定患者的强制治疗问题,第53条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30、特定患者的强制治疗问题,刑事诉讼法第五编第四章新增: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适用对象: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30、特定患者的强制

37、治疗问题,决定主体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30、特定患者的强制治疗问题,决定程序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的申请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30、特定患者的强制治疗问题,决定程序人民法院经审理,对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30、特定患者的强制治疗问题,定期评估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