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8395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发展.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弹性发展理论与幼儿心理发展,湖南师范大学 曹中平邮箱地址:,问题产生的背景,一个教育悖论:顺境成才还是逆境成才?两种教育理论之争: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三句教育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会打洞;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难男;三代才能培养一个绅士。(谚语是民间智慧),一、从大学生的成长 看儿童逆境教育,马家爵:一个悲剧人物(“校园屠夫”、“冷酷杀手”);洪战辉:一个喜剧人物(感动中国的人;80年代最后的男子汉)从媒体已经公开的材料发现,他们在童年都生活在处境不利的环境之中,为什么上大学后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童年的磨难为什么在一个身上留下的是阴影,成为一种精神负担,成长阻力;而另一个身上留

2、下的阳光,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成长动力。看来,逆境成才并非普遍规律。,二、独生子女:“掌上明珠”还是“问题儿童”?,独生子女问题困扰中国教育近30年:独身子女优势论与独身子女劣势论之争不了了之,而独身子女均势论则仅仅基于种种调查研究中一些难以深入解释的数据。独身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对于成长而言,这是顺境还是逆境?从教育资源的视角,当然是顺境。但是,今天的独生子女的问题为什么还这么多?相当一部分成为“问题儿童”,重者残杀动物、自杀、他杀、杀同学、杀父母 独身子女如何成才?看来,顺境也不是成才的普遍规律。,林间小道上的“房子”,儿童跳的“房子”,成人跳的“房子”,塑胶操场上的“房子”,水磨大理石板

3、上的“房子”,运动员训练间歇中玩跳房子游戏,幼儿户外活动期间玩跳房子游戏,“房子”构成了艺术元素,三、积极心理学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有弹性的人,在欧美心理学界,一直有一批学者始终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发展问题。近20年来,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心理发展理论,一般称为“弹性发展理论”。在人文关怀与教育平等的国际发展趋势下,弹性发展理论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人生积极发展观与教育资源平等观正在深刻影响着西方教育改革;儿童成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机制与对策、成长资源的辨证认知与有效利用原则也开始在心理教育中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一)弹性概念的产生,弹性(

4、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心理学上对弹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中文在翻译这个术语时有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有的译为“心理弹性”(李其维,桑标),有的译为“压弹”(吴远),有的译成“韧性”(于肖楠,张建新)。本人倾向于将其译成“弹性”或“心理弹性”。这种译法既保留了其原有物理学的含义,又表达了个体在不利处境条件下的一种反弹表现。弹性研究大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从片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上升到全面关注全体儿童的毕生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儿童发展观的转变:从钢性发展观到

5、柔性发展观。,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关注压力和逆境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在全球诸多国家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儿童身处压力和逆境的经历与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失调发展之间的联系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Bowlby1951年为WHO所撰的专题文章,强调了亲子感情关系失调会成为儿童重要的危险经历,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不利影响。在后半个20世纪里,对于高危(high risks)经历的研究迅速扩展,内容涉及:与父母精神问题有关的家庭生活的破裂、家庭对孩子过于强制和父母对孩子活动的控制或监控不力、父母离婚、强烈而漫长的压力所导致的长

6、期危害等等。,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压力和逆境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所造成影响的个体差异上。对儿童高危经历的所有研究,都发现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上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在一极,一些儿童屈服于持续而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发展;而在另一极,一些儿童看来不受这些高危经历的影响,有少数儿童似乎由于经历了逆境变得更坚强了。即使是那些经历了十分严重压力和逆境的儿童,发展出明显的心理疾患也不会超出半数。然而多年来,这个显著的个体差异现象并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原因在于,当时盛行着消极经历只会导致消极结果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高危经历使一些儿童变得更为坚强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最早对传统单一研究提出挑战的,是心理

7、学家拉特于1972年对母爱剥夺研究进行了回顾,他把母爱剥夺所造成后果的个体差异作为研究方向。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加入到了对消极经历所造成后果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行列中。,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从坚不可摧的绝对观点到相对的弹性(resilience)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研究气氛发生了变化,学术界开始盛行“坚不可摧”(invulnerable)的儿童的观点。这种绝对的观点产生了误导作用,人们开始认为一些儿童是如此的坚强,以至于他们在任何压力和逆境中也不会屈服。90年代后,许多学者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儿童对压力的抗拒能力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抗拒压力的能力来自环境方面。,(二)什么是弹性?

8、,弹性(Resilience)是指一个人战胜逆境并获得成功的多层面、复杂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弹性就是抵御不利处境或从中恢复的能力,即“反弹或恢复”的能力(1971年版牛津英语词典)。Garmezy(1993)最生动地描述了弹性的人:“弹性研究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精神恢复能力即一个人怎样恢复到承受压力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有弹性的人在困难中仍然具有适应力和竞争力。恢复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受伤,而是说在不利处境下,一个有弹性的人能够首先面对适应压力不被击垮,然后振作恢复。”,(三)弹性的本质,至今心理学界对“弹性”的本质问题都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弹性即是与危险因素产

9、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或保护性过程。弹性并非人格品质,而是个体面对重大逆境或创伤的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第二种观点将弹性定义为一种特质,即“一种减轻由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高个人适应能力的特质。”第三种观点把弹性看作一种可以学习的过程。我们应把弹性看作是人们为了成长需要和自我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或某一特殊时期)面对挑战时积极的、有创造性的能力和热望的表现。不管研究者是把弹性看作一种特质,或是过程,或是某种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般都将弹性看作各种保护性因素积极作用的结果。,1.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是弹性推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所谓保护性因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

10、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因素。研究者们经过长期对逆境中适应良好个体的个性和环境特征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保护性因素。这种保护性因素包括(1)个体因素:如积极的气质、高自尊、对未来的乐观期望、高智商、忠诚的宗教信仰、身体的吸引力、高自我效能、高责任感与成就动机等。(2)家庭环境因素:如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孩子提供关爱与支持等。(3)社会环境因素:如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的指导、良好的角色榜样、安全的学校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等。,2.危险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则是指那些会增加一些人出现消极发展结果的可能性的生物或社会心理事件。它来源于各种生活压力刺激、创伤

11、事件或者来自于个体自身或环境的压力累积,它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或者社会的因素。已有的弹性研究主要是对面临社会性危险因素的个体中适应良好的情况的研究,而对于个人性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甚少。在美国,性别角色紊乱、种族歧视、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受虐待的童年、被同伴拒绝或受同伴欺负等都会对个体造成刺激、形成危险因素。,3.发展因素本身的双重性,大量的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可能只具有某一种作用,保护作用或者破坏作用。例如,有艺术天赋对儿童的成长可能是一种保护因素,而经历战争可能是一种影响发展与适应的危险因素。另一些因素则不同,它们存在着两极性,当它们处于一端时是保护性因素,但在另一端则是危险性因素。如,智商对学业

12、胜任力的作用,高智商对学业胜任力是一种保护,低智商则是一种危险。还有一些因素,只有当它处于中等水平时才是具有保护作用的。例如,与父母的关系过分亲密和疏远一样的危险,过高的自尊和低自尊一样会导致不适应。,4.发展因素的个体差异性,研究还发现,对不同的个体来说,某个因素是保护性因素还是危险性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于勒(Yule,1992)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那些有弹性的女孩多出自强调独立性和避免过度保护的家庭,而男孩多出自有规矩的、父母监控程度高的、注重情绪表达的家庭。威尔纳等人(1992)的研究发现,在幼年和童年时期与看护人分离或失去看护人,会导致男性更大的脆弱性;而对女性来

13、说,青少年时期与父母或同伴长期关系不和会导致成年的适应问题。瓦尔曼(Wyman,2003)也指出,一些保护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例如,对父母的低期望,一般会让孩子感到沮丧,但对家庭功能严重失调的儿童却有保护作用。,(三)什么是弹性发展?,在一般意义上,弹性发展就是个体面对重大逆境或创伤的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积极适应一般定义为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完成相应发展任务的能力或成就;儿童的一般能力包括学业成绩和行为适应性与他们成人后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的适应性有很大的一致性。作为风险代表的逆境,它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回增加个体适应不良的风险;这些

14、因素累计的程度越高,儿童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风险越大。心理学研究中,一般用风险系数代表逆境的程度。社会经济逆境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诸如生活条件差、过度拥挤、缺乏物质资源等这些因素的集合。在社会经济不利家庭长大的儿童明显有多种适应不良的风险,这其中包括学前期社会适应差、儿童期学习成绩差所增加的风险会影响成年期的成就和生活条件。,1.生命全程的风险累积,风险是指早期环境对生活机会的预测力。通过“风险轨道”(risk trajectory)概念的描述,一个风险因素加强了另一个风险因素,导致了后期生活机会日益受限的结果(Rutter,1990)。处境不利家庭背景下的儿童,相比生活在优越家庭的儿童,更大可能地

15、累积与处境不利相关联的风险。这种风险累积始于生命早期,成长于不利家庭环境而延续到成年期,甚至到下一代。早期不利的经历降低了个体适应性,而且这种有害的影响会带到未来生活中,随后的逆境经历将进一步恶化已降低的适应性。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一般前提是人们对变化的适应受到人们所带给新环境的效应的作用。如果个体适应已经在生命早期被减弱,那么个体全面实现潜能也就越来越困难。这种消极系列效应破坏了年轻人的积极适应,提高了其成年期消极结果的可能性。通常,结果暗示了积累的逆境的影响超过当前的或早期逆境的影响。,2.生命全程的风险转移,发展的动态性说明了儿童即使在他们生命的某个时间点没有风险因素也可能在随后时间里处于高

16、风险中,同样的,处于高风险的儿童当家庭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因素常会消除。所以,持续的保护性支持必须指向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处在高危境况的儿童。不同时期风险效应的不同。并发的发展风险因素影响最强的时期是儿童期的7岁前和青春期。生命早期对未来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同样生命全程的每一个阶段对塑造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处境不利的经历并非总是产生直接影响,脆弱性也许只在生命后期出现。通常,我们的研究显示持续的处境不利比间歇性的逆境对个体的影响更大,而且长期的压力环境阻碍了个体的适应性发展。,3.压力缓冲效应,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胜任感(mastery)和社会性一体化等具有明显地减消心境压

17、抑的作用,即,具有压力缓冲效应;而生活重压、过度劳累以及糟糕的人际关系,与一年之后高水平的压抑心境高度相关。研究还发现,以上所述因素的压力缓冲效应有特定的范围。比如,来自朋友的支持并不能减轻家庭压力的影响,反过来亦是如此。来自朋友的支持对男孩有缓冲作用,但对女孩却没有这种效应。有人认为在女孩子身上,社会关系中的支持与感情投资更可能是紧密纠结在一起的。Belle(1982)也注意到,女孩交流情感秘密的倾向更强,意味着那些提供支持的人也可能把自己的压力带到这种关系之中。,4.间接链锁效应,间接链锁效应是指,虽然有些变量看似与儿童发展到成人的某些结果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变量的确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有

18、人指出,个人素质低(如低IQ)、家庭不完全、父母养育质量低劣,与青少年时期的破坏性行为、消极生活事件均有关联。他们强调了良好养育对本来可能发生的毒品滥用、触犯法规和少年早孕起到预防作用。Small(1995)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酗酒与父母及邻里对他们的活动缺乏有效监控密切相关,若父母和邻里同时监控不力,青少年酗酒的事情就会频繁发生。Kuh和aclean(1990)则发现,父母离异会使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工作职位低下,会使其子女患心理疾病、青少年时早婚的可能性及婚姻破裂的可能性增加,再婚率也偏高。这些结果显然是以早期父母离异所造成的后果为中介的。,5.敏化和钢化效应,所谓敏化和钢化效应是指,压力

19、及逆境会不会增加或减少对今后消极经历的脆弱性,若增加了对今后消极经历的脆弱性,就是敏化效应,反之则是钢化效应。这两种效应皆可能发生。决定压力及逆境具有敏化或钢化效应最重要方面是,先前的压力经历被认为是否可以控制,是否成功应对过去了,以及这种压力经历是否增加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对恐惧治疗的研究表明,躲避恐惧的刺激会使恐怖长期存在下去,而正直地面对它,其结果总是会使恐惧减少或消失。也许这和人们对一些身体疾病的反应是一样的,“愈怕病,病愈甚”。显而易见,弹性并不只是蕴居于健康的个性或积极经历之中,弹性还来自于曾经以某种形式与压力抗衡过,机体成功应对过有害于其系统的经历。,四、儿童教育的一个

20、全新视野:教育弹性,弹性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身处逆境中人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识别。其次是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上。也就是探求保护性因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后就是根据所发现的弹性因素以及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制定保护处境不利儿童的措施,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此阶段也是对弹性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即儿童弹性心理教育。而“弹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和研究领域,它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一些高危儿童在自身发展的某些方面显示出弹性,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出了问题。例如Kanfman(1994)发现在有被虐待史的儿童中,约有2/3的儿童表现出学业弹性,却只有1/5的

21、儿童在社交能力方面表现出弹性发展。这种显著差异,使得研究者考虑针对不同的研究范围去研究弹性发展,并逐渐使用了限定性的术语,如教育弹性、情绪弹性、行为弹性等等。,(一)教育弹性,处高风险中的儿童面临着由贫困、健康和其他的社会条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使儿童很难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最迫切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缩小低风险儿童与高风险儿童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通过社会政策和教育干预把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合理的倾斜于高风险儿童,从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危险系数,阻断风险积累,为儿童的弹性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最近,研究人员已达成共识:需要把对“为

22、什么处于同样社会、经济不利背景下的学生,有些能够取得学业成功,而另一些却不能取得成功”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上升到一个研究框架之中,即“教育弹性”的研究范畴之中。,1.什么是教育弹性?,目前,广泛使用的“教育弹性”的定义就是:尽管早期处境不利,个体仍然具有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事件中表现出成功可能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在风险经历中个体形成的心理优势,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下坚实的人格基础。“教育弹性”一词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促进和改变的品质。它蕴涵着两层含义:个体发展潜能的增强与接受教育空间的扩大,即具有发展“后劲”。研究发现,弹性儿童明显显示出以下种个人品质:社交能力、问题解决技巧、自

23、治和方向感。McMillan和Reed(1994)描述了另外四种与弹性有关的因素:动机和方向感的个人特质、积极有效的利用时间、家庭生活(如家庭支持和期望)、学校和课堂学习环境(如教学设施、技巧训练、学校管理、学习氛围)。,2.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儿童弹性发展,每个儿童都有可能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内接受到不适当的教育。教育者虽然不能控制社区的人口分布和学生的家庭背景,却能改变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以确保处于风险中的儿童得到某些特殊的需求。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教师、父母需要弄明白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处于同样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及相似学校和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有些能够健康成长并且显示出弹性发展,而另一些却不能很

24、好地处理学习任务。研究教育弹性,就是要改进对处于危险中儿童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弹性发展,并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和个性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趋势。教育弹性的研究可以使教育者重视哪些能够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可变因素,帮助他们设计更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二)教育与儿童弹性发展,独特的个人品质固然可作为个体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但这些品质实质上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积极适应或弹性,并非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个体与他们所经历的环境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既然弹性发展过程可以解释变化的环境下的个体的积极适应。那么,就需要通过系统的研究全面理解儿童弹性发展过程。为此,教育必须在较广的环境背景下考虑如何促进个体的毕

25、生发展,而不是着眼于当前的教育效应。无庸置疑,教育的强化和维持功能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生态效应,并且关注个体毕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教育、干预或预防措施必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整合公共教育方案和个体成长资源,科学识别各种发展因素的特殊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性因素及其风险系数;综合而有效的利用保护性因素,帮助个体形成或维持抵御未来各种风险的心理品质或整体素质。,1.保护性因素的鉴别,教育弹性的第一步就是鉴别保护性因素,以修正生活环境中逆境的消极影响,加强弹性。早期经验,无论好坏,不会对未来生活路径起决定作用。一些个体打破恶性循环后同样能够取得成功。保护性因素指那些能修改逆境的影响使个体充分发展个人潜

26、能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包括三类:(1)儿童自身的品质。弹性儿童较少有持续问题行为,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联系,能享受学校生活,强烈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有高的志向。(2)儿童家庭的特征。稳定的、支持性的家庭环境;父母理解孩子,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交流,带孩子出门参加一些共同的活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中支持性的父亲常帮母亲料理家务。(3)广阔的社会环境。包括有效的外部支持,例如,教师能了解儿童能力并投入时间支持儿童的个性化发展。,2.保护过程的基本原则,教育弹性不能仅仅停止在鉴别保护性因素阶段,还要探讨弹性的潜在机制和过程,以促进逆境中儿童健康发展并维持其能力。第一,教育弹性意味着关注儿童发展的积

27、极结果而非消极结果。从教育政策角度来看,这意味着重点发生了改变,从危机干预转变为在确定为严重适应不良之前的初步预防。另一个转变是从预防心理的问题转变到促进社会性发展和儿童群体间的交流。第二,教育弹性关注的重点包括弱点和优点。从弹性角度来看,尽量利用脆弱人群的显著优点,以便从积极变化中汲取重大发展动力。这也意味着需更多的研究努力以识别和定义儿童的积极优点,这些优点在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都是重要的。第三,教育弹性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性的焦点。早期干预有明显的预防价值。学前期提供并通过学校家庭联系的干预发生的越早,就有更多的机会建立一套积极的围绕发展过程和消除能力习得障碍的家庭学校关

28、系。,(三)教育弹性的实践:“确保开端”计划,在大部分情况下,积累的风险似乎较少来自早期生活不可逆转的结果,而更多来自连续逆境加强了作为风险的社会关系。儿童有不同的敏感期,这此期间他们对不同类型的干预有明显的响应,特别是当他们面临主要的过渡期时(比如离开学校时)。关注儿童期是必要的但非充分条件,因为没有办法能充分地“嫁接”儿童期以便他们在随后的发展任务和挑战中得到免疫力。因此,可以说干预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若没有适当的干预,儿童就会暴露在多重风险因素下更易导致长期问题。所以,干预目标在每个年龄段、每个发展时期和每个地点都是必要的。,1.持续的社会支持,风险因素的累积对儿童的消极发展产生乘法效应。

29、除非我们能提高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质量,否则他们的发展也许会一直受到阻碍。通过父母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干预并且确保儿童能保持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助于促进儿童弹性发展。英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确保开端”(Sure Start)计划就是在学前期推行这个策略。近半个世纪的跟踪研究表明,风险积累和积极适应在整个学习阶段都在发展,儿童整个成长生涯都需要持续的社会支持。而那些生命初期处境不利的儿童明显需要社会服务服务机构的特别注意,包括持续的心理教育服务。,2.社会支持的多重效应,持续的保护性支持必须指向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处在高危环境中的儿童。以父母-教师之间的持续互动为中介来增加父母的期

30、望是一个减轻风险问题的途径。(弹性发展过程中期望效应)需要通过为发展滞后的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以更直接的强化班级本身。这就引起了更小的班级规模与扩大的班级援助的争论。(弹性发展的社会助长效应)儿童对学习等级成绩的选择权也可以确保儿童未达到从一个阶段向一下阶段发展的台阶时,儿童就不能变动。(弹性发展过程中的自主衔接效应),五、弹性发展视野中的幼儿教育,近几年,美国“危险学生教育研究中心”(CRESPAR)所做的几项研究表明,父母、老师和学校支持等社会资源对儿童弹性发展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他们发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如有人道的父母、参加课外活动、教师的支持)对提高儿童的弹性大有裨益。弹性儿童比非

31、弹性儿童更具有坚持性,注意力更集中,有领导技巧,能和其他儿童很好合作,经常自愿回答问题,并热衷于他们自己的事务。弹性儿童也比非弹性儿童更热情,更有活力,有更好的行为举止。而非弹性儿童通常是羞涩的,易疲劳,不专心听讲,常自感无聊。他们不像弹性儿童那样热衷于班级活动,并在完成任务时起步较慢。许多非弹性儿童显示出担心,不平静,容易心烦意乱,有时抵触做作业,一些非弹性儿童还扰乱课堂,他们要么在课堂上与其他人说话,要么摇动桌椅打搅其他同学,直到听到老师申斥才停下来。,(一)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一般策略,弹性发展理论认为,改变某些因素可以以促进儿童的弹性发展。Rutter(1987)建议有四种途径可以促进人

32、的弹性发展:减少危险的影响和改变儿童对危险的接触方式;减少经常处在危险中儿童的消极连锁反应;增进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为儿童创造新的机会。Masten(1994)也提出了培养弹性的四种策略:减少弱点和危险;减少压力;增加可利用的资源;发动保护程序。,(二)班级活动中教师促进学生弹性发展的策略,儿童弹性发展研究对班级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为他们所有的儿童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班级教师可使用以下几个积极的行为策略培养儿童的弹性。如,提供社交技巧训练,教导儿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美国一所公立学校就培训他们的大多数老师使用下面五种弹性策略去培养学生的弹性:(1)为发展依恋关系提供机会;(2)增加

33、学生对生活的掌控感;(3)培养社交能力和学业技巧;(4)减少压力;(5)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三)弹性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教育必须从生命初期开始,并且与人生发展历程同步。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必须毕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与充沛的发展资源。儿童弹性发展理论为儿童早期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原理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1.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保持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幼儿教育不是矫正性的,而是发展性,其本质在于减少或消除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保护儿童的自主发展过程,为儿童发展积累“后劲”。幼儿教育不是预设性的,而是生成性,其本质在于

34、为儿童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保护儿童的天性,尽可能的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2.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儿童成长的道路本来就不是平坦的通途,人生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挫折与错误有时候是一付苦口的良药。对于一个处在成长中人来说,早一点遭受挫折,或发现错误肯定是一件好事。关键在于教会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经受的挫折或所犯的错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一个人健康成长必须不断的随时识别危险性因素并且加以抑制,同时充分利用保护性因素并且加以利用。作为一个正在人生启蒙阶段幼儿,在遭遇风险时,没有正确识别危险性因素而陷于困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正危险的恰恰是以一种危险

35、的方法应对一种危险的因素,使儿童进入一种“风险轨道”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我摆脱。这将是人生悲剧的开始。,3.幼儿教育不是“输血”性教育,而是“造血”性教育,幼儿教育是一种帮助儿童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走出困境),而不是代替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与教育者一起陷入新的困境)。幼儿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儿童形成“造血”机制,自如的面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挑战,主动的寻找和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自我保护体系,并且不断更新。,4.幼儿教育一种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幸福教育,不管资源占有状况如何,每个儿童都可能面临困境,这种困境对于每个儿童而言也许完全不同,包括贫困与富裕、愚蠢与聪明、内向与外向

36、等一切内外发展因素。为此,幼儿心理教育必须指向全体儿童的未来福址。发展资源对于处境不同的儿童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同一种资源或经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特定的发展价值。任何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的教育都是极其危险的“赌博”行为。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任何按照特定模式塑造儿童人生未来的教育都是一种“白日梦”乌托邦式的罗曼蒂克。幼儿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定位于让每个儿童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以其独特的方式自由的寻找幸福,惬意的享受幸福。,5.文化是儿童发展的永恒资源,儿童发展需要资源,而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是,任何文化对于儿童发展而言同时存在着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教育的职责在于充分利用保护

37、性因素,而避免危险性因素。,文化是什么?,在汉语中,其词形是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和“化”的合成词,其基本含义是“人文化成”。按古义解释,“文”同“纹”,而“纹”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名词意指花纹、纹路、纹样等。动词意指在物体上刻纹、画纹、使其有纹路、纹样等。文化通动词“纹”,即刻或画纹路、纹样等的过程或活动。用文化来指人,意指使人变或有文,其原初含义是男女结合就如同不同色彩交织而成的花纹,并由此化生出其他人文,如父子、长幼等,再从这些基本人文中产生出生存和活动规则(道德规范)或方式。在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是动词colere的派生词。其原意指对土地的耕作,

38、也指耕种的农作物。后来,随着人从认识自然向认识自己的逻辑转折,文化就有了培养、教育、训练人,以使人摆脱野蛮、粗俗和愚昧而成为有教养的、文雅和聪明的人的意蕴。文化由此具有两层含义: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从上述分析来看,文化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是人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自然物(包括自然的人)的活动;二是“原有的”自然物在人的活动作用下改变了面貌和秩序,变成了“文化物”,成为“属于人的”,具有了“文化秩序”;三是说明文化与人相互界定、互为前提、相互建构。由此可以说,“文化”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因而就具有人的意义。人在从事文化活动之前,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算不上真正的人。正是文化使人成为人,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使自然现象具有了人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