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定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本质定稿.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产生 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形态 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多元化定义: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柏拉图: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圆满发展。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教导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教育究竟是一种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
2、动的特殊性?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教”、“育”(甲骨文)在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孟子的论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
3、普遍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社会性、类化和传递改造环境、参与社会。,19世纪末,雷徒诺(法国)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动物界就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等为例,证明教育超出人类范围。,返回,问题二: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从受教育成长的角度,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提到: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从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角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提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启发?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
4、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的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三: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
5、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规定,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 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 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 脑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返回,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
6、活动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1.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的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客体,二、教育的要素,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狭义:主要指教师。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的主体。,1.教育者,教育者的地位作用,返回,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
7、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返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相对性;都处于主体地位,互为主客体),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具有直接的发展价值具有可教学的教
8、育价值,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客体,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主体,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和教科书来规范的。,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课程,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类。,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是中小学教育主要途径的延伸社会实践是中小学教育主要途径的补充强调说明:三者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
9、矛盾关系;三要素的优化是办学的重要任务。,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2 教育途径,3.2 教育物质 指进入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物质资源。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学习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综上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三者之间运动和发展的。,三.教育的形态,教育形态概述:是指构成教育各种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形式(机构),第四节 制度化的教育,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非形
10、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非形式化教育,返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就属于这种形态。,形式化教育,文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返回,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一种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为使教育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规范,这就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制度化的教育,返回,1903年
11、,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奏定学堂章 程即“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民国建立后,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行了新的学 制改革方案 壬戌学制。其中“六三三”学制是这次学 制改革的精华。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 国基本的教育制度。我国基本的学制结构。,第四节 制度化的教育,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和结构,我国现行学制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返回,思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的产生,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的发展,3.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第三节 教育的产
12、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起源),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学者沛西能等。,生物起源论,返回,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美国的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学起源论。认
13、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心理模仿,心理模仿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他在教育史的教科书中说:“摹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心理起源论,返回,劳动起源论,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教育是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它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马克思等。,返回,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的特征,非独立性(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
14、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原始社会的教育萌芽在进入了氏族社会后进一步发展。儿童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老人则成为教育工作的天然承担者。贫乏性(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等;另外还表现在教育方法上的单调性,即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返回,无阶级性。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所谓无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和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平等地受到教育;用平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教育内
15、容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原始社会末期,教育活动有了较为成型的形态:教育目的更加明确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了;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1.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4.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5.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6.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的教育,返回,双轨制,英国是最典型的学校教育双轨制的国家,到1944年新的教育法
16、公布以前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即学校教育中存在两个学校子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服务,这类学校收取昂贵的学费,提供优良的教育设施和师资,一般的劳动者子弟不可能进入,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高等学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民的子女就学的。这次学校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开办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又安分守己、服从统治的劳动者。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补沟通,就是两条平行的轨道,因此被成为双轨制。,学校教育到奴隶社会才能产生,是因为奴隶社会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1.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
17、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3.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与以前的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学制形成,教育形式多样化互相衔接而依次递进的学校系统,即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产业、行业乃至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学校教育(专业)类型结构,如文理工医法艺管教以及诸如纺织、交通、水利、电力、机械、电子、建筑等学校和专业;教育形式多样化,出现了全日制与业余制、面授和函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学龄期教育与成人教育等等正
18、规的教育形式和学校类型。,返回,2.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3.教育广泛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法相关信息4.教学班级授课,师生关系民主化5.教育理性自觉,教育手段现代化,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表现在教育开始普及化、法制化,教育机会均等;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和教育形式多样化;第六,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富有感召力;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的共同追求。教育
19、现代化一是指教育要尽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指在适应中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返回,原始教育,三、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地位:战略性 教育功能:多样化 教育关系:民主化 教育需求:终身化 教育视野:国际化 教育变革:创新性,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之下,为了经济发展,必须先发展教育。教育先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需要教育先行是社会发展和
20、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先行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仍需要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教育经费4%始提出于1993年。当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中国教育投资水平,教育公平,入学机会的平等(义务教育普及化)教育过程的平等(教育过程受教育的类型、课程性质、相同的师资等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结果的平等(每个人获得潜能个性的充分发挥、学历文凭和就业机会等的平等),终身教育,最早由法国学者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指教育过程持续贯穿在人的一身中。形象地说,是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即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就业生产劳动
21、-再受教育即学习-再就业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或工作交替结合,贯穿终身。教育对象-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条件、不同身份、不同需要的人提供不同形式的教育;教育目的-既有普通基础教育,也有职业预备教育及享受型的休闲教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激励个人终身学习,学有所长,为我发展,各得其所,不断完善。,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联系一: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联系二: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联系三: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联系四: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考虑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相对稳定性。,思考:,如何看待我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