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研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备考研讨.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中考语文备考研讨,4月11日在北海市2010年年第二次中考语文备考会上,外国语学校的罗宇华老师执教复习课 实词的掌握获得与会老师的好评,会后纷纷要她的课件。现把其课件发表在此,与更多老师共享。,文言文复习专题,北海市外国语学校 罗宇华,六、文言文阅读(16分)初,权谓吕蒙曰:“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古文二则孙权劝学)今诸生学于
2、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考链接(2009北海),15.与“乃用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一句中加线词“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生以乡人
3、子谒余。B.蒙辞以军中多务。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属予作文以记之。16.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4分,每小题1分)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17.将、文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答: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答:18.、文段写的都是关于学习的内容,但讲述的道理各有不同,文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每空格2分),2010年中考对文言文作以下要求:1.常见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于、以”的基本用法。2.了解句意,
4、能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写法。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实词,通假字现象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词性活用现象,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学法指导:,掌握现象,分门别类,古字通假,音同形似,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音近形似,“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音同形异,“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是“阻塞”,音近形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练习: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尊
5、君在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食之不能尽其材。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不辩牛马。曾益其所不能。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具”通“俱”,都,“不”通“否”,表示询问,“反”通“返”,返回,“阙”通“缺”,断缺,“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还”通“旋”,回转,掉转,“辩”通“辨”,分辨,辨别,“曾”通“增”,增加,“得”通“德”,感激,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
6、“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见桓侯而旋走诚宜开张圣听牺牲玉帛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跑 今义:行走,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或利益,古义:感动激奋今义:感谢,古义: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一词多义:,得(1)既出,得其船(2)余因得遍观群书(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你能说出以下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的含义吗?间、或、名、故、绝、国、若,动词,得到,动词,能够
7、,可以,通“德”动词 感激,间,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颓然乎其间者。,参与夹杂间断中间,或,1.或王命急宣。2.或以钱币丐之。3.或异二者之为。,有时有的,有的人或许,名,1.并自为其名。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3.故虽有名马。4.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字命名著名的说出,国,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家国都,故,1.温故而知新2.故人具鸡黍3.故渔者歌曰4.既克,公问其故,旧的(已学过的知识)故旧所以原因,缘故,绝,1.以为妙绝2.猿则百叫无绝3.绝巘多生怪柏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极,极点停止,消失极
8、高与世隔绝,若,1.若夫霪雨霏霏2.貌若甚戚者3.若毒之乎4.曾不若孀妻弱子,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头,引起下文 像,如同 你 比得上,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名词作动词,鞭打,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坏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迫近,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使痛苦,使劳累,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现代的一个合成词。,以字为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又患无硕
9、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景观 景象,才学渊博,确实,“土地方圆”,“虽然这样”,信: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信任,信用,相信,以形推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引申为断、断绝、消失,断绝,消失,“极,极高的,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与 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 有关,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 有关,禾-,皿-,宀-,贝
10、-,纟-,求-,隹(zhu)-,歹-,月-,目-,兵器,动物,人的行为,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肉,房舍,毛皮,眼,鸟雀,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2、吾恂恂而起。3、负箧曳屣。4、彀(gu)弓弩。5、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6、沙鸥翔集。,(歇息、栖息),(提心吊胆的样子),(小箱子,书箱),(拉弓),(到),(踢),1.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或具有并列结构的语句较常见,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以位推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恶吏苛刻,务敦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箭 奔:,飞奔的马,恶 务:,追
11、求,罚 陟:,提拔,带 腰:,腰上系着,2.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楚王贪而信张仪。3、烟涛微茫信难求。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形容词),(轻信,动词),(确实,副词),(忠诚,名词),(信用,名词),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文言实词时要善于联系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成语析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薄暮冥冥,虎啸
12、猿啼。(岳阳楼记)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跑,奔走相告、走马观花,迫近,日薄西山,热水,赴汤蹈火,借,狐假虎威,之于,付诸东流,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披坚执锐,不翼而飞,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息事宁人”,入不敷出,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该词不离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看待语法知识。,掌握
13、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注意,中考真题演练,古人们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部书,一曲歌。今天我们徜徉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明天我们将传承他们的思想精髓,任重道远,不懈求索。,扬帆中考,梦圆今朝,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虚词复习,“之、其、于、以”的基本用法,之,1、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为“它、他、她(们)”,“桓侯故使人问之”,(他,代扁鹊),“操蛇之神闻之”,(它,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执策而临之”,(它,代指千里马),2、助词,译为“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的),3、助词,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4、动词,译为“去、往、到”,“当之郡”,(去),“有何陋”,练习,1.公与之乘,之:他(代曹刿),2.渔人甚异之,之:此(代桃花林),3.古仁人之心,之:的(结构助词),4.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5.处处志之,之: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不译。,6.宋何罪之有,之:起提宾的作用,其,1、代词,译为“它、他、她(们)(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他们的),2、代词,译为“那,那些”
15、、“其中”,“其西南诸峰”,(那),“既克,公问其故”,(其中),3、助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加强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练习,1.既出,得其船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3.曾其旧制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醉能同其乐6.其喜洋洋者矣7.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代词),他(代词),它(代词),他的(代词),大家(代词),那(代词),大概(语气词),于,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16、”、“给”、“由于”、“被”等。,2、连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在中,对,从,给,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比,被,练习(1)、然后知生于忧患()(2)、苛政猛于虎()(3)、余将告于莅事者()(4)、积于今六十岁矣()(5)吾祖死于是()(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因为,比,向,到,在,从,以,1、介词,译为“用、凭、靠、把、因为、按照、拿”,“太医以王命聚之”,(用),“可以一战”,(凭借)
17、,“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策之不以其道”,(按照),2、连词,译为“来、以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表目的),“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表结果),3、动词,译为“认为,以为”,“我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认为),以,1.以我酌油知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以刀画地。4.以此遗之。5.宁可以急相弃邪 6.以塞忠谏之路也 7.以光先帝遗德,凭借(介词),根据(介词),用(介词),把(介词),因为(介词),以至(连词),用来(连词),总结:如何掌握文言虚词,1、了解每个虚词的基本用法。,2、字不离
18、词,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熟读课文及注释。,中考真题演练:,1.下列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成,将以攻宋,问:“何以战?”,B、,愿借子杀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义不杀少而杀众,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吾义固不杀人,舍生而取义者也,C,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公将鼓之 之虚所卖之,A.战于长勺 苛政猛于虎,D.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C,3.下列句中画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B、戴朱缨宝饰之帽,C、岂他人之过哉,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A),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