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固体燃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燃固体燃烧.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燃固体燃烧,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一)蒸发燃烧(二)表面燃烧(三)分解燃烧(四)熏烟燃烧(阴燃)(五)轰燃(六)异相和同相燃烧,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一)蒸发燃烧火源加热熔融蒸发着火燃烧(关键阶段)例如: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火源加热升华着火燃烧例如:樟脑、萘等,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二)表面燃烧 在可燃固体表面上,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燃烧现象。例如:木炭、焦炭、铁、铜等(三)分解燃烧火源加热热分解着火燃烧(关键阶段)例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四)熏烟燃烧(阴燃
2、)定义:某些物质在堆积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例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纤维素板、胶乳橡胶以及某些多孔热固性塑料等,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五)轰燃 定义:可燃固体析出的可燃挥发份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分类: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例如:赛璐珞、聚氨酯等,一、固体燃烧的形式(六)异相和同相燃烧异相燃烧(非均相):可燃物与氧化剂处于固、气两种不同状态时的燃烧现象。同相燃烧(均相):可燃物与氧化剂都处于气相状态时的燃烧现象。,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一、固体燃烧的形式(一)蒸发燃烧(二)表面燃烧(三)分解燃烧(四)熏烟燃烧(阴
3、燃)(五)轰燃(六)异相和同相燃烧,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一)熔点、闪点和燃点(二)热分解温度(三)自燃点(四)比表面积(五)氧指数,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一)熔点、闪点和燃点(二)热分解温度 可燃固体受热发生分解的初始温度。,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三)自燃点,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四)比表面积(五)氧指数 定义:在规定条件下,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混合气体中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二、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一)熔点、闪点和燃点(二)热分解温度(三)自燃点(四)比表面积(
4、五)氧指数,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一、固体引燃条件和引燃时间二、固体火焰传播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二)固体材料的性质(三)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四)外加环境因素,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 点火源必须处于可燃挥发份的气流之内才能使固体引燃。加热速率越大,固体越容易被引燃。,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二)固体材料的性质 熔点 热分解温度 气化热(LV)燃烧热 热惯性(kc),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
5、响因素(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二)固体材料的性质(三)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比表面积大,增大与氧气接触机会,容易点燃;薄物体表面导热能力强,比厚物体容易着火燃烧。相同材料、相同外界条件,位置不同引起燃烧速度的不同。,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三)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因素 1、风速 2、压力 3、氧浓度 4、环境温度,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因素 1、风速,0 0.2 1.0 10 风速(m/s),104.01.00.4,火焰传播速度(mm/s),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
6、因素 2、压力,0 10 100 1000 压力(KPa),100101.0,火焰传播速度(mm/s),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因素 3、氧浓度,火焰传播速度(mm/s),100%O2,62%O2,46%O2,0 0.2 1.0 10 风速(m/s),104.01.00.4,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因素 3、氧浓度,0 10 100 1000 压力(KPa),100101.0,火焰传播速度(mm/s),100%O2,62%O2,46%O2,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四)外加环境因素 4、环境温度,10 102 103 104 预热时间(s),101.00
7、.10.01,火焰传播速度(mm/s),0 kW/m2,8 kW/m2,13 kW/m2,19 kW/m2,第一节 固体着火燃烧理论,一、固体引燃条件和引燃时间二、固体火焰传播理论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二)固体材料的性质(三)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四)外加环境因素,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摩擦或撞击下能着火或爆炸的可燃固体,(一)煤的自燃(二)植物自燃(三)涂油物的自燃,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
8、、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1、活泼金属:碱金属和某些碱土金属 2Na+2H2ONaOH+H2+371.5kJ 2H2+O22H2O+438.6kJ,Na,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1、活泼金属:碱金属和某些碱土金属 2Na+2H2ONaOH+H2+371.5kJ 2H2+O22H2O+438.6kJ2、金属氢化物:氢化锂、氢化钠等 NaH+H2ONaOH+H2+132.2kJ3、硼烷:B2H6+6H2O2H3BO3+6H2+418.4kJ,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
9、的物质,4、金属磷化物:Ca3P2+6H2O3Ca(OH)2+2PH3 Zn3P2+6H2O3Zn(OH)2+2PH35、金属碳化物:CaC2+2H2OCa(OH)2+C2H2 Al4C3+12H2O4Al(OH)3+3CH4 K2C2+2H2OKOH+C2H2,6、金属粉末 Zn+H2OZnO+H2 Mg+2H2OMg(OH)2+H2 2Al+6H2O2Al(OH)3+3H2 Mg(OH)2+2Al(OH)3 3Mg(AlO2)2+4H2O,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7、保险粉8、遇水自燃反应的共同特点:(1)放出可燃气体;(2)释放大
10、量热量。,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1、黄磷 4P+5O2 2P2O52、烷基铝:主要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C2H5)3Al+3H2O Al(OH)3+3C2H6 2C2H6+7O2 4CO2+6H2O,3、硝化纤维素 2NO+O2 2NO2 2NO2+H2O HNO3+HNO2,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
11、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1、乙炔和氯气混合 C2H2+Cl2 2HCl+2C2、甘油遇高锰酸钾 6KMnO4+2C3H5(OH)3MnO+6KOH+6CO2+5H2O+O,3、甲醇遇过氧化纳 3Na2O2+CH3OH 2Na2O+CO2+2H2O4、松节油遇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 56HNO3(浓)+C10H16 10CO2+36H2O+56NO2,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摩擦或撞击下能着火或爆炸的可燃固体,1、硫与氯酸
12、钾混合受撞击会爆炸 2KClO3+3S 2KCl+3SO2 2、过氧化纳(或高锰酸钾)与硫粉混合后摩擦立即燃烧 2Na2O2+S 2Na2O+SO2,3、氯酸钾与红磷混合,稍一摩擦立即燃烧 5KClO3+6P 5KCl+3P2O54、金属过氧化物与易燃固体混合,在水的作用下会自行着火Na2O2+S+H2O NaOH+SO2,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摩擦或撞击下能着火或爆炸的可燃固体,深圳清水河爆炸案,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二)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四)与氧化剂混
13、合在摩擦或撞击下能着火或爆炸的可燃固体,(一)煤的自燃(二)植物自燃(三)涂油物的自燃,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共同特点:(1)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与氧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同时放热;(2)自燃是一个缓慢过程;(3)在储存过程中散热条件不好。,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一)煤的自燃,1、煤自燃原因(1)吸附作用(2)黄铁矿的氧化作用(3)泥煤中微生物作用(4)通风不好,热量蓄积,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一)煤的自燃,2、煤自燃学说(1)黄铁矿导因学说(2)细菌导因学说(3)酚基作用学说(4)煤氧复合作
14、用学说,(1)黄铁矿导因学说,该学说最早由英国人(Plolt和Berzelius)于十七世纪提出,是第一个试图解答煤自燃原因的学说。它认为煤的自燃是由于煤层中的黄铁矿(FeS2)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相互作用放出热量而引起,其化学反应过程推断如下:2FeS2+2H2O+7O22FeSO4+2H2SO4+Q1(1)硫酸亚铁(FeSO4)在潮湿的井下环境中,可被氧化生成硫酸铁,即Fe2(SO4)3,其化学反应如下式:12FeSO4+6H2O+3O24Fe2(SO4)3+4Fe(OH)3+Q2(2)硫酸铁(Fe2(SO4)3)在潮湿的环境中作为氧化剂又可和黄铁矿发生反应:FeS2+Fe2(SO4)3+3
15、O2+2H2O3FeSO4+2H2SO4+Q3(3),(1)黄铁矿导因学说,以上化学反应均为放热反应(Q1、Q2、Q3分别代表各反应释放的热量)。另外,黄铁矿在井下潮湿的环境里被氧化产生SO2、CO2、CO、H2S等气体的反应,也都是放热反应。因此在蓄热条件较好时,这些热量将使煤体升温达到煤氧化反应所需温度,导致煤的自热与自燃。黄铁矿另一促使煤体氧化的物理作用是:当其自身氧化时,体积增大,对煤体产生胀裂作用,使得煤体裂隙扩大、增多,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导致氧气更多地渗入。此外,硫的着火点温度低,在200左右,易于自燃;FeS2产生的H2SO4使煤体处于酸性环境中,亦能促进煤的氧化自燃。黄铁矿
16、学说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广为流传,但随后大量的煤炭自燃实践证明,大多数的煤层自燃是在完全不含或极少含有黄铁矿的情况下发生的。该学说无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细菌导因学说,该学说是由英国人帕特尔(PotterMC)于1927年提出,他认为在细菌的作用下,煤体发酵,放出一定热量,这些热量对煤的自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1934年)有的学者认为煤的自燃是细菌与黄铁矿共同作用的结果。1951年波兰学者杜博依斯(DuboisR)等人在考查泥煤的自热与自燃时指出:当微生物极度增长时,通常伴有放热的生化反应过程。30以下是亲氧的真菌和放线菌起主导作用(使泥煤的自热提高到6070是由于放
17、线菌作用的结果);6065时,亲氧真菌死亡,嗜热细菌开始发展;7275时,所有的生化过程均遭到破坏。为考察细菌作用学说的可靠性,英国学者温米尔与格瑞哈姆(GrahamJJ)曾将具有强自燃性的煤置于100真空器里长达20小时,在此条件下,所有细菌都已死亡,然而煤的自燃性并未减弱。因此,细菌作用学说无法解释煤的自燃机理,未能得到广泛承认。,(3)酚基作用学说,1940年前苏联学者特龙诺夫(.)提出:煤的自热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合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的热量所致。此学说的实质实际上是煤与氧的作用问题,因此,可作为煤氧复合作用学说的补充。该学说的依据是:在对各种煤体中的有机化合物进
18、行实验后,发现煤体中的酚基类最易被氧化:其不仅在纯氧中可被氧化,而且亦可与其它氧化剂发生作用。故特龙诺夫(.)认为:正是煤体中的酚基类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作用而导致了煤的自燃。根据该学说,煤分子中的芳香结构则首先被氧化生成酚基(),再经过醌基()后,发生芳香环破裂,生成羧基()。但理论上芳香结构氧化成酚基需要较激烈的反应条件,如程序升温、化学氧化剂等,这就使得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在成份和数量上都可能与实际有较大的偏移。因此,酚羟基导因作用是引起煤自燃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尚有待进一步探讨。,1870年瑞克特(RachtanH)经实验得出:一昼夜里每克煤的吸氧量为0.10.5ml,而褐煤为0.12m
19、l。1945年姜内斯(Jones ER)提出:常温下烟煤在空气中的吸氧量可达0.4mlg-1。该结果与1941年美国学者约荷(Yohe GR)对美国伊利诺斯煤田的煤样试验结果相近。六十年代抚顺煤研所通过大量煤样分析,确定了100g煤样在30的条件下经96h吸氧量小于200ml时属于不自燃的煤;超过300ml时属于易自燃的煤。这也说明,在低温时,煤的吸氧量愈大,愈易自燃。,(4)煤氧复合作用学说,1951年前苏联学者维索沃夫斯基()等提出:煤的自燃正是氧化过程自身加速的最后阶段,但并非任何一种煤的氧化都能导致自燃,只有在稳定、低温、绝热条件下,氧化过程的自身加速才能导致自燃。这种氧化反应的特点是
20、分子的基链反应:即每一个参加反应的团粒或者说在链上的原子团首先产生一个或多个新的活化团粒(活化链),然后,又引起相邻团粒活化并参加反应。这个过程在低温条件下,从开始要持续地进行一段时间,即通常所称的“煤的自燃潜伏期”。他们通过实验还发现,低温氧化后的烟煤的着火点降低,活化度提高,易于点燃。低温氧化过程的持续发展使得反应过程的自身加速作用增大,若最终生成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引起自热阶段的开始。,(4)煤氧复合作用学说,煤氧复合作用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因为煤自燃的主要参与物一个是煤,一个是氧,煤对氧的吸附是经实验考察得到完全证实的。表面的吸附即所谓的物理吸附虽然产生的热量微不足道,然而化
21、学吸附以及与其相伴随的煤与氧的化学反应则可以放出相当多的热量。,(4)煤氧复合作用学说,细究上述解释煤自燃的各种学说,不论其是否完善或是否能得到广泛承认,都涉及到煤与氧作用并放出热量的问题,煤具有的氧化性质正是由煤的有机质及无机矿物质的易氧化性所体现,煤具有的放热性质也正是由煤有机质及无机矿物质的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所体现。另外,水对煤的润湿热、煤分子的水解热、煤中含硫矿物质的水解热、煤中细菌作用放出热等,对煤体自发产生热量也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测试原理图,较高浓度线性高分子基料与稀泥浆制备的胶体,高浓度粉煤灰泥浆与线性高分子基料的胶体,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二、煤、
22、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二)植物自燃,原因:微生物产生的发酵热,第二节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三)涂油物自燃,1、原因: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双键)。2、过程:3、涂油物自燃的条件:(1)油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2)油与被涂(浸)油物比例适当;(3)涂油物蓄热条件好。4、碘值定义:100克的油脂与碘起加成反应时所需要碘的克数。,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一、高聚物的燃烧二、木材的燃烧三、煤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一、高聚物的燃烧(一)三大常见高聚物 塑料、橡胶、纤维(二)高聚物的燃烧过程 热软化熔融、热分解、着火燃烧(三)高聚物
23、燃烧的普遍特点 1、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 2、发烟量较大、能见度降低 3、燃烧(或分解)产物的危害性大,一、高聚物的燃烧(四)不同类型高聚物燃烧的特点 1、只含C和H的高聚物 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 易燃但不猛烈,离开火焰后仍能持续燃烧,火焰呈兰色或黄色,燃烧时有熔滴,并产生有毒的CO气体。2、含有O的高聚物 如有机玻璃、赛璐璐等 易燃且猛烈,火焰呈黄色,燃烧时变软,无熔滴,并产生有毒的CO气体。3、含有N的高聚物 如脲甲醛树脂为难燃自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缓燃缓熄;尼龙为易燃以烬。它们在燃烧时都有熔滴,并产生CO、氧化氮有毒气体和HCN剧毒气体。,一、高聚物的燃烧(四)不同类型高聚
24、物燃烧的特点 4、含有Cl的高聚物 如聚氯乙烯等 硬的为难燃自熄,软的为缓燃缓熄,火焰呈黄色,燃烧时无熔滴,有炭瘤,产生HCl气体,有毒且溶于水有腐蚀性。5、含有氟的高聚物 实际上不燃,但加强热时,能放出腐蚀毒害性的HF气体。6、酚醛树脂 无填料的为难燃自熄,有木粉填料的为缓燃缓熄,火焰呈黄色,冒黑烟,放出有毒的酚蒸气。,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一、高聚物的燃烧(五)影响因素 1、热源温度 扩散速度、热量的散失速度 2、物质的理化特性 热容、导热系数 3、环境氧浓度,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二、木材燃烧(一)木材的组成,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二、木材燃烧(二)木材的燃烧过程,二、
25、木材燃烧(三)木材的燃烧特点1、有焰燃烧阶段即木材的热分解产物的燃烧。在此过程中,木材的成份逐渐发生变化,氢、氧含量减少,碳含量增加。2、无焰燃烧阶段即木炭的表面燃烧。木材表面生成的炭处于灼热状态,但基本上不燃烧,这是由于热分解产物及其燃烧阻碍了氧向木炭表面扩散,其中在有焰燃烧阶段燃烧时间短、火势扩展快。,二、木材燃烧(四)木材燃烧的影响因素1、纹理影响2、密度3、含水量4、比表面积5、木垛燃烧速度,二、木材燃烧(四)木材燃烧的影响因素1、纹理影响平行于纹理方向上的导热性大约是垂直于纹理方向上的2倍;平行于纹理方向上的透气性大约是垂直于纹理方向上的103倍;在未炭化表面以下产生的挥发物沿纹理方
26、向比沿垂直纹理方向逸出容易得多。,二、木材燃烧(四)木材燃烧的影响因素2、密度密度较大的木材,导热性能较好,挥发份较难析出,燃烧速度较慢。3、含水量含水量较多的木材,燃烧速度较慢原因一:水蒸发消耗大量的热原因二:较湿木材的导热能力较强,燃烧时传入木材内部的热量较多。,二、木材燃烧(四)木材燃烧的影响因素4、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的木材,单位体积的木材暴露在空比气中的面积越大,且受热时析出的挥发份越多,因此燃烧速度越快。,0 4 8 12 16 时间(min),80604020,实验中重量损失(%),11 cm,1.51.5 cm,22 cm,2.52.5 cm,44 cm,二、木材燃烧(四)木材
27、燃烧的影响因素5、木垛燃烧速度略,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一、高聚物的燃烧二、木材的燃烧三、煤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三、煤的燃烧(一)煤的组成,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三、煤的燃烧(二)煤的燃烧过程,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三、煤的燃烧(三)煤的燃烧特点煤也存在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但二者不象木材燃烧那样有较严格的区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表明,煤中的这两种燃烧几乎同时进行,但在燃烧的初期阶段,焦炭只烧掉1520;而8090的挥发份已经燃尽。,三、煤的燃烧(四)煤燃烧的影响因素1、热分解挥发份:煤热分解产生挥发份的组分及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煤的碳化程度和温度。
28、碳化程度加深,挥发份析出量减少,但其中可燃组分含量却增多;加热温度越高,挥发份逸出量就越多。2、灰分(尤其内在灰分)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燃烧温度灰的软化温度,焦炭粒外表面会形成一层逐渐增厚的灰壳;燃烧温度灰的熔化温度,焦炭粒表面不能形成灰壳,并且灰的熔渣会堵塞煤层间的通风孔隙。两种情况都会妨碍煤的燃烧。,三、煤的燃烧(四)煤燃烧的影响因素3、煤的燃烧受碳化程度、颗粒度、岩石学组成及受风化情况等多因素影响。4、水分含量对煤燃烧的影响水能与CO在较高温度下反应,放出热量;同时生成的氢及其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对燃烧有利。,三、煤的燃烧(五)木炭和焦炭的燃烧1、木炭的燃烧主要发生在木材的有焰燃烧之后;焦炭的
29、燃烧与煤的有焰燃烧几乎同时进行。2、木炭内部结构海绵状,内孔效应强;焦炭内部结构孔隙较少,覆盖效应强。内孔效应:由于物质内部孔隙的存在而使燃烧速度加快的现象。覆盖效应:由于惰性灰分覆盖层的存在而使燃烧速度减慢的现象。,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一、高聚物的燃烧二、木材三、煤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一)金属的分类 1、挥发金属 例如:Li、Na、K、Mg、Ca等 2、不挥发金属 例如:Al、Ti、Zr等,四、金属的燃烧(二)金属的燃烧性质,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三)金属燃烧的普遍特征 1、燃烧难易程度与比表面积关系极大 2、燃烧热
30、值大,燃烧温度高 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 4、某些金属燃烧时火焰具有特征颜色,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三)金属燃烧的普遍特征 1、燃烧难易程度与比表面积关系极大 块状、薄带状、粉尘状 2、燃烧热值大,燃烧温度高 金属燃烧热是普通燃料的520倍,镁燃烧火焰温度高达3000oC。,四、金属的燃烧(三)金属燃烧的普遍特征 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 高温金属可与CO2、卤素及其化合物、N2、H2O等发生反应,使燃烧更剧烈。,2Mg+CO2Mg+Cl24Na+CCl42Ca+N22K+2H2O,2MgO+CMgCl24NaCl4+C2CaN2KOH+H2,燃烧温度下,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三)金属燃烧的普遍特征 4、某些金属燃烧时火焰具有特征颜色,第三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四、金属的燃烧(三)金属燃烧的普遍特征 1、燃烧难易程度与比表面积关系极大 2、燃烧热值大,燃烧温度高 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 4、某些金属燃烧时火焰具有特征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