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04189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PPT 页数:192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的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第十七章活性污泥法.ppt(1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七章 活性污泥法,17.1 基本概念17.2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173 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参数174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175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17.6 曝气的基本理论17.7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17.8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思考题与习题,17.1 基本概念,17.1.1 活性污泥及其组成17.1.2 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17.1.3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17.1.4 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1活性污泥的形态1)外观形态: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体)为黄褐色 絮凝体颗粒:2)特点:(1)颗粒大小:=0.020.2 mm(2)表面积:20100 cm2/mL(3)(20

2、0010000)m2/m3污泥(4),图 17-1 活性污泥形状图,17.1.1 活性污泥及其组成,2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M=Ma+Me+Mi+Mii 1)Ma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2)Me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Mi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机物 有机物(7585%)4)Mii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 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挥发性活性污泥 M v+X v=Ma+Me+Mi,3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类(Ma)1)细菌:(1)异养型原核细菌(107108个/mL)动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在含

3、糖类、烃类污水中占优势)产碱杆菌属(在含蛋白质多的污水中占优势)黄杆菌属 大肠埃希式杆菌(2)特征:G=2030min,结合成菌胶团的絮凝体状团粒 2)真菌:微小的腐生或寄生丝状菌 3)原生动物:肉是虫 鞭毛虫,纤毛虫等。通过辨认原生物的种 类,能够判断处理水质的优劣,它是一种指示性生 物。原生物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是细菌的首次捕 食者。4)后生动物:主要是轮虫,它在活性污泥中的不经常出现,轮虫 的出现是水性稳定的标志。后生动物是细菌的第二 捕食者。,1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主要取决于NS(BOD污泥负荷率)2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指混合液在100ml量筒内静 置30min后所

4、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城市污水:SV取15%-30%3衡量活性污泥沉淀性能好坏的指标SVI(污泥指数)(1)SVI=70100 其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很好 SVI值过低,活性污泥颗粒细小,无机物含量高,缺乏活性。SVI值过高,沉淀性能不好,可能产生污泥膨胀。(2)影响SVI值的主要因素 1)NS 的影响:见图17-2 2)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引起污泥膨胀,SVI值 影响丝状菌大量繁殖的因素:DO不足 NS大 PH4.5 缺乏N、P、Fe 3)T水太高,17.1.2 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1初期吸附去除(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活性污泥巨大的表面积(200010000m2/m3

5、活性污泥)其表面 为多糖类的粘质层,污水中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被其凝 聚和吸收而得到去除。在30min 内能去除70%BOD。一般处于饥饿状态的内源呼吸期的微生物其活性最强,吸附 能力也强 初期吸附去除的过程2微生物的代谢,17.1.3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1氧化分解,2合成代谢(合成新细胞),3内源代谢,(171),(172),1适应期(延迟期或调整期):是微生物的细胞内各种酶系统 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2对数增殖期(等速增殖期),活性污泥能量水平很高,活性污泥处于松散状态,3减速增殖期(减速增长期、私定期、平衡期),营养物不过剩,它已成为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活性污泥水平的能量低下,污泥絮凝

6、。,17.1.4 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4内源呼吸期(衰亡期),营养物缺乏,为了获得能 量维持生命,分解代谢自身的能量物质,开始衰亡。同时内酶分解细胞壁,使污泥量减少。后来有机物几乎被耗尽,能量水平极低,微生物活动能力非常低,絮凝体形成速率增大,处理水显著澄清,水质良好。,17.2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17.2.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17.2.2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17.2.3 几个重要的参数17.2.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1产生:从间歇式发展到连续式2基本工艺流程:,图 17-4 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图,17.2.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3活性污泥法特征 1)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

7、器 2)曝气池内混合是一个三相混合系统:液相固相气相;混 合=污水+活性污泥+空气 3)传质过程:气象中 O2液相中的溶解氧DO进入微生物体 内(固相)液相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固相)所吸收降解 降解产物返回空气相(CO2)和液相(H2O)4)物质转化过程:有机物降解活性污泥增长,曝气池内,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降解去除,同时活性污泥得到增长。1.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曝气池内每日净增殖量X(kg/d)是微生物合成反应和内源代谢的综合结果,即,式中:a污泥产率(污泥转换率)Sr污水中被降解、去除的有机污染物量(BOD),kg/d,X曝气池混合液含有的活性污泥量,kg/db自身

8、氧化率(衰减系数),d1,(17-3),17.2.2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2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净增殖量X(kg/d)1)单位曝气池容积内活性污泥的净增殖速度:,净增殖速度 合成速度 内源代谢速,(17-5),Y 污泥产率系数:MLVSS kg数/1kgBOD 对于生活污水:Y0.50.65,而,(17-4),式中:Kd微生物自身氧化率(衰减系数),d-1 对于生活污水:Kd0.050.1 XvMLVSS,而,2)活性污泥微生物净增殖的基本方程式:,3)在曝气池中MLVSS的净增殖量Xv,(17-6),将(17-6)式各项除以VXv得,(17-7),式中:,3NrsBOD污泥去除负荷率kg

9、 BOD 5/kgMLSSd,则(17-7)式可写为:,而,(17-8),(17-8)式分析,NrvBOD污泥容积去除负荷率kg BOD 5/kgMLSSd,a、b一般在工程设计与运行中应用,并以MLSS为基准考虑Y、Kd一般在科研和学术探讨上应用,且以MLVSS为计算基准,17.2.3 几个重要的参数1vmax 有机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度,t-12Ks 饱和常数,为当=1/2max时的底物浓度,也称之为半速度常数,质量/容积3Y 产率系数,即微生物每代谢1kgBOD所合成的 MLVSS kg数4Kd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d-1,亦称为衰 减系数;5a 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10、过程的需 氧率,即活性污泥微生物每项代谢1kg BOD 所需要 的氧量,以kg计;6b 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活动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量,以BOD值计,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类、某些生长素1)碳源:组成生物细胞的主要物质,对碳源的需求量较大,一 般BOD5100mg/L2)氮源:组成细胞的重要元素,其需要按BOD:N=100:5考虑3)盐类:必不可少(1)主要的无机盐类 P:按BOD5:N:P=100:5:1考虑,它是微生物需要量最多的 无机元素,约占全部无机盐元素的50%还有K、Ca、F e、S无机元素(2)微量无机元素 对于生活污水,BOD5:N:P的比值为100:5:1,但经沉淀池 处

11、理后,其BOD5:N:P=100:20:25,17.2.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2BOD污泥负荷NS,3DO溶解氧 1)曝气池在稳定运行时,微生物的耗氧速率(Rr 需氧速率)曝气器的供氧速率时,NsSVI的关系(图 17-1),,其池中的溶解氧DO不变。,2)曝气池中DO浓度大小将取决于:(1)生物絮体的大小:要求生物絮体大,则要求DO浓度高,DO才能扩散转移到生物絮体内部,反之则不能。对此要求 DO浓度为2mg/L左右为好。,(2)考虑冲击负荷与中毒的影响,以便于操作以了解供氧量的变化,急性中毒,慢性中毒,DO逐渐增加,冲击负荷,DO突然,DO突然,4水温:1535之间 2030,效果

12、好,活动旺盛,,15,35,效果,活动弱,,5,45,效果很差,,5pH值 最佳的pH值为6.58.5 当pH6.5,丝状菌繁殖,pH4.5,丝状菌占优势 当pH9.0,代谢速率6有毒物质 主要是重金属,H2S、CN、酚等,当超过一定浓度时,就破坏细胞结构,抑制代谢。,173 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参数,17.3.1 表示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曝气池)17.3.2 表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二沉池),17.3.1 表示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曝气池),1.MLSS浓度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污泥浓度:mg/L混合液;g/L混合液;g/m3混合液;kg/m3混合液 MLSSM=X=

13、Ma+Me+Mi+Mii2.MLVSS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MV=XV=Ma+Me+Mi,1.SV污泥沉降比,又叫30min污泥沉降率,SV反应了曝气池正常运行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同时通过它能及早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2.SVI污泥容积指数(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 泥所占的容积mL/g,17.3.2 表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二沉池),SVI在习惯上只称数字,而把单位略去 SVI值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要维持曝气池一定的MLSS(如3000mg/L)的情况下,SVI值越高,则要求的

14、污泥回流比R就越大,但当SVI值高达400mL/g时,则难于 用提高R来维持曝气池一定的MLSS浓度。3.C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系统中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应等于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X),C的定义式,(1710),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179),将X(17-9)式代入(17-10)式:,(17-11),(17-12),(17-13),Xr是活性污泥特性和二沉池沉淀效果的函数。,(17-14),4.曝气池中有机污染物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比值的指标:,式中:S0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BOD),mg/LX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mg/L V曝气池

15、容积,m3,(17-16),Ns=f(SVI)见图17-2,(17-15),(17-17),174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17.4.1 概述17.4.2 莫诺方程式17.4.3 劳伦斯麦卡蒂方程式,17.4.1 概述,其值不同,就会导致,、,动力学是研究讨论下列函数关系:,、,的变化,17.4.2 莫诺方程式,1.Monod(莫诺)公式的由来与演变,1)米门公式:(1913年),纯酶单一基质,酶促反应中基质比降解速率,2)Monod公式(1942年),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纯菌种单一基质,3)Monod公式(1950年),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17-18),异养微生物群体单一基质,(17-19

16、),(17-20),4)Lawrence公式:(19601970年)异养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污水中混合有机物 证实有机物降解速率也符合Monod公式,2Monod公式的推论 1)当混合液中SKS则(17-20)式中KS可忽略不计高有机物浓度,将(17-22)积分:,(17-23),(17-24),2)当混合液中S在SS之间中等有机物浓度,3)一相说与二相说 一相说Monod公式,二相说Eckenfelder二相说非连续函数,3Monod公式的应用与参数的确定,SSeS并为定值且处于减速生长期,属一级反应:,适合于,(17-25),在稳定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物料平衡:,+,(17-26),进入

17、曝气池 流出曝气池 在曝气池降解的,(17-27),(17-28),当以Se代替莫诺方程式(17-22)式中的S得出:,(17-29),并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得出:,(17-30),(17-31),由(17-30)式可知:,(17-32),(17-33),(17-34),4K2、Vmax、KS的求定 1)K2的求定(图17-8),(17-32),2)Vmax、KS的求定(图17-9),将(17-30)式取倒数得:,=,+,(17-35),为纵坐标 斜率 为横坐标 截距,5对推流式曝气池的分析1)分析与问题的提出,QwQ,Xe0,2)完全混合式、推流式二者水力停留时间的比较,给水工程(第四版):

18、P249 表143,,(17-36),(17-37),(17-38),则,CFSTR ContinuousFlow Stirred Tank Rector PFPlugFlow,1概述1)单位微生物量的底物利用率q,(17-39),以C、q作为基本参数,并以第一、二两个基本方程式表达。2)劳麦第一基本方程式,(17-40),17.4.3 劳伦斯麦卡蒂方程式,3)劳麦第一基本方程式:由Vq推出有机物的降解速度等于其被微生物的利用速度。,有机底物的利用速率(降解速率)与曝气池内微生物浓度 Xa及有机底物浓度S之间的关系。,(17-41),2劳麦方程式的推论与应用 1)处理水有机底物浓度Se计算,(

19、17-42),Y微生物产率:mg微生物量/mg有机物量Ks半速度系数,(17-42)公式的推导:由(17-8)与(17-30)式可得出:,(17-43),移项整理:,2)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浓度Xa的计算,(17-44)公式的推导:由(17-8)与(17-30)公式得出:,(17-44),移项:,(17-45),3)污泥回流比R与c值之间的关系,(17-46),而,4)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有机底物降解速度的推导:Monod式在低有机物浓度下,有机底物的降解速度,劳麦式:有机底物的降解速度等于其被微生物的利用速度,(17-47),而,则,(17-48),(17-49),或,(17-51),(17-50)

20、,5)活性污泥的二种产率(合成产率Y与表观产率Yobs)与c的关系 Y合成产率,表示微生物的增殖总量,没有去除内源呼吸 而消亡的那一部分 Yobs表观产率,实测所得微生物的增殖量,即微生物的净 增殖量,已去除了因内源呼吸而消亡的那一部分。,175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17.5.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17.5.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17.5.3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17.5.4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17.5.5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17.5.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17.5.7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17.5.8 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17.5.9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17.5.1

21、0 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17.5.11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殷卡曝气法)17.5.12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1传统活性污泥法的特征:1)有机物的吸附与代谢在一个曝气池中连续进行2)活性污泥经历了一个生长周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 内源呼吸期。经历了吸附与代谢二个阶段3)S由大小,dO2/dt由大小。,3缺点:1)不适应冲击负荷和有毒物质 因为是推流式,进入池中的污水和回流污泥在理论上不与池 中原有的混合液混合。水质的变化对活性污泥影响较大 2)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 3)Ns不高,曝气池V大,占地大,2优点:,池首往往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池前段DO浓度较低,沿池长逐渐增高,

22、17.5.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传统活性污泥法流程图(图17-11),17.5.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特点 1)分段多点进水,负荷分布均匀,均化了需氧量,避免 了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缺点 2)提高了耐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3)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2),17.5.3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而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V再生池很大,V吸附仅3060min,容积小,17.5.4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特点 1)吸附与再生分别进行,二沉池在二者之中 2)吸附时间较短(3060min),再生池只对回流污泥再生。整个池容小于普通

23、活性污泥法 3)处理效果低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4)具有一定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5)不宜处理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污水,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3),17.5.5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2.特点 1)Ns非常小,只有0.050.10 kgBOD/kgMLSSd 2)曝气时间t长(24h以上),污泥处于内源呼吸期,剩余污泥量 少且稳定,池容大 3)出水水质好,对原污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需设初沉池,只 适合于小城镇污水处理(Q1000m3/d)。污泥不需进行厌氧 消化处理 4)基建费和运行费较高,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17.5.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2.特点 1).曝气时间短(1.

24、53.0h)。Ns高(1.5 3.0kgBOD/kgMLSSd),BOD(6575)%。低 2).池容小,出水水质不好,17.5.7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特点 1)耐冲击负荷,特别适应于工业废水处理 2)池内水质均匀一致,,各点相同,,3)池内需氧均匀,动力消耗小于推流式4)出水水质比推流式差,活性污泥易产生膨胀,各部分工况几乎完全一致,可通过,来调整工作情况,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4),特点 1)当污水BODu300mg/L,一级曝气池以采用完全混合式曝气 池为好;(对水质水量冲击负荷承受力强)2)当污水BODu300mg/L,一级曝气池可采用推流式 3)当污水BODu15

25、0mg/L,不应采用多级 4)处理水水质好,但建设费和运行费均较高,17.5.8 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1.概述1)亨利定律:CHP 式中:C水中溶解氧饱和浓度 H亨利常数 P压力2),生物的增殖和有机物降解,2 深水曝气池 深水中层曝气池 深水底层曝气池,17.5.9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17.5.10 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1.H50100m,16m2.特征:1)氧的利用效率EA高达90,动力效率EP高达6kgO2/KWh;占地少(传统活性污泥法EA10,EP23)2)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可不设初沉池3)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EP动力效率:1KWh电能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g

26、O2/KWh,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5),17.5.11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殷卡曝气法),1.气泡只有在形成与破碎的一瞬间有着最高的氧转移率,而与 其在液体中的移动高度无关2.可使用低压鼓风机,节省电耗,EP1.82.6kgO2/KWh,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6),1概述,17.5.12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纯氧曝气氧转移推动(CsC)比空气曝气氧转移的推动力提高了40/7.2=5.5倍,同时纯氧曝气氧转移推速率,2特征 1)氧的利用率EA(8090),而传统活性污泥法EA仅为 10 2)MLSS47g/L,使Nrv,3)SVI100,一般不会发

27、生污泥膨胀 4)剩余污泥量小,V,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7),图17-1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图17-13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图17-14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统,图17-15 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图17-16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图17-17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17.6 曝气的基本理论,17.6.1 氧转移原理17.6.2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17.6.3 曝气设备类型17.6.4 需氧量与供氧量的计算,1扩散过程的基本规律菲克(Fick)定律,式中:Vd物质的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单位断面上通过的物质数量 DL扩散系数,(17-

28、52),17.6.1 氧转移原理,2双膜理论与氧总转移系数KLa,1),(17-53),(17-54),将(17-55)式两边同除以V:,KLa小,则氧转移过程中阻力大KLa大,则氧转移过程中阻力小,(17-55),(17-56),(17-57),2)曝气原理,O2在气膜、液膜中进行分子扩散,而在气相和液相主体中进行 对流扩散(2)传质的阻力集中在双膜,但因O2是难溶气体,氧转移的决定性 阻力又集中在液膜内(3)O2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是氧扩散转移全过程的控制速率,通过液膜的氧转移速率(kgO2/h),在单位容积内氧的转移速率(kg/m3h),将(17-55)式两边都除以V(曝气池容积):,令,

29、式中:KLa氧的总转移系数(h1),KLa大则阻力小,反之亦然。整理后积分得:,(17-58),KLa氧总转移系数是评价空气扩散装置的重要参数。,3KLa的测定1)水中无氧状态下的测定法 用清水,用Na2SO3(或N2)对清水脱氧,使C0 然后进行曝气充氧,每隔一定时间,测定DO值,直至饱和为止,2)对曝气池混合液的测定 对于混合液,氧的变化率是氧的转移率与活性污泥微生物耗氧率R之差,即:,(17-59),R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耗氧速率R(mg/Lmin),(17-60),可写为:,(17-61),截 距 斜率,17.6.2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1Cs氧的饱和浓度,式中:S含盐量(mg/L)T温度,

30、式中:压力修正系数,(17-62),(mg/L),而,对于T,P一定时,Cs就只与含盐量S有关,即Csf(S)采用因子来修正溶解盐类对Cs的影响,(17-63),当考虑气压和含盐量的影响,(17-64),2污水的水质污水中存在着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表面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和乙醇,是一种两亲分子,极性端羧基COOH(亲水)或羟基OH(亲水)插入液相中,而非极性端(疏水)的碳基链则伸入气相中。,如 C17H35 COOH O 非极性端 极性端 疏水 亲水 极性端 非极性端C17H35(亲水)COOH(亲气相,疏水)由于两亲分子聚集在气液界面上,阻碍氧分子的扩散转移,增加了氧转移过程的阻力KLa引

31、入因子来修正表面活性物质对KLa的影响,(17-65),(17-66),3水温,当 1530时:水温低对氧转移有利 3035时:水温较高对氧转移有利,4紊动强度1)低紊动程度 液体内部对氧转移过程的阻力比液膜的阻力大得多。液体运动对值几乎没有影响2)中等紊动程度 液体内部对氧扩散过程的阻力减小,此时液膜阻力将控制氧扩 散速率,此时值达到最小值3)高度紊动 打碎液膜,值将接近于1,1曝气系统1)鼓风曝气:空气加压设备(鼓风机)管道系统扩散装置(曝气器)机械曝气:曝气叶轮 曝气转刷,图 17-19 两种曝气示意图,17.6.3 曝气设备类型,2)曝气器的作用,3)曝气器的主要指标(1)动力效率EP

32、:(kgO2/KWh)(2)氧利用效率EA(氧转移效率),(3)充氧能力EL:(kgO2/h)对鼓风曝气性能以EP、EA来评定 对机械曝气性能以EP、EL来评定。无法用EA来评定,2鼓风曝气空气扩散装置(曝气器),图 17-20 新型高效曝气器,1)微气泡空气扩散装置(EA10,气泡直径1.5mm)EA EP(kgO2/KWh),(1),30030035(mm),(714)1.82.5,(2)扩散管:组成扩散管阻,(1013)2.0,60100mm;L500600mm,(3)固定式平板型微孔空气扩散器 图17-21(2025)46,(4)固定式钟罩型微孔空气扩散器 图17-22(2025)46

33、,(5)膜片式微孔空气扩散器(图)(2738),(7)曝气软管(25.332.5)4.58.6,(6)摇臂式微孔空气扩散器(1830),2)中气泡空气扩散装置(气泡直径1.53.0mm)EA EP(kgO2/KWh),(2)Wn180型网状膜空气扩散装置(图)(1215)2.73.7,(1)穿孔管(单管,双管,栅状)(46)1.0,3)水力剪切式空气扩散装置 EA EP(kgO2/KWh)(1)倒盆式空气扩散装置 图17-23(6.58.8)1.752.88(2)固定螺旋空气扩散装置 图17-24 10 2(3)金山型空气扩散装置 图17-25 8 EL0.41(kgO2/h),4)水力冲击式

34、空气扩散装置(1)密集多喷嘴空气扩散装置 图17-26(2)射流式空气扩散装置 20 图,5)水下空气扩散装置:充氧、搅拌(1)上流式水下空气扩散装置:图17-27(2)下流式水下空气扩散装置:图17-28,3机械曝气装置1)竖轴式机械曝气装置(1)泵型叶轮曝气器 图(2)K型叶轮曝气器 图(3)倒伞型叶轮曝气器 图17-29(4)平板型叶轮曝气器 图17-302)卧轴式机械曝气装置 曝气转刷 图17-31,膜片式微孔空气扩散器,网状膜空气扩散装置,图 17-24 固定式单螺旋空气扩散装置,射流式水力冲击空气扩散装置,图 17-28 下流式水下空气扩散装置,泵型叶轮曝气器,K型叶轮曝气器,图

35、17-29 倒伞型叶轮曝气器,图17-31 转刷曝气器,1Csb曝气池中氧的平均饱和溶解度的计算Oldshue奥特休计算法1)Cs1曝气池池底气泡生成时氧饱和溶解度(mg/L),17.6.4 需氧量与供氧量的计算,2)Cs2气泡升至液面时氧饱和溶解度(mg/L),3),4)求Ot气泡从曝气池逸出时氧的百分数(),式中:EA扩散装置(扩散器)的利用效率,一般为612,2转移到曝气池总氧量的计算R的计算在稳定状态下,即曝气池中DO浓度不变(供氧速率耗氧速率),即氧的转移速率,而,(17-67),()及气压对Cs(T)的影响()。,(17-68),在上式(17-68)两边同乘以V(曝气池容积),则得

36、出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量R为:,(17-69),3曝气设备在标准条件下(1atm、水温20、脱氧清水)脱氧清水中氧 总转移量R0的计算在标准条件下:1,1,1,C0在标准条件下曝气设备的供氧量:,(17-70),(17-71),而上式中的R=O2=aQSr+bVXv,实际上,处理废水需要转移到曝气池混合液中的总氧量为R,我们选定的曝气设备应满足在上述情况下总需氧量R的要求。然而曝气设备的制造厂家是在标准条件下测试得出曝气设备的性能的KLa(20)。,首先要确定曝气池混合液所需的总氧量R,再求出再标准条件下曝气设备应转移的总氧量R0,这样才能满足实际废水曝气池混合液所需的总氧量R的要求,选定设备。

37、,4氧转移效率EA(氧的里利用效率)与供气量Gs,(17-72),1),2),(17-73),5机械曝气标准条件下充氧量(氧转移总量)Qos的计算1)Qos的计算,(17-74),V叶轮线速度(m/s),式中:n叶轮转速(转/分)D叶轮直径 K1池型修正系数(表17-14),池型修正系数 表17-14,K1充氧量Qos的池型修正系数 K2泵型叶轮轴功率N公式中的池型修正系数,2)叶轮轴功率N的计算,3)机械曝气计算程序,计算标准情况下的供氧量R0,由(17-74)公式确定叶轮直径D,确定叶轮轴功率N,(17-77),(17-75),(17-76),17.6.5 曝气池的型式与构造,1曝气池的类

38、型(1)根据混合液流动形态,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循环混合式三种;(2)根据采用曝气方法,可分为鼓风曝气池、机械曝气池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的机械鼓风曝气池;(图)(3)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廊道形、圆形、方形以及环状跑道形等四种;(4)根据曝气池与二沉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合建式(即曝气沉淀池)和分建式两种。2、曝气池的流态 推流式曝气池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循环混合式曝气池:氧化沟3、曝气池的构造曝气池在构造上应满足曝气充氧、混合的要求,因此,曝气池的构造首先取决于曝气方式和所采用的曝气装置。,循环混合式曝气池,环状跑道形曝气池,氧化沟,17.7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17.7.1 概述

39、17.7.2 曝气池(区)容积的计算17.7.3 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的计算与设计 本教材设计举例,1工艺设计内容 1)工艺流程选择 2)V曝气池、曝气池工艺尺寸 3)需氧量、供气量的计算及曝气系统设计 4)回流污泥量(RQ)剩余污泥排放量QW与回流污泥系统的设计 5)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原始资料与数据 1)曝气时间t6h,曝气池设计流量为Q平均日 2)曝气时间t2h,曝气池设计流量为KzQ平均日 3)曝气时间t36h,曝气池设计流量为KdQ平均日(最大平均日)3应确定的主要参数 1)Ns MLSS(MLVSS)R SVI SV 2)Kz Y Kd a b4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17.7.1 概

40、述,17.7.2 曝气池(区)容积的计算,(17-9),(17-78),1Ns的确定1)完全混合式曝气池,(17-32),式中:K20.01680.0281 工业废水K2值见表17-17 对于城市污水:Ns0.30.5(kgBOD5/kgMLSSd)则90,SVI80150,(17-79),2)推流式曝气池,按经验计算式计算,根据Ns值,复核SVI值如果要求进入硝化阶段,则应使C3日,(17-80),图 17-32 运行中的推流式曝气池,2X的确定 X高,V小,但X不能太高,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供氧的经济性与可能性 X太高,粘滞性,O2的扩散阻力增大,扩散器的动力费用,X太高,需氧量太大,扩散

41、器的供氧活性污泥的需氧,满足不了活性污泥对氧的需要。对空气曝气而言,要求供氧量太大则为不可能。X太高,即不经济也不可能,不经济,2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性能 XXr,而Xr与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浓缩时间有关,Xr与SVI成反比,当SVI100,则Xr在800012000mg/L之间,3二沉池与污泥回流设备的造价 X太高,二沉池负荷大,二沉池造价高 X太高,RQ回流污泥量大,回流污泥设备的造价与动力费用,X的确定(1)进入二沉池的污泥量应等于从二沉池流出的污泥量:,(17-81),对曝气池进出的污泥量进行物料平衡:,(2)应为进入曝气池的污泥量加上曝气池内净增污泥量等 于流出曝气池的污泥量:,(3)

42、按(17-83)式计算出X 在考虑上述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参考表17-18,确定X,(17-82),(17-83),1活性污泥需氧量(RO2)与曝气设备供气量(Gs)的计算1)需氧量计算(1)日平均需氧量,(2)最大时需氧量(O2)max,2)供气量(Gs)计算(1)计算Csb,17.7.3 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的计算与设计,(2)求曝气设备在标准条件下脱氧清水中的供氧量R0 日平均供氧量R0,最大时供氧量(R0)max,(17-71),(17-71),(3)求曝气设备供气量Gs 平均时供气量,(m3/h),(17-73),最大时供气量(Gs)max,(m3/h),2鼓风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43、图 17-33 空气扩散装置(曝气器),1)空气扩散装置(曝气器)的选定与布置 要求EA、EP较高,且不易堵塞2)空气管道系统的计算与设计(1)经济流速:主干管、干管:1015 m/s 竖管、支管:45 m/s 然后根据Q、V查附录二求出对应的管径(2)阻力损失计算,KPa(1.5mH2O柱),4.9 Kpa(4.99.8)KPa,式中:h1沿程阻力损失,查附录三求出 h2局部阻力损失,换算成当量长度l0来计算,K是长度换算系数表(17-23),由计算长度L来查附录三,求出h管,(17-84),(3)鼓风曝气压缩空气的绝对压力P,(17-85),式中:h1管路沿程阻力损失(Pa)h2管路局部阻

44、力损失(Pa)h3曝气器的阻力损失(Pa)查产品样本 h4曝气器安装深度(m9.8103Pa)h5所在地区的大气压(Pa)(4)空压机所需压力H,估算空压机所需压力P=,(5)鼓风机的选择,同型号:3台 备用1台 4台 备用2台,1.5mH2O柱,3 机械曝气装置的设计1)选择叶轮型式2)确定叶轮直径与轴功率,3)其它要求,调节叶轮速度和淹没深度,4.污泥回流系统的设计与剩余污泥处置1污泥回流系统的设计(1)回流污泥量的计算(QR),(17-86),SVI、X、Xr三者之间关系SVI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要维持一定的X,则R就应加以调整变化同时X也需要根据进水负荷的变化而加以调整,为调整X也需要

45、调整R,(17-87),设计应按Rmax设计,并有几极较小回流比条件下工作的可能性,使R可以调整,(17-87),(17-7),(17-83),(2)污泥提升设备的选择与设计 污泥泵(轴流泵)效率高、运行稳定,不会破坏活性污泥絮体。设回流污泥泵 站,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空气提升器 设在二沉池排泥井或曝气池进口处的污泥井内 一座污泥回流井只设一台空气提升器,并只接受一座二沉池污泥 斗来的污泥 升液筒在井内的最小淹没水深h1(mm),式中:n密度系数,一般为22.5 h2需提升的高度,空气用量Qu(35)Qmax提升污泥量 查设计手册,(17-88),潜污泵 螺旋泵,(17-89),式中:D螺旋

46、泵的外缘直径(m)工作转速Vg,安装倾角:3038泵体外缘与导槽内壁之间的间隙,优点与缺点:效率高,节省能耗 不堵塞,维护管理方便 转速较慢,不会打碎活性污泥絮体 无其它附属设备,直接设在曝气池与二沉池之间,应用广泛 缺点是占地较大,(17-90),2 剩余污泥及其处置(1)剩余污泥,(17-15),(17-91),(17-92),(2)处置 将含水率为99的剩余污泥送入浓缩池浓缩,(9697)含水率的污泥再与初沉池污泥一起去进行厌氧消化 将含水率为99的剩余污泥初沉池,起生物絮凝作用,提高初沉池去除效果。但是增大了初沉池负荷,提高了进入曝气池的BOD浓度,增加了曝气池负荷 剩余污泥(99)浓

47、缩与初沉池污泥相混合,并投加混凝剂后采用机械脱水。5.二沉池,2)特点(1)同时具有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的二种功能,要求池表面积A较大(2)进入的混合液污泥浓度高,且具有絮凝性,属于成层沉淀(3)因为活性污泥质轻,出流堰负荷比初沉池小,为1.7L/ms,初沉池为2.9 L/ms,1),同时,5mm/s 7mm/s,(4)静水压力排泥的静水头0.9mH2O柱 参见:图17-36,3),(1)沉淀池表面积A,式中:u成层沉淀之沉速,mm/s,(17-93),(2)澄清区水深H1,式中:t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为11.5h,(17-94),(3)污泥区容积V,设计二沉池贮泥时间为2h,(4)圆筒部分

48、污泥区高度H2,(5)池边水深(有效水深)H H H1+H2+h2 H1H20.3 澄清区 污泥区 缓冲层,(6)池总高度H总H总 H+h1+h3+h4 池边水深 超高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污泥斗高度 h1导流区高度 h2曝气筒直壁段高度 h3沉淀区水深12m H:(0.81.2m)曝气筒保护高度6.曝气沉淀池各部分尺寸的确定 1)池体 受搅拌器的限制:(1)D20m,受充氧能力和搅拌能力的限制,D不能过大(2)H水深5m,太深,搅拌不好,池底易于积泥 结构尺寸的要求:(3)h3(沉淀区水深)12m,过小就会影响上升水流的稳定(4)曝气筒保护高度0.81.20m(5)曝气筒直壁段高度h2导流区高

49、度h1 且(h2h1)0.414B(B为导流区宽度),2)回流窗,回流窗总长度为曝气筒周长的30,其调节高度为50150mm3)导流区,4)V42040mm/s,确定回流缝的宽度b,b一般取值为150300mm,顺流圈长度L0.40.6m。该结构形式为防止曝气区混合液和气泡窜入污泥回流区,干扰沉淀;同时要使回流污泥顺利回流入曝气区。,5)池底斜壁与水平呈456)结构容积系数为(35),回流缝设计:先确定回流缝的宽度b(150300mm)确定顺流圈长度L0.40.6m校核回流缝内污水的流速V4(2040mm/s),则,7.处理水的水质1)出水总的BOD5溶解性BOD5非溶解性BOD5(Se)2)

50、出水中SS Ce 2030mg/L(Xe),3),(17-95),式中:Ce出水中SS浓度(mg/L)Xa活的微生物在出水中SS中所占比例,b微生物自身氧化率(Kd):0.050.10 kg/kgd(d1),1.42氧化1g微生物体所需氧量1.42g C5H7NO2+5O25CO2+NH3+2H2O,113 160 1 X,5五天的BOD培养期,4)处理出水中总BOD5值:,Se值是从滤后水样测出的,则出水总的BOD5值应按(17-96)计算得出 Se值是从滤后水静沉后水样测出,则Ce值从静沉下污泥中测 出,总的BOD5按(17-96)计算得出 Se值是从搅拌过的水样中测出,则测出的Se值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