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6edu870226106.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27184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56edu87022610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5156edu87022610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5156edu87022610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5156edu87022610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5156edu87022610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56edu87022610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56edu870226106.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qi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

2、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写作背景,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

3、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歌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诗歌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4、!,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

5、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期遭贬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振作精神,坚定、乐观,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思想感情:,赤壁,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

6、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注释】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将:拿起。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

7、攻曹操事。周郎:吴军统帅周瑜。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写实,诗歌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诗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bi于史家的评论,其用

8、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3、千古名句的理解课后练习二2,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发议论感慨,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9、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赤 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

10、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21岁读经书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

12、”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言志,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对偶双关,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解词的常识,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

13、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浣溪沙”、“如梦令”、“相见欢”、“苏幕遮”)。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了解词的常识,词在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也是讲究押韵的。有的词还有小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山下

14、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晏殊),浣溪沙(苏轼),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

15、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音乐欣赏,但愿人长久 王菲,水 调 歌 头,苏 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

16、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水调歌头,苏轼,“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 调 歌 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17、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朗读,资料:,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缘由、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

18、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研读:,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41岁,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上阕:饮酒问月,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抒发对政治的感慨),研读:,下阕紧承上阕仍然写月:“_,_,_。”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_,_”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_,_

19、,_。”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_,_。”的旷达安慰之语。,2、从词的下阕可看出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词的下阕写了什么?,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4、词的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水 调 歌 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20、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朗读,思想感情:表达词人由心有所_到心胸_的_情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郁结,开阔,乐观旷达,体会情感,1、分别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品读,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散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词人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

21、,这句词也成为名句。),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我们兄弟都能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品读,2、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阕:问月,起笔突兀,心情矛盾,热爱生活,想象奇特,小结,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难眠怀弟,-追求美好生活,圆月衬别离。,-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乐观旷达,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喻清高,主旨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22、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阕:问人,胸襟博大,美好祝愿,衔接上阕,转入抒情,想一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积累 古往今来,月亮经常是人们抒写情怀的对象。写月的名句不胜枚举,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音乐欣赏,但愿人长久 王菲,老师赠言,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定会成功!,布置作业:1、收集有关写月亮的诗句。

23、2、背诵这首词,并把它改写成散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

24、名,题目,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