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二讲.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 第二讲,二一年十一月,简明,第二讲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实质就是要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高校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层次、科类、专业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通才与专才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目标的法规表述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区别的。,第一节 高等教育对象 要认识和了解高等教育
2、目标的相关内容,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受教育对象。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对象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受教育面由青年到老年受众面是极其广泛的。而我们这里的讨论仅限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受教育对象,主要是指18岁以上的年轻人。这一时期的青年身心特点值得教育者重视和研究。一、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征(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生长高峰期:1、0-1岁之间 2、13、14岁-17、18岁之间(大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阶段)显性特征比较明显:身高体重基本长成;性机能逐渐成熟;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水平。,(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描述:1、大学生心理过程
3、特征:注意力指向或集中时间较持久(160分钟以上)以逻辑记忆为主 由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向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发展 2、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个性是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的总和。个性的意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二、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一)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二)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三)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四)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五)面对的压力较大(六)心理成熟度不高,第一节 高等教育目标的内涵 教育目的中规定了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目标则更多的是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二者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通常我们将教
4、育目标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目标即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标则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如果问什么是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和专业规格。,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一)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 Why?因为高等教育目标,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未来“人”在教育者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主观形象。但是高等教育目标决非随心所欲空想的结果,在制定高等教育目标时,是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作为依据的,因此,高等教育目标主观性是有其客观性基础的。高等教育目标要以客观现实为前提,以客观因果性和规律性为根据。
5、,高等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实践作用于受教育对象,将这种教育观念在对象身上客观化、现实化。(二)高等教育目标还表现出很大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为对“人”的理解的复杂性上;表现在教育主客体的复杂关系上。二、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2、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三、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一)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尺度。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首先要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6、其目标。社会需要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决定着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2、人的发展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内在准则。,(三)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心与身的关系(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2、德与才的关系(道德品质与才智)3、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格与个性心理品质(前者指世界观、价值观、政治态度与倾向;后者指个人情感、理智、意志)4、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要使高等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以及不同的专业,还必须制定本层次、本类型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如此,高等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地在
7、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层次、类型上发挥自己应有的规范作用、指导作用和检验作用。一、分层次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层次 研究生教育层次 上述两个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二、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按学科门类现分为11类。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培养目标按科类划分。不同科类培养不同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就有不同的特殊要求。比科类更细化的就是专业,高等学校是按专业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一则体现总目标、层次与科类目标的共同要求,体现专业的特点;另则,它又是制定教学计划,设置
8、课程,评价教育质量的基本准则。因此,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比总目标、层次与科类目标要具体、细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方向 2、实用规格 3、规范与要求 三、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第四节 高级专门人才类型 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级专门人才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我们可以按一下分类来进行讨论。(一)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二)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三)通才与专才,第五节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 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目标有着不同的法规表述,这其中反映的
9、是我国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至1956年 第二阶段:1957年至1966年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阶段 第四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以来),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和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划分的学科种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高等学校的专业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构成。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高等学校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等种类。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组织、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等
10、环节。,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专业专业与课程是高等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高等学校专业的性质、设置、结构以及高校课程的概念、类型、编制等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其本质性特征之一。一、专业概述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如,临床医学、水利工程、水文学、教育学等专业具有明显的社会专门职业特征;哲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就具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特征。因此,高校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性质。,(一)专业的职业性 分工的出现使社会上有了各种专门的职业。广义上看,专业即职业。那些能被称为专业的职业从事的不是简单劳动,是需要特定的知识技
11、能和行为准则的比较高级的复杂劳动。(二)专业的学科性 学科指的是文化和科学的知识依据其内在逻辑而划分的门类。(三)高等学校专业与学科“专业”与“学科”二词在用法上实际是有区别的。前者较多用于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如,本科教育。而后者多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如,研究生教育。,二、专业结构(一)专业的层次结构 根据专业的不同外延,可以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专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专业“科”(11个一级学科门类)第二层次的专业“类”(71个二级学科门类)第三层次的专业“种”(249种专业)上述,形成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专业种类和具体专业三个层次的专业层次结构。(二)专业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主要是指专
12、业内部的构成要素,也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其中包括专业名称、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等。,三、专业口径 专业口径指专业业务范围的覆盖面,或专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面。大口径的专业业务覆盖面较宽,人才适应面较宽;小口径专业业务覆盖面较窄,人才的职业适应面较小。就专业口径大小而言,高等教育按国际惯例可以划分为两种专业模式,即:1、大专业模式对应通才教育,按一级、二级学科门类设置专业,职业适应面较宽。2、小专业模式对应专才教育,按第三层次的专业种类设置专业,职业适应面较窄。,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专业规定了课程
13、,同时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要通过课程来体现。一、高等学校课程的本质及其特征 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其中包括教学时间、教学范围和工作进度。而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学程。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如下: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按纵向与横向结构来分类,纵向结构课程分为:(一)普通教育课程(公共课程)(二)基础课程(三)专业基础课程(四)专业课程,三、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 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是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应性来划分的,它将高等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类型。(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四、高
14、等学校课程编制原理“编制”一词在这里有含开发、常见、形成、发展等意思,意味着课程编制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对学校课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社会的需求、学校自身的因素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五、高等学校课程文件 课程文件包括:(一)课程方案(又称教学计划)(二)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一、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选择原则(1)科学性原则(2)量力性原则(3)满足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二、高等学校教材(一)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二)观点与教材相一致的原则(三)“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三、高等学校的其他课程资源,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
15、则,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是高校教学论的基础,它主要解决教学过程的实质和规律、教学过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关系,以及高校教学必须遵循怎样的规则等问题。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有一些普遍性的特点,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和遵循的客观规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就在于:教学过程不是以发现事务和真理为目的,而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过程;教学过程非学生独立发现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在发现过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而教学过程是有时限的,由于学生在认识内容和路线上的确定性,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可控制的过程。(二)教学活动是师生双
16、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三)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基础教学过程“量”的积累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这最后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将发生“质”的变化,量的积累向质渐变,产生飞跃,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实践。,所以说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典型地表现为四个方面:1、专业理论性 2、独立性 3、创造性 4、实践性,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教学原则有多方面来源:1、是教学原则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来源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3、教学原则也可能是某种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产物,二、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六)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七)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八)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谢谢,