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2052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大政经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及经济增长.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发展篇,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政治经济学需要在上述关系中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本篇各章,主要阐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经济增长规律,分析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以利于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本章主要内容,13.1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3.2 经济增长,13.3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3.4 经济增长方式,13.5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13.1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13.1.1社会总产品概念社会总产品是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c+v+m,按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按价值构成,13.1.2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部类;另一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部类。在每个部类内部,又分为许多不同的生产部门,如第部类中有采矿、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和为重工业提供原料的农业生产部门;第部类中有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和农业中的大部分粮食生产等。,13.1.3 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图式,社会

3、资本简单再生产交换过程:,1,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引申两个实现条件:,I(v+m)=II c,I(c+v+m)=I c+II c,II(c+v+m)=I(v+m)+II(v+m),13.1.4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社会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v+m)c.(1),这个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生产必须满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必须满足社会资本

4、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G,c,v,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图式,:4000c+1000v+1000m=6000,400c,100v,:1500c+750v+750m=3000,100c,50v,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交换过程:,1,2,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那么,到年底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1100 m,800 m,6600,3200,因此,到下一年末,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扩大到9800,

5、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引申两个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以上分析是在假定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运动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在积累起来的资本价值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部分要比可变资本大。这样,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要比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增加得更快,从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必然要增长得更快。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第

6、部类生产的发展,需要追加劳动力,就必须依靠第部类提供消费资料。没有第部类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第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迟早会遇到产品实现的困难,而不能持续扩大和发展。,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发展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所实现的进步与变革。这里的目标是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程度。在实践中,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研究、改造、革新所取得的新成果。,技术进步促进了两大部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两大部类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两大部类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两大部类的结构得到提升。,国民经济

7、协调发展的表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们在再生产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向城市居民提供的粮食和副食品,必须和城市所增加人口数量相适应;向工业提供的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必须和工业扩大再生产时对这些原料需要量的增加相适应。同时,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工业向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和农业扩大再生产时对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增加的需要量相适应,必须和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后对

8、日用工业消费品增长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本部门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农业内部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生产部门。种植业提供对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牧业对饲料的需要。林业除提供木材需要外,对发展农业本身十分重要。森林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低风速而减弱风力,成为农牧业生产自然屏障的“天然水库”。畜牧业为劳动者提供肉食,肉、蛋、奶,还能减少对粮食的需要。副业是农村居民利用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如糖、皮、糠等和当地自然生长物作原料所进行的产业。渔业包括海洋江河养殖和捕捞业,以及利用池塘和沟渠的养

9、鱼业。总之,农业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农、林、牧、副、渔协调全面发展。,()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轻工业的产品主要是消费资料,重工业产品主要是生产资料,它们之间要互相提供产品,以满足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必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相互之间增长的需要。,()工、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工、农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工、农业的大发展必然引起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要求同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第三产业滞后会阻碍工、农业发展,而如果太超前发展也会由工、农业发展不足而受到限制。按照社会生产按比例发

10、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工、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繁荣。,(5)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分布不平衡,保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各地区经济优势与合力,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沿海地区,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较高,生产力发展较快,便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内陆地区,资源比较丰富,还拥有一些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广人稀,矿藏丰富,经济文化水平较低;贫困地区,主要在老、边、少地区,我国虽在总体上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贫困地区仍然缺衣少食。鉴于各地区在历史上、地理上等各方面形成的区域经济

11、差距,沿海地区应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积极扶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的发展,向经济落后地区投资建设厂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装备落后地区的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可行的方式援助落后地区,落后地区要重视资源开发,发展本地优势;内陆地区要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和农牧业开发,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各地区要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高速增长。,13.2 经济增长,13.2.1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指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

12、按严格的经济分析来定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扣除价格因素后,通过本期(一般为一年)比上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所增加的百分比表现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生产能力的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GDP,13.2.2 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社会再生产是否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其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再次,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增长使农业发展和产量提高,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美国为例,1949年到1976年谷物收获面

13、积减少20%,农业劳动力几乎减少一半,而产量却提高74%。马克思曾说:“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第二,经济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第三,经济增长引起服务行业发展和比重增加。据统计,1950年至1977年,美国服务业人员从3 084万人增加到6 271万人,这期间美国全部雇佣人员由5 613万人增加到9 107万人,增加约3 500万人,其中90%是到服务行业中去的。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

14、赢得的从事其它生产,物质或精神的生产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政治动态欧洲缺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347页),13.2.3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应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经济效益按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困绕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效益低下。尽管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综合要素贡献率比较低,单位资源的产出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第一,提高经济效益,

15、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劳动力过剩、资本和资源相对短缺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3.3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3.3.1 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与财富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不一定就是财富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财富增长的重要途径。财富的增长意味着有用物品的更多产出,是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通常

16、用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或是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计算。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从而单位产品内所包含的劳动量愈小,劳动生产率就愈高,反之则愈低。,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1)自然条件。(2)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3)社会分工和经济规模。(4)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结构。(5)科学技术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除上述因素之外,社会文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国家政治局势、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等,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13.3.2 经济增长和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可概括为两个:一是要素投入增加;另一个是要素生产率提高。要素

17、投入包括劳动要素投入和资本要素投入。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状况,它通常体现在劳动和资本里面。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素洛把科技进步和变化独立出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这样便可看出,经济增长取决于三大因素: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因技术进步而提高了的效率。现在,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经济增长因素的工具。它的基本方程是:,13.3.3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技进步可以推动更多的生产要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生产新品种,引

18、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和新销路,利用新原料和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结成新的生产组织,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增强科技进步的紧迫感,危机感,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其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其二,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由追踪世界科技前沿转变到在某些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其三,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其四,调整各类科技研究工作的比例。既要为整个科学技术进步建立和储备必要的基础研究,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加快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贡

19、献率,中国的科学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大约是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如日本为55%,西德为55.6%。总的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还比较落后,科技水平不够高,国民经济整体科技进步缓慢,特别是国民经济主要部门技术设备落后、陈旧,产品质量低、消耗大、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低、缺乏竞争能力。仅以能源消耗为例,每创造1 000美元,比美国高倍,比日本高倍,而劳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13.4 经济增长方式,13.4.1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或者说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构成方式,即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

20、增长源泉的构成及其路径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即经济增长方式的种类,主要根据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类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来划分。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还有两种类型或两条道路:一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一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金

21、有机构成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条道路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种类型的区别,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有两种情况:一是维持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数量扩张,这种情况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数量扩张,这种情况就含有集约型增长方式。,13.4.2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第一,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美国的倍、日本的倍、韩国的4.5倍;钢耗为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能耗的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一般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这些消耗指标甚至比印度还高得多。依此

22、推算,中国在2000年时需要1.2万吨钢、14亿吨煤。能源的缺口大约在20%左右。,第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由于要以高投入支撑高速度,按现在的消耗和发展速度计算基本建设投资,2000年当年需要10 000亿元的财政收入、6 000亿元的国库券才能弥补赤字。第三,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第四,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第五,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此外,经济增长长期以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为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23、的贡献为辅,虽然也可增大全国经济的总量,但人均占有量的增长却很缓慢。上述种种表明,中国要持续、稳定、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实行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3.5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13.5.1 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概念: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而出现。”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即繁荣、高峰、衰退和谷底。经历这四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经济周期的长度。,(教材305),13.5.2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自从资本主义生产

24、方式确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就处在一种周而复始、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的周期性运动中,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之间的时期,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至于再生产周期的间隔时间并不是固定的。,美国战后的10次经济衰退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

25、的社会化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密切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这种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序性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进而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利益趋动资本家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同时,又使劳动人民购买力的增长相对小于生产的增长,这二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波动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产生怀疑,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反周期政策主张。

26、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国家干预对缓和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使经济运行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简称“滞胀”)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对国家干预主义不断地提出疑问,货币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政策大多是无效的。他们持国家不干预主义观点,主张依靠市场、遵守政策规则,以消除经济巨大波动的不确定性。新凯恩斯主义又反对国家不干预主义观点。西方学者对各种反周期政策,出现经济干预主义和反经济干预主义两类主张,彼此争论不休。西方各种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延缓经济危机,避免经济波动,有借鉴意义。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还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波动就不可避免。(背景资料:经济周期),背景资料:经济周期,马克思说:“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础。”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业危机。18471848年发生席卷美、英、德、法等国、开始带有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发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二战后,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4-1975、1979-1982、1990-1993年美国就爆发了次经济危机。,13.5.3 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

28、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含义及其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存在经济周期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但还存在产生经济周期的非制度性原因。其非制度性原因主要有: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某种盲目性、自发性,不免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2.由于体制转换和经济调整也会出现经济周期波动。3.由于经济增长本身的阶段性,出现经济周期。4.由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波动,不得不在一定时期进行集中整顿。,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区别,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产生于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第二,由于私有制的局限,资本主义国家既无法避免也无法有效地

29、抑制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可以凭借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地防止或熨平大的周期波动。,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图,13.5.4 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和基本途径,经济稳定增长是指一个较长时期中经济不断平稳增长的态势,从而使经济总量和人均产量在这个时期内稳步地显著上升。经济稳定增长并不等于经济低速增长,主要是防止“大起大落”。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能保持GDP年均8%的增长率,就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应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看,防止和

30、抑制需求膨胀,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指标,合理的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发展。,()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度增长。从理论上说,只要投资适度增长,消费就会适度增长;如果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比重就会较小而不会过高。但实际上,由于财政赤字和信贷逆差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通过货币超量发行来支持),可以出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一起扩张,并同时超速增长的现象。所以,在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的条件下,还必须使消费增长保持适当速度,才能使经济稳定增长;而如果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过低,就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水平下降,这就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保持货币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既要使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又要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货币供给保持适度增长的条件下,保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就有了客观基础。避免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以上三个方面,就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必须依赖企业和地方体制改革的推进,硬化企业和地方的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弱化微观和中观的投资冲动,以保证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