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38104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9.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科基地培育情况简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舞台,分层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自主式学习,创新性培养,2014上半年年已完成,软件建设,1完善培育学校课程建设规划(重点),2.已开发5门以上优质选修课程(重点),3.已向新校区筹委会递交生物标配及创新实验室建设意见(规划),4.聘请外校专家进行选修课走班上课及学科基地软件及硬件设计,5.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一定成果,6.完成“翻转课堂”的应用规划,探究“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应用。(重点),例1,例2,一、学科基地建设特色和亮点,例3,例4,7.多人次取得各级教科研成果。,硬件建设,1.已

2、部分完成相关生物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植物组培实验室、数码实验室等所需的器材与耗材,共计58万6千元招标、采购;,2.建立竞赛专门辅导教室。,2014年底计划完成,1.反思前期工作,实践改进学科课程体系;,2.完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在线学习系统;,3.建立新型生物学优质生培养模式,构建独立新型的课程培养体系,为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做好基础。,软件建设,硬件建设,1.完善标配实验室构建;,2.完成植物组培实验室、数码实验室、“翻转课堂”视频制作室的建设;,3.结合校园花圃建设,建立生态实践基地;,4.将课程基地的建设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绿色联盟”等社团活

3、动。,1.1 课程建构的思路,什么是绍兴一中的办学之魂?,“生”即是人,是高贵而普通的生命体,对学校而言它又特指正在学习的人,蕴含是可以发育成长的生命体;,“生”即滋长,从幼弱到茂繁,从枯瘦到蓬勃,生发,生长,生荣;,“生”还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汲取雨露,争得阳光,饱含活力,不屈不挠。,一中的生物教育应当使校园生态和谐、生意盎然,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一中人生命蓬勃生机无限。,“为成人奠基,为成才导航,为成功助力”是绍兴一中生物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完善培育学校课程建设规划,1.1.1 课程目标,我们理想中的绍兴一中毕业生应该是这样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品格,

4、清晰的人生规划,独立的生活能力,扎实的学科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打下基础。,上述素养的培养成为我们整个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石!,具体来讲,概括为三个层次的素养:,(1)强健体魄、美丽心灵具备“成人”的素养。,(2)丰富知识、掌握能力具备“成才”的素养。,(3)拥有智慧、学会创造 具备“成功”的素养。,1.1.2 课程结构,从“立人”的教育理念出发,立足于学生“成长”,在广义课程论的视野之下形成上图。,1.1.3 课程设置,(1)生物核心课程,学校打破生物必修课程和生物选修课程以及四大类选修课程的明确边界,整合为与“成人”素养、“成才”素养、“成功”素养相

5、对应的五类核心课程实践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交往性课程。,“成人”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实践性课程来达成,“成才”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来达成,“成功”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研究性课程和交往性课程来达成。,“成人”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实践性课程来达成,“成才”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来达成,“成功”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通过研究性课程和交往性课程来达成,(2)生物校本选修课程(可选可会)开发开设,生物选修课程建设将以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为重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分为拓展、竞赛、基础、“元培”、经典、创新等六大系列;职业技能类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生活

6、技能、地方经济技术;兴趣特长类主要包括健身、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社会实践类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等。,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分为拓展、竞赛、基础、“元培”、经典、创新等六大系列;,知拓,职业技能类主要包括职业技术、生活技能、地方经济技术,兴趣特长类主要包括健身、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社会实践类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等,(3)生物校本选修课程(必选应会)开发开设 学校为明确学生发展的基础,按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十大基本要求,即“十个一”项目课程:,1.2 学校生物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1.2.1 夯实基础宽领域,多层次,学校通过国家必修课程,尽量满

7、足学生在各个模块领域的基本需求,通过基础系列、拓展系列、元培系列、竞赛系列等各层次选修课程的设置,保证各种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能在相应领域、相应层次的课程中得到最大收获,以此夯实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1.2.2 关注差异大视野,优特长,学校注重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融入全球视野,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为学生从广阔的学科领域中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并以此优化自身特长,提供各种可能的帮助。,1.2.3 凸显自主重选择,扬个性,学校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给学生自主选课的充分自由,以兴趣为动力促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体验到求知的无限乐趣。学生更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8、和各色学生社团,挥洒青春热情,张扬独特个性。,1.2.4 追求卓越高品质,好人生,学校注重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关注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与课程的文化浸润,养成“追求卓越”的品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学校努力做到每一门课程都在为每一位一中学子将来成为学科拔尖人才和社会优秀公民打下基础。这些在一中学习时养成的品行、精神,将让每一位一中学子都成为拥有成功事业和幸福的生活的人生赢家。,1.3 现在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或思考。),(1)必修课程的教学,走班式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分层上,A类学生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9、能在教师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类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又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并能够积极向C类同学靠拢;,C类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学业水平考试能够达到优秀。,我们能否探讨出一条新路,即不走班的分层教学。,我们的探索方向是:1.结合“翻转课堂”评价,在学生学习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后,利用尝试概念图、流程图、生物导图的建构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和评

10、价,检测出实际的心智水平、学习水平等,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分层,将不同水平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对预习产生的问题先组内解决,再组间交流,但作业的布置等仍按照不同水平学习要求布置。,2.探索新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展式的评价(适时调整原来的分层安排)。即在必修的国家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提出不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法,重点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分层练习。,已开发的6门优秀选修课程分层联系(学生层次的定义如同上文),(2)选修课程的开发,归根结底

11、,选修课的设置,就是为了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必须走班)。A、B、C三个层次学生经过必修的国家课程学习,就一定程度表现出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爱好、专业倾向以及今后想继续研究的问题领域。,当然在选修课学习中,我们也应采取发展式评价,及时把握学生兴趣与认知的发展,给其选课和职业规划出谋划策。,A层次学生,自己只要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学习即可;B层次学生,有志于报考大学生命科学类专业,即提高对选修的国家课程的学习需要;C层次学生,有志于做科学类研究,需提高创新研究水平。,完善新规划的核心:提出课程建设的亮点,返回,分层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自主式学习,创新性培养,一、课程性质,该课程属于兴趣特长类型

12、,但难度和专业性都低于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课程,初步介绍了食品毒理学的概况、基础概念、常见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且通过参观活动、探究性实验活动让学生对食品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有一个初步了解,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1:食品毒理ABC(范捷)(特色),已入选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并推荐省网络选修课程评比,二、课程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能简述食品毒理学的概念、任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发展趋势;解释毒理学相关的基础专业术语;认识到食品毒理学的价值并乐于学习。2.通过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收集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相关信息,了解食品中常见的毒性物质;学会筛选、运用和分享信息;关注

13、我国的食品安全性问题。3.通过参观学习,能例举12种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培养观察、沟通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4.通过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毒理实验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三、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第二节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第三节 剂量量(质)反应关系 第四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第三章 食品中常见的毒性物质 第一节 动、植物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第二节 食

14、物中的微生物毒素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收集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相关资料,第三节 食物中的环境污染物 第四节 食物中的兽药残留 第五节 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有毒物质学生活动:参观当地食品检测部门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学生活动:探究隔夜绿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第二节 生物学研究方法学生活动:城市环城河水卤虫急性毒性试验,四、课时安排,五、课程实施情况介绍(特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的效果以进行教学反思。,1.学生参观绍兴市质量技术检测院的食品检测部门和国家级黄酒检测中心的部分照片。,参观

15、待检食品储藏室,观看工作人员工作,聆听专家介绍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观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运行,观摩黄酒智能感官实验室,参观植物转基因实验室,部分水样测试点的卤虫毒性测试结果,统计结果:“好”46份“较好”12份“一般”8份,六、评价方式:教师评小组互评组内自评,返回,一、课程性质,该课程属于知识拓展类。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行为学的发展简史,典型动物行为繁殖行为、通讯行为的案例分析和基础概念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另外几种行为的概述。学生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搜寻相应的前沿研究的案例,并对此作出深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做读书报告;学生选择典型动物例子,进行相关行为学研究。,例2:动物行为分析(卓铭

16、阳)(特色),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掌握动物行为的概念、功能、产生的动机等,了解动物行为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和代表性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繁殖行为和通讯行为案例的研究学习,在此基础上了解两者相应的理论知识,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过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以上两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关典型动物行为的概念,并让学生搜寻相关研究实例并选择相应动物进行实际的动物行为研究,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1知识性目标(1)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功能、产生的动机等。(2)了解动物繁殖行为和通讯行为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案例分析(3)了解典型动物行为的概念,进行科学研究2技能

17、性目标(1)尝试提高分析实际科学论文的能力(2)认识典型动物行为,能判断相应动物行为的意义(3)分析视频材料,构建动物行为谱3情感性目标(1)学习动物的行为,理解动物的行为,从而形成更好的环境保护意识。(2)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三、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繁殖行为案例分析 一、研究前沿案例 二、案例分析 三、繁殖行为概述 四、评价反馈第三章 动物通讯行为案例分析 一、研究前沿案例 二、案例评析 三、通讯行为概述 四、评价反馈,第四章 典型动物行为概述 一、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二、索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三、节律行为和定向行为 四、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活动一 活

18、动二第五章 动物行为的进化第六章 综合检测,四、课时安排(总课时建议18课时),1本课程实际授课数为18课时(每周1课时),授课形式可以使用“翻转课堂”“专题沙龙”等形式,教学场所以创新教室为主。2单项实践:学生8人一组,上课学生40人左右。让学生选择不同行为进行案例搜寻,并交流读书报告。3综合实践:学生8人一组,进行相关动物行为研究。,五、组织形式,本课程实施以“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教学”为主。1“三边一体”教学法,即边学、边议、边做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2案例教学法:选择合适的内容、合适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教学视频和讨论视频的制作,然后进行相互分享学习。3自主性学习法:由学生当“

19、主角”自行查资料、自行设计、自行实施实验,教师指点或帮助分析,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专题教学。运用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达到: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深入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教师对提高自身实践指导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六、教学方式,绍兴一中制定了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其指导思想是兼顾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绍兴一中生物学科成为浙江省仅有的四个学科基地,并且在学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改革规划。其核心的思想是构建必修国家选修到自主选修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选择的需要,

20、同时也为培养生物科学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有课程基地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有长期从事生物竞赛的雄厚底蕴,能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教学实施条件,本课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改革“一张试卷”的传统评价方法,由此建立了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核并举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1学分认定:本课程修完获1个学分。学习总时间达到12学时(包括课外活动)以上,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给予1个学分,不足12学时的不能获得学分。2学业水平考核:学业水平考核由理论考核(占70%)和实践考核(占30%)组成。理论考核包括平时作业与提问(占50%)和课程结束理论测试(占50%)两部

21、分。(课程结束测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考核包括前沿研究分析(占20%)、学生实验设计和结果报告(占80%),八、考核评价方式,九、实施情况介绍(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具有直观的感受但缺少实际的基础;对于科学研究有笼统的认识,但缺乏理解的的深度,因而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成长度都受到了影响。但是,另外一些对于生物学感兴趣,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实践情况也从侧面表明了一个现状,就是什么是真正的选修课,什么是真正选修课的学生。目前很多学生都是象征性的选择一些看起有意思的学修

22、课,却没有深入理解选修课的意义,也没有真正想学好选修课的心理准备,只是单纯想获得一些学分。因而,我们的选修课时面向有志于选择生物学专业,立志成为生物学工作者的学生。,开设过程中的情况(1)教材问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目前提供的选修课程教材学术性较强,在理解上要求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些行为直观的体验上,由于缺少相应的有利条件,开展的也不是很自如。这也是我们这一发展中的选修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也将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的结果。,(2)教法问题:我们这门课程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实践了很多在传统课堂上不能进行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自主课

23、堂,学生选择自己学习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讲座,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全面提高生物学能力。,(3)评价: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且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例如,进行翻转课堂的视频拍摄,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增强相互协作促进发展的作用。,返回,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在高中校本选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理念重新审视中学生物课程和教材中的适宜在课堂外开展的实验活动的知识拓展型选修教学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普通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建构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3: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沈

24、初见)(特色),已入选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并推荐省网络选修课程评比,二、课程目标,作为“稳态与环境”必修模块在选修课程中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明确指出本选修课程的目标是:a.知识性目标:(1)正确描述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清晰阐明生命系统的稳态以及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4)正确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5)准确评价科学探究方案的合理性。b.技能性目标:(1)能够独立使用课程中所列的相关的仪器和设备;(2)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课程相关的文献查阅;(3)熟悉预实验、样方法调查、血球计数板计数、土壤动物的分类统计、生态瓶的设计与利用等操作;(4)初

25、步具备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c.情感性目标:(1)通过个体水平的稳态相关的探究活动的实践,养成关爱生命和自我保健的意识;(2)通过群体水平的稳态相关的探究活动的实践,形成生物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念;(3)通过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间交流点评,养成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本课程主要局限于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中适宜在课堂外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与实践上,具体着重于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任务的达成:1.梳理相关的理论与观点;2.挖掘该模块所蕴含的教育价值;3.探寻适合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外教育资源;4.设计典型

26、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5.在实践中运用方案以验证其有效性、可行性,等等。建议课时为36.,三、课程任务,四、课程内容,“稳态与环境”本身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生命系统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一是要将生命系统放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来理解,二是要理解不同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机制。这也正是本课程主要教学的探究活动局限于“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基本考虑。本课程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物与环境两大方面,是由稳态这一核心概念统领的个体和群体两个研究水平的内容。,本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27、: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如下图)。,本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目录(建议总课时36)前言 课程简介与学法指导(建议1课时)第一章 个体水平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建议1课时)实验1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议3课时)第二节 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建议1课时)模型建构1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建议2课时)第三节 植物体的激素调节(建议1课时)探究1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建议4课时)第二章 群体水平的稳态 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建议1课时)探究2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

28、的种群密度(建议3课时)探究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建议4课时),第二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建议1课时)探究4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建议3课时)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1课时)探究5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建议3课时)制作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建议3课时)附:外出参观(建议1课时)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测试(建议3课时)注:实验活动部分的课时数包括课堂理论讲解、课后巩固、活动方案设计、实施、报告点评交流等项目。,1本课程实际课堂教学授课数为18课时(每周1课时),另外增加课外实验室开放(课后巩固、点评和探究活动)18课时,教学场所以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及校园室

29、外环境为主。2.课堂教学:学生4人一组,每期上课学生40人左右。3.活动实践:学生46人一组(按实验具体情况而定),选取感兴趣的实验活动进行探究实践(先设计方案后进行操作)。4.利用课外其它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大学相关实验基地。,五、组织形式,六、教学方式(特色),本课程实施“三层两类型结构”教学模式,“三层结构”是指每一活动项目都应当做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一是理论层面,具体落实在“活动分析”与“教学设计”等内容块中,阐明活动背景、教学理论依据、研究的逻辑等;二是教师指导层面,具体落实在“探究活动”中的探究或问题驱动,以及“课后讨论”中,起到组织教学、提供信息、进行过程指导的作用;三是学生操作

30、层面,具体落实在“探究活动”中活动展开中,呈现活动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三层结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最终形成生动丰富、切实有效的活动内容,图 科学探究活动的三层研究,图 科学探究活动的两类型活动,“两类型”是指每一活动项目都应当有“基本活动”与“拓展活动”两个类型。“基本活动”是课程内容中建议或已列为选修教材内容的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条主线,应当将这条主线作为科学探究活动开放重点,确保课程的量与质。“拓展活动”是由主线延伸成的相关活动,是作为基本活动的替代或补充,存在于主线活动之中。,表 科学探究活动的两类活动:“基本活动”和“拓展活动”,本课程的评价注重学生

31、的综合素质,全面改革“单卷纸笔测试”的传统评价方法,有此建立了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核并举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1)学分认定:本课程修完获1个学分。学分认定方法按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总数认定,学习总时间达到36学时(包括课外活动)的学生给予1个学分,不足36学时的不能获得学分。(2)学业水平考核:学业水平考核由理论考核(占30%)和实践考核(占70%)组成。理论考核包括平时作业与提问(占50%)和课程结束理论测试(占50%)两部分。(课程结束测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50%)和实践技能测试(占30%)。实验报告要求有随堂数据记录和课后整理两部分

32、。实践技能操作选择几个常规的实验方法(样方法调查、血球计数板计数、生态缸设计等),分数评定主要依据操作规范程度、实验成功率等决定。,七、考核评价方式,八、课程实施特点,1.本课程重在系统分析和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的建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方法(侧重在概念模型)。2.本课程重在探究活动的全面覆盖,包括实验1个、探究5个、模型建构1个、制作1个。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3.本课程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由于侧重于宏观水平的内容,便于联系

33、实际开展各种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具体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列出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探究,以及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活动。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课程设计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4.本课程重在“轻负高质”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的“高质量”体现。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努力做到“身心和谐”,使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和谐统一;努力做到“文理综融”,使自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个性舒张”,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九、实施情况介绍,本课程曾分别于2011学年和2012学年在绍兴一中的高一和高二学生中二次开展选修课教授活动,时间均为1学

34、年。主要授课对象分别为生物兴趣小组和竞赛班学生,共计约80人。本课程实际课堂教学授课数为18课时(每周1课时),另外增加课外实验室开放(课后巩固、点评和探究活动)18课时,教学场所以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及校园室外环境为主。课堂教学:学生4人一组,每期上课学生40人左右。活动实践:学生46人一组(按实验具体情况而定),选取感兴趣的实验活动进行探究实践(先设计方案后进行操作)。授课结束后,我们从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获得教学反馈情况。表明:学生选修本课程后,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联系实际,开展各种研究活动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自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步发展和

35、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返回,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实现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集拓展型、感受型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依据新课程理念开发,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为精神相统一的学科素养。课程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遵循必修国家选修到自主选修的课程规划模式。期望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贴近自身发展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的直接感受;在小组合作、互助的简单医学检验过程

36、中学习中感到生物技术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4:走向青春期(俞宝根)(特色),二、课程目标(特色),教学目标:掌握人体从受精卵到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以此为支架了解生物发育的概念,然后直接过度到人体的第二个发育阶段,也就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将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相应出现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提供一个有效的基础。,1知识性目标(1)了解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过程(2)了解各种常见疾病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措施(3)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2技能性目标(1)对常见疾病有大致认识,懂得自我保健的基本措施(2)能看懂血常规检测(3)学会血压的测定(4)学会心理

37、自我调节的方式3情感性目标(1)通过了解我们从受精卵到青春期的发育过程,理解自身作为生命体的一个变化过程,认同生命的价值。(2)通过学习自我保健,以及血压测定等自我治疗的措施,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3)通过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了解自我所存在的状态,实现自我的发展。,返回,1本课程实际授课数为18课时(每周2课时),另外需要有专门的时间参观相应医学院以及亲身体验一些简单的医学检验,教学场所以创新教室为主。2单项实践:学生8人一组,上课学生40人左右。活动时,保证每名学生都有独立进行操作机会。3综合实践:学生8人一组,利用“翻转课堂”形式进行专题讲座。,三、组织形式,本课程实施以“翻转课堂”

38、、“学生自主教学”为主。1“三边一体”教学法,即边学、边议、边做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2翻转课堂法: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相应教学视频和讨论视频的制作,然后进行相互分享学习。3自主性学习法:由学生当“主角”自行查资料、自行设计、自行实施实验,教师指点或帮助分析,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专题教学。运用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达到: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专业预发展为导向,让学生体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高校专业选择奠定基础;促进了教师对提高自身实践指导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四、教学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

39、素质,全面改革“一张试卷”的传统评价方法,由此建立了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核并举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1学分认定:本课程修完获2个学分(不设1个学分)。学分认定方法按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总数认定,学习总时间达到18学时(包括课外活动)的学生给予2个学分,不足18学时的不能获得学分。2学业水平考核:学业水平考核由理论考核(占30%)和实践考核(占70%)组成。理论考核包括平时作业与提问(占50%)和课程结束理论测试(占50%)两部分。(课程结束测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考核包括“翻转课堂”视屏选题价值和讲解情况(占20%)、学生分享视频过程中的被采用比例和小组协作成果(占50%)和实践技能(占

40、30%)。,返回,五、考核评价方式,1.课堂教学方式特色和亮点,(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必修课程阶段引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学校开放若干电子阅览室或在周末放假前布置作业请学生在家用电脑)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可以为一课时内容,也可以为主要针对某个核心知识点展开的5-10分钟内容,以前者为居多。,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2)改变课堂空间模式,利用学科基地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常规课堂外的开放式的专业“微课”资源库,“微

41、课”是指以短小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所指视频一般为某个核心知识点展开的5-10分钟课例片段,时间较短。,(3)变师生教学关系为协作关系,倡导新型合作学习的新理念,新型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自学为主导,教师辅助指导为支撑”,结合“微课”资源载体作用和“翻转”教学手段作用,利用

42、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性和老师教学的创造性、辅助性。,目前,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进入“统一标准,创建范式,初步推开”的阶段。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观摩活动,全组教师已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理念的异同点以及两者的紧密联系有了充分的认识,已按照“新课教学”、“学业考试复习教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学”三个层次,以及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个知识模块,理解和表达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三个学科能力进行多维度的任务分类,落实到个人。另外,分别对每一个层次、模块、知识,创建了制作范式,包含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案

43、、作业、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内容,有序逐步推开。,必修3第五章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说出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学习目标:,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原和苔原的特点,翻转课堂学习视频 举例,看视频,返回,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造成不同群落生物组成结构不同,森林,草原,荒漠,苔原,陆地群落主要类型(优势种):,一、森林,(一)北方针叶林 气候特点:寒冷 主要植物: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 如红松、云杉和冷杉。主要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一、森林,北方针叶林,(二)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特点:温和 主要植物: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林下灌林和阔叶草本植物。主要

44、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一、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三)热带雨林 气候特点:温度和湿度很高 主要植物:常绿植物 主要动物: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一、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二、草原,二、草原 气候特点:年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 主要植物: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 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菊科)组成。主要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等。以及是非洲草原的鸵鸟、美洲鸵 和澳洲草原的鸸鹋等失去飞翔能力 的鸟类。,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45、热带雨林,三、荒漠,草原,主要动物:沙漠动物(狐、更格芦鼠、沙漠 兔、袋鼠、沙漠蝗等),少数鸟 类、蜥蜴。,三、荒漠(沙漠)气候特点: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 主要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林、肉质旱生 植物和各种仙人掌,主要动物:沙漠动物(狐、更格芦鼠、沙漠 兔、袋鼠、沙漠蝗等),少数鸟 类、蜥蜴。,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四、苔原,荒漠,草原,气候特点:气候严寒 主要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主要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雪鹀、贼鸥和各种 水鸟。,四、苔原地理位置:,位于环北冰洋地带(北方针叶林以北),寒冷,常

46、绿针叶树种:红松、云杉、冷杉,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榛鸡,占地球陆地表面11%,温和,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林下灌林和阔叶草本植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植物发育良好种类丰富,温度和湿度很高,常绿植物。在lOkm2的热带雨林中就含有l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物种数量最多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年降雨量?(干旱地区),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菊科)组成。,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等。以及 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年降雨量150mm(极干旱),属植物、藜属灌林、肉质旱

47、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沙漠动物(狐,更格芦鼠、沙漠兔,袋鼠,沙漠蝗等),少数鸟类,蜥蜴。,占地球陆地表面的26%,气候严寒,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雪鹀、贼鸥和各种水鸟。,位于环北冰洋地带,练习巩固,例1:下列各种类型的群落中,群落的时间结构最显著地是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例2:下列类型的群落中,动植物种类会随雨季而发生剧烈变化的是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苔原,B,B,2.选课走班管理特色和亮点,绍兴一中2013学年第一学期,经学校教务处统筹考虑及审核,批准开生物类选修课程有普通生物学兴趣特

48、长类、食品毒理ABC、生物模型的建构、动物行为分析、走向青春期、做自己的营养医生知识拓展类课程,共六门。,绍兴一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经学校教务处统筹考虑及审核,已进入选修课程系统的有普通生物学兴趣特长类、生物基础的巩固与提高知识拓展类课程,共二门。,根据学校选修课课程安排:(1)高一周二下午为知识拓展类及兴趣特长类选修课,周三下午第七、第八节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暂不开设。周二下午第七、第八两节每一节,每位学生必须选一节课。周一第九节普通生物学兴趣特长类课程,只接受生物兴趣小组成员报名。,(2)高二周四下午第七、第八节为知识拓展类及兴趣特长类选修课。周四下午第七、第八两节每一节每位学生必须选一

49、节课。周四第7、8节可选课程生物基础的巩固与提高知识拓展侧重于生物基础知识,报名的对象为生物相对薄弱的学生。,(3)除必选的选修课外,其余课程每位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自身实际慎重选课。,经学校向师生家长调研情况反馈,绝大多数意见认为希望学校开设与高考、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考试辅导或国外AP课程接轨的知识拓展类或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所以,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少开或暂不开设。生物学科基地所申报的如紧急救护、医学保健、食品营养等选修课程在本学期未通过学校审核批准开设。,在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包括下列三项主要技能的培养:,3.选修课程评价特色和亮点,(1)技能领域一:学习与创新技

50、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技能领域二:数字化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ICT【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3)技能领域三: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生产能力与绩效能力;领导力与责任感)。,(1)明确评价的目标,我们已在生物学科选修课程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是否对某个课程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可以作为这个课程最重要的评价目标。,(2)评价与考试的内容体现时代特点,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3)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编制评价表,记录学生在必修、选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