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15819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稿.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授课:刘跟莲,评价上节课不够集中的学生和现象姓名:,回 顾:,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思 考,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植物),呼吸,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呼吸,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呼吸,分 解 者,呼吸,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呼吸,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图解:,呼吸散热,呼吸散热,呼吸散热,呼吸散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输入,源 头,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的输入的总量,传递,渠道方向 传

2、递效率(或转化率=(第N+1营养级的同化量)/(第N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被下营养级利用、未被生物利用(如用于燃烧等)”四个方面。能量流动特点,输出(散失),形式热能。途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能量,呼吸,能量1,B,呼吸,能量2,C,呼吸,能量3,分 解 者,呼吸,D,呼吸,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呼吸散热,呼吸散热,呼吸散热,呼吸散热,A,能量传递效率=能量1/能量,生产者,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1、兔子把草吃

3、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兔子吸收了吗?2、兔子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初级消费者摄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呼吸,散失,遗体残骸,初级消费者同化,分解者利用,粪便,呼吸,散失,.,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示意图,能量流动的特点,第一、单向流动。,第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生产者464.6千焦,植食性动物46.8,肉食性动物12.6,分解者14.6,呼吸散失,(1)第二营养级获得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所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三营养级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呢?(2)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3)通过上述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

4、第二营养级获得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所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三营养级获得第二营养级百分比呢?,(2)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平衡的。例如: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都是正立的,即营养级越低,能量越多,反之依然;,由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的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特点的目的就是想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5、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一片树林中,树、昆虫、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能量流动关系的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 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2、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返回无机环境中B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C 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

6、系统稳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1)第一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A中方框的能量是_(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练: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第1节,种 群 的 基 本 特 征,?,种群知识结构,Page 26,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含义,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种群的个体数,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N0:N1=N2:A,Page 27

7、,样方法,此处添加内容,五点取样法,此处添加内容,等距取样法,此处添加内容,此处添加内容,此处添加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举例,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 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D样方内务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标 志 重 捕 法,公式:N0:N1=N2:A,标志重捕法,举例二,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应为。,N0:N1=N2:A,公式,重点:种 群 的 特 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迁入率和迁

8、出率,性 别 比 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 率 和 迁 出 率(城市人口),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的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图解,年龄组成,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标题,A,B,C,老成幼,大于1,等于1,小于1,越来越大,一段时间内稳定,越来越小,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例如:下图为两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墨西哥人口增长率为a,瑞士的人口增长率为b,则a与b的关系是,、性别比例: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性别 比 例:,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

9、种群中所占比例,雌雄相当:,雌多于雄:,雄多于雌:,类型,如高等动物人等,如人工控制的种群鸡、羊等,如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蜜蜂等,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密度,1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谢 谢 指 导,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制作主讲 刘跟莲,研究方法:建构数学模型,思路:,问题-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细菌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提出合理的假设

10、,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研究实例,2,4,8,16,32,64,128,256,512,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完成表格,N1=N0 t,时间,种群数量,0,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2.种群增长的“”型曲线,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形成原因:,资源

11、空间有限,有天敌限制,J型和S型曲线的理解和比较图解,K,K/2,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课堂练习,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小结:,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的个体数量,时间,假若在理想的环境中生活,即环境资源很充足不受任何限制。,指数增长,逻辑斯蒂增长,在自然的环境中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种群不可能无线增长。,三.研究种

12、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二.种群增长曲线:,第3节 群 落 的 结 构,群落是什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判断: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1)一个池塘中的鱼类2)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植物3)一片草地4)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群落的概念,研究池塘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区别吗?,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丰富度越高,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