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类学与比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45804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人类学与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人类学与比较.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苏日娜 31305015,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二、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三、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产生历史背景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文化人类学 比较文学(时间、空间)发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文学界;20世纪获得长足的发展;范围、规模;文化人类学: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有综合优势的显学之一;比较文学:文艺学中体现跨文化和跨学科旨趣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产生了根本性的亲缘影响,而且继续产生着这

2、种影响。,定 义,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主要分支,有时亦简称为人类学,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文化人类学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和进化(包括一般和特殊进化)的过程,并比较研究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的文化同异,由此发现文化的普通性以及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它从文化的而不是生物的角度去考察人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人类生活、行为、信仰和观念的差异性及成原因。人 文化动物(cultural animal),产生历史背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上着眼,关于宇宙自然科学出现在前,关于人本身的科学在后。古希腊哲学始于自然

3、哲学苏格拉底时代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理论命题 文艺复兴后解决了宇宙认识的根本问题: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19世纪开始解决人的认识的根本问题:进化论取代深造轮。文化人类学:将有关人与文化的认识纳入科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科的发展,创始于1901年,区别于体质人类学(人类体质特征)1871年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对文化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尝试奠基性著作,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关系,文化 人类学的核心范畴,人类特有的一种适应环境的体系或机制,解决人类生存的三种基本需要所涉及的关系:人与自然: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文化或人工制品;人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制度和社会事实;人与自己心里:个人基于知识、思

4、想、信仰、态度、价值等所显示的行为和精神文化或心态的关系;以上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整合,构成了各社会的制度化的人生之道或行为规范,形成各种文化模式。这也是人类学家的主要兴趣所在。,“文化”概念作为学科术语在文化人类学中获得普遍共识的重要前提,便是“文化相对论”的立场和态度,它对于破除种种形式的本位主义、中心主义都是有效工具。具体说来“文化”概念的相对论底蕴,直接消解着两种典型的本位态度-“我族中心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文化相对论-美国人类学家法籣茲鲍亚士提出的一种观点与态度。其内容主张某一个文化的行为,不应该只由其他的文化观点来判断,只由从该文化本身的标准及价值出发才能够了解该文化。,

5、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迅猛发展,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流派,大大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领域和研究视界,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理论经验,并使文化问题的研究从学科本身中拓展开来,形成普遍性的跨学科研究热点。“文化进化”问题“文化传播”问题文化有机论,“文化进化”问题,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弗雷泽新进化论-怀特,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单线进化说已经被兼顾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多线进化说所取代,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本质差异的观念也得到理论的确认。,“文化传播”问题,早期的德澳,英国的文化传播论派当今的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圈”,“文化丛”,“文化特质”,与“文化中心”等相关的概念单位,可以对

6、传播和变异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也可以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解释的模型。,文化有机论,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分别在文化整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切特征-思维、语言、理性、艺术、宗教等,均可归入“文化”范畴,并在文化系统中得到本质的说明。这就是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领先学科的内在原因。,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一、比较的视野与方法二、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三、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比较的视野与方法,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的依据几种比较法,引

7、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冷战结束,信息高速公路开通和世界性市场的真正形成,对比较文学学者的自我定位产生了根本性影响。随着文化交往升级和文化对话的空前扩大,一种以多元取代一元,边缘挑战中心为特征的超学科的文化研究正方兴未艾,预示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新趋势和新格局的到来。我们在此时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成果,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中远期理论目标的有益参照,是比较文学继续发挥促进文艺学总体变革的先锋作用。,比较的视野与方法,比较文学在文化对话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业绩,但是比较既不是理由,更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一种过渡和中介,它未来的理论目标将通向总体文学或文学人类学。从文学研究本身来看,比较

8、文学比国别文学的封闭研究传统是大进了一步。从文化人类学的进展上来看,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比较,或把一个语种的作家同另一语种的作家想比较,充其量只能看做通向对人类文化学的本质与功能认识目标的一个起点,一种过程,因为世界上有数千个民族和一千多种语言,其中的每一种都毫无例外的应视为“视界”或“人类”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化普遍规律的摸索,19世纪-欧美人类学之父-泰勒和摩尔根-概括人类进化的程序-是建立在三百多个社会样本上的;19世纪末-戴克斯特-“文学的比较史”-预期的文学理想也只不过是“欧洲的”而已;20世纪初-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欢呼世界大同的到来-被迫接受了东方学的历史成

9、果,在一部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文学史的框架上点缀了若干“东方”民族文学的花絮。,“比较”赋予人文研究“科学性”的依据,人类学家必定要跨越某一独特文化的界限而比较人类行为,比较分析是文化人类学的必需的因素。人类学家能建立假说,控制可变因素,并检验接受或抛弃假说。人类学家在得到大量的民族志材料后,能够借这些材料来建立或检验假说。其他人类学家能再检验其对这些假说的检验。因此,交叉文化分析达到了科学的方法的基本标准之一-能够检验和再检验假说。,几种比较法,一对一比较法有限比较法(Controlled Comparison)统计比较法(Statistical Comparison)这些使得比较作为建立和验

10、证假说的方法更加精确有效,近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取样技术。,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因受到学历,视野和资料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达到人类学的那种纵横四海的统计比较程度。不过,比较文学从西方扩展到东方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森严的堡垒已经被打破,中、印、日、阿拉伯等亚洲主要文明同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对话业已展开,这也就为未来的文学人类学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供局部概括和演绎的基本素材。,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文化相对主义与异文化的对话,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比较方法不只和跨文化分析的技术有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处理异文化问题的情感和态度。斯梅尔塞在回顾社会科学中比较方法的兴盛时指出:“在人类思想史

11、上,人类集团歪曲他们对“不同”集团的认识的倾向,只是在最近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为克服这种歪曲而进行的严肃努力相对也是在最近才出现的,其途径是超越单独一个集团的实践范畴去认识社会生活的差异。大部分这样的努力都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的,尤其是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对于闭关锁国了几十年的中国学界来说,由于“歪曲”早已习惯成自然,最初倡导比较就需要相当的勇气。,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为全球一体化进程而提前准备的思想礼物博克()在文化震撼既然文化震撼总是让人感到不适应和不愉快,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人还应当去寻找此种体验呢?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史学习相异的生活方

12、式和反观自己的最佳途径。,与异文化的对话,在人文研究领域寻求与异文化的对话,成为本世纪以来学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托多洛夫(保加利亚裔的法籍批评家)倡导:“对话批评”,可以看做是文化对话通过个人经验而凝结出的杂交优势成果的典型案例。文化间的边缘体验和个人的流放经历使托多洛夫获得了反思自己原有的单一立场和偏执态度的可能,这种反思终于使他克服了“普遍与相对的对立”,站到“对话批评”的境界之上。不同文化代表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可能的,假如这种互相理解的愿望存在的话。比较作为异质文化对话的形式导致了认识论上的突破,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则引发出新的真理观:真理不在形形色色的自我本位者和民族自大狂的手中,真

13、理就在对话中的“相通之处”。,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总体文学的真正建立有待于全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文学经验之整合与汇通,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相当漫长。并不是简单的收集汇编起各国的国别文学就能实现整合人类文学经验的目标。到了20世纪的末期,借助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以及比较文学的重大功绩,各种边缘的声音和非主流话语,才第一次受到学界的重视。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潮流正以空前的广度和号召力,在世界范围内唤起“弱势话语”,“少数文学”,“第三世界文学”的众声喧哗的新局面。只有经过这一番风雨之洗礼,文化的多元主义才有可能从有限的多元走向真正的多元,人权和民主的目标才能在文学话语世界中

14、得到相对的认可,从而为文学人类学的构想开启大门。就此意义而言,文学人类学的建构不仅仅是笼统的所谓的“东西方对话”就能完成的,文化对话实际上意味着丰富的多的层次,包括东方内部的对话和西方内部的对话,一国之内不同民族的地区的充分对话,等等。,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在中心和霸权受到质疑而日益消解的后殖民时代背景中,文化与文化之间追求平等对话已不是梦想。而平等对话的实质是一种互为边缘化的尝试。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人类学知识的传播和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都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学史家发现,以进化论为主的人类学思想曾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培育出空前的“世界主义意识”。在鲁迅、矛盾、周作人、郑振铎等

15、人翻译、研究各国神话、童话和小说的背后,可以看到受进化论影响而孕育的世界一体的观念:“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领域中新理论的发展,都有助于鼓舞这个信念;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比之将人类作为一个个特殊的种族或者民族来判断,是一种更进步、更明智的思想方法。,在21世纪中。随着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人类学价值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更深入的开掘与利用,而人类学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拆除文学经验的国别和文化界域,把诸如北京人在纽约、日本人在巴黎之类的猎奇式体验引向人类文学经验整合的总体目标。,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一、原型批评与文学整体: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方法;二、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16、;三、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构想,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方法,加拿大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改造了柏拉图,荣格的“原型”(archetype)概念,以之作为整合人类文学经验,寻找从宗教、神话到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则,建构史、论统一的文学批评规范的核心概念。他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把文学还原到文化背景之中做出整体性考察。他还试图为文学虚构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规则归纳出普遍的模式。弗莱曾把文学原型的研究称作一种“文学人类学”。文学评论家认为弗莱德原型批评论是建构“系统诗学”的最重要努力。文学史发源于原始文化:宗教、仪式、巫术和神话,文学表现的模式和规则皆可从那里找到祖型。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就成了一种文学人类学:我们从文学发

17、生之前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去理解文学本身。,按照弗莱的看法,文学的人类学价值在于它为人类在现实生存世界外另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而这后一个世界正是使人更加“人性化”的重要条件。弗莱为揭示人类想象世界的法则和作为整体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因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他的视野和取材主要局限在西方文化史和欧美文学方面,尽管在晚年仍不倦努力,试图了解东方文化、宗教的详情,但在他早年的理论探索中并未体现出来,因而我们不得不借用后殖民主义的诠释常规,把他的文学人类学构想看成有待补充的“半人类学”。,原型纵向弗莱-把西方文学史处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方法,对于非西方各民族的文学史研究具有启迪意义。原型横向

18、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Philip Wheelwright)、神话学家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等根据荣格的原型观试图把世界神话处理为有机整体。,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人类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别名:“文化批评”;由来:1.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实践和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影响;2.弗莱的批评理论及其实践。(不只是神话学家和原型理论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葛林伯雷-新历史主义的中坚人物;20世纪80年代重估文艺复兴文学的运动时,专门批评弗莱的莎士比亚研究,认为他的研究过于偏执于某种超越的理念,一种组织原则和先知性的生活幻象。他还批评弗莱把文学凌驾于历史

19、之上,从而忽略了新历史主义的挑战,并对近年来的理论大变革熟视无睹。,弗莱的文化观,一个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物就是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最基础:文化就是风俗和生活方式(吃、穿、说话、婚配、游戏、生产商品的独特方式);二、中间:文化是由历史传统形式的另外一些产物:政治、经济、宗教以及其他构成该民族生活并引导其意识形态主流方向的制度;三、上层:一个民族特有的创造力的产物,主要是文学和艺术。,葛林伯雷的三重功能模式,文学不是作为文化之塔的顶层高居于生活方式和历史制度的层次之上,而是以三种相互联系的方式在文化的意义系统中发挥自身的功能;一、文化作为特定作者的具体行为的体现,传统的作者

20、传记型文学研究(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心理分析的)关注的就是这一方面。二、文化作为文学自身对于构成社会规范的编码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文学批评对这一方面的探索最多,其弊端是沦为机械的文学反映论。三、文化作为对这些社会规范编码的反省观照,这一方面的研究趋近于社会学研究,结果容易丧失文学艺术本身而沉陷到“历史背景”中。,提出“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就在于沟通、协调上述三种话语,防止由单一视角的偏执所造成的见木不见林式的盲视,以便在文化的整体网络中重构艺术作品、作家和读者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很显然,新历史主义所主张的这种阐释方法比弗莱关于整合文学经验的种种努力更为精细和复杂,甚至要求超出狭隘的艺术经

21、验,通过扩大的“文学”观念去整合我们的文化经验。“文化诗学”与原型批评虽在恢复文学的外部关系方面方向一致,但其理论重心已从文化中的文学转移到了作为文化文本的文学。,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构想,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来自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对文学人类学的探索,同来自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跨学科要求两厢会合,开启了整体学科间大规模对话的新局面。与文学批评家们追求的个性化倾向不同,人类学家更加倾向于把文学现象当做文化现象来看待,侧重于从传播和符号作用方面寻求理解文学特性的新思路。由于人类学涉及多种研究人的角度和方法,人类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有责任去探索新的角度,开辟新的研究层面,这势必促使我们对文化成员和每一种文化的特质均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1991年,美国人类学家伊凡布雷迪主编的由14位人类学家撰稿的人类学诗学一书问世,表明文化人类学研究主动向文艺学、美学方法靠拢的新动向。20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学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从中国文化的实际出发,对人类学等理论方法加以清理和综合,并发扬各种弱势话语的互补优势,建构真正多元对话基础上的文学人类学,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面前的理论课题。,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