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9769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研究 与 文化诗学,广西师大文艺学沙龙吴丽梅2013.10,导 言,“文化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最有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于定位的知识领域。也正因其跨学科的特性,国内文艺理论在九十年代进行文化转向后,日益脱离了文学文本,将文学的边界无限拓宽,而趋向泛文化研究,成为文化社会学。在此背景下,以童庆炳为代表的一批文艺理论学者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构想,以确立文艺理论变革方向,促进文学的诗性回归。,一、西方文化研究,二、文化研究在中国,三、文化诗学的提出,一、西方文化研究,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文化研究!,(一)西方文化研究的源流,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文化的研究

2、”,它在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诞生标志,它上承利维斯精英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往下则蓬勃发展,穿过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一路纷争,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热点。权力、霸权、意识形态等是其显著的关键词,阶级、种族、性别、大众文化则是其最为标志性的研究题域。,(二)西方文化研究的特点,跨学科: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传媒学。但实际上,它所涉猎的领域要广泛得多:心理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历史、音乐、哲学、地理、教育等。政治色彩: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权力和不平等)作为自己的批评反思对象,马克思

3、主义的理论来源和政治立场十分明显,以社会文化批判为己任。,(三)西方文化研究的题域,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文化地形学(城市和乡村、民族身份、旅行文化)文化、时间与历史(现代性、历史、未来)政治与文化(政治权利的文化、身份表演)文化塑造的身体(身体技术、规划和限制、表征、表达和僭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视觉文化,(四)西方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吸纳了各种现代及后现代学术理论:利维斯精英主义(阿诺德、利维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文化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结构主义(巴特、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拉康、巴特、利奥塔)西方马

4、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詹姆逊、哈贝马斯、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波伏娃、克里斯蒂娃、巴特勒、麦克罗比)后殖民主义(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传媒(费斯克、鲍德里亚、麦克卢汉、德勒兹、布尔迪厄)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索亚、卡斯特),二、文化研究在中国,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研究!,(一)文化研究的引进,中国现代社会不同于西方的现实语境 一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普及,中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失衡问题、贪腐日益严重问题、地缘发展不平衡问题、大众文化问题等。精神

5、生活失范,道德滑坡,信仰迷失,商业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拜物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泛滥。,(一)文化研究的引进,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 对象性危机: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崛起,文学失去了昔日辉煌,或向影视靠拢,或走向媚俗,以适应消费市场。方法性危机:八十年代以来,语言论转向,局限于文学语言的文本内部研究,脱离现实文艺状况。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文艺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对原先的许多文艺理论观念提出了挑战。,(一)文化研究的引进,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中国文学批评在经历了政治-社会批评、审美批评后,在九十年代发生了第三次转型,即转向文化批评。并从面向文学经典的阐释模

6、式转换为直面现实的阐释模式,走向日常生活文化,进而介入了大众文化的研究中。中国的文化研究有自身的现实语境,同时又以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二)中国文化研究现状,日常生活审美化(陶东风)审美活动和审美因素已经超出了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并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等),从而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认为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不是传统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剧、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二)中国文化研究现状,形成原因两个因素:一方面,随着现代都市商业消

7、费文化的形成,商品本身的非实用性越来越突出,人们消费的已不仅仅是商品,而且还有视觉形象和符号。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图像与符号的泛滥,同时也导致文化与审美的民主化趋势。,(二)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理论主张: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同时,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二)中国文化研究现状,文化研究辑刊:陶东风、周宪 主编 我与明

8、星龚琳娜的忐与忑 协商:韩寒与另类的文化明星生产 女观众眼中的女明星凡星研究的意义及其实例 转弯处的爱情国产言情剧的价值观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在后殖民语境中重读好莱坞电影中的李小龙传奇,(二)中国文化研究现状,文化研究辑刊:陶东风、周宪 主编“销售欢乐”与意识形态解构迪斯尼化的性别 历史语境中的南京长江大桥一个能指的漂浮,(三)中国文化研究的困境,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无限扩张,脱离了文学文本,而以社会文本为核心,形成了泛文化研究,沦为文化社会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发生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消费文化现象。即使在大城市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只是属于少数白领阶层,远离了人民大众日常生活

9、的真相。失去了批判精神,反而为商业主义、消费主义推波助澜。,(三)中国文化研究的困境,什么地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审美化了?今天的中国进入一个后现代社会了吗?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研究应当关注的主流方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做“文化研究”?,三、文化诗学的提出,拨乱反正,回归文学研究!,(一)文化诗学的提出,提出背景:九十年代末,针对文化研究的泛化,以及文学理论危机、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童庆炳首次提出“文化诗学”文学理论的新构想。基本诉求:通过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批判社会文化

10、中一切浅薄、庸俗、丑恶、不顾廉耻和反文化的东西。,(二)文化诗学的理念,基本理念: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学是诗情画意的。诗情画意的文学本身包含了神话、宗教、历史、科学、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文化含蕴。诗情画意与文化含蕴是融为一体,不能分离的。,(二)文化诗学的理念,三个维度,三种品格,一种追求:三个维度:语言之维、审美之维、文化之维 三种品格:现实品格、跨学科品格、诗意品格 一种追求:人性的完善和复归,(

11、三)研究对象,文学文本及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中西文学经典、当代文学作品 先锋文学、主流文学、通俗文学 文学新形态:针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提出以“文学性”(语言艺术、情感性、思想性、审美性)为标准重划文学疆界。包括网络文学、博客、歌词、手机短信、广告词、影视文学、小品、相声等。,(四)研究方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一个中心:“审美”的检验标准。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抵制无意义或只有负面意义的商业文化作品。两个基本点:一是分析文学作品要进入历史语境;二是要有过细的文本分析。抓住文本的“症候”,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四)研究方法,一

12、种呼吁:走向平衡。文化诗学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结合、结构与历史的结合、文本批评与介入现实的结合,以这些结合所暗含的走向平衡的精神。语境化研究方法:将对概念、范畴、观点的考察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在复杂的关联中梳理、阐述研究对象的生成过程,揭示其复杂性。而非简单勾勒出某一时代的政治状况、文化状况。,(四)研究方法,例如:传统文学经典的双重语境研究立场 1、把作品放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阐释,确定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2、同时立足于现实语境,根据当下需求对文学经典的意义世界进行重构,考察其当下意义和价值,选择其中某些可以进入当下精神生活的部分给予肯定性评价并弘扬之。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13、药及酒之关系 王国维:评论,(五)若干问题,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相区别:其旨趣在于对文化政治权力的颠覆,认为历史存在于文本中,侧重同类文化互文性、共时性研究。与五六十年代文艺社会学相区别:抹煞了文艺的特性,文艺为政治、阶级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诗学的继承和发扬:对人文、现实的关怀。拓展:文化间性诗学。跨文化文学研究,承认多元文化差异,强调互动对话。,(六)文化诗学研究现状,文化与诗学辑刊:童庆炳、王一川、李青春 主编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体批评的文化语境 蒙元初期士人的文化认同及其文学观念 音乐叙事美学 论“身体”在现代中国的演变及其革命意味以报告文学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影叙事视角变化分析 与中国符号学传统的起源,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