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14142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5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康军利,内容概要,1 环境道德的本质2 环境道德的结构3 环境道德的功能,1 环境道德的本质,本质是事物内在矛盾联系的特殊方式,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最根本的特征。作为传统伦理学,其内部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社会环境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互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传统道德行为双方是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的,因为行为双方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都是利益的主体.但作为环境伦理学所研究的环境道德现象和行为,因为一方是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其中虽然不乏微生物和动植物等生命物质,但和其对立的人类个体或群体比较,它们是缺乏主

2、体意识的,它们的自然价值及利益关系,是由人对生存环境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由人对其利用目的的最终利益决定的。,1.1 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1.1.1 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与联系伦理是指人际间宏观的和理性的外化的客观规律。而道德涉及的只是人际间关系具体的内化的(自律的)科学准则和规范。但因为二者研究的客体,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目的都是为了协调人们建立在不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比较多的场合,不少人便把它们混用了,有时则并列使用,合称为伦理道德。,“从中西伦理与道德词源上看,二者相同,都是指人际关系如何的规律及其应当如何的规范。但是

3、,这两个名词在人类世世代代的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具体运用中,一方面,逐渐精确:由宽泛的人际关系精确为人际行为关系;另一方面,则逐渐分化;伦理仍是指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当如何的规范,而道德仅仅是指人际行为应当如何的规范了。这就是为什么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说它道德不道德,却不可说它伦理不伦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是否遵守行为规范(道德)的问题,却不能有是否遵守行为规律(伦理)的问题”。郑悦生、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原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1.2 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的内涵,环境伦理道德内涵之一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从发生学角度来说,人类是生存环境系统(主要指自然环境

4、系统,下同)的产物,而生存是一个包含时间的概念。地球(最广义的自然环境)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以上历史。3537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现代人类的形成和繁衍只不过是200300万年前的事。,环境伦理内涵之二尊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权利除承认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以外,还要看到生存环境系统要比人类存在得更久远。在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不适宜人类生存,致使人类毁灭后,那时的环境肯定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孕育出新的物种,甚至是新的“人类”,为了人类的生存利益而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利益,这是人类传统道德的一次质的飞跃。自然界的权利在人类出现以前是一种自然属性,人的能动作用改变了自然界的网络平衡。,环境道德内涵之三尊重环境

5、客观存在存在的价值当前大多数人公认的国际环境伦理学权威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界的价值有14种之多,即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基因多样化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对于环境伦理学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支撑价值,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当人类在破坏自然环境系统时,实际上就是破坏大自然创造和支撑生命价值价值的机制,破坏人类继续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伦理和环境道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站在保护自然界生存价值的立场上协调人类和生存环境的行为关系,以达到人类和生存环境同时获得可持

6、续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自然环境其他的存在价值最终是以人类的生存价值为转移的,两者是同一的。,环境伦理内涵之四遵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社会是由人类个体和群体,或称社会单元,按一定的政治、经济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数量的整体。但不管任何形态的社会,当它一旦形成后,便要外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象人不能离开自然界一样,人也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与社会之间,也象和自然环境之间一样,发生了道德行为关系,理论上这就称为社会环境伦理关系。社会环境伦理象自然环境伦理取决于自然利益,自然权利,自然价值一样,也是要取决于社会利益,社会权利和社会价值的,但因为二者与主体价值

7、关系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存在着极大差异。,社会环境道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不同社会群体(国家)间也存在着环境道德关系。这里面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环境道德关系;二是各个国家与整个世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道德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环境道德行为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工业化国家工业污染跨国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相反,又从地方保护主义立场出发,极大地提高商品环境检测标准,以此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对其出口,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一步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国家跨国家、跨洲进行的自然资源掠夺(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及CO2和CFC的排放造成的地球整体环境的破坏。从以上环境伦理道德全部内

8、的涵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环境伦理道德研究在人类道德研究历史上是一种新的发展,更看到了环境伦理研究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尖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意义。,1.2 环境道德的本质,1.2.1 传统伦理学对道德本质的界定道德本质,象任何事物的本质一样,是由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内部矛盾性,及其与外部环境(广义的)的联系方式决定的。由于发生道德行为的人类主体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及和外部环境联系方式的多样性,人们往往很难通观其全貌。古今中外对道德本质的界定可以分主观唯心主义、神学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四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者对道德本质认识的共同特点,是偏离了道德产生的外在根源,只从人的

9、主体意识观念上去寻求原因,最后得出道德是人类心中天生就有的一种天然属性的结论。旧唯物主义对道德本质的认定,是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去寻找道德的客观本质。最终把道德的产生及本质,定位在客观外界的物质存在上。道德的产生及其本质来源于人们外在的物质利益关系,道德原则,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因此旧唯物主义在道德关系上特别看重人的欲望。因此才有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霍尔巴赫的“幸福”观等等。特别是费尔巴哈,在其专门著作幸福观中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德行就没有幸福”,“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回答了关于道德本质内涵的以下几个问题:,道德是

10、外在社会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主观心灵和头脑的主观的天生创造;形成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主要是人们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生物学关系,因为经济关系是一种历史形态,所以道德也具有了特定的历史特征;道德虽然具有历史性特征,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运动发展过程,但它们仍具有某些人类共有的恒定的表现形式和行为规范及评价标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荒淫与专爱、节俭与浪费等所谓真、善、美与假、恶、丑德行差异;道德是通过舆论和良心,即自律手段去调节人类群体中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一种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协调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磨合剂。综上所述我

11、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前进发展的时空范围内,如果一旦出现道德水准下降,甚至道德混乱,更不用说道德沦丧了,当时当地的人类群体生活(社会生活),无论生产力怎样发展,科学技术怎样进步,都必将使大多数人陷入混乱和不幸之中。,1.2.2 环境道德的本质,我们认为环境道德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自觉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系,达到人与社会环境及人与自然环境长久共生共荣的一种道德良知和伦理道德规范。,环境道德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环境道德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由外在客观环境的变迁引发的思想意识,或称人

12、生观,它是一种历史过程,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史上道德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环境道德的确立是以承认自然界有机生命和无机物质的生存和存在价值为前提、以人类为中心赋予这些生物或物质的存在权利为前提的。它既不同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私的功利主义,也不同于客观唯心主义的万物有灵论,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平等的爱心去善待环境中的人类和自然物,以满足自己符合良心的合理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环境道德不主张禁欲主义和绝对的不杀生,但一切要做到有度,既以同情心善待生物,又以和平、宁静、平衡的美感观善待一切非生物环境,以最节约、最理性、最友善的方式去取用自然的存在物,使人类能以最

13、良性耦合的社会系统形态与自然环境系统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2 环 境 道 德 结 构,2.1 传统道德结构的界定“所谓道德结构,就是这样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它表明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道德要素内部环节的有机融贯性,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性,以及通过一定的中介转换和机制导引的道德要素,相互作用的态势和发生发展的过程、脉络与体系”。魏英敏著,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罗国杰教授在其主编的伦理学教程中,和甘葆露教授在其主编的伦理学概论中,均认为“道德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活动形式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同时也

14、把三者通称为“体系”,即道德思想意识体系、规范体系和活动体系。,2.2 环境道德结构,2.2.1 环境道德活动体系(1)环境道德行为主体活动特征。环境道德是发生在人类个体与社会生存环境系统和自然生存环境系统间的道德行为关系。这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传统道德行为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差异。相同的是两种道德行为均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并且这是由道德行为主体在自私、自卫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的,行为结果和其他人有极大关系。此外,环境道德行为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环境道德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往往具有间接性特征,易使行为主体的行为带有一种不完全自知和不自主的原始和蒙昧色彩。特别是当

15、行为主体文化素质较差时,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例如暴力使人致伤或侵犯他人的财产权益,除是一个法理问题外,一般人都能理解这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但对土地的只用不养,或对森林的任意砍伐和对动物的任意猎杀食用,除触犯刑律外,便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了。二是环境道德行为与人类的物质利益具有更密切的直接相关性,因此更易造成道德心态失衡。人际道德行为往往只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涉及到的只是个人性善或性恶、坦诚或自私、守信或背信、及人个的荣誉感、幸福观等等个人品质问题,这些行为的道德化或规范化,虽然对个人言行或生活习惯有一定限制,但一般不会牵涉到经济或物质利益的改变。但环境道德行为就不一样了,例如污染环境

16、行为、滥伐森林行为、滥杀野生动物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都是直接受个人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驱动的,因此制止、纠正便十分困难,甚至会遇到暴力反抗,并因此牺牲生命。索南达杰为反对盗猎藏羚羊而遭杀害就是一例。,第三,环境道德主体行为对客体或称受体的作用面大和为害深。人际道德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往往只是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是一个不大的群体之间,但环境道德行为有时虽只是由个别人引发或作用,但其受体有时可以是大量人群和广阔的时空范围。例如个别企业的排污,可以造成整个小流域人畜伤亡和长时间不能改善。如最近震惊世界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就是一例。,(2)环境道德行为客体(受体)活动特征第一,环境道德行为受体对主体的

17、反应(反馈)具有间接性和延时性特征。第二,环境道德行为受体的反馈一般是被动的,反馈行为不同于主体的作用方式,而且影响面大。,(3)环境道德行为作用范畴。环境伦理行为和环境道德行为除受人际利害意识支配外,还涉及到与整个人类生境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的利害关系,因此行为所及比人际伦理道德行为的对象和范围都深广得多。例如人际关系中不道德的损人利己行为,受损害的往往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但环境不道德行为不仅损害了作为行为受体的环境的良好结构,而且还会间接损害到其他人,包括后代人的环境权和生存权、真是“罪莫大焉”!,2.2.2 环境道德意识体系,环境道德意识的确立。社会道德意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特定社会

18、形态下的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深层次原因就是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价值取向不同。这点,在环境道德意识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环境道德意识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道德行为的反映,而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环境及作为整体的自然环境的行为关系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与观念的反映。环境道德意识的确立也是由人类个体,包括人类群体为了生存发展与环境发生的利害关系决定的。这种利害关系又取决于个人对环境价值对自己的利益程度或效用程度的认识决定的.,环境的潜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用在不同时空范围内是不同的。严格地说,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科学技术水平差异,道德行为主体人的认识也就不同,对环境的

19、善恶态度也就不同。例如品位在6%以下的铜矿。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是属于低品位铜矿,一般是弃而不用的,但在中国即被当成了高品位铜矿而加以重视和利用。又例如在工业发达国家,当前对环境破坏现象的防止与治理是十分重视的,但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有时对环境的保护便显得十分疑虑和矛盾重重。,环境道德意识的表现在生产领域,在追求生产高增长的同时便同时出现两个环境意识问题,一个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加速枯竭,影响和限制了后代人继续生存发展的可能。另方面,高速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废料及产品使用价值消失后变成垃圾时对环境的损害,都是缺乏环境意识的表现。贪污腐败,权力极化也应作如是观。在经济生活领域,部分人对物质财富过

20、度占有造成的贫富不均现象,是严重毒化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引发大量社会腐朽现象盗抢、卖淫、贩毒、制假、拐卖、赌博等产生的总根源,对此,也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环境意识问题。在消费领域过度消费,除造成资源浪费、废品堆积外,最重要的是提前支取后代子孙 生存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各因子的动态平衡,这也是一种环境无意识的表现。,2.2.3 环境道德规范体系,环境道德规范象环境道德孕育于传统道德、脱胎于传统道德一样,也是和传统道德规范一起孕育、诞生和发展的。保护环境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3 环境道德功能,3.1 道德功能及其内涵3.1.1 道德功能及其社会意义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或能力就叫作系统的

21、功能。系统功能是由系统结构决定的。结构连结着系统组成要素,是系统横向内在的联系,是定态的,功能则是系统的外在表现,是与外界环境纵向连系,是动态的,因此,道德功能也就是道德结构的外在表现,即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行为人际关系的规范和调节作用。道德结构的三要素,即意识、活动和规范是稳定的,因此要素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虽然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但不会导致道德功能的根本改变。,3.1.2 道德功能的作用范畴(1)道德的认识功能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到永远,这是从人类早期认识的来源说的。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去重复人类早期这个漫长的收效甚微,甚至是容易使认识发生片面性的

22、过程。几千年来人类群体认识积演而成的道德意识,给人类认识自身的主体行为同他人、同社会(群体)的正确合理利益的关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判断标准及具体行动准则。这不仅维系了人类群体生活的和谐共存,更重要的是导引和提高了人类个体自身对人性的体验和自身在人类群体中的道德地位,实现了自身的人性价值,即人类理想道德的“完人”。,(2)教育功能 道德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知识。对今天的人类来说,90%以上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也就是通过接受教育得来的。作为协调人类良性共存关系的道德,也当然地具有了教育人类群体,提高道德水准的任务和功能。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道德教育的对象涉及到每一个人,

23、即每一位社会成员。第二个特点是道德教育者必须也是道德受教育者。第三,道德教育是一种要求有内省配合知行合一的终身教育。,(3)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是道德最本质的功能表现特征,也是客观社会生活对道德的需要,及道德存在的客观条件。正因为道德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道德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才会有如此悠久绵长的地位与作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形态下,道德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由于道德调节功能作用方式的特点,道德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其他调节方式,如法律就具有很大差异。,3.2 环境道德功能及其特征,环境道德的认识功能环境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首先关注对人自始至终与其发展具有直接

24、相关关系的自然环境的道德行为关系的。由于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宏观,比较间接,反馈的延时性等原因,道德行为主体一般对其认识更容易产生主观上的忽视和客观上的无意识特征。例如在公园中践踏草地,一般尚能被人们认识到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但为了获取粮食毁坏植被,毁林开荒或毁草造地,是不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往往就容易被人们忽视。从环境伦理学角度来说,毁林开荒或毁草造地都是一种恶劣的环境不道德行为。正因为环境客体的这种宽泛性和隐蔽性,环境道德的认识功能在环境道德实践中便具有了重要意义。,第二,环境道德的认识功能作用是导引环境道德行为主体去正确认识客体本身。第三,环境道德主体与环境道德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由科

25、学技术作为中介实现的。由于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人类和环境的道德行为便成为了一个需要不断认识的过程。不象传统道德关系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例如不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变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律己的良心的作用及其道德标准应该是不能变异的。但对珍稀动植物的开发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克隆技术的成熟并介入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与人为繁殖改变得不再珍稀时的生物间的道德关系就可能发生变异。,3.2.2 环境道德教育功能 人们的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行为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通过环境道德评价、激励、榜样的行为等形成的一种社会风气,对人类环境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外在的制约作用。然后这种外在教育功能又

26、通过道德行为主体头脑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过程,升华为自律性的环境道德行为,而最终体现出环境道德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这种功能过程的实现和传统道德的教育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第一,环境道德的社会教育功能比传统道德教育功能的实施具有更大的阻抗性。因为环境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人们环境行为的制约具有更为直接得多的物质利益关系。环境道德中的“应当”和“不应当”是直接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因此在明知不应当的情况下,受人类自然本性,追求物欲的诱惑和阻抗,环境道德的风尚较难形成。第二,环境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人们传统道德意识底蕴为基础。也就是说,在传统道德意识水平较高的人类群体中,环境道德

27、教育功能便能获得较好的发挥。因为环境道德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方式实现的。在一个文化落后,传统道德意识薄弱的地区,环境不道德行为就表现得更为赤裸甚至凶残。例如中国一再出现的大天鹅被猎杀和毒杀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三,环境道德的自律性教育功能必须与他律性的法制教育功能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能。道德本身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行为所及一般是以个人或较小的社会群体为对象。但因为环境道德行为对象涉及大多数人共同生存的环境条件,环境不道德行为往往直接为害到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当环境道德教育功能不足以调动个人的内部道德机制,不足以塑造和形成个人的道德品格的话,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

28、利益,环境道德教育功能便应该与法制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外部教育手段,强制灌输一定的环境道德规范,以达到培养和形成社会风尚,树立环境道德榜样的目的。,3.2.3 环境道德的协调功能环境道德的调节功能的发挥与传统道德有相同的地方,即也是依靠人们的内心自觉接受环境道德规范、准则的约束,认同自然价值和其他人的环境权利,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实现的。同样具有一种非权力规范的软性特征。但是与传统道德调节功能比较,环境道德调节功能还存在着以下差别。,第一,一般认为,传统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调节人际之间的道德行为关系。但是环境道德的调节功能重点应放在调节人类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道德行为关系上。即是解决

29、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怎样善待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问题。也即是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废物排放提高到环境伦理道德高度上去进行的问题。环境道德对人际关系也有所涉及,但重点只是站在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环境去协调人们对财富拥有的贫富差异上,而没有涉及到仁义礼智信等等一般的传统道德范畴。第二,环境道德调节功能对道德行为主体的作用触及到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往往会受到人类非人物欲本能的抗拒,因此很难实现。现实生活中关于环境的宣传教育已经达到铺天盖地之势,为什么破坏环境的现象仍然俯拾即是就是一个证明。第三,环境道德调节功能的恰当发挥,协调好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在当前比传统道德调节好人际关系具有更紧迫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